浅谈“如何提高装配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装配精度”

对于机械产品,装配精度是保证产品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要达到装配精度,不能只依賴于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装配的工艺技术。装配是机械制造过程的最后阶段,装配工作的好坏对生产进度,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百分之百的合格零件,由于装配工艺的不合理,就不能实现产品所设计的要求,反之,如果采取正确的装配方法和科学的搭配同样精度的零件,可以装配出质量优、寿命长很受用户欢迎的产品来,甚至对于那些零件精度不高,但经过修配和调整后仍能装配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来。

标签:装配精度加工精度装配方法

如何提高装配精度。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于装配方法归纳起来有四种,即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1.互换装配法:零件不需经过任何选择、修配和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用控制零件的加工误差来保证产品的装配精度。用于高精度的少环尺寸链,或低精度的多环尺寸链的大批大量生产中。根据零件的互换程度,互换装配法可分为完全互换装配法和不完全互换装配法。(1)完全互换法指在装配时,各组成环零件不需挑选或改变其大小或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它的优点:装配质量稳定可靠,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易于实现装配机械化、自动化;便于组织流水作业和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缺点: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组成环数目较多时,各环公差值会很小,即零件的加工经济性较差。(2)不完全互换法指对于大多数产品,装配时各组成环不需挑选或改变其大小位置,装配后即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但少数产品有可能出现废品的装配法。它的特点是零件所规定的公差比完全互换法所规定的公差大,有利于零件的经济加工;装配简单、方便;在装配中,应采取适当措施来排除个别产品因公差超出而产生废品。

2.选择装配法:是将装配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装配方法,称为选择装配法。

选择装配法又分为:(1)直接选配法在装配时,工人从许多待装配的零件中,直接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证装配精度要求的选择装配法。(2)分组选配法将各组成环的公差相对完全互换法所求数值放大数倍,使其能按经济精度加工,再按实际测量尺寸将零件分组,按对应的组分别进行裝配,以达到装配精度要求的选择装配法。

3.修配装配法:将尺寸链中各组成环按经济加工精度制造,装配时,通过改变尺寸链中某一预先确定的组成环尺寸来达到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适用于装配精度要求较高,组成环数目较多,不便采用互换法和分组法的成批生产或单件小

批生产的装配场合。修配的方法有:(1)单件修配法是在多环装配尺寸链中,选定某一固定的零件做修配件,装配时用去除金属层的方法改变其尺寸满足装配精度的要求。单件修配方法是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修配法。(2)合并修配法是将两个或更多的零件合并在一起再进行加工修配。合并后的尺寸可看作一个组成环。合并修配法多用于单件小批生产。(3)自身加工修配法是指在机床总装时,用机床本身来加工自己的方法,以保证机床装配精度的修配方法。

4.调整装配法:在装配时,改变产品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调整件,来达到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用于那些装配精度要求高、而组成环又较多的产品或部件,且不能采用互换法装配的场合。其具体方法有三种:(1)固定调整法:在装配尺寸链中,选择某一零件为调整件,根据各组成环形成累积误差的大小来更换不同尺寸的调整件,以保证装配精度调整法。(2)可动调整法:采用改变调整件的相对位置来保证装配精度的调整方法。(3)误差抵消调整法:在产品装配时,通过调整有关零件的相互位置,使其加工误差相互抵消一部分,以提高装配精度。这种调整方法在机床装配中应用较多。

二、装配方法的选择原则:

组成环的加工经济可行,优先考虑完全互换法

产量大、组成环数多,采用不完全互换法

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成批大量生产,组成环数较少,采用分组装配法

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成批大量生产,组成环数较多,采用调整装配法

装配精度要求较高,单件、小批量生产,采用分组装配法或误差抵消调整法。

参考文献

[1]《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工业部统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6重版P234~236

[2]《钳工工艺学》下册(装配维修分册)第二版,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3月北京第8次印刷,P11~13页

[3]《钳工工艺学》(96新版)全国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2月北京第5次印刷,P125~127页

[4]《钳工技师培训教材》机械工业技师考评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编,2001年9月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P105~10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