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雷诺的学习风格特征分类P56图

科尔勒的学习风格模型P57图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性

3、整体性和系列性

2、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最早对教师期望进行了研究。

教师期望效应也被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急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两类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3、学习的联结说

尝试错误说(联结说)基本观点:桑代克在他的博士论文《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对动物实验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其著名的联结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形成S-R的联结。

学习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4、正强化与负强化

5、先行组织者p171

6、述性知识

述性知识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使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也称狭义的知识。述性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语义网络模型、图式和脚本等。

7、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

(二)解决问题的特征

1、解决问题是解决新问题;

2、在解决问题中,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于当前问题;

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解决的模式

1、试误说与顿悟说

2、信息加工观(问题空间:初始状态、目标状态、算子)

3、现代认知派(阶段论:表征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尝试解答-评价)

一般问题解决过程

(一)理解和表征问题

1、识别有效信息

2、理解信息含义

3、整体表征

4、问题归类

(二)寻求解答策略

1、算法式

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法、类比思维

(三)尝试解答

(四)评价结果

8、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9、功能固着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10、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广义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及所制定的计划、设计的方案和所采用的各种认知技能和调控技能。

通常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个部分。

特点:1、目的性和计划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11、社会规学习

社会规学习(social norm learning)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的化过程。

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逐渐构建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适应。

品德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道德准则逐渐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

判断准则的过程。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部动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有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这种观点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cognitive constructivism)。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

影响: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发展;

2、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3、注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

两类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它们分别依赖于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历史。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后者也即心理工具,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与符号,它使人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上升到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

3、化说

儿童心理发展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得到化的结果。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部活动的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人交往过程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化的结果。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其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比IQ富有更深的涵。在传统的心理测量学中,用IQ分数将智力定义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而加德纳则把智力看做由多种成分构成,他试图以一种更为宽泛的方式来定义与心理测量学意义不同的智力。他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