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与婚俗
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货源网
论文关键词:婚恋歌谣血缘婚姻不落夫家婚姻习俗
论文摘要:云南罗平布依族代代传唱的婚恋歌谣数量多、内客丰富,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姻习俗的珍贵资料。它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早期的“兄妹婚配”血缘婚姻形式,还反映了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奇异婚俗,以及以歌传情等独特的婚恋嫁娶过程。
拉法格曾说:“口头诗歌是没有文化的各族人民所知道和所采用的唯一的方法,目的在于保存他们的日常经验,保存给他们以深刻印象的事件的记忆。川民间歌谣,是各族人民的心声,是各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风雨表”。居住在云南省罗平县的布依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能把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朴实自然、真实生动地表现在自己的歌谣、神话、传说中。罗平布依族自古就有“无事不成歌”之说,布依族地区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各种歌谣数量多,内容丰富,因而罗平布依族歌谣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神话还要丰富、清晰,他们的歌谣不仅是民族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本民族的史书。婚姻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形式,各民族的婚姻特点五花八门,罗平布依族有着奇异的婚姻习俗,大量的婚恋歌谣可谓记录布依族婚姻习俗的“大仓库”,是研究罗平布依族婚俗特点的珍贵资料。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具有史料价值,记录了该民族最早的“兄妹开亲”血缘婚姻家庭形式,以及流传至今的“不落夫家”风俗。布依族婚恋歌谣对婚俗的记录细腻丰富,从内容上分有情歌、嫁娶歌、婚怨歌等。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罗平布依族婚恋歌谣所反映出的婚俗特点。
一、兄妹婚配
“人类婚姻并非从来如此,有一个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1.血缘婚制;2.蒙昧时代的群婚制;3.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4.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罗平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反映了布依族最早的家庭婚姻形式是以兄弟姐妹结婚为特点的“血缘家庭”,这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形式就是直接从人类杂乱性交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是同辈人,即兄弟姐妹之间组成的婚姻圈子,“家庭范围内所有的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分析布依族“开天辟地”歌,就是在重温布依族,乃至人类的婚姻历史。
“开天辟地”歌也称为“洪水歌”,歌中这样叙述:洪水淹没了大地,一直淹齐天,“世上只有两兄妹,如何传后辈?报罗朵(布依族语,土地神)让他兄妹成婚,两人不愿意。”后来兄妹问竹子、问乌龟,“都让他们成婚,兄妹还是不肯。”于是“报罗朵指磨为婚,两兄妹各抬一扇,分从波郎岸波郎里(布依族传说中“水淹天”后最早现出的两个山包)滚下,磨合在一起,两人才结为夫妻。”“成亲十二个月,生下一个肉瘤,砍成小块撒向四方,从此有了人类,挂在桃树上姓陶,挂在李树上姓李,由此有了姓氏。”从布依族“洪水造人故事”中,我们看到,当时的布依人已朦胧意识到兄妹近亲不能结婚,因而把他们的结合安排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洪水滔天的世上只剩下葫芦里的兄妹俩,他们不结婚就无法繁衍后代,即使土地神“报罗朵”让他们结婚,两人也不愿意,兄妹认识到这样的婚配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要去试试自己的命运,问遍万物,最后兄妹俩是万不得已才结为夫妻。后来生下肉团砍成小块撒向四方,说明当时的布依人已意识到血缘婚所带来的危害,所生育的后代不正常,当然也表露了大批量繁衍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另外,“洪水歌”中的“李”“陶”都是布依族姓氏,布依人已认识到人类的繁衍分支,最早都是由血缘婚姻而来的。
二、不落夫家
在罗平布依族婚姻形式中,还存在着“不落夫家”的奇异婚俗,我国黎、壮、侗、水、苗等许多民族中也不同程度地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惯。罗平布依族“不落夫家”,是指男女结婚后不同房,新娘与送亲女伴居住,两三天后返归娘家居住,新郎在节日或适当时机,接新娘来家,这时可以同房,有的新娘也不同房,做完活计,当天就转回娘家。夫妻这样相处一段时间,有的一年,有的三五年不等,有的在女方怀孕后,新郎接新娘来自己家安家,布依族称这种婚俗为“做家”。要探究“不落夫家”婚俗形成的原因,得探讨一下布依族“嫁娶歌”中的相关内容。歌中描述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推辞的理由是:“我儿还在小,如同罐子一样高。”参照歌中男方的年龄也只是“已满十五岁了。”不难看出布依族“不落夫家”原因之一是早婚盛行。过去布依族结婚年龄大致是十二至十六岁,年岁尚小,加上婚姻由父母包办,丈夫并非她们喜欢的人,于是尽量拖延留在娘家的时间。另外,布依族女子在娘家多是主要劳力,受到父母的爱抚和兄弟姐妹的尊重关怀,有一种恋娘家的情结。“嫁娶歌”中出嫁女就问母亲:“妈呀,怎么句句催我出嫁离开你,怎么句句催我出门离开你?我走后,妈的纱锭哪个纺?妈的家哪个帮你掌管?”等等。由于布依族已进人封建社会,出嫁女由温馨的母家嫁到陌生的夫家,还要受到丈夫、公婆的严格管束,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惧嫁心理,更为重要的是,“不落夫家”这种婚姻形式还保留着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影子。“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母系氏族时期的婚俗是男子嫁到女方家,而随着女权斗争的失败,社会上已不允许女子不嫁到男方家,又由于母系氏族的影响还存在,姑娘在娘家是主要劳动力,为弥补女方家庭女儿出嫁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双方采取折衷、妥协的办法,“不落夫家”就是双方家庭都能接受的婚姻形式。女子既要出嫁到男方家,又可乘出嫁后留在娘家期间帮娘家干活。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还表现在罗平布依族即将出嫁的新娘问母亲:“爹给拿田分给我?”母亲则告诉她:“你就去夫家自己挣。”这类歌谣中,女子不甘心女权的失败,还想索要娘家的田地,但父权已不允许分田地给出嫁女儿。
布依族民族风俗对已婚女子的行为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不落夫家”新娘只能参加一般性的社交活动,不得公开与第三者谈情说爱,必须严格遵守妇道,“训诫”歌谣即可见一斑。“到夫家不能和小叔子逗玩,不然做新媳妇会失面子。”“父母嫁你出去做家,你就去做家,你不能同人家丈夫去唱谈;父母嫁出你去安家,你就去安家,你就不能和人家丈夫同玩乐。”新娘如果有违规现象,夫家有权干涉、殴打、罚款或提出退婚。
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改变,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罗平布依族杂居区出嫁女子一结婚便定居夫家,已革除了“不落夫家”这一风俗,布依族聚居区还保留有“不落夫家”的习惯。
三、以歌传情
过去罗平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很浪漫、很有诗意,不是谈说,而是以歌唱的形式进行,以歌传情。古老情歌用布依语演唱,称为“万由”或“浪哨歌”。近代由于和汉族文化交流,出现了对口式情歌。情歌在布依族民歌中数量多、艺术性高,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爱恋特征,很好地反映了布依族的文化心态,是布依族歌谣中的精华。布依族青年长到一定年纪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三五成群借助年庆节俗或赶集机会,对歌择偶娱乐。情歌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却又不失纯真直率,艺术手法上多用赋比兴。罗平布依族情歌有“初识歌”、“试探歌”、“赞美歌”、“蜜恋歌”“盟誓歌”、“送别歌”、“思念歌”等几类。男女青年初识时就唱“初识歌”,“初次连妹不会谈,好比行船下险滩。心中好似雷声震,脸上好比火烧山。”连用三个比喻,腼腆羞涩之情滋于言表。双方认识后,有意者就互相试探,投石问路,即唱“试探歌”,“三两三钱银打灯,剩下三分买灯芯。万丈深潭照透明,只怕妹心照不明。”几番对唱,你来我往,心情激荡,情投意合,就由衷地赞美对方,唱“赞美歌”:“妹是天上五彩云,又会下雨又会晴,好比半岩清凉水,救活多少口渴人?”女青年回唱:“情郎小嘴好会言,话语更比甘蔗甜,哪时学得郎本事,炒菜不用放油盐。”受赞美的女孩也会直抒少女春情,“郎在花园好会讲,夸得小妹奶会撑。”天然去雕饰,令多少文人墨客诗句黯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