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乡土教材(必看).
河南乡土教材
河南乡土教材第一篇:河南乡土教材河南乡土1.列举河南著名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朱仙镇木板年画。
2.列举河南文化代表:豫剧、少林功夫、安阳殷墟、司母戊鼎。
3.列举河南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同上)4.列举中原文化名人:古代:“诗圣”杜甫(巩义);“文圣”韩愈(孟州);“画圣”吴道子(禹州);“医圣”张仲景(邓州);“字圣”许慎(漯河);“酒圣”杜康(汝阳);“科圣”张衡(南阳);“商圣”范蠡(南阳);“律圣”朱载(沁阳)。
近现代: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著名画家李伯安:著名作家二月河:著名书法家张海。
5.我省为弘扬中原人文精神采取了那些重要举措?(1)举行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原”人物评选活动:(2)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3)举办“河南省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6.列举河南知名的文化活动:(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2)洛阳牡丹文化节;(3)开封菊展。
7.列举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1)郑州二七纪念塔;(2)洛阳八路军办事处;(3)信仰(新县)许世友将军故里;(4)开封(兰考)焦裕禄纪念园;(5)安阳(林州)红旗渠;(6)驻马店(确山)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8.列举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1)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2)河南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3)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
9.近年来,我省采取了那些文化强省的举措?(1)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2)建立文字博物馆;(3)举办国际太极拳交流会;(4)开展“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建设。
10.列举三例河南儿女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或列举三例河南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三平“精神。
11.列举红色经典著作、爱国名曲、红色影视及革命战争中涌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1)红色经典名著:《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2)爱国名曲:《义勇军进行曲》、《十送红军》、《红星歌》、《黄河大合唱》;(3)红色影视:《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上甘岭》;(4)战争中的优秀共产党员:抗日名将马本斋--回民支队司令员;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邓中夏--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知识点(一)
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知识点(一)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知识点前言•介绍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目标•理清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教学。
知识点一:广东历史概述•了解广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的基本情况。
•探讨广东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点二:广府文化•介绍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分析广府文化对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影响。
知识点三:岭南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探究岭南文化在广东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知识点四:广东与海外交流•分析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位。
•了解广东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知识点五:近现代广东历史•掌握近代以来广东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
•研究广东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六:广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介绍广东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黄埔军校、五四运动等。
•分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广东历史的影响。
结语•总结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并强调其重要性。
•呼吁进一步完善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
前言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是广东中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教材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够系统、重复度高、选择题占比过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整理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以期更好地进行教学和学习。
目标通过明确广东中学历史乡土教材的核心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知识点一:广东历史概述•广东作为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学生需要了解广东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经济特点等内容,以便更好地认识广东的发展轨迹和地位。
知识点二:广府文化•广府文化是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瑰宝,它包括了广州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学生需要了解广府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广东社会的影响,以便加深对广东传统文化的认知。
地理乡土教材
地理乡土教材地理乡土教材是针对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而编写的教材。
它是培养学生地方观念、地方特色等方面认知的重要手段,是地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地理乡土教材的特点、编写方法以及应用价值等方面阐述乡土教材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地理乡土教材的特点地理乡土教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用性强:乡土教材较具体、具有时效性,更有针对性地为培养学生的地方观念和地方特色认知提供有效的帮助。
2.注重互动性:乡土教材涉及学生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的题材,通过互动式教学,更加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3.信息丰富:针对具体地域场站、自然特征、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内容设置,通过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乡土地理文化,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奥秘探究的能力。
4.多角度详解:乡土教材在呈现某一地域地理知识和文化信息过程中,更多角度地深入解读地方地理特色。
比如,可以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地方文化、历史沿革等方面开展解读和研究。
二、地理乡土教材的编写方法编写地理乡土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法:1.地域化:在编写教材时,应根据不同地域特征、文化习俗、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地理乡土教材应该更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展开讲解。
2.实证主义:在编写教材时,需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真实、准确的材料。
编写教材要以实证为基础,以数据的精确和实验的规范为前提,避免主观臆断等问题。
3.教材内容分类:要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将起点、终点、中途站、途经城市、沿线景区等内容进行分类介绍。
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有机整合进行整合。
4.剪影化:通过对文化、景观、历史等方面的刻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接触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形式物化方便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理乡土教材的应用意义地理乡土教材的应用意义主要有:1.强化地理课程:乡土教材的编写为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更加接地气的素材,加强了地理课程的知识面和文化内涵。
乡土教材第一册.doc
第一课壶关秧歌情类别:乡土艺术篇被赞誉为“太行山上小黄梅”的壶关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远。
据传明末清初开始流唱,到清朝嘉庆年间已盛行于壶关、长治、屯留、潞城、陵川、平顺等地,解放后广泛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及晋豫两省交界诸县。
★剧种起源于生活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
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
据考,壶关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劳动号子,这应该是壶关秧歌产生并逐步成型的最初母质。
是时,乡间的一些落榜秀才、文人雅士,冬季闲聊也常常三五聚伙到炉坊取暖聊天,听了铁匠们传唱的号子小调和简单情节之后,开始顺手编出了些唱段和小脚本,供打铁人再演唱。
于是这最原始的壶关秧歌就渐见雏形了。
★秧歌的演唱形式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
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
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
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剧目来自于故事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
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三顶灯》《打酸枣》《偷瓜》等剧也都是根据农村发生的鲜活故事编成的。
★发展缘由于改革壶关秧歌在清同治年间发展成用锣、鼓、钗等打击乐器伴奏的简单戏曲演唱形式。
基本唱腔以上下两句结构体为主要曲式结构,声腔为板腔体。
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有时也唱五字句(用于垛板)和四字句(用于贯口)。
开初无弦乐伴奏时,演员上下场和句间换气休喘,舞蹈动作多是伴锣鼓音乐来完成,且无固定调高的限制,演员可根据角色的需要与自己嗓音的高低和音域宽窄程度任意定调,来表达剧中各类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词生活气息浓厚。
乡土教材
汤阴羑里城羑里城位于工官屯村西南约2公里处,又称文王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
“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在羑里城最醒目处,竖立着一座红色的花岗岩雕像,这就是周文王。
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
他的先祖可追溯到黄帝,黄帝的曾孙帝喾生后稷,后稷被尧举为司农,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后稷14世孙季历(公季)是文王的父亲。
据说文王出生时,有一只红色的鸟衔着用朱砂写的书信,落到他家的房屋上,人们说这是一种吉祥的先兆——圣瑞。
他生下来以后,长着四个乳头,到了成年时,“龙颜虎肩,身长十尺”。
姬昌47岁那年(公元前1166年)继承父位,封为西伯。
周是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也就是在陕西一带活动,那文王又怎么来到河南了呢?这其中还有个故事。
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国君纣荒淫残暴,上下怨恨。
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
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
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
西伯闻之窃叹。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由以上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羑里并非国家的刑罚执行单位,只是奴隶制君主玩弄王权的手段,姬昌在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16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
羑里城的故事羑里城历史悠久,数千年历史延续记载都十分明确、具体,现在所存羑里城基本上是明、清各代重修、重建的遗址。
建国初期,汤阴县在羑里城遗址上建了一个化工厂,生产易燃易爆的产品,后来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化工厂于1960年迁出。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
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乡土教材的内容和目的,培养学生对家乡乡土的认知和情感。
2. 帮助学生理解乡土教材中的政治概念和原则,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乡土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乡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乡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知识讲解:1. 介绍乡土教材的背景和目的,解释其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2. 分析乡土教材中的政治概念和原则,如民主、法治、公平等,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解释乡土教材中的乡土问题,如农民工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讨论与互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乡土教材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思考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对乡土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途径。
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本地乡土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
2. 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如义务植树、农村文化展示等,增强学生对乡土问题的实际参与感。
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和学生在其中的作用。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乡土教育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和活动记录,评估他们对乡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教案扩展:1. 探讨乡土教育的国际比较,了解其他国家的乡土教育经验和做法。
2. 组织学生进行乡土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
教案资源:1. 乡土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图片、视频和实地参观的资源。
3. 小组讨论和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以上是初中政治乡土教材教案的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具体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第五单元:走进乡土 寻根寻法——《乡土中国》批注导读课(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走进乡土寻根寻法——《乡土中国》批注导读课教材分析《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乡土中国》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必读的经典。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面向高一学生的一节整本书导读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与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方法。
本课主要针对学生在第一次略读《乡土中国》时呈现的典型批注阅读问题,进行探究性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阅读学术性著作的高效批注方法,为学生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精读任务提供指导。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学术性著作的“批注符号系统”、“批注点评体系”“批注逻辑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批注质疑问答”,实现规范批注和高效批注。
2.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总结阅读学术性著作的方法、学以致用,通过整体批注进行文学短评写作。
3.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4.通过希沃白板和希沃易课堂进行全员平板交互式授课,实现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的深度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重难点1.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建立阅读学术性著作的规范高效批注阅读体系。
2.学以致用,拓展批读,尝试文学短评写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看笔记,找优点。
观看自主阅读(素读)笔记视频,找《乡土中国》优秀阅读笔记优点。
明确:优点——条例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阅读方法多元(思维导图、批注点评等)。
教师点评——这些优秀阅读笔记给大家做了很好的阅读示范,很多同学都使用批注法做读书笔记,但是批注效率不高。
希沃技术:【视频播放+视频截屏缩放展示】二、找批注问题观察三张阅读图片,找出图片主要批注问题。
(二)看批注,找问题图片一:无重点图片二:无点评图片三:无归纳教师小结:这三位同学阅读批注问题比较突出典型,实际上很多同学都存在着阅读批注“无重点、无点评、无归纳”等低效批注阅读问题。
地理乡土教材
地理乡土教材地理乡土教材是一种以教授地理知识为主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使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地理乡土教材应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邻地区、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地势特征。
可以通过地图、图表、图片等方式展示,让学生对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形成直观感受。
2. 气候和气象:分析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包括温度、降水、气压、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可以利用气象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气象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和预测能力。
3. 土壤和植被:介绍所在地区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肥力以及主要的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
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本、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以及植被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4. 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了解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包括水的来源、水的利用、水污染等问题;同时介绍当地的主要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说明其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
5. 人口和人文环境:分析所在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人口特征,让学生了解人口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地关系的变化。
同时介绍人文环境,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展示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6. 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介绍所在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并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地理经济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可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地理乡土教材还应该包含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理影像、地理实物模型、地理数据库等,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变化过程。
解读“乡土教材”——兼论“多元一体”教材体系的构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a f E u ai n l S i c f Hu a r l Un v r i o r l o d c t a ce e o n n No ma i est n o n y
V0 . 】 No 1 1 1 .
J n , 01 a .2 2
一
展 已断断续续地 走过 了 10 0 多年的历程 ,而其之所 以经久不
衰, 是由其 自身 的特点决定的。顾名思义 , 乡土是一个 空间概
、
乡土教 材 的 内涵
念 ,地方性” “ 是其主要特点。 但作为学校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性 ” 则是其 核心特点 。也就是说 , 当“ 只有 地方性 ” 教 与“ 育性 ” 相结合 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科书、 教学辅助 资料 、 音像制
第 1卷 第 1 1 期
解读“ 乡土教材 "
兼论 “ 多元 一体" 教材体 系的构建
张 爱琴
( 宁夏大学 教育 学院 ,宁夏 银川 7 0 2 ) 50 1
摘
要: 乡 对 土教材 内涵 、 值的全面理解是引导 乡土教材理论思考与实践探 索的重要前提 . 价 乡土教 材是依据各级各类教
理论来源于实践 , 对实践又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 并在 实 践中不断地升华 、 提炼 。 乡土教材概念是理解乡土教材理 论与 “ 乡土教材是什么 ” 都搞 不清 楚的话 , 乡土教材 的开发与实施 、 乡土教材 的功能与价值 就无 从谈起 。 当前 , 乡土教材定义的多
“ 乡土” 一词 的含义是相对的 , 随着个 体的成长与经验 的 扩展 , 以及使用场合的不同, 其范围也会相对地伸缩 。主要包
育目 , 标 由当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 门或其他社会 团体 、 个人组 织编写的 、 旨在促进学生 身心发展 的、 具有鲜 明地 方性特征 的教 学信 息材料。 乡土教材 的价值在 于“ 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地方社会 。基于 当前教 育理论与 实践 中对 乡 、 土教材的认识偏差 , 应
地理乡土教材
地理乡土教材地理乡土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以本土地理环境为基础,以了解、研究和思考家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等内容为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认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参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等方面。
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和边界: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边界及与周边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地貌特征:描述家乡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平原、湖泊、地势等。
3.气候与气象:分析家乡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温变化以及常见的气象灾害等。
4.植被和动物资源:介绍家乡的植被类型和特点,以及其中的主要植物和动物资源。
5.水资源:描述家乡的水资源分布、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人口分布:分析家乡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城乡人口分布差异等。
2.城乡结构:对比家乡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以及两者的互动关系。
3.文化遗产:介绍家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以及对当地文化认同的影响。
4.交通与通讯:分析家乡的交通运输网络、主要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以及通信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城市化与乡村发展:探讨家乡城市化进程、乡村发展政策、城乡差距等问题,以及对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社会经济1.经济结构:概述家乡的产业结构、主要经济活动和支柱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
2.经济发展: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和对外经济关系,并讨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
3.农业与农村发展:介绍家乡农业的类型、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和农民收入情况。
4.城市经济:探讨家乡城市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城市竞争力和城市规划等问题。
5.社会事业:讨论家乡的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
四、区域发展1.区域差异:对比家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差距、人口分布和资源利用的差异。
乡土教材电子版
兰州大学绿队根与芽小组电邮:greenteamgyy@ 1“我爱榆中”环教乡土教材编写组:兰州大学绿队“根与芽”小组教材编写组成员:丁陈栋董怡高艳艳陈鹤中王宗襄占素娇刘培韦芳芳李忆何晓妍刘岗封面设计:肖瑶书刊材料联系人:王宗襄电话注:本书版本属社团间交流资料,供社团成员间交流学习使用。
兰州大学绿队根与芽小组电邮:greenteamgyy@ 2目录第一章丝路要津——榆中 (3)第一节、兰省之门户——榆中..................................................................................................第二节、榆中的地理环境(干旱缺水、丰富的太阳能) ..................................................附:榆中概况资料......................................................................................................................第二章榆中的水——干旱问题 (6)【水循环】................................................................................................................................【干旱的定义、成因以及危害】..............................................................................................【干旱的成因】..........................................................................................................................【干旱的危害】..........................................................................................................................【节水小常识】..........................................................................................................................第三章榆中的光——太阳能 (14)第一节、太阳出场自我夸耀(太阳以及太阳能的介绍) ............................................【太阳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太阳能利用的基本方式】......................................................................................................【课堂互动思考】 ...................................................................................................................第二节太阳能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我国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现存的问题】 ..................................................................................................【太阳能利用的前景】..............................................................................................................【未来太阳能技术展望】..........................................................................................................【视野拓展】..............................................................................................................................【思考题】.................................................................................................................................. 第四章我爱榆中县(环境教育活动课)....................................................................................................兰州大学绿队根与芽小组电邮:greenteamgyy@3第一章 丝路要津——榆中 【课前】大家一起说:1、榆中有哪些乡和镇?请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位置2、你知道与榆中相邻的地方有哪些吗?第一节 兰省之门户——榆中一、她的“邻居”们榆中县地处兰州市东部; 与白银市相望,东接定西、靖远、会宁县;二、榆中的“身体结构”同学们一起来你的家在哪里?你去过榆中的哪些地方?哪条路线最方便等。
走进《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走进《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走进《乡土中国》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单元要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安排了两个“整本书阅读"单元,分别是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
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位列18个任务群之首,而且贯穿必修、限定选修和选修阶段,再次强调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提示",“安排1学分,18课时”,既出于任务群课程比重的考虑,也在于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目的是“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
而“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又再次提醒我们学生读整本书不应受课时的限制,而是在课内、课外做合理安排。
当然,教师的角色除了提出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学习之外,还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乡土教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乡土教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乡土教材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乡土教材的特点和意义。
2. 掌握乡土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对乡土教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乡土教材的定义和特点。
2. 乡土教材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
3. 乡土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乡土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了解乡土教材吗?你们觉得乡土教材有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乡土教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对乡土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分析乡土教材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乡土教材,讨论该教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向全班展示。
2.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5分钟)1. 分析乡土文化的保护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要性。
2. 提供案例: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教学方法与策略、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对乡土教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学生得到了实际操作和指导,提高了乡土教材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总结与反思环节,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乡土教材
庙口乡王洞中心小学乡土教材作者:王爱国淇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其源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
入豫后经辉县市、林州市、浚县。
在淇县淇门入卫河,全长161公里。
淇河河谷狭窄,两岸峰峦竞秀,千岩万壑,地形复杂,高低参差。
鹤壁境内是淇河最秀丽的河段。
河水清澈见底,纯净甘甜,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
几千年来,淇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两岸的儿女,人们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像想呵护母亲一样呵护着美丽的淇河。
淇河亦称淇水,河水清澈见底,美丽而又富饶,虽是一条小河,但在我国文明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咏及淇水。
淇鲫鱼也像淇河一样驰名遐迩。
古诗曰:“以其食鱼,唯淇之鲫。
”明代万历年间还被列为贡品,今日来淇县旅游观光者有“不到云梦非好汉,不吃淇鲫真遗憾。
”一说。
淇鲫鱼是淇河多种鲫中最好的一种,是淇县历史上的名贵特产。
它生长在淇河下游的淇县庙口乡青岩绝至高村镇石河岸段,水域长约28公里,重点段在贺家村附近。
淇鲫鱼是一种罕见“三倍体”珍贵鱼类,外形具有体态丰满,脊宽背厚(4.8—5.5厘米),体短(最长只有25厘米)的特点,所以又称双脊鲫。
因生活环境不同,体色分为金黄、青灰、银白三种。
该鱼骨细小,肉肥厚,细嫩刺少,含肉率73%,含蛋白质19.16%(比黄河鲤鱼高1.16%),含脂肪1%。
炖熟后,腥味小,肉嫩色鲜,腮甜可食,汤呈乳白色,有粘性,不易变质,食之可口,营养丰富,回味无穷。
这种鱼体形奇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乃鲫中上品,“国之瑰宝”。
因该鱼脊背厚度为一般鲫鱼的2倍,一般鲫鱼个小体轻,重不过500克左右,而双背鲫鱼大的高达2500克左右,是鲫鱼中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品种。
双背鲫鱼是珍奇的高蛋白、低脂肪、肉质细嫩、味美质佳鱼种。
其形成与淇河中段大量地下温泉水注入有关,这里地下温泉水储量丰富,泉水甘洌,锶含量0.26毫升/升,水草丰盛。
水生昆虫较多,浮游生物丰富,含有多种稀有元素,这显然与双背鲫鱼形成关系密切。
乡土校本教材——蔬菜篇
第一篇:家乡的蔬菜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副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建设生态宜居新镇的要求,蔬菜在顾山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表达。
一、本地区常见的蔬菜种类要识别蔬菜的种类,首先要了解蔬菜的分类。
蔬菜分类方法有许多种:按照植物学的科、属、种、变种等进行分类,叫植物学分类法;按照食用器官如根菜、果菜、叶菜等进行分类的,叫做器官分类法;还有是根据蔬菜的农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叫做农业生物学分类法。
由于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比较切合生产实际,因此应用也较为普遍。
以蔬菜的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可将蔬菜分为11类:〔一〕、根菜类:包括萝卜、胡萝卜、大头菜等。
以其膨大的直根为食用部分。
〔二〕、白菜类:包括白菜、芥菜、青菜及甘蓝等,以柔嫩的叶丛或叶球为食用器官。
〔三〕、茄果类:包括茄子、番茄及辣椒。
同属茄科,在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上都很相似。
〔四〕、绿叶蔬菜:以其幼嫩的绿叶或嫩茎为食用器官的蔬菜,如莴苣、芹菜、菠菜、茼蒿、苋菜、蕹菜、生菜等。
〔五〕、葱蒜类:包括洋葱、大蒜、大葱、韭菜等,叶鞘基部能膨大而形成鳞茎,所以也叫做“鳞茎类”。
〔六〕、瓜类:包括南瓜、黄瓜、西瓜、冬瓜、丝瓜等。
茎为蔓性,雌雄同株异花。
〔七〕、豆类:包括菜豆、豇豆、毛豆、刀豆、扁豆、豌豆及蚕豆。
大都食用其新鲜的种子及豆荚。
〔八〕、薯芋类:包括一些地下根及地下茎的蔬菜,如马铃薯、芋、红薯等。
富含淀粉,能耐贮藏。
〔九〕、水生蔬菜:是指一些生长在沼泽或浅水地区的蔬菜。
主要有藕、茭白、慈姑、荸荠、菱和水芹等。
〔十〕、多年生蔬菜:小竹笋、金针菜、佛手瓜等。
一次繁殖以后,可以连续采收。
〔十一〕、食用菌类:包括秀珍菇、平菇、蘑菇、草菇、香菇、等,人工栽培和野生或半野生。
二、介绍代表品种的营养成分、作用和播种时间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
但是,对于蔬菜的营养价值,有些人却了解得不甚清楚。
蔬菜的营养不可低估众所周知,蔬菜可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1990年国际粮农组织统计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的90%、维生素A的60%来自蔬菜,可见蔬菜对人类健康的奉献。
了解乡土教材(必看)
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
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
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
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 2005年10月27日05:07 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他们通常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带着项目去编教材。
从目前已经编写完成的七八份教材来看,有环保组织背景的侧重于湿地保护等环保教育;有国际扶贫组织背景的侧重于通过学生带动社区发展;有国际文化保护组织背景的则侧重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族文化……因此,不少实践者对自己的教材是否真正符合当地需求也拿不准。
杨东平也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关键在于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
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2003年11月20日09: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
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2005年10月21日根据我们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国内乡土教材的编写大概有四个切入角度:第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
乡土教材
寿阳县在春秋时期属祁氏封地的东境。
前514年,晋国六卿灭祁氏,分祁氏田为7县,在今寿阳境内置马首县,韩固为马首大夫。
现在县南15里还有马首村,石太铁路经此设马首站,即是当年县治旧地。
寿阳汉代属榆次县地,晋代始分置寿阳县,以县城位于寿水之阳而命名。
寿水,今名为白马河,其正源发源于寿阳县西部要罗麓颉家河村,经太安驿与黑水相汇,再东南流经寿阳城南,后注入潇河。
全长86公里。
《水经注》中把寿水与黑水误为一条河来记载:“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经受阳县故城东,其水西南入洞涡水。
”黑水,今称人字河,共有三个源头,分别发源于黑水村、马家寨、罗家庄,均在近蔡庄与寿水相汇,即所谓“三源合舍,同归一川”。
现在寿水与黑水交汇处筑有蔡庄水库,并已辟为集度假、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区。
寿水还是一条有着神奇传说的河流。
其水碧波粼粼,清澈见底,但当山洪暴发时,浊浪排空,泥沙俱下,而浊流前始终有一段清波在奔涌。
父老相传饮此清波水可以祛病延年,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有趁洪水下山时赶去喝清波水的习俗,为的是健康长寿,这种习俗直到民国以后才逐渐绝迹。
这也是河名为“寿”的缘由。
又因清波水被洪水相逐泻下,如白马奔腾,俗称为白马河。
明清时期,还把“寿水清波”列为寿阳八景之一。
晋末以后,寿阳一带战乱频繁,干戈不息,遂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迁寿阳县民至大陵城南,别置受阳县,县址即今文水县的旧城庄。
寿阳改为“受阳”是因当时胡汉译言之讹而造成的。
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统一后,才将受阳县迁回原寿阳城。
在这段战争时期,寿阳县在外漂泊寄治了142年,还被少数民族误称“受阳”达189年,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才终于得到正名,又称为寿阳县,并延续至今。
寿阳沿革史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集过大量的侨置郡县。
在西晋末至北朝这一动乱时期,北方的郡县随着流民一起南迁,山西北部的郡县也向中、南部迁徙。
当时除寿阳县迁至今文水县境内,还有朔州和夏州所属的7郡13县一并侨置到寿阳县境内。
乡土教材V3.1中国长城DOC
[乡土教材V3.1] 中国长城一、长城是怎么来的?两千多年前,咱们中国正处在战乱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为了保护自己,就像我们现在家里都有院墙一样,各诸侯国也纷纷修起了自己的“大院墙”。
这个“大院墙”比我们家里的院墙可长多了,古人管它叫“边墙”,意思就是“边界的墙”。
这些“边墙”属于不同的诸侯国,各修各的,互不相联。
后来一个叫“秦”的诸侯国打败了其他诸侯国,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就进入了秦朝,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就叫秦始皇。
在我国的北方,自古就有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种是以放羊养马为主的游牧方式,另一种是以耕地种庄稼为主的农耕方式。
过着游牧生活的人,主要生活在北边的大草原上。
靠种庄稼为生的人,就生活在南边的平原或山区。
在当时秦朝的北边,也就是现在的蒙古草原从东到西这一带,生活着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
他们骑着马,跑得快,经常袭扰南面的农业村落,来抢粮食和东西,就成了秦朝的主要敌人。
秦始皇为了防止匈奴向南入侵,就派了一个叫蒙恬的将军去镇守北方。
蒙恬组织了士兵、老百姓还有罪犯,让他们一起来干活,把原先几个诸侯国在北方的旧边墙重新修整,还新建了一些边墙,这样就把边墙都联在了一起。
于是,边墙就更长了,有多长呢?古书上记载说,有万里之长。
后来人们就叫它长城,“万里长城”就是这样叫开了的。
二、中国历史上都有过哪些长城?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个朝代,除秦朝之外,还有其它几个朝代也修建过长城。
其中就数汉朝和明朝修建的规模最大,持续的时间最长。
后人也把不同时期的长城分别叫做“秦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等。
后面的朝代总是在前面朝代长城的基础上不断修建,长城就越来越长了。
后来,长城慢慢就成了一条稳定的分界线,它的北边是游牧民族,它的南边是农耕民族。
明朝结束以后,北方的满族建立了清朝,他们跨过长城,进入长城以南,在现在的北京建立了都城。
作为主要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就没有太大的军事意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
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
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
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 2005年10月27日05:07 中国青年报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
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他们通常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带着项目去编教材。
从目前已经编写完成的七八份教材来看,有环保组织背景的侧重于湿地保护等环保教育;有国际扶贫组织背景的侧重于通过学生带动社区发展;有国际文化保护组织背景的则侧重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族文化……因此,不少实践者对自己的教材是否真正符合当地需求也拿不准。
杨东平也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关键在于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
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2003年11月20日09: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
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2005年10月21日根据我们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国内乡土教材的编写大概有四个切入角度:第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
我们注意到从这方面切入乡土教材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教育已经得到比较多的重视,开始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教育部门有专门推进环境教育的机构和人员。
从这一角度切入比较容易与现有教学体系衔接。
第二、从扶贫的角度切入。
这主要是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
国际扶贫组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他们和地方教育部门、地方大学合作,从教育脱贫的思路出发,把乡土教育的理念融入教材。
第三、从社区发展的角度切入。
这方面现在比较典型的是云南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和贵州高地研究所。
主要是通过把学校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把学校变成儿童和社区居民进行自我教育的地方。
这种通过社区建设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的方式比较有特色。
第四、从多元文化保护的角度切入。
做这个工作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国际文化保护组织,另一种是完全从当地出发的,对本民族和本地域特殊文化有兴趣的教育界人士和民间人士,完全出于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热爱而做了自下而上的努力。
杨东平:大家之所以都投入到共同的事业中一方面是当前的教育改革到了这么一个阶段,要追求更好的品质,探索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目前面对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把教育真正的活力和生命力全部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整个教育都发生了很严重的变质,这引起了上下高度的重视。
应试教育从80年代到现在,愈演愈烈,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成为主导,教育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城市化、国际化、西方化。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内涵变质了,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独特的教育越来越模糊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和不同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但这些都在慢慢地消失。
最典型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双语教育,包括在蒙古族地区,这种民族文化越来越消失退化。
藏族地区文化独立性比较强,所以还好一些。
总之,地方化、个性化、基层化的东西越来越少,代之以城市化、国际化、西化,这是当今乡土教育中最基本的一个矛盾。
怎么协调这种关系,怎么把这种协调关系体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中,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难题。
我们现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它,而且对教育的本意,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对国民的基本素质、情感、文化、价值的养成都有重大意义的,所以这种教育应该是来自生活的、自下而上的、地方化的,否则这种教育就是无根的、和生活缺乏联系的教育。
这个概念很早就有,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它必须是来自教育主体本身生活的教育,而不是来自美国的生活、上海的生活,教育的素材和营养必须是从本身生活、家乡、环境获得的。
所以我们今天更应该好好地认识生活的价值。
另外还有一个教育家,在30年代提出一个教育目标或教育理论,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把中国现代教育目标定了三层:做人是一个最普遍的价值;做中国人,是说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中国人,而不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西方人;做现代中国人,因为现在是现代社会嘛。
这三个层面很好地打通了现代和传统、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前辈做了很好的探索,我们现在沿着这样一条教育的路径,继续深入地探讨、探索,希望中国的教育能真正地成为丰富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自下而上的、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
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祝明华:我们对教材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共分了四课,可以在目录里面体现出来。
第一课是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信仰与风俗习惯,目的就是着重从家乡的人文环境入手,建立学生与家乡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对家乡的感情,因为我们认为孩子的思维主要是感性思维为主,所以目的就是建立学生和家乡的感情认同。
第二课是家乡的自然资源,我们着重从家乡的自然资源入手,加强对家乡自然环境的认识。
里面涉及了一些自然地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在编排时选择了一些精美的图画和游戏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自然。
第三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着重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通过调查本地的人了解人介入到环境中后对家乡环境有什么影响,哪些是正面影响,哪些是负面影响,让学生去调查。
第四课是热爱家乡,为家乡而行动。
这一课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行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很自然地引出保护的愿望和观念,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介绍本地的保护区,最后让他将保护本地的观念和意愿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出来。
我们结构上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根据环境教育的的线性模式,从知识的积累到观念的形成,最后到行动的落实。
最终的落脚点是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
小学里使用效果更好。
桑吉加:我在海西州调查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在教汉语文课《桂林山水》,老师讲得非常好,最后问桂林的山水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美,非常美!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桂林的山水在哪里,连老师都没见过。
其实我们家乡有那么多美丽的山水,可是教材却不讲。
这就是我们中国课改的重要性。
教材本身是实验性的。
小学一、二年级听不懂。
高年级没时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套教材不同于传统教材,参与性强,强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
教材全部是藏文。
苏雄娟:这次教材的编写有三个特色。
第一:课本的编写材料基本都是老师和学生调查搜集的,我们基本没有参与。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教育局的认可。
在当地开展的两次现场会,请来教育部门人员,还请他们并对我们提了建议。
现在教材已经从九月使用了,每周三劳动课时上,主要是学生调查,老师讲一部分内容。
下周上课时学生要反馈他们的调查资料。
第二:我们感到振奋的是,以前这个项目没有和当地政府合作,导致我们离开后就没有开展下去。
第二个项目我们主动和政府的有关部门联系,于是可以持续下去,效果已经出来了。
还列入了教育计划。
第三:这个教材除了课本,还有录像带、DVD音像资料,这也是一个创新。
当地教育改革就提到了要利用当前的科技,影像设备。
把碟片放给学生看还是可能的,把摄像机发给老师,让他们自己拍。
我们帮他们编辑。
他们自己拍,主动性比较强。
问:教材是不是要关注当地儿童发展?怎么关注?答:这是要在教材中制定的,乡土教材都比较关注当地儿童的发展。
如果编教材,我们该怎么办。
实际上如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考虑学生的喜好。
比如国家统编教材都会讲到黄河,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黄河。
喜欢才能得到最大的教育价值。
问:我想乡土教材多是活动方案,但能否找到一些和知识教育相衔接的东西。
即在编写教材时要不要有一些恒定的知识因素,比如在参与黑陶活动时,能不能在活动的同时学一些知识,比如制陶工艺等。
因为我们的活动不是一次两次,如何将图画教材和知识教育相衔接的地方做好。
要跟主流教材相结合吗?或者说它就不需要这样做。
答:我觉得乡土教材有它特定的希望和要达到的目标,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情感的建立。
其他学科尽可能跟乡土教育融合,比如多加入一些活动。
而且乡土教材很注重学生、老师的参与性,如果传统化的知识太多,就又变成注重老师授课的教材性教育了。
韩静:信息和经验的分享。
举办冬夏令营我们会请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当地中小学老师,这也是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将我们认为正确的一些环境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传达给他们。
因为毕竟我们不可能长期生活在当地,能对孩子和自然保护起作用的还是当地的人。
所以我们希望教材能真正被使用,当我们离开时他们能继续做下去。
我还想强调的是,希望教材不仅传递知识,还能改变心灵和行为;并通过孩子影响长辈。
我们教材编写思路以人际关系为主线,使用当地真实发生的故事。
编写框架包括五个方面:鸟类、湿地、人文、当地环境问题、我们作为当地人该怎么办。
具体做法包括调研;收集地方文化方面的素材;收集民间故事、谚语、气候、生态、主要动植物在当地的名称;了解当地人生活状态和想法。
我们想传递一个信息给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个环境。
乡土教材,是相对国家统编教材而言。
它关注的重点,是乡土的历史和文化。
2003年,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自己开发本土教材,就是俗称的“乡土教材”,许多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这个领域。
天下溪,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开发了系列乡土教材,包括《草海的故事》、《霍林河流过的地方》、《白鹤小云》、《扎龙》、《与鹤共舞》等。
我国乡土教材建设急需加强记者刘茜发布时间:2009-10-11 08:40来源:光明日报“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乡土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合格师资比较缺乏;乡土教材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