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6期2009年12月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 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 124No 16Dec 12009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9—11—05

 [作者简介]陈能幸(1984—),女,广西南宁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陈炜(1977—),男,广西桂林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的研究。

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

陈能幸,陈 炜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南岭走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留存着大量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标准对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把握其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整体性、传承性、延续性、活态性、创新性、脆弱性、濒危性特征,是对南岭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09)06-0023-05

南岭是五岭山脉及其附近的山地和低谷,从行政区上看,包括广西的桂林、贺州、梧州,湖南的郴州、永州、怀化、邵阳,广东的韶关、清远、河源,江西的赣州等地。民族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根据民族学界多年来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概念。它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向外迁徙或流动的路线。并认为在这条走廊中必然

保留着该民族或族群众多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1]

“南岭走廊”是与“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相并列的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2]。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是指在南岭走廊黔、桂、湘、粤、赣等交界处的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壮傣语支的壮族、布依族,侗水语支的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苗瑶语族中的瑶族、苗族、畲族等。南岭走廊作为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也是他们流动迁徙的通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在其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类别。本文拟从以上10个方面入手,择其要者,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并概括其特征。希望对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整体性的抢救和保护能够起到应有之意。

一、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一)民间文学

南岭走廊的各少数民族有着许多艺术性很高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

己的艺术特色”[3]

。一些民族虽然没有文字,但采用

口头文学形式将民间许多优秀的创作保存了下来。南岭走廊的民间文学涉及到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其包括民间歌谣、神话和传说、民间故事、史诗和民间叙事诗等各大门类。瑶族有反映民族迁徙的

《迁徙榜牒》(盘王歌),讲述湘南“千家峒”是瑶族迁

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千家峒传说》,说明瑶族一支从广西迁往海南岛的《海南信歌》,介绍广西恭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交趾曲》。畲族有反映

民族图腾信仰残余的盘瓠传说《开山公据》

(抚徭券牒)、《高皇歌》[4],壮族有《姆六甲》、《布洛陀》等创世

神话故事。

(二)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造就了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瑶族有花瑶呜哇山歌和蝴蝶歌。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

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山歌题材主要有瑶族来源和迁徙、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死亡葬丧、婚姻嫁娶、傩巫鬼神,等等。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民族,有“以歌养心”的传统。侗族有侗族大歌,其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有声音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和叙事大歌四大类,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南岭苗族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在生产生活和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多声部合唱形式的苗族歌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苗族歌鼟按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内容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诸多方面。

(三)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以语言和人体为媒介,在讲述和动作中演示高度艺术化的形式,表述事件和事实,传达思想和观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命运,展示人类的情感[5]。南岭走廊各个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风俗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艺术。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当属苗族花棍舞、瑶族长鼓舞和侗族芦笙舞。苗族花棍舞,又叫打花棍,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该舞无乐器伴奏,主要道具是中间细两头粗的棒,个别舞段也使用簸箕和装有水的土碗,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瑶族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

(四)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融唱、做、念、舞为一体,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传统的南岭少数民族戏剧主要由宗教仪式中的歌舞发展演变而来,多流行于侗族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种有傩戏、侗戏等。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侗族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傩戏“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的音乐多由当地山歌、民歌发展而成。侗戏属于侗族戏曲剧种,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等。

(五)曲艺

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一个人可以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式各样的故事进行表演表达。这些说唱艺术是南岭走廊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民俗活动、宗教节庆中交流艺术和切磋技艺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形成的。南岭走廊少数民族说唱艺术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背景,说唱艺术的音乐来源于民歌小调、丧歌、祭词、情歌、酒歌、巫歌等。苗族有说唱艺术“盘瓤王歌”、侗族有说唱艺术“祖先哪里来”,这些说唱艺术都与原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原生性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可以影射出当地苗、侗群众的生产生活、家庭婚姻、道德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是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杂技主要是指民间特种的表演性技艺。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记忆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征。千百年来,南岭走廊的少数民族探索并积累了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技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竞赛项目,包括斗马、斗牛、斗鸟、斗鸡、抢花炮、拉鼓、赛铜鼓等竞赛活动。许多项目已经纳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一些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自己的敌人斗争过程中,造就了勇敢善战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武术。例如花瑶人民流传有梅山拳、板凳拳、四门棍等武术技艺,舞狮等表演活动也汲取了武术动作。

(七)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南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烂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工艺所积淀和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使南岭民间美术品种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岭走廊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分布于南岭山区各个地方,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类和风格。花瑶挑花是在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的工艺,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花瑶挑花相传源于汉代,成熟于明清时期。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多达千余种,大致有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等四大类,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苗绣是苗族的名特产品,多用粗纱棉布、绸缎和丝绒等材料,绣法有平绣、结绣、抽纱、编卷等。苗绣色彩对比强烈,花纹结构严密,题材以几何形纹为主。

(八)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民居建筑、器具制作等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从其制作技能和过程中可以反映出该群体的文化观念及价值认同。南岭走廊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体现于民族服饰制作、芦笙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苗族有蜡染技艺、芦笙制作技艺和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银饰是苗族最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