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课的上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课怎么上?怕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吧!要么蜻蜓点水,泛泛
而谈,落入窠臼,即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回顾,艺术特点分析,千篇一律,面目可憎;要么望天收,即我给时间你看书,看到何种程度得看个人自己的造化;要么种了它田,荒
了己地,剑走偏锋,脱离文本开展演讲辩论等,虽然热热闹闹,却是虚空的精致,不能触
及人的灵魂,实际上是教而无所得。
而徐杰老师的名著导读课可谓有计划有步骤,精彩纷呈,美妙绝伦。结合他上的《海
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和其后的讲座,我做了点滴的记录,存着留着,时时拿出来看看,
想想,期待能对孩子们的读书有一点帮助。
“同学们,你读了《海底两万里》有什么感受呢?能说说吗?
这位同学,你跟我有了眼神的交流,先回答,好吗?
你的回答,不但符合了题目要求,而且用了整齐的句式说话,说明你很聪慧……”
这就是《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课的开头一幕,执教者是来自江苏南菁中学的徐杰。
最初,他吸引我的不是课堂,而是那不温不火,温润如玉的声音。一如女性的温婉甜畅,
圆润亲切。但随着课堂的深入,他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课堂的掌控能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同样是提问,他始终保持一定的温度,几乎不主动抛出问题,几乎都是以学生的发问
为基础,慢慢地一步步地试探着“摸底”。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到了何种程度?哪些是需要
着力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学生已经解决的,哪些细节需要执教者的点拨?怎样根据学生掌
握的情况调整好自己的教学计划与策略?怎样将听说读写思,融入课?环节与环节之间如
何自然过渡,不显山不显水?基于一整本阅读,如何在40分钟内导好?
诸多疑问弥漫在我的心头,在徐杰柔婉的声音里,很快就有了答案。此为听课之感悟吧!
听课者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走进《名著阅读的实践与思考》讲座中去了。
以下是摘录徐老师的讲座要点:
一、为什么要开设名著导读课
名著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
名著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课标有名著阅读的明确要求
师生共读有利于心灵的沟通
经典阅读是学生享用一生的财富。
二、名著阅读的基本思路
1、确定书目(包括出版社,版本等。如《居里夫人传》《草房子》《飞鸟集》
2、设计导读
3、读中推进
4、交流提升
5、精段重读
6、反馈检测
三、名著导读的几种基本课型
1、陌生状态下的导读(引读课)
例如:《东周列国志》导读课
第一节:读成语故事
第二节:讲成语故事
2、读中推进课
例如:《平凡的世界》——读书交流
话题一:我最欣赏的一个人
话题二:最打动我的一个场景
话题三: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平凡”与“不平凡”的理解话题四:为小说续写结尾
原则:忠于原著(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语言风格)
大胆想象(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重读建议:围绕“苦难”进行名著重读
内容上:主要描写了哪些苦难?
语言上:丢“苦难”的描写有哪些艺术手法?
内涵上:苦难中有责任(浪漫、温馨)
3、交流提升课
例如《草房子》,
导语:有一种成长,让人回味悠长……
概述成长的历程
重温成长的细节
感悟成长的内涵
有一份美丽,让你心驰神秘
水乡景物的优美
风土人情的淳美
道义人性的恒美
美段细读
选景——炼词——用句——手法
4、重读课
例1 :《新月集》重读
核心:泰戈尔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人的爱、对神的爱
例2:《巴黎圣母院》的四次导读
1、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写观后感。
2、给每一章重新拟定小标题
3、话题讨论:一部优秀的长篇名著具有哪些要素?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
4、片段重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A、如何写出做人的冷漠?
B、艾斯梅尔达提水写了哪些细节?
C、对下文情节有何作用?
四、名著导读的几点体会
1、精选书目是前提
2、教师的深读细读是前提
3、尊重名著的个性开展导读是关键
4、有效的管理是保障。
A、学生准备小本子写读书随笔
B、每天读1000字,家长签字
C有意无意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5、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与成就是境界
五、名著导读中尚存的几个问题
1、选书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
2、如何更好地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不同层次?
3、如何协调好整体阅读进度与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4、如何创建科学的名著阅读评价体系?
我的思索——
以上是听
徐杰老师的课写下的听课笔记。但听了他的课,感觉有些东西更难了。初中阶段的名著导读究竟怎样才是合理的呢?这和大学课堂的文学赏析有什么区别呢?记得当年读大学时,一本《红楼梦研究》就上了整整一学期,在那样有闲的时间内,还有很多同学压根没读完原著。记得我当年也经常挑灯夜战,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按时完成老师圈定的书目。那么初中的孩子,照作者的操作看来,初中三年,要完成17本名著导读,不是耗时更多吗?怕是最后还是草草收场吧!
还有新课标的制定者,他们究竟有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小学实际,名著导读该选什么样的载体,版本,读到何种程度呢?这样模棱两可,让教师们靠着个人感悟能力的高低来摸着石头过河,结果会是什么样呢?质量能保证吗?难不成都“望天收”?
此次观摩阅读大赛,耗时三天,个人感觉大师级别的王君、韩军、徐杰确实不错,带给我许多新的体验和感受;但是确实也有一些表演性质很浓的课,是虚空的精致,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组委会在专家和大师的界定上还有待提高。虽说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但毕竟高额的门票应该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让虔诚学艺的听课者们确有所得,才对得起大家的付出。
记得去年在成都十八中举办的作文大赛,余映潮和连中国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也都是先实践后理论,而今这个阅读课也是这样的思路,但总觉得个别大师的讲座有些在糊弄人,含金量不够,仓促了些,敷衍了些。
另外,这段实在太忙,时间老不够用,把晚上搭上也这时才写完这些文字。虽然没人逼着写,可积习难改,老喜欢一有感触就瞎写。拖了很久,总算把听课杂记完成,也算心安。同时,只忙着听课,忘了照相,颇为遗憾。聊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