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主题】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对塞上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
写法】首联写出诗人的出行目的和行程安排;颔联写出边疆的荒凉和北归大雁的壮阔景象,以及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佩之情;颈联写出大漠孤烟和黄河落日的壮美景象;尾联描写在萧关相遇的侦察骑士,以及都护已经到达XXX的消息,表达了对边疆守卫者的崇高敬意。
主题】这首诗歌以庭中奇树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珍贵事物的珍视和别离之情。
写法】诗人以庭中奇树为主题,描绘出它的绿叶XXX,美丽而珍贵。
但是,攀折它的荣耀,将其留作思念,香气充盈怀袖,却不能带走。
这种别离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的心灵。
尽管这棵树并不是多么珍贵,但是在别离之时,它成为了诗人心中无法替代的宝贵之物。
译文】山上的松树挺拔高耸,谷中的风吹拂着发出沙沙声响。
风声如此嘹亮,松枝也是如此坚韧!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松树依然笔直挺立。
这是因为松柏本性刚强,不畏冰霜的凛冽。
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表达了松柏刚强不屈的本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写法】本诗以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和风吹松声,将松柏的刚强本性和生命力与风雪寒冬相比,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诗歌简洁明快,富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诗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
主题】此诗描绘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战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不已的情感。
写法】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国破山河在和城春草木深的描写,对比了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忧虑。
主题】诗人以清新的意境、流畅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自身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不甘。
写法】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天空、星河、风景等元素,表现出自由自在、豁达开朗的渔家生活,同时也凸显出诗人对此的向往和羡慕。
初二语文上册诗词诗歌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诗词诗歌赏析初二语文上册诗词赏析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2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二语文上册诗词赏析21黄鹤楼记阎伯理?〔唐代〕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
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1、游山西村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二、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作者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01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02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诗歌主旨和重点句赏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主题思想:
• 借对梦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隐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光明 的追求和向往。
• 2.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 达了自已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的叹惋。
•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面描述。
• 在东篱之下信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看见 了南山。“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 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恬 淡、闲适的心情。
1.《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 《梁甫行》《饮酒》其五主题
2.赏析 (1)“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 (3)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 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 物满意而归,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 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 满载而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诗人的 郁闷孤单的心境。
• (二)《黄鹤楼》崔颢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画面描述。
• 比喻,作者以“千里马”自喻,引出“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表i达了诗人 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老当 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 (八)《赠从弟》其二刘祯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4.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5.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1.《长歌行》鉴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001]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②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阅读赏析野望XXX东皋薄暮望,徙倚欲XXX。
树树皆秋色,XXX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XXX。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XXX”,即放声高歌,追怀XXX、XXX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答:《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烦闷的心境,抒发了难过、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XXX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XXX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XXX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若何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画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情景。
答:明艳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XXX上芳草葱茏富强,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根蒂根基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若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施展阐发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XXX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翻译1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青青的葵菜上,布满朝霞;子上颗颗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等待着阳光把自己晒干。
春天的太阳四处洒下恩泽,使万物都生机勃勃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面对美景,自己却时常担心秋天的降临,那时候花和叶子就会变黄,然后衰败凋谢了。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茫茫大海中,什么时候这一去不复返的水流,才能再向西方流回来呢?一个人在少壮年华不勤奋努力,那么等到岁数大了,老年将至时,就只能白白后悔和悲哀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
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四首1.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字词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 薄暮:傍晚。
薄,接近。
-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 依:归依。
- 落晖:落日。
-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3. 诗歌赏析-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明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徙倚欲何依”写出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写远景,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树树”对“山山”,“皆秋色”对“唯落晖”,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的秋景图。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近景,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这一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由外物回归自身,周围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 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字词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
-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 悠悠:飘荡的样子。
-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 历历:清楚可数。
-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完整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愁”。
在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黄鹤楼的荒凉和自己的孤独,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和漂泊在外的苦闷和忧伤。
尾联中,“烟波江上使人愁”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愁”字。
这首诗情景交融,吊古伤今,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意境。
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则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XXX“诗中有画”的特色。
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出一幅江山壮阔的画面,展现了诗人豪情万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本诗通过描写庭中的奇树,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其中,“馨香盈怀袖”一句通过妙笔生花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香气的存在。
整首诗结构简洁明了,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诗歌的抒情特色。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主题是XXX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他对繁琐喧嚣的城市生活的反感,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2.改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XXX,心远地自偏。
”我在城市中安家落户,却不受车马喧嚣的干扰。
你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吗?因为我的内心深处向往远离尘嚣的生活。
3.改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我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着菊花,眺望南边的山峦,感受着山间的清新空气,看到飞鸟归巢。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1《望岳》(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
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
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
最新修订部编版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梳理赏析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赏析】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前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诗人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转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此联写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 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炼字:“争”和“啄”两个 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 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 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 的勃勃生机。
【赏析】颔联从动物活动的角度写春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景致的 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
炼字:“乱”“浅”写 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 嫩,突出了春天生机盎 然的特点。
炼字:“大”表现出边疆沙漠
的茫茫无边;“孤”表现出四
指烽烟。
周景物的单调;“直”表现出
大漠孤烟直, 烽烟高高直立的特点。
指黄河。 长河落日圆。意象内涵:描写塞外风光,暗含
【赏析】笔力苍劲,勾勒出塞外风光 的开阔、混莽,被王国维赞为“千古 壮观”。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
孤寂之感。 意象勾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征蓬”与“归雁”, “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 “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 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炼字:“长”表现黄 河渺无尽头;“圆” 表现出日落之低之大, 孤悬于地平线上。
(2)运用“同类对比”的阅读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某同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1.《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以“登高”为主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通过描写风声、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表现出秋天的凄凉和孤寂;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对流离失所、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的感慨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2.《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草原上的草木生长和枯萎的自然规律,暗示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性;而“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则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离别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3.《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登鹳雀楼”为题,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诗中通过描写夕阳余晖、黄河奔流等壮丽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高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之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8首古诗赏析汇总
一、野望唐王绩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描绘了诗人于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2)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抒发了惆怅忧郁,孤寂苦闷的情怀。
2.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1)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3)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适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4.请从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满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予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5.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用典(2)“采薇”是采食野菜的意思,作者借用商朝末年臣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二、黄鹤楼唐崔颢1.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1.颔联用“蓬草”“大雁”的喻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诗人以“蓬草”“大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课外古诗词十首的理解与赏析【1】长歌行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
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
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徒”字是“空”“白白”的意思。
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
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
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
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野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
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上《诗歌赏析》《七律长征》1、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3、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4、诗的颔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比喻和夸张。
连绵起伏的五岭,视作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视作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诗句化静为动,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5、“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都用得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请你任选其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6、诗篇最后两句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联系全诗来看,你觉得“更喜”二字有哪些含义?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7、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情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春望》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第一句中的“国”是指国都长安。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3、说说“草木深”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草木茂盛,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景象。
4、赏析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怅恨离别,听到清脆的鸟鸣反而心惊。
这里运用“使动用法”,以花鸟反衬了作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5、作者写“花”和“鸟”的作用?国破家亡(感伤时事、怅恨离别),看到美的事物反而落泪,触目心惊,更加加重了悲剧色彩。
这里写“花”和“鸟”,更加反衬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理。
6、描写“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在长安城中,一位老人颤巍巍地站在街边,看着长安城一片萧条的景象,不禁心生悲伤白发增添了许多。
他焦急地用手搔头发,想要把白发全部搔掉,结果头发越来越少,连簪子都插不进去了。
“搔”这个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1、描绘第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薄薄的烟雾笼盖着秦淮河冰冷的河水,冷冷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冰凉的沙滩,构成了一幅迷茫冷寂的画面!2、体会“寒”字的作用。
一个“寒”字不仅让人想到时值深秋,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渲染出一股迷茫冷寂的氛围。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笼”即“笼罩”,它巧妙的将烟、水、月、沙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秦淮河水边夜色迷蒙、冷寂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既给人以柔和幽静之感,又隐含微微浮动流走的情态,寄寓着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最后两句是在指责商女吗?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写《后庭花》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后两句运用议论,名为指责商女,实际上是在指责那些点歌的人,表达出了自己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借古讽今。
5、《后庭花》是指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世人称为亡国之音。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患意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2、陆游的处境如何?陆游此时此刻是僵卧孤村,年老多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3、这里轮台是指北方边疆。
4、“风吹雨”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风吹雨”不仅指眼前风吹雨打的实景,也是指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
“风吹雨”一词承上启下,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
5、描写“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画面。
夜已经很深了,可年老在家的诗人却还未睡着,他卧在床上一边想象着自己征战沙场的样子,一边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禁进入了梦乡。
在梦中他看到自己真的披上了戎装,骑上了战马,在沙场上英勇杀敌,报效祖国。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1、“起一经”是指起于一部儒家的经典,意思是从中进士开始。
2、赏析颔联。
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比喻文天祥的政治生涯。
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3、颈联有什么妙处?运用对偶手法,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作者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4、尾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结合历代名人志士,谈谈对《过零丁洋》尾联的理解。
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诗句表明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共产主义的英雄气概。
直抒胸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城阙”是指唐朝的京城长安。
2、“风烟”一词写出了所任之地的偏远荒凉,上任路途的艰辛。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3、赏析颈联。
理性的议论展示了友情与别情,富有哲理,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与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了高远的志趣,阔达的胸怀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而也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意的不朽名句。
4、说说这首诗的特点。
不作酸悲语,全无世俗态。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情,体现了高远的志趣,阔达的胸怀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有异曲同工之妙。
6、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了高远的志趣,阔达的胸怀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夜雨寄北》1、这首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2、“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3、次句借凄凉的秋景抒写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4、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是凄凉的;尾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想象的,是温馨的。
《己亥杂诗》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吟鞭东指即天涯”意思是说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3、赏析3—4句。
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以新奇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生命的赞歌。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4、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如何?作者辞官离京,心情十分郁闷。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是处,而是仍想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望岳》〉1、全诗围绕“望”着笔,试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凝望之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近黄昏)。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凌”和“览(俯视)”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蓬勃向上的朝气、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最高层”分别指什么?“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钱塘湖春行》1、《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描写了西湖早春美丽的景色,表现了对早春西湖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喜悦心情)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啄”用得好,是因为:“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雁门太守行》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