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标题的多重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标题的多重解读
作者:刘慧文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04期
摘要:鲁迅作为文坛巨匠,世人对其作品的探究从未间断,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学界往往聚焦于形式、内容亦或是主题的探讨,忽视了对鲁迅小说标题的研究。鲁迅小说的标题往往有多层含义,多重含义层层递进,相互交织,其意义耐人寻味,从多层面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其小说所要表现的多重情感内涵。
关键词:鲁迅;小说;标题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既有认为其作品是“新论纷呈、结构奇特的中国人史”的地位讨论,又有对“鲁迅语言中的独特的‘药味’,情节中的‘诊病’模式,传统文化中‘痼疾’的针砭,社会病的‘解剖’”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探究,更不乏将鲁迅与古今中外名家相类比的研讨。
这些论述有理有据,各有所长,但众多学者却不约而同地忽视对其小说标题的深层挖掘。“为了圆满地完成作品,作家们可谓费尽心思和技巧,而小说标题,则是一切智慧和艺术的开始。”标题是小说的精髓总括,也是最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标志。鲁迅的小说语言犀利、结构精巧、修辞巧妙、主题深远,其标题的设置也毫无例外地具有浓厚的文学特质。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创作上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显著影响,如改写果戈里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这一点在小说标题的设置上主要表现为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与我国小说命名的含蓄传统相去甚远,但却简洁明了,直逼主题。但多数情况下,其标题还是遵循“意括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题目的张力,使之与内容之间具有更强的多义性、隐喻性和互文性。这类标题“极为关注作品内涵与思想意义的提炼概括,通常采用政治象征、双关隐喻等手段,让自身获得双重或多重意义诉说,尽可能地给出作品的思想深度信息”,无论是《故乡》还是《伤逝》,亦或是《祝福》都是如此。这类标题有意象又有哲思,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暗含讽刺,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现以《祝福》为例,对鲁迅小说的标题艺术性展开探讨。
一、结构上的形式义
鲁迅在小说开头就提到“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交代了作为线索人物的“我”回到了鲁镇,并且恰逢新年。鲁镇的人们都在忙着准备“祝福”。由此,“祝福”表面上是指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传统新年的一个特殊“仪式”。
小说整体结构是两个闭合的圆,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一是“我”,以前离开鲁镇,又回到鲁镇,最后又要再一次离开鲁镇;暗线是祥林嫂的际遇,初次来到鲁镇,后来离开,又再一次回到这里,直至死亡。“作品的内部结构即各个部分、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也就是“我”与祥林嫂的“离开—归来—离开”和“来—去—来”,两个圆相交织构成了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的小说结构。这一点在鲁迅其他小说中也较为常见,如《故乡》,说故乡—离故乡—归故乡,恰好是一个闭合的圆;《孔乙己》中,以孔乙己的生平际遇作为整篇小说的线索,正好串起一个个情节,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可惜的是,学界对鲁迅小说结构的研究大多止步于此,没有深挖细掘、去探究标题“祝福”与结构的巧妙关联和深层呼应。
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两个“圆”的重要节点处,祝福一直如影随形,充满了神秘的隐喻色彩。首先,“我”再次归来鲁镇时,正赶上年终祝福,离开时也伴随着祝福轰隆隆的鞭炮声。其次,祥林嫂初到鲁镇是冬初,也就是旧历的年底,与祝福的时间相近。再次,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回到鲁镇,因再嫁被四婶禁止参加祭祀,去捐了门槛后,依然在祝福的祭祀上被呵斥。最后,她又死在祝福前夜。祝福这个传统的祭祀仪式,作为小说两条线索的重要节点支撑,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推进,串联起零散的故事情节,其不断出现与重复回旋仿佛魔咒一般声声催促,将祥林嫂一步一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手法中的反讽义
鲁迅笔法犀利,尤其善于反讽。“祝福”是小说的主要叙事环境,每当小说的情节矛盾冲突到达顶峰之时,都恰逢鲁镇的“祝福”这一充满暗喻的叙事场景。环境与故事情节往往是相互照应的,但在《祝福》中,二者却是相背离的,“利用言语的非常规表达方式,让特定的上下文以及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与话语构成矛盾”,形成巧妙的反讽。如“孔乙己”名字来源于旧社会私塾学生学写字的字帖的前几个字,这与自称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他形成鲜明的反差,也暗含讽刺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标题暗含着主题意蕴,是鲁迅小说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祝福是年终大典,是美满祥和的代名词,但是正是在这样阖家欢乐的喜庆之中,祥林嫂孤独地死去了,而且是以“穷死”这样凄凉的方式离开。她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喜乐的气氛里孑然一身地离开这个冷漠的世界。但她显然更加可悲,小女孩追随奶奶离去,面上还带着笑;祥林嫂在死前脸上却尽是“木刻似的”表情,深陷在饥寒交迫的身体摧残和死后会被劈成两半这样精神上的恐惧折磨之中,显得更加凄苦与无奈。
环境与情节的鲜明矛盾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布鲁克斯说反讽是“语境对于陈述语的歪曲”,显然在这篇小说中,环境与事件矛盾所形成的反讽便是标题“祝福”强烈张力的来源。
三、主旨中的象征义
鲁迅思维深邃,加之受限于特殊历史环境,因此,他常常“在作品中树立一个核心意象,作为体现艺术主旨的凝聚点”,饱含着象征与暗示以表达不可明说的深沉哲思。
“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不可否认,祥林嫂是传统的劳动人民妇女的代表,她勤劳善良、踏实肯干,同时也被这四条锁链紧紧捆绑着。学界大多赞同鲁迅借祥林嫂的人生际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说标题“祝福”与主旨的微妙联系,即“祝福”恰恰是凝结着“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封建礼教的代名词。
祥林嫂的一生都因循着封建礼教所谓的“规则”。被婆婆抓回去改嫁,她也反抗不得,只能遵从于“族权”与“夫权”;虽是被迫改嫁,却依然被指责“不忠不洁”,捐门槛是她唯一的“出路”,满心欢喜地去,却始终无奈“神权”依然把她阻隔在祭祀的门外;最后,“四权”凝结起来将她彻底驱逐出传统社会,禁锢在悲惨命运的大网之中。若说第一次“祝福”给祥林嫂带来重生的希望,那么接下来的几次“祝福”,柳妈的话、四婶的言行、捐门槛的失败都一次又一次摧残着她的精神,敲击着她的灵魂,让她慢慢沦陷在传统封建礼教的泥沼中,最终伴随着精神的死亡而走向肉体的毁灭。
四、寓意中的隐含义
小说的寓意就是作者的创作目的,这种目的往往是积极的,区别于现世批判,更多的蕴含着作者对未来的积极期待,而这种期待也蕴藏在小说标题的设置上。
“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归根结底,“祝福”的本意就是一个仪式庆典,其目的是要“消除危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不和谐因素,或是对更好的生活状态有强烈的渴望,而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人民对此无能为力,才由此产生“祝福”这样看似虚无迷信的仪式庆典,这其中也潜隐着作者的精神寄托。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作者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来批判这个社会,他不单用笔来书写社会的黑暗,更用痛陈黑暗的方式唤醒人们要勇敢的奔向光明。在这里,“祝福”又拥有了精神寓意,作者祝福广大劳动妇女早日拥有平等的权利;祝福束缚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人民早日拥有自由;祝福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早日重现幸福的光辉。
鲁迅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作品内容与情感主题相互交织,标题又从各个方面与结构、主题、情感相互映衬,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形成了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对鲁迅小说标题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更为直接地体味其作品的深刻內涵,还可以通过标题的暗示,品读出其作品暗含的情感特质,从而进一步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文坛巨匠鲁迅的深沉忧思与无限感慨。
参考文献:
[1]潘颖,程德强,苏懿.2004年中国鲁迅研究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