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的摊丁入亩的影响与意义
09历史杜沙沙 0918140135 【摘要】“摊丁入亩”是清代的一次赋役制度改革,它在历代税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了徭役并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实现了从人身税向财产税的转变。虽然摊丁入亩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这次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财税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丁银
“摊丁入亩”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即将应出徭役之数折成银两,平均摊入土地之中,与田赋一同缴纳。它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保证了国家税收,使中国的赋役制度又前进了一步。
清初的赋役制度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丁银和田赋仍然独立存在。清朝建立时,战争不断,经济凋敝,农民死伤甚多,并且,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国内大小起义暴动数十起。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穷苦农民、没有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隐匿户口、流亡迁徙等逃避丁银的现象日益严重。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为了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人口总数为基数征收丁银,此后新增的人丁一律免征丁银。雍正即位之后继续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从雍正二年(1724年)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并逐步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允许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由迁徙以出卖劳动力。自此,不再按人口和地亩双重标准收税,而将土地作为征税的唯一标准,简化了税收程序,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削弱,中国自秦汉以来存在2000多年之久的丁口税从此结束。它标志着国家对农民的封建隶属关系全面松弛。
摊丁入亩是一条鞭法的延续和发展,实行的也比较彻底。(1)摊丁入亩的实施标志着从复杂到简单的赋役制度向统一高效的赋役制度的转变,它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摊丁入亩取消了按丁和地分别征收赋税的双重标准,进一步简化了税收征缴程序,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官吏的贪污舞弊,保证了农民生产的时间,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封建国家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摊丁入亩按土地的单一标准收税,即以土地的多寡为标准确定交纳地丁钱粮的数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各阶层的赋役负担,基本上取消了地主阶级优免丁银的特权,减轻自耕农和无地贫民的赋役负担,相比之前的赋役制度更为公平。摊丁入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摊丁入亩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摊丁入亩也有不足和局限性:(1)摊丁入亩不能真正实现赋税的平均分摊。摊丁入亩的初衷是使全国赋役负担达到某种公平合理的水平,使赋役负
担与纳税人的财富合理化,从而保证税收公平。但是由于仅以土地为标的而不涉及其它形式的财产等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摊丁入亩从一开始就没有处理好均匀分摊赋税的问题,因而在其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赋役不均的问题,这导致了新的不公平。摊丁入亩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豪强由于其既得利益受到严重威胁而强烈反对该政策;贫民由于政策实施的不彻底而无法享受优惠甚至负担加重,最终也反对该政策。无法均匀分摊赋税是摊丁入亩无法规避的弊端,这决定了该政策无法有效保证税收效率,更无法达到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其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封建社会自身的缺陷而产生的社会问题。(2)摊丁入亩实际上并不能维持固定的征税数额,溢额多征等现象普遍存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措施表面上固定了人丁数量,但却无法使人丁完全依附于土地,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人民负担了更为沉重的赋税。官吏作弊,征派不均。逃亡外地躲避赋税的情况愈演愈烈。而且,大部分省份丁银都出现了增入亩实施之后,其政策效果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人丁同丁银一同增加的现象,农民所承受的剥削在摊丁入亩之后被实际加重了。从而还出现了流民问题。这也表明实际上摊丁入亩政策改变的只是封建赋役制度的形式,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剥削的基础。
摊丁入亩未的解决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统治者靠控制土地来约束农民。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变成了流民。摊丁入亩
作为封建制度下的一次税制改革,它并未触及到封建的生产关系,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也就不能解决由封建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传统税制役法长期演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自中唐以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和土地资产重要性逐渐提高的社会发展趋势。作为一次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摊丁入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这次改革未能触及封建生产关系这一决定性因素,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由封建社会自身的缺陷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综上,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的实施,是清王朝在总结以前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际而实施的重要赋税举措。是在既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又尽可能的减轻人民负担;既缓和阶级矛盾,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制度性改革。在我国的赋税改革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赋役变革的结晶。虽然它最终未能摆脱其自身阶级属性的限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又是有目共睹的。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税制改革中,必须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背景,尤其是税制改革必须与一定程度经济体制改革,税制改革必须围绕着税制的公平、简化的方向变革,加强依法治税,特别是为了使摊丁入亩政策能顺利地实施下去而实施的配套政策和政策的分区实行、区别对待等,对于我们当今的农村税收改革以及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 戴辉. 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