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0901020123
区域规划
学院:沈阳建筑大学
专业班级:09城规一班
姓名:曹成
辽宁沿海经济带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由南向北,已经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的深圳特区、长三角的上海浦东新区、京津冀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四大开放区域。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唯一没有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也是东北地区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区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明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5年又明确指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要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005年初,辽宁省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首先提出了“辽西沿海地区”的新概念,进而提出了建设营口沿海工业基地、开发大连长兴岛和辽西锦州湾的环渤海湾“三点一线”的区域发展战略。
2005年末,在“三点一线”的基础上,增加了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和丹东产业园区,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2006年2月,明确界定了五个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同时正式出台12条促进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至此,“五点一线”战略格局正式形成。
“五点一线”的“五点”即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82. 9平方公里。
“一线”即从丹东到葫芦岛绥中1 443公里的滨海公路。
辽宁沿海经济带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6个省辖市,总面积为5. 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8%、东北三省的7%;人口1 769.9万人,占全省的41.8%、东北三省的16.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1.6%、东北三省的24%。
通过“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辐射和带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的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形成使沿海和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发展以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和造船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发展加工贸易,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形成产业特征明显和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聚集区。
2008年初,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步伐,辽宁省政府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带的重点支持发展区域范围,新增17个政策支持区域,规划总面积701. 11平方公里。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提出的意义
辽宁沿海经济带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开发“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然要求,也为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竞争打下战略基础。
1“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将推动辽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辽宁省沿海6市除大连市外,其他5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加快五个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可充分利用废弃的盐田、盐碱地和荒滩,使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
同时,营口、锦州、丹东等分别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和辽宁东部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这些沿海城市的发展将会对其腹地经济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进而实
现全省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2“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将构筑辽宁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带动东北全面振兴。
辽宁近几年虽然利用外资保持高速增长,开放型经济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潜在优势并没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濒临日韩的区位优势还没有充分利用。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既可以增强辽宁对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又可以发挥辽宁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促进外向型加工业发展,拓展腹地产业发展空间,发挥沿海地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独特优势,提高辽宁经济的外向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构筑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3“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将拓展辽宁乃至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空间,优化东北地区经济布局,加快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临近港口的沿海区域是适宜重化工业布局的良好区域。
目前,东北石化、钢铁等企业所需的铁矿石、原油等原料的33%,成品油和钢材等产品的50%左右,需经辽宁海港调入和运出。
辽宁沿海已成为东北腹地石化、钢铁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开发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既可以推动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沿海地区布局,也可以有效承接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使“五点一线”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主要承载地,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
4“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能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更好地参与东北亚的合作与竞争。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毗邻黄海和渤海,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面向经济活跃的太平洋,与俄罗斯、蒙古陆路相连,是欧亚通往太平洋的重要“大陆桥”之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安全。
辽宁拥有宜港岸线1 000多公里,区位地缘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港口基础雄厚,产业科技发达,城市功能完善,交通网络畅达,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只有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成辽宁和东北地区技术引进先导区、示范区,使之率先成为辽宁和东北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新型产业基地,才能形成南有天津滨海新区、北有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环渤海区域经济互动局面,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实施中的问题与隐忧
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战略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截止2007年底, 5个重点发展区域注册项目达到437个,投资总额1 265亿元。
5个重点区域在产业项目上形成互补,产业链条日渐清晰,相关产业和区划正在形成合理布局,昔日废弃的盐场、荒滩,展露出新型产业基地的容颜。
“五点一线”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地位初步确定,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态势逐渐显现。
但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隐忧
从5个重点发展区域的产业布局分析, 5个经济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招商政策、发展环境极其相似,同质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对各个重点发展区域来说,如何在招商引资中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
从产业结构上分析, 5个区域均以第二产业为主,需要解决的是整合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新的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加速具有各自特色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而且,在环渤海经济圈和环黄海经济圈中尚有天津的滨海新区建设和河北、山东的具有强烈竞争欲望的重点发展区域。
同时,大连和沈阳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凝聚作用,会造成“五点”对社会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因为“五点”分属于6个城市管辖,这就需要6个城市在各自的重点区域发展上如何克服产业结构雷同,
如何在分工协作方面进行细化,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决资源、环境和开放变量约束下的经济结构升级和再发展的问题。
(二)港口建设与临港经济的问题
我国沿海将形成5大港口群体,辽宁沿海港口纳入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体。
“五点”分别濒临辽宁的黄海和渤海沿岸,而且每个发展区域都有自己的港口,除庄河港以外,每个港口都制定了向亿吨级港口发展的目标;每个区域也都提出了以港兴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口号。
根据辽宁的港口建设“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辽宁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将达到470个,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 1亿吨。
届时,大连港务集团的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 5亿吨,占辽宁总吞吐量的50%。
营口港预计在2007年的货物吞吐量就可以超过1亿吨。
但是,大连长兴岛港的建设,以及作为大连港的支线港,对营口港以及锦州港、葫芦岛港的吞吐量增长均构成威胁。
将来这些港口是否有足够的货物吞吐量,是否满足港口的需求,将成为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需引起关注。
因此,辽宁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应相互协助,在政府层面建立辽宁港口资源整合规划和发展规划,科学界定港口功能,合理配置港口资源,消除港口重复建设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统筹辽宁港口的发展步伐。
相应的,各地政府在发展临港经济的过程中,应扬长避短,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增长模式。
(三)“五点一线”建设中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问题
辽宁的“五点一线”均分布在沿海地区,这涉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及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措施等问题。
因此,首先要解决“五点一线”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关系问题。
早在1953年,辽宁省就已开始营造沿海防护林, 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沿海地区初步建成了防护林基地。
但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和树种老化,很多地区的防护林遭到了破坏,特别是“五点一线”所处的沿海地区处在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极易遭受台风、暴雨、海啸、旱涝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因此,构筑沿海防护林生态屏障与沿海重点发展地区开发和滨海公路建设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解决“五点一线”建设与沿海湿地保护的关系问题。
这里主要涉及鸭绿江口湿地和辽河河口湿地的保护问题。
辽宁原本是全国湿地面积较大的省份,由于种种人为开发活动,天然湿地面积锐减。
上个世纪50年代,天然湿地面积尚有135. 6万公顷,到90年代降为86. 4万公顷,减少了36. 3%。
其中,滨海河口湾湿地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49. 2万公顷,下降至现在的13. 6万公顷,降幅高达72. 4%。
我们知道,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与“肺”,辽宁湿地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咽喉”、“世界候鸟繁殖的最南端”和“中国候鸟越冬的最北线”。
在滨海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与湿地保护的和谐关系。
此外,应提前考虑防灾减灾的预警措施。
“五点一线”的地域,平均海拔不高,而且濒临沿海气候突变地区,极易受到台风、海啸、风暴潮、洪涝灾害以及地震所带来的危害。
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的海啸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和巨大的影响,值得“五点一线”所涉及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时,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同步进行。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与产业布局的建设与思考
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实现的载体与目标,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与先导区域,其产业发展应主动承接当今国际资金、产业、技术转移,其产业布局建设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坚持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坚持环境保护与资源有效利用的方针与原则。
沿海经济带开发与产业布局要科学论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追求发展速度而盲目投资,忽视项目自身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与保护,防止一时之利而贻害子孙,要贯彻国家“降耗减排”的政策方针。
2.树立全局与整体观,处理好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与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互动的关系。
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辽宁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辽宁经济发展的两大车轮。
按照平衡发展理论以及弗农的梯度开发理论,考虑开发条件的现状与基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加大开放,实施率先突破,符合经济规律。
但同时考虑辽宁老工业基地中部城市群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其发展的瓶颈、矛盾亦是紧迫之举,扩大“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放与解决中部城市群发展问题两者都不可偏废。
因此,应处理好沿海开放与中部城市腹地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3.坚持招商引资同时依托原有产业分工与基础,培育本地企业。
对于地方经济来说,强化本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关联拉动以及外部招商经济牵动构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
这就要求招商引资的同时,更要注重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开拓国内市场,务实地方经济基础。
辽宁沿海经济带土地面积占辽宁省的1/4,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近1/2。
在造船、石化、冶金、机车等产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发展应本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链和优势产业一体化,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并以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在沿海及腹地构筑具有较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4.处理好园区工业化与区域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
国外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工业化的物种,同时产业集群能促进工业化发展。
要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工业产业集群是有效途径。
有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城市化才有基础,没有工业化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就没有城市化。
5.做好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园区产业布局建设、集群发展的互动。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统筹安排,防止与避免工作程序的本末倒置,给园区后续发展工作埋下隐患与先天不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借鉴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
(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五点一线”涵盖辽宁全部6个沿海城市。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 6城市经济发展不仅在辽宁,而且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点一线”的建设应坚持点、线、面协调布局和一体化开发的原则,突出重点,避免盲目招商,产业雷同,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有序发展,防止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1.运用“增长极”理论定位“五点一线”沿海经济一体化。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实质是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巨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产业,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围区域构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发展模式上、区域资源配置上应主要集中在“增长极”,并充分发挥“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扩散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稳步的发展。
大连无疑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增长极”,大连是辽宁暨东北沿海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大连为龙头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涵盖了整个辽宁沿海地区和海洋资
源,处欧亚大陆桥东端,背靠整个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腹地,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人力基础和工业基础雄厚,是辽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根据区域极化理论和产业分工、功能分工,高功能定位,高起点规划,必须打造大连东北沿海经济先导区,加快“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2.树立合作共赢理念,构筑合作的市场体系。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区域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各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且对辽宁腹地和整个东北腹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沿海6市应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形成广泛共识,在实际工作中着力谋划沿海整体发展,真正打破行政区划分所形成的壁垒,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尽快建立多层面的协调运行机制,促进6城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信息方面的融合,加快构筑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
3.加强机制创新步伐,建立政策协调机制。
在现行体制下,辽宁沿海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往往会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出台不利于区域合作的政策。
因此, 6城市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的紧迫感变成政策,变成行动,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在已经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的领域加强协作,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机制创新步伐。
2006年初,辽宁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中规定,锦州和葫芦岛可分别为朝阳、阜新在区域内确定若干平方公里的“飞地”,在“飞地”内设立的企业,上缴省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省财政给予100%的增量返还,由“飞地”提供市和使用市按各50%的比例分留。
应该说,实施“飞地”政策,对打破地域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因素,把腹地拉向沿海,增强区域内的经济关联和互补性,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推动沿海和腹地的良性互动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将“飞地”政策在更多的“点”实施,向更深的腹地拓展,对整个东北地区开放,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8]这需要东北三省和内蒙东部区域进行协调,在财政、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共同探索新的创新机制。
(三)“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建设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1.“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水资源配置的对策思考。
辽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1. 79亿立方米,根据2000年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计算,辽宁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亩均耕地占有水资源量547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
按照联合国“人均水资源量在500至1 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小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的指标分析,辽宁省从整体上为严重缺水省份。
从“五点一线”所处的地域水资源状况分析,除丹东市以外,其余各点均处于水资源短缺或严重短缺的境地。
尽管在目前,有的“点”缺水的现象并不是突出,但随着园区建设的发展,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大幅度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瓶颈”会制约各园区的长远发展。
从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中,我们仍可以看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冶金等高耗水产业列为各自的主导产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忧虑。
辽宁省应从战略高度,考虑全省水资源配置,解决辽宁沿海城市和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跨区域水源工程和大型供水管道等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大伙房输水二期工程、三湾水利枢纽与输水工程、“引白济锦”、“引东入岛”等水利项目建设。
2.“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考。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五点一线”建设必须将区域经济规划与环境保护目标结合起来,按照生态功能的要求调整区域发展布局;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优化经济结构;按照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新兴支柱产业的要求扶持环保产业,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是“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新路径。
所谓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就是,生态位势较低的地区向生态位势较高的地区支付资金,以使生态位势较高的地区在不给生态位势较低的地区造成污染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发展经济。
从资源有效配置原则看,成本与效益是对等的。
只有当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该产品的供应量才是有效的。
生态环境这种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效益外溢性,其收益范围往往是跨行政区的,生态服务给社会带来的益处比给本辖区带来的益处更大。
因此,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的建设,可以建立6城市生态转移支付基金,实行经济补偿,增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经济落后地区的环境投资的积极性,并补偿其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可能的机会成本,实现生态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良性循环。
[9]总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可以使辽宁沿海经济带保持市域之间、城乡之间环境合作,促进城市间的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