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概念
前言生活与哲学
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哲理的概念:所谓哲理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

3、哲学与哲理的区别:哲理只是从局部、从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而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更全面、更深刻因而也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特殊领域的一些规律。

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也可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一是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2、意识的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脑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具体和抽象之别。

意识具有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例: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了。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这个根本方向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它们都有其历史局限性。

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按实际情况办事,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第二课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的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静止的概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因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如果否认
相对静止,夸大事物的运动的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是物质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质和现象是紧密相连的。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象是变动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7、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8、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9、时间的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为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认为直接经验。

离开实践活动,知识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因此,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又要重视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11、青年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①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②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③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2、感性认识的概念: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的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3、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14、理性认识的概念:它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从而也更可靠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17、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①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②所获取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③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18、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19、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0、实事求是的概念: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

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21、实事求是与党的关系: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22、青年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①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的认识和掌握规律;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③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
规律办事。

第三课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1、联系的概念: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具体联系,它并不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多样性:由于事物的无限多样性,世界上事物的普遍联系也是无限多样的。

3、因果联系的概念:任何事物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先行后续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意义: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的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和部分的区别: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整体是有部分构成的,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一方面,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整体离不开部分,因为整体是有部分组成的;部分也离不开整体,因为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果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关键部分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7、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突出问题,重点突破。

8、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9、量的概念:事物数量方面的规定性。

质的概念: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10、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和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切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质变事量变的必然结果。

1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12、事物的发展道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3、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14、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①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重视正向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④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15、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6、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历史唯物注意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观点。

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
1、矛盾的概念:在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3.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外因。

4.矛盾的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概念: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了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自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8.科学思维:一般是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律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

9.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

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归纳: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原则,获得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演绎:就是运用一般性原则、原理,推导出对新的个别事物的认识。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1.改造世界:具体地说就是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是指改造人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

2.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科学理论:正确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实践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3.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真确的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4.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性思考的精神、用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等。

概括地说: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热爱祖国和关爱人类等内容。

第六课创造价值承担使命
1.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和人生的价值以及世间所有事物的价值,从而形成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人生价值观:就是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人生价值: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它要求回答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4.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着主导的作用,规定者其他理想的性质和方向)
理想按照层次可区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共同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