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与“造血”的协同

———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

谭贤楚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

提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差异和认识的深化,农村的扶贫模式及其实践由“输血”模式转向了“造血”模式。然而,实践却表明,单一实施这两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应对农村社会及其贫困问题的新变化,“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互动”模式是较好治理农村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并据此初步提出了“政府扶贫的主体责任、完善农村的社会救助及其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农村贫困瞄准机制”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输血模式;造血模式;“输血造血互动”模式;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1)03-0226-03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一直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较好治理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的贫困面主要集中在农村”[1],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仍然是困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因而也将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和关键。因此,讨论农村的扶贫模式及其演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扶贫模式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实际调查和理性分析,来讨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输血”扶贫模式和“造血”扶贫模式的相应局限及其演变,分析其成因,设计有效的反贫困策略及其治理思路,以促进其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输血”模式:核心观点及其基本思路

“输血式”扶贫模式一直是我国农村传统扶贫的主导模式,它不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而且促使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扶贫的“输血式”模式的核心观点: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2]。可见,“输血式”扶贫模式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钱物对贫困者直接进行救济,以求得暂时的温饱,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救助”。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实施这种“输血式”扶贫模式的基本思路是:①直接给贫困者提供相关物质资料(如衣物、粮食、肥料等各种生产生活资料);②直接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又称为小额信贷扶贫;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利用农业生产补贴、财政支出、政策咨询等给贫困者以帮助等。当然,“输血式”扶贫模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发展及其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造血”模式:对“输血”模式的质疑及超越

(一)“输血式”扶贫模式的局限

虽然“输血式”扶贫模式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事实却表明:“输血式”扶贫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新变化,不仅农村返贫率较高,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者有效脱贫。这样,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行之有效的“输血式”扶贫模式,随着扶贫实践及社会的进步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①有学者认为“以往的救济方式扶贫模式侧重于钱财物的发放,只能解一时之‘贫’,却不能根除贫困之源”[3];②有学者基于调查指出受“输血式”扶贫模式救助的“贫困人口一直处在普遍的被动接受状况,生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反而养成了一种惰性心理”[4],也就是说这种扶贫模式容易使贫困者养成“等、靠、要”的消极依赖心理;③还有学者则认为该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不能达到扶贫的根本目的,不能充分利用资源等”[5]。因此,基于时空转换和社会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来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必然性,相应地,这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造血式”扶贫模式的提出

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既然承认“输血式”扶贫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那么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造血式”扶贫模式基于扶贫实践便应运而生,根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认为只有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可以促使贫困者真正脱贫。现在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造血式”扶贫模式?其内涵是怎么样的?通常认为“造血式”扶贫模式就是指“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生产、提高教育和文化科学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也称为‘开发式’扶贫模式”[6],其基本思路是“采取项目开发、科技培训、企业引领、业主承包、专业合作等措施来提升

622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农村整体生产力,改进生产方式,以增强贫困者自身的造血机能”。该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走上自我发展之路”[7]。事实上,基于扶贫实践人们“发现光输血不行,还要造血,要培养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摆脱贫困”[8]。正因为如此,农村扶贫的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参与式扶贫为载体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规模的造血式(开发)扶贫工作,对于减少农村贫困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9],但“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这种造血式的扶贫战略的减贫效果并不尽如人意”[10]。因而,“造血式”扶贫模式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冷静反思:①有学者认为“‘造血式’扶贫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区域扶贫,很容易忽视贫困户的个体差异,因而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一定力度的扶贫”,同时,“很容易形成短期行为、盲目行动”,进而指出“这种扶贫模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往往把农户作为被动接受主体,而忽视了广大贫困农户都能够真正、合理、公平地受益”[11];②有学者认为“‘造血式’扶贫模式主要是把农村贫困看做是地区发展条件差异而导致的贫困”,进而指出“该模式仍然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进行的,农村的相对贫困化很难通过这一扶贫措施得到解决”[12];③也有学者基于调查认为“贫困地区如果过度开发资源,最后只能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抽血’不止,造成新的贫困”[13];④还有学者指出“开发式扶贫目前遇到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最贫困村和最贫困农户常常得不到极端紧缺的扶贫资金扶持,二是农户对‘上级决定项目’和强制实施项目不满”[14]。可见,这些反思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造血式扶贫模式并非是农村脱贫的唯一有效手段”。从整体上讲,这些观点的形成,不仅仅是人们对农村贫困的复杂性、动态性、长期性等特征的新认识,而且是与人们对社会现实变化及其结构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三、新的综合:“输血”与“造血”的协同

实践证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绩效,为世界减贫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以往的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仍然是短期性的,未能实现贫困人口的持久脱贫”[15]。既然人们已经认识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工作已出现了严重困境”[16]以及“传统的扶贫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的新变化,创新扶贫模式势在必行”[17]等客观现实,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农村扶贫模式创新?首先,这就要明确新时期的科学扶贫战略,扶贫战略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扶贫进展和效果。基于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现实和贫困特征,其扶贫战略似乎应是“在进一步加强物质救济和区域发展援助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扶贫投入集中于生产性投资的资源配置格局,从单纯通过区域开发或县域开发解决贫困的思路转移到全面改革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18]。可见,基于农村贫困问题出现的新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长期以来宏观总体经济增长以及开发式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双重机制来缓解贫困问题的有效性日益降低,调整扶贫战略已经是迫在眉睫”[19]。

(一)农村扶贫战略调整的背景

我国通过长期性的扶贫工作创新,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为缓解国际社会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基于“我国90%贫困人口仍然在农村的客观事实”[20],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其挑战可能有“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若按每天2美元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将可能成倍增加)、分配不平等加剧等”[21]。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这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不仅给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治理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展示了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治理在目前显得甚为必要和迫切。因此,面对农村贫困的新变化和现实社会状况,有效调整农村的扶贫战略有其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必然性。

(二)新的综合与尝试:“输血和造血协同互动”的扶贫模式

中国的减贫实践及经验表明,要有效防止脱贫的人口再次返贫,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模式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造血式”的扶贫模式“应运而生”,然而“造血式”扶贫模式在现阶段也显得不尽如人意。这已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反思。既然“不发展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发展不会自动解决贫困问题,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似乎也没有解决贫困问题”[22],那么,探索农村的新型扶贫模式便顺理成章了:有学者认为要“实现开发式扶贫向救助式扶贫的战略转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23];还有学者基于调查提出了“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24]的农村新型扶贫模式。但是,冷静思考这些农村扶贫模式,似乎都仍然是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和“造血式”扶贫模式在新形势下的变种和延续,其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来证实。当然,有关“输血”与“造血”的争论还将继续,但越来越多的人试图超越这种争论,以探索有关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扶贫新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扶贫实践已证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和造血式扶贫模式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在农村的现实扶贫工作中就应把这两种扶贫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基于二者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较好治理。

1.“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的内涵

针对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目前面临的困境,当务之急是要从“单一的扶贫模式”走向“综合的扶贫模式”,实施“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是现阶段较好治理农村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趋势。基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和90%的贫困人口仍然在农村的客观现实”[25],一方面仍要进一步搞好“开发式扶贫、产业化扶贫、科技文化扶贫等”“造血式”扶贫工作,实现农村社会整体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在坚持“造血式”

722

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