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合集下载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学前教育中的学前心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关注着0-6岁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及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心理学案例,解决一些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案例1:4岁女孩的情绪控制问题背景:小玲(化名)是一名4岁女孩,性格外向善良,但她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情情绪失控,哭泣、砸东西,甚至用嘴咬自己的手臂。

分析:小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和引导。

首先,我们要发现和分析小玲情绪失控的原因。

是因为她无法自我调节情绪,还是因为身边环境对她没有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引导小玲把情绪表达出来,让她知道情绪可以被表达和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来调节情绪,如亲亲老师、玩伴、或参加一些团体活动等。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情绪支持过度,这可能对孩子的情绪控制造成负面影响。

建议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孩子学习和玩耍的机会,让孩子懂得自我调节情绪,也面临不同情绪的环境即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案例2:3岁男孩的认知障碍问题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智力发育较慢的3岁男孩。

他总是不能将左右、前后、上下等概念清楚地区分开来,也没有对称性的识别能力,经常把“六”写成“七”,或者背诵名称时出现混淆错误,非常焦虑。

分析:小明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基础概念和记忆困难两方面。

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有些单一或口齿不清或者家长和老师没有有效地引导他。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需要耐心、细心地将各种概念反复讲解,辅助其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方式去区分不同的概念。

同时,家长和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活动等,让孩子通过动手、耳目动态体验去强化新概念的记忆。

对于3岁的孩子而言,训练是以游戏与玩乐的方式为主。

当孩子获得新的经验、技能或者获得一些小成就后,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更有动力去学。

当家长和老师能够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时,随着时间和教学的继续,小明的认知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教师资格考试 学前心理学专项讲义参考答案及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 学前心理学专项讲义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单选题 1.【答案】B。解析: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共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得某些新的行 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题干所述与观察学习的概念相吻合。 2.【答案】A。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3.【答案】A。解析: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 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判断题 1.【答案】√。解析:3~4 岁幼儿的心理活动特点是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遂性 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答案】×。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支配儿童心 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多,而与学习的关系较少,学习只是促进成熟,只是为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 已。
3.【答案】B。解析: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条件反射的出现。 4.【答案】B。解析:题干是转折期的定义。 二、多项选择题 【答案】ABCD。解析:爱模仿属于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三、名词解释 【答案】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 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园的活动
单选题 1.【答案】B。解析: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 的分配。如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同学们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课等都是注意的分配。 2.【答案】B。解析: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与活动上。 3.【答案】B。解析: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选择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 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一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 无关的东西或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本题中对无关的刺激选择性的抑制,正是注意集中性的体现。 4.【答案】B。解析: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人会受到与任务无关刺激的干扰导致 注意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 5.【答案】C。解析: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6.【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 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 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主动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题干中孩子一边画圆形、一 边画方形,体现的是孩子将注意指向两种活动。因此,答案选 A。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1、【答案要点】(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

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

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自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自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4.10P289帮助儿童控制情绪2014.4平平每次说话总是:“我,我……”,并伴随多余的动作,请找出平平口吃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P247口吃的心理因素及纠正方法2013.7乐乐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天老师请小朋友给大家讲故事,乐乐第一个举手。

开始讲故事了,站在上面的乐乐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非常入迷,可仔细听听,却又不知道乐乐在说些什么。

(1)上面的案例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想像的什么特点?儿童想像的发展有什么趋势?(2)请你谈一谈应如何促进儿童想像的发展?P153以想像过程为满足P152想像发展的趋势P156有意想像的培养2013.4冬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从小伙伴那里学会了许多本领。

可是冬冬的妈妈非常疼爱、关心他,特别害怕冬冬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受欺负,或者担心冬冬被别的小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影响而形成一些坏毛病。

因此,她很少让冬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幼儿园里,冬冬的老师也担心幼儿之间的频繁交往容易导致活动室过于吵闹,不利于维持班级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

于是,“少说话”、“闭上你的小嘴”、“保持安静”等要求常挂在老师的嘴上。

在这种要求下,小朋友们平时甚至连走路、喝水、上卫生间都必须是静悄悄的,生怕发出一点“噪声”而遭致老师的批评……(1)请问:冬冬妈妈和老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2)请结合以上案例或联系实际谈谈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P428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12.7李老师是位新老师,今天她要为中班的小朋友组织一个语言活动“春姑娘来了”,为此她做了精心的准备:配图、故事磁带、表演用的头饰……可是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当她问小朋友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树,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蝴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河,还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小熊……而当李老师说是春姑娘来了时,很多小朋友都一脸茫然。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案例:妈妈:(看见4 岁大的孩子留在门上的脏手印,面向孩子生气地大叫)又是这样!我说过多少遍,你要洗手……到底要骂你多少遍,才能记住?(孩子怕得要死,心中想:门比我还重要?我不喜欢她……)案例中妈妈的做法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请用正确做法对此景重构。

参考答案:妈妈做法的错误:大叫大嚷,不能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清楚察觉自己的感受,再选择有效方法处理。

妈妈:见到门上的手印,我很生气!(看到母亲很生气的表情,孩子理解了“生气”的意思)妈妈:(将一块湿布交给孩子)你好好想想该怎样做?(留下孩子一会儿,妈妈情绪恢复)(孩子用湿布在努力擦去门上的手印)妈妈:(清洁后,母亲抱孩子并肯定)真好!妈妈现在觉得好多了!(孩子安心)2.案例:7 岁的智勇因天下雨被迫取消钓鱼活动,闷闷不乐地呆坐在家里。

(智勇伏在桌上,没精打采地看着窗外大雨)妈妈:(安慰声调)下雨嘛,你烦也没用!下次再去吧。

智勇:(大嚷)下次下次,都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得成!这些雨真讨厌!(伏在桌上……)妈妈:喂!又不是我命令天下雨的,对我大叫大嚷有什么用?快去写作业!智勇:(不情愿去写作业,心想)妈真不了解我!我以后再不会把心里话告诉她了!妈妈:(在旁,心想)唉!吃力不讨好!真气人!案例中妈妈的做法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请用正确做法对此景重构。

参考答案:妈妈做法的错误:于事无补的劝慰,只会带给双方沟通失败的气馁感。

正确做法:倾听及回应。

成人理解孩子的心情,儿子不能去钓鱼,一定很失望;与他分担,让他表达不快的情绪。

让孩子感到与妈妈心心相通。

(智勇伏在桌上,没精打采地看着窗外大雨)妈妈:(走进)你看来很失望、很不高兴啊!(搭着他的肩膀)这次钓鱼活动,你盼望了很久,什么都预备好了,偏偏下雨,唉!真扫兴!智勇:(望着父亲,开始有点反应)就是嘛! 我还以为今晚可以请你们吃顿海鲜呢!我和志伟已预备了许多鱼饵。

唉!妈妈:是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却去不了了,真不好受!智勇:(智勇深觉爸爸的同情)下次再有机会,你还会让我参加吗?妈妈:当然会,我知道你很喜欢这类活动!下次有机会我会尽量安排你参加的!3.案例:6 岁的莉莉和表姐相处了一个暑假,表姐要回湖南了,莉莉不愿让表姐走,闷闷不乐。

学前教育案例答案分析(3篇)

学前教育案例答案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4岁男孩小明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伴交流,经常独自一人玩耍。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表现出对幼儿园环境和同伴的不适应,情绪波动较大。

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小明对数字的感知和运算能力较弱,经常出现错误。

二、案例分析1. 小明的性格特点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可能是由于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

此外,小明可能由于家庭原因,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导致他在幼儿园环境中表现出不适应。

2. 小明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1)生活方面:小明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表现出独立性较差,如自己穿衣服、吃饭等都需要老师的帮助。

这可能是因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方面:小明在数学领域的学习中,对数字的感知和运算能力较弱,经常出现错误。

这可能是因为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

3. 小明的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

此外,家长可能过度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没有关注到小明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导致他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

三、解决策略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性格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2)家长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幼儿园教育(1)教师要根据小明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他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

(2)教师要关注小明的学习情况,针对他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困难,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3)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小明与同伴交流,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3. 社会支持(1)社区可以开展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案例题(2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案例题(2篇)

第1篇小明的父母很关心他的社交能力,最近他们发现小明在学校里似乎很难交到朋友。

于是,他们找到了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专家进行咨询。

【案例描述】小明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大班。

他性格开朗,但与人交往时显得有些拘谨。

在学校里,小明很少主动和其他孩子玩耍,他更喜欢一个人玩玩具或者独自看书。

虽然小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但他的同伴关系却一直是个问题。

有时候,其他孩子会欺负小明,而小明则不知道如何应对。

【问题】1. 请根据学前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分析小明同伴关系问题的原因。

2. 针对小明的情况,如何帮助他改善同伴关系?3. 请结合实际,为小明制定一个具体的同伴关系发展计划。

【参考答案】1. 小明同伴关系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性格因素:小明性格开朗,但与人交往时显得拘谨,这可能使他难以主动接近其他孩子。

(2)家庭环境:小明可能在家里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导致他在学校里难以适应。

(3)同伴关系:小明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导致他难以融入集体。

(4)教育方式:家长或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小明社交能力的培养。

2. 针对小明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他改善同伴关系:(1)鼓励小明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互动。

(2)培养小明的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

(3)教会小明如何与人沟通,包括倾听、表达和解决冲突。

(4)引导小明学会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

3. 具体的同伴关系发展计划如下:(1)第一周:家长陪同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熟悉环境和同伴。

(2)第二周:家长鼓励小明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并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导。

(3)第三周:家长引导小明学会倾听和表达,关注他人的感受。

(4)第四周:家长鼓励小明在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小队长等,培养他的领导能力。

通过以上计划,相信小明在同伴关系方面会有所改善。

同时,家长和教师应密切关注小明的进步,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第2篇案例背景:小华是一位4岁的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但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他经常表现出不遵守规则、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行为。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哪些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及其主要表现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什么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龄的人格发展理论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包括哪些阶段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素它的特殊性是案例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7 小班穿错鞋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的发展趋势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如, 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 不知什么叫危险, 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 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 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 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注意教育技巧, 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 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发展其独立性, 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 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 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 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 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 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 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 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 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 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 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教材P68)1.无意注意为主: 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 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案例背景:小明,5岁,性格活泼,好奇心强。

在幼儿园里,他经常模仿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

一天,小明在玩耍时,突然拿起一个玩具电话,模仿起打电话的样子,嘴里念念有词。

老师看到这一幕,决定进行一次关于幼儿模仿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1. 模仿行为:小明拿起玩具电话,开始模仿打电话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人交谈。

2. 模仿对象:小明在模仿过程中,不仅模仿了老师打电话的样子,还模仿了其他小朋友的说话方式。

3. 模仿原因:小明之所以模仿打电话,一方面是因为他对电话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一、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1. 模仿对象广泛:幼儿模仿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父母、老师、同伴、电视、电影等。

2. 模仿内容多样:幼儿模仿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语言、动作、表情、行为习惯等。

3. 模仿目的明确:幼儿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关注、表达情感、学习新技能等。

二、小明模仿行为的原因分析1. 好奇心:小明对玩具电话充满好奇,希望通过模仿来了解电话的使用方法。

2. 环境因素:小明在幼儿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和同伴使用电话,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开始模仿打电话的行为。

3. 心理需求:小明希望通过模仿来获得关注和认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对幼儿模仿行为的指导1. 创造良好的模仿环境:家长和老师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模仿环境,提供丰富的模仿资源,如玩具、图书、视频等。

2. 引导幼儿正确模仿: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幼儿正确模仿,避免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模仿,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4. 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让幼儿在模仿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案例解析:1. 小明模仿打电话的行为,体现了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

他模仿的对象广泛,内容多样,目的明确。

2. 小明模仿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心、环境因素和心理需求。

00384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00384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00384学前心理学序号案例及解析案例 有一位老师刚接手一个新班,班上一名幼儿是有名的“淘气包”。

班上组织集体活动时,他或是满屋子乱跑,或是在地上乱爬,或是钻到桌子底下,或是爬到小朋友的座位旁边,这使老师十分头疼。

在一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个孩子节奏感非常强。

在学习一段较难的按节奏谱拍手时,别人都没有拍对,唯独他拍得好。

老师请他带小朋友拍,这时,他脸上立即表现出诧异的神情,当确认是请他时,他激动地站起来,把椅子都踢翻了。

他紧张地看一看老师,见老师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于是走到老师身旁,认真地完成任务,老师当众表扬了他,他高兴极了,从此,这个孩子转变了,变得时时遵守规则,认真学习。

1问题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分析这名幼儿改变其表现行为的原因。

备注第一章 绪论 P8解析幼儿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有的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是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因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而生气,但是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后,变得懂得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个幼儿老师经过反思,明白了这个活跃的孩子也有自尊心,需要被肯定和信任。

老师按儿童心理规律办事,“淘气包”立即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案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工作繁忙的爸爸下班后特地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

爸爸忙完家务,准备了洗澡水,叫儿子来洗澡。

他连叫几遍,儿子才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

”爸爸给儿子讲道理,儿子却说:“不,我偏不。

”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儿子按入浴池,可是,趁爸爸拿浴皂的当儿,儿子跑走了。

爸爸气不过,抓住儿子狠揍了两个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

儿子大哭大闹,爸爸心理也很不愉快。

分析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2问题(1)这个案例说明这个孩子处于心理发展的哪个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2)爸爸的做法对吗?他这样做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备注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P25 仿真试题演练(五)解析(1)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学前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小班,共有30名幼儿,年龄在3-4岁之间。

该班有一名幼儿小杰,性格活泼开朗,但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小杰经常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与其他小朋友说话,导致自己无法专心听讲,也影响了周围小朋友的学习。

在游戏活动中,小杰喜欢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且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案例分析:一、问题分析1. 注意力问题:小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可能与其年龄特点有关。

3-4岁的幼儿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

2. 社交问题:小杰在游戏活动中喜欢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且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可能与其社交能力不足有关。

幼儿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杰的社交能力可能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3. 行为问题:小杰在座位上扭动身体、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等行为,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因为他感到无聊、焦虑等情绪。

二、教育措施1. 注意力培养:-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注意力训练游戏,如“找不同”、“听指令做动作”等,帮助小杰提高注意力。

2. 社交能力培养:-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游戏,让小杰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参与,提高他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教师可以引导小杰学习基本的社交礼仪,如如何向他人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 教师可以观察小杰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当小杰出现焦虑、无聊等情绪时,教师可以引导他进行情绪宣泄,如画画、捏泥等。

- 教师可以与小杰的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三、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 小杰的注意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参与集体教学活动。

2. 小杰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案例】: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

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

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

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 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

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 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指学前儿童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2.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教育影响和儿童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

3.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指学前儿童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指学前儿童在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社会化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5.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简答题1.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1)发展迅速:学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认知能力等。

(2)阶段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不同领域存在不平衡性,如认知发展早于情感发展。

(4)互补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某一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得到补偿。

(5)连续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

2.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以感知和动作为主,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以表象思维为主,具有“自我中心”和“思维不可逆”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以抽象思维为主,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3.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有:(1)情绪反应强烈: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往往比较强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情绪不稳定:学前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以自我调节。

(3)情绪社会化:学前儿童的情绪逐渐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相联系。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收藏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收藏

42个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

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xi、xi“。

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xi、xi“。

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

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

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学前心理学00384案例分析题供参考

学前心理学00384案例分析题供参考

学前心理学00384案例分析题供参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第一章第二章(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

10个学前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分析题1.下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应如何加以注意,试举例。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常在午睡后将左脚的鞋穿在右脚上,将右脚的鞋穿在左脚上,即使教师告诉他这只鞋是左脚的,他也会出错。

而大班孩子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参考答案:这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方位知觉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造成的。

在幼儿方位知觉上,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这正是小班幼儿的知觉水平。

5岁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开始能正确的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2.如果在幼儿园,一个小孩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自己在一个角落自己玩。

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孩子?参考答案:这个现象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是由于和某个小朋友闹矛盾,生气了;有的可能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被老师关注;还有的可能是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和小伙伴交往等。

因此老师对待同一种行为表现(孤僻),要分析其真正的原因,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在孩子的个性的整天中,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如果我们不具体分析其原因,而采取同样的策略,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

3.“一个孩子问:妈妈,您知道世界上最骄傲的动物是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是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为什么这个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这是因为儿童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是逐渐发展的。

儿童概括的发生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用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这时语词只有标志的功能。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对学会使用的实物能够进行概括,但对不会使用的实物则借助于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3)2岁左右,出现了语词的概括。

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4.下面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宋朝有个“神童”方仲永,幼小聪慧,五岁赋诗,文才过人,深得当时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赞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答:(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2、什么是遗传?人类有哪些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答: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答: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专家经过长期研究,人类有10种特征与遗传有直接关系,包括肤色、身高、肥胖、双眼皮、下颚、罗圈腿、青春痘、少白头、秃头、声音。

3、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答:(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

4、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什么?答:(1)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巩固,动作大量内化,开始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2) 重视外部活动,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 思维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

(4) 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5、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答: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等。

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

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

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与危机期。

(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与自我意识产生。

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

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就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就是生理原因,但就是更多的就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就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与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就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就是好模仿期,对她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就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就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与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P26)第三章运用幼儿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

(教材P68)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与兴趣与需要。

要多样化。

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

(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与指导。

(明确目的,语言组织与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

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与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瞧边用手沿着三角形与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就是合理的。

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就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就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

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第五章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她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瞧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她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您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瞧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就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就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1)。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她也很崇拜音乐家。

有一天,她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04、10)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 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2)、案例中的幼儿因为喜欢听古典音乐,也很崇拜音乐家,所以夸张地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这不就是在说谎,而就是因为希望能够见到自己喜欢的人物,混淆了假想与真实。

(3)、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您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夸张,2)原因就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就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第七章四、平平瞧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瞧起来“长”了。

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与擦肥皂。

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

(06、4)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她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就是因为她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就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瞧起来“长”了) ,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

(分析综合水平较低)3)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与擦肥皂。

这就就是因为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

(参见P189)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3-4岁儿童拼图活动画图画边听故事边做动作答:1)说明3-4岁儿童思维的特点就是直观行动思维,思维的特点就是先做后想,边做边想。

2)案例中的儿童就是拿到图形后,立即行动,先做后想, 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出一定的具体形象,然后根据所瞧到的、直观感知的现象,回答问题,或作出调整,这就是她的思维特点,即直观行动思维。

四、案例题(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5分)佳佳今年4岁,就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

可就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

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您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就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

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

(03、4)答: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她们对事物的理解。

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

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

这正就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

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就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案例题:教材P45: 案例分析1)说明3-4岁儿童只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词句,只能够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2)案例中老师对孩子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孩子不理解老师的反话,结果哭的越来越凶。

3)如果老师从正面告诉幼儿,孩子听了就放心了,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五、案例分析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

但就是她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

家长感到很奇怪。

在大人瞧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就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她不就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她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在她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就是抽象的公式。

2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就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 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2) 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材P45 P177- 178 P186-187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思维的内容就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与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动作等来进行教学。

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第八章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3、4岁就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就是生理原因,但就是更多的就是心理原因所致。

心理原因之一就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与紧张。

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

原因之二就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就是好模仿期,对她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就是解除紧张。

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就是错误的。

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四、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0分)强强就是4岁幼儿,她喜欢自言自语。

搭积木时,她边搭边说:“这块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就是什么……就把它放在这里作门吧……”;搭完一个机器人后,她会兴奋地对着它说:“您不要乱动,等我下了命令后,您就去打仗!”请根据学前儿童言语功能发展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05、10)试述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248)第一阶段:3岁前, 主要就是请求、回答与提高;第二阶段: 3-6岁,出现陈述、商量、指示与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二、儿童言语概括与调节功能的发展/(248) 领会言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概括与调节功能的发展:(l)学前儿童言语对其认识过程概括作用的具体表现;(2)学前儿童言语对其心理活动与行为调节作用的具体表现(心理的自我调节)三、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250)4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就是外部言语的内化,就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调节与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就是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