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中国婚礼习俗变化看中国的发展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从中国婚礼习俗变化看中国的发展变革从中国婚礼习俗变化看中国的发展变革
于阳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12-1 摘要 :婚姻之礼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所以从婚礼习俗的变迁中,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出时代、经济的变化发展。

中国的婚礼习俗从传统的“三书六礼”发展到现在的中西合璧、开放交融之势,也可以体现出个人在婚姻生活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本文将从中国婚礼的习俗,观点等的变化分析中国的经济,制度,思想的变革发展。

关键字:中国婚俗婚姻制度变革发展
一、引言
人的一生就像竹子,其过程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许多“节”,表示着其阶段性的特征。

人生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人就是在具备某些条件时,通过一个个“人生之节”,发育成长,走向终点的。

它是个体生命不断“文化化”、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必须接受与其地位、职责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确定人们的身份、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

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体现。

在古代,特别是在周代宗法社会中,婚姻关系是宗族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没有婚姻关系就没有所谓宗族的延续和宗族关系的延伸与扩展。

婚姻制度及婚礼习俗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体现出国家经济制度的文明发展。

传统的旧式婚俗(清末民初)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包括议婚、订婚、结婚、离婚和再婚在内的婚姻礼仪与婚俗传统。

清末民初的婚礼仪式是对清代的延续,旧式婚礼仍然很普遍,尤其在农村,结婚程序还十分繁琐、冗长。

虽然各地的婚礼仪式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按照“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进行,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传统的六礼:
第一礼:纳彩,指男家遣媒妁前往女家提亲。

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送礼求婚。

第二礼:问名,即男方请媒人以书信的形式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及“八字”,然后进行占卜、算命,从而判断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

“ 问名” 也称为“ 过小帖”或“请庚贴”。

第三礼:纳吉,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古书有曰:“未卜时,恐有不吉,昏姻不定,故纳吉乃定也。

” 所以,只有“ 纳吉”
仪式完成了,才表明男女双方正式进入订婚阶段。

“ 纳吉” 是男女双方决定缔结婚姻的标志。

第四礼:纳征,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聘礼。

《礼记?士昏礼》孔颖达
疏:“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

先纳聘财而后婚成。

”女家接受聘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第五礼:请期,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家。

《仪礼?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 从字面上看,“ 请期”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

所以,“ 请期” 只是一种礼节上的谦让。

第六礼:亲迎,即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六礼”的最后一礼,也是古代婚俗中最为重要、最为繁缛琐细的仪式。

亲迎的方式,因民族、地域、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普遍使用的是花轿、喜车,或者马、船等代步工具。

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

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

所以说以六礼为核心的传统婚礼习俗使婚礼更具合理性与合法性,使传统婚礼习俗中包含着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从而具有维系家庭稳定、巩固家族团结的功能。

而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旧式婚礼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由父母包办,当事男女被剥夺了独立选择的权利。

二是父母的择婚标准多以家族利益为先,重门第财产,忽视了作为婚姻基础的男女双方感情,使婚姻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

三是在整个婚姻仪式中男方起绝对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

四是旧式婚礼程序复杂冗长,浪费资财。

当然,一定时期的文化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从当时的这种僵化的婚礼习俗中,也恰恰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只有在僵化的社会体制下才可以衍生出僵化的婚礼习俗。

以“六礼” 作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婚姻礼俗,尽管程序僵化、繁琐,并且耗费大量钱货,但其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人短期内难以完全抛弃。

因此,在民国时期旧式婚俗依然在广大地区普遍流行,农村、山区、边远城镇等思想保守地方,人们的婚嫁仪式更是严格遵循传统的婚姻礼俗进行。

近代的新式婚礼
鸦片战争后,即当时称为“文明结婚”的西式婚礼出现了。

“文明结婚”,是清朝末年对从西方传入的西式婚礼的叫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婚礼而说的。

“文明”一词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西式婚礼的崇尚和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对铺张、繁缛、冗长的中国传统婚礼的不满。

文明结婚抛弃了传统婚姻中繁琐冗长的婚礼程序,取之以温馨浪漫,简洁明了,省时省钱的西式婚礼。

以婚纱取代了传统的凤冠霞帔,以西装取代了传统的唐装,其形式与内容都得到了人们的追捧。

但是民国初期,文明结婚的仪式仅具雏形,当时传统的旧式婚礼仍在风行。

所以,文明结婚的婚礼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免新旧混杂,不甚规范。

据四川安县方志记载:“自民国反正以来,新学家有行新式礼者,亦必请媒妁以为介绍,洗去从前一切合婚陋习,但礼仪形式诸多未备,而一般普通人周之者少。

”这种情况表明,文明结婚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作统一的规范。

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长蔡元培、内政部长薛笃弼,针对当时社会上“文明婚礼”新旧杂博、不中不西、漫无标准的情况,拟定了《婚礼草案》,呈国民政府审定后颁行。

该草案的要旨在于矫正奢侈,废除繁文缛节,破除迷信,提倡简约质朴,并酌取可以保存之旧
制,为文明结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

这个法令颁行后,民国初年各地参差不齐、不伦不类的婚姻形式慢慢消失,文明婚礼的程序和礼仪趋于标准化,从而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文明结婚的盛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虽然被强制打开,但是西方的思想文化与经济的冲击,使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民主开放,平等博爱的社会文化的输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可以自由、普遍地参与到各种社会公共活动中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日益加强,这就为传统
婚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

一些青年在接触到新观念、新思想后,开始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争取婚姻自主。

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

19世纪末,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对扼杀个性自由的传统婚姻制度进行批判。

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

谭嗣同在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同时,还以自己的婚姻生活践行了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谭嗣同坚决反对纳妾,极力主张一夫一妻制,而且严以律己。

他与夫人李闰仅有的一个儿子早年夭折,但他并没有因为妻子再无生育而有所嫌弃,更没有纳妾。

反之,夫妻之间仍然相敬如宾,伉俪情深
而金天翮也在《女界钟》里,从个性解放的基本观念出发,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认为“婚姻者,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爱力之烧点也”,主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制度。

除此之外,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妻制。

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变革旧的婚姻制度,并建立起新的婚姻制度。

他们提出了婚姻自主的强烈要求,并深信“婚姻自由和德谟克拉西是一条线上的,在德谟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是完全自由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

此外,文明婚礼的盛行也少不了名人们的推动。

1913年6月15日,章太炎与汤国梨的西式婚礼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

据上海《民立报》等各大报纸报道,此次婚礼盛况空前,男女来宾有两千余人。

章汤婚礼采用的是新式的文明结婚,在当时西式婚礼尚不是十分流行的情况下,他们的婚礼通过报刊舆论的报道为时人所了解、传谈,从而扩大了西式婚礼的影响,对西式婚礼在中国的进一步流行有着推动作用。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新式婚礼。

婚礼上,蒋着西式礼服,宋穿白色长裙婚纱,白色乔其纱用一小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花蕾珠宝编成的小花冠,手捧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风姿绰约,光彩照人。

蒋宋婚礼从新人着装到礼仪形式都按照西方婚礼的标准进行,在我国20世纪婚礼发展史上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典型的婚纱花冠礼服和典型的西方仪式。

蒋宋婚礼后,白色婚纱风靡起来,西式婚礼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时人举行婚礼都纷纷效仿,新式的结婚礼俗更广泛的流行起来。

不仅如此,梁思成与林徽因,吴文藻与冰心等进步人士也纷纷举行了文明婚礼,使其进一步推广。

虽然新式婚礼比传统的旧式婚礼简约、进步,但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仍然存在费时、费钱、
费力的缺憾。

为了改进这些方面不足,在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北平等地一种更新更简单的婚礼方式——“集团结婚”兴起了。

集团结婚以其更加进步、文明的特点,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成为了当时婚姻制度变革发展的又一新现象。

1935年2月7日,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

规定凡本市市民举行婚礼,课申请参加集团婚礼;集团婚礼每月第一个星期
三在市府大礼堂举行,由市长、社会局长任证婚人;参加者向社会局申请核准,并交纳20元;市府颁发结婚证书等。

这种婚礼的变革充分适应了人民的需求,符合当时经济状况。

集团结婚的仪式简单而不失隆重,庄严而不失热烈,整个过程朴素温馨,并且省时、省钱、省力,还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

由于集团结婚花费少,对于经济并不十分充裕的中下层民众来说比较合适,所以,集团结婚在不仅为开明的社会上层所推崇,也受到很多中下层人民的欢迎,从而很大地冲击了繁琐、费时、耗钱的传统婚俗。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婚礼的身影也渐渐消失了
婚礼变迁与中国的发展变革
中国的婚礼习俗从传统的三书六礼演变到现在的文明婚礼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首先,三书六礼盛行于清朝末年之前,清朝末期中国社会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盛行,中央集权制度空前绝后。

而在当时,由于嫡长子继承制的沿袭,庶出的子女是没有什么地位。

所以,他们取得较好地位的方式之一就是婚姻。

例如当时的驸马之类,他们凭借姻亲的地位取得自己想要的名利;另一方面,一些名门世家为了保持其所谓的高贵血统,与其他氏族联姻。

所以,当时的婚姻是没有什么爱情基础的,而是与利益挂钩,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在清朝末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

虽然中国由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由于国门的打开,使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文化得以传入,尤其是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潮的传入,犹如向死水之中注入了一泓清泉,是中国文化泛起了点点涟漪。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被打破,取而代之相对自由的自由恋爱。

繁琐复杂的中式婚礼也被相对简单的文明婚礼所取代,而后由于战争的原因使中国国力减弱,这个时候,结合中国国情的集体婚礼应运而生。


团结婚的仪式简单而不失隆重,庄严而不失热烈,整个过程朴素温馨,并且省时、省钱、省力,还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

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的婚礼场面又日趋铺张浪费了。

尤其是人们的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一场婚礼动辄成千上万,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可以承受的。

总的来说,婚礼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外文学院英语12-1班于阳
2013年6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