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塔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思路
前言
我县开展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县城区发展特征开展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1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1
(一)规划背景1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2
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3
(一)工作阶段划分3
(二)技术路线4
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5
一、概况及现状分析5
(一)概况5
(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7
二、万江区规模确定15
(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15
(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17
三、重点问题思考20
(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20
(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20
(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20
(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21
(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21 (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21
(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22
(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22 (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23 四、规划总则23
(一)规划范围23
(二)规划年限2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23
(四)规划理念26
(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27
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29
(一)规划结构29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30
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33
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33
(一)规划手段33
(二)城市绿地分类34
(三)公园绿地(G1)规划35
(四)生产绿地(G2)规划42
(五)防护绿地(G3)规划44
(六)附属绿地(G4)规划46
(七)其他绿地(G5)规划52
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52
(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53
(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57
(三)规划原则58
(四)园林植物规划58
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65
(一)总体现状分析65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65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66
(四)保护措施与对策67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68 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68
(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68
(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69
(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74
十一、分期建设规划75
(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75
(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76
(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76 十二、实施措施77
(一)法制保障措施77
(二)行政管理措施77
(三)资金保证措施78
(四)舆论宣传措施78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一)规划背景
2、塔县美化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
塔县政府为打造宜居环境,在县城规划创建22个城市公园体系,维系塔县生态安全格局。
塔县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品位提升,努力扩大生态绿化的覆盖面,全力打造旅游。
新一轮的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城市环境的竞争”。
通过绿地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万江的整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
3、塔县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
在万江区的“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万江坚持“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的发展定位,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建设辐射带动战略,注重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逐步提高城市档次、品位和形象。
在此基础上,区政府提出以优化城市环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建设宜居宜业万江。
4、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2002年,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的框架和基础上,东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15)》,规划区域为97平方公里,对于东莞市市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没有完全包括万江区,因此,03版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不适合万江区生态建设的需求。
2006年,为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需要,东莞市政府组织了《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范围覆盖全市域,其中市区171平方公里是规划重点地区。
从规划区范围来看,也没有包括万江整个行政区范围,因此,在人均指标以及区域绿地规划中存在缺失,需要补充区级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万江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建成区依托东江支流迅速扩张,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来为市民开辟更多的绿化休闲空间,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安排新的空间布局。
东莞市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力争城市绿化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创园作出贡献。
此外,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要大力建设节约型绿地,绿地系统规划要相应的提出建设指引。
结合东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的发展态势,以及城市到2020年的远期发展目标,万江区办事处提出,以“创园”及“五整治”为契机,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沿东江及支流的“绿色珠链”,打造“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的城市形象;因此委托编制万江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及重点地段园林景观详细规划。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1、科学规划,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具有万江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数量、种类等各个方面注重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
大化。
2、以创园为契机,协调城市各类绿地全面均衡发展,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万江区对于公园绿地建设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各个社区均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小区游园,但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建设仍有待提高。
绿地系统规划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各类绿地全面、均衡发展,使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符合并超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科学引导,为万江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实现“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目标
对万江绿地景观系统及开放空间进行技术研究,为万江未来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为近期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
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阶段划分
根据项目工作特点与区政府规划意图,整个项目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展开:(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根据《建设部关于引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能。
(2)城市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十一五”城市发展目标,形成项目示范与带动效应,推动全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
(二)技术路线
图1-1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概况
1、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万江区地处北纬23о—23о05′之间;东经113о41—113о44′之间。
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处东江下游西岸,东临莞城区,南至南城区,西邻望牛墩镇,北壤高埗镇。
107国道、广穗大道、环城路等穿越境内,水陆交通便利。
2)气候条件
万江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靠近海洋,属海洋性气候。
四季温暖,气候湿润,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3)地形地貌
万江区内部地势平坦,傍江穿流。
东江南支流、汾溪河、东莞水道、厚街水道等,蜿蜒曲折,丰富了本区的自然景观,奠定了万江水乡特征。
其中东莞水道在万江境内长10.7公里,流经万江、金泰等10个社区居委会;厚街水道在万江境内长7.8公里,流经坝头、简沙洲、新和等区域。
东江是珠江在省内三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江河,但万江处于东江下游,近二十年受石龙及莞城的工厂和乡村废水的污染,水质较差。
2、社会经济发展
1)行政区划与现状人口
万江区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内辖万江墟、万江、石美、莫屋、拔蛟窝、黄粘洲、蚬涌、共联、水蛇涌、大莲塘、牌楼基、金泰、曲海、坝头、胜利、官桥滘、简沙洲、新和、新城等19个社区。
2006年现状建成区2150.80公顷,总人口114782人,其中户籍人口39800人,暂住人口74982人,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33%。
2)经济发展
①经济增长
经过20多年来的累积与发展,万江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至200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48.98亿元,比2005年增长20.3%;工业总产值57.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亿元,比2005年增长13.8%,税收总额6.45亿元,同比增长42.6%,外贸出口总值3.04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其中以三资企业出口为主,总值达1.8亿美元。
表2-12001年以来万江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②主导产业
目前,万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万江区的五大支柱产业,未来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的运筹、政策的倾斜等措施扶持这些支柱产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数字装备及机械设备、软件及集成电路、光电材料及元器件、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新型高分子材料等新兴产业。
3、城市规划建设
十五期间,万江区紧紧围绕市委“一网两区三张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城市规划建设进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万江区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划分不同的组团,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凝聚力、承载力、服务力,实施“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度开发建设城市中心区。
今后五年,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及“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形成一片”的原则,以城市中心区为重点,把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资金向中心区倾斜、商贸服务项目向中心区靠拢、建设向中心区集中,就业向中心区集聚,着力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形象。
4、历史文物古迹
东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万江区内也存有不少文物古迹,例如金鳌洲塔、沙亭古渡、文烈张公祠、天街、何氏大宗祠、大汾古桥;此外,还存在许多地方名胜,例如万江八景(梅园放鹤、印洲渔唱、虹桥春霁、古渡归帆、天街夜
月、宗祠夕照、鹤苑钟声、水角浪涛)、小享八景(东山踏青、关口榕阴、教场练武、台下观潮、芦洲落雁、龙树僧归、梅亭月照、北门渔唱)、大汾十二名胜(三将晨昏舞鹤、素庵竹影朝霞、种德桥梁夜月、西鸦滘口烟村、连步树荫钟韵、红花池畔飞龙、沙庙庭前古渡、南天紫极魁灵、北坊杨枝甘露、浮山尾跌汾村、玉佛光腾莲沼、青云浦里渔歌等),旅游设施、休闲设施日臻完善,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水岸新城正在崛起。
表2-2万江区历史文物情况
5、生态环境状况
万江区是东莞市现有四个市区中水系最多的一个区,河流纵横交错,构成别
具特色的水系网络,形成东莞市中心城区独一无二的江河穿流的自然景观,因此,万江区树立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最关键的是利用绿地,充分做好“水”的文章。
(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1、园林绿化建设现状
万江区地势处市区低位,主要为平原河网地形,以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和苗木花卉为主。
建成区内总人口为11.48万人,区内现有绿地548.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46平方米。
绿地率25.5%,绿化覆盖率26.2%。
但分布不均,使各类用地内的绿色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不能得到均衡的发挥,绿化系统不完善,绿色网络结构不能形成连续的整体。
表2-3万江区各类绿地现状指标一览表
备注:2006年现状城市建设区用地2150.80公顷,现状人口11.48万人,规划总面积4860.51公顷。
1)公园绿地
万江区主要因借东江等水系滨水地带发展公园绿地,现状公园绿地景观还不
成系统,优越的水网条件亦未善加利用,许多公园绿地远离居住区或被道路分割,缺少与周围地区联系,影响整体系统的形成。
表2-4万江区现状主要公园一览表
从现状公园绿地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①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等级较低,未能满足居民所需
目前,万江区内的公园大多是以社区公园为主,综合公园以及专类公园的数量、面积都很小。
市级公园仅为滨江体育公园,居住区级的公园以及纪念性公园几乎没有;加上大型城市公园绿地不足,使得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构不能形成,城市公园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②公园绿地数量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根据现状调研数据,2006年万江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46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的标准,但与广东省要求的10平方米、东莞市要求的12平方米差距较大。
表2-5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指标控制表
③城市景观凝聚力不强,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万江区城市公园绿地景观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各公园绿地无明确的主题,特色不突出,相关的配套设施未实施到位,再加上现状公园绿地植被景观层次和应用树种不够丰富,配置形式比较单一,使得整个区的公园景观质量水平不能得到提高,所形成的景观层次略显单薄。
④城市公园绿地文化内涵不高,未能体现地方特色
在现有的公园绿地中,已达到较高绿化建设标准和恰当的反映本区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较少,仅有金鳌洲塔公园和曦龙广场,发掘不够,面积较小,难于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2)生产绿地
规划区现有生产绿地74.34公顷,已满足“生产绿地面积应不低于城市建成区总面积2%”的国家规定要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没有指导和促进民营苗圃建设的制度、规划等具体措施,大多数苗圃缺乏发展战略规划,规模小、分布零散,苗木种类少,只求急功近利;
2、外来树种有大幅增加之势,必须重视外来生物入侵对本地乡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表2-6万江区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调查统计表
3)防护绿地
近几年万江区在水系绿化和对外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地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绿化了东江西岸绿化景观长廊,全长4.34公里,总投资1.5亿多元;绿化了汾溪水道一河两岸绿化景观长廊,全长6.167公里,工程总投资约4380多万元。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①城市组团之间隔离带尚未形成。
②缺乏大型厂区与紧邻居住区之间的隔离绿地。
③缺少卫生隔离带。
在主要污染源周围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缺乏大型的防护隔离绿带。
4)附属绿地
万江区现状附属绿地370.04公顷。
居住区绿地:新建居住小区绿化较好,辟有休息活动园地,面积基本达到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的要求,但旧居住区改造,绿化面积达不到总用地面积25%的要求;且达标居住区不到全区“园林小区”占60%以上。
单位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建设发展不均衡,绿化状况较好的是一些大的行政事业机关单位、部队营区、中小学校,绿化基础好,受侵害、蚕食的可能性较小,市民绿化养护的意识较强。
绿化较差的主要是码头区、仓储区、工厂区。
整体来说,单位绿化不够重视,没有达到“园林单位”占60%以上的标准;
道路绿地:区内主要道路的绿化状况较好,品种多样,绿化层次丰富,道路绿化带多选用木棉、阴香、香樟、大叶榕、白千层、大叶相思、黄槐、紫荆、樟
树、鱼尾葵等树种,富有热带风情,形成了一定的万江特色。
但城市次要干道及支路绿化率参差不齐,有些路段缺株少株现象严重,行道树树种相对单一。
万江区也没有形成林荫路系统,滨水道路的特色化不强。
表2-7占地面积较大的单位和花园式单位绿化情况
5)风景林地
区内无风景林地。
2、城市绿化现状指标
根据万江区现状实际发展,现建成区为2150.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97.0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46平方米;
生产绿地74.34公顷,占建成区的3.46%,可以达到国家要求的占建成区用地2%的强制规范要求;
防护绿地6.80公顷;
附属绿地370.04公顷;
绿地率为25.5%,绿地覆盖率为26.2%。
3、城市古树名木状况
万江区内在册古树名木数量总数为110株,现存102株,其中一级保护1株,二级保护9株,三级保护92株,已死亡8株。
详见下表。
表2-8万江区在册古树名木数量统计表(单位:株)
4、城市绿地综合评价
1)发展优势
①区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是万江最具价值的天然资源
万江区是东莞市区最具特色的区域,丰富的水网资源与水乡特色是市区四个区中独一无二的天然资源,东江南支流、汾溪河、东莞水道等,极具文化底蕴与休闲特色,可围绕“水”做大文章。
②人居环境标准的提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绿地环境、公共设施配套以及舒适度等方面,从而对城市公共绿化空间景观提出要求,更加要求城市能从改善未来生态生存空间的高度出发,建立完整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③近年来公园绿地建设日益重视,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万江区近几年建设了大量的街坊级公园和沿河滨水绿地的建设,为未来绿地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打下基础;
④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契机
目前东莞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也非常支持,对于促进城市各类绿地全面、均衡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存在问题
①公园绿地偏少,造成整体绿化指标偏低
根据现状调研数据,公园绿地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51%,远远低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人均公园绿地仅为8.46平方米,勉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但与广东省与东莞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公园绿地缺口较大,因此,造成整体绿地率偏低。
②区内园林绿地未成系统,布局不均匀,缺乏区级及社区公园绿地
现状公园绿地数量少,缺乏大型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整体绿地布局不均,可达性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完善。
③城市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江河的重点,营造滨水地区特色
受早期发展模式的影响,万江区沿河建设主要以私宅为主,分布凌乱,虽然近几年城市建设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未能突出“水”这一特征要素,特色不明显。
④现有绿地缺乏绿文化
万江属东莞历史相对丰富区域,应结合宗祠、古桥等布置公园绿地,提升绿地文化内涵。
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1、经济发展地位
万江区内水系众多,由于早期传统经济受发展成本的约束,使得万江区道路交通建设以及工厂企业发展建设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大量外资企业进驻东莞
时,水乡片区包括万江在内,显得稍微落后,因此,未能走在第一轮经济发展的前列。
通过2001年以来市区经济生产总值对比可知,万江区仍然处于发展的后列,发展的劣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优势。
正是由于第一轮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所以万江区相对于其他三个区来讲,空间资源相对较多,空间扩展的余地较大,因此,在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经济主导阶段的过渡的第二轮经济发展期,万江区具有相对较多的资源优势,万江区应抓住本次经济转型的机遇,创造机会,为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创造良好的进驻条件。
表2-9万江区与东莞市其他市区生产总值对比表单位:万元
2、城市面貌差距
2000-2005年“五年见新城”是东莞市城市面貌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
在这五年的时间内,东莞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极具影响力的大城市,尤其是东莞市中心城区:莞城区加强旧城改造,随着新办事中心及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空间虽小,但成果显著;南城区建成了东莞市新城市行政中心区,同时房地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非常活跃;东城区建成了几大商贸中心、森林公园等,经济发展
具有非常大的活力,相比之下,万江区稍显落后,城市面貌未发生根本改变。
3、城市绿化情况对比
根据现状调查情况以及《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在市区四个区中,万江区处于较低水平,与其他三区存在较大差距,未来绿化任务较重。
4、万江区未来发展选择
随着城市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原来繁荣的水运事业逐步衰退,但许多河、海沿岸昔日的港口、码头等各种作业性构筑物仍长期占据着滨水空间,与此同时城市湖滨地带也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逐渐被填没或包围,由此带来的一些显性的和潜在的危机反作用于城市,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水”是万江区与其他市区相比的特色之一,因此未来的城市建设与面貌改善应该从“水”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保持滨水区固有的或塑造新的滨水城市轮廓线,最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轮廓;②保护好滨水区的各种生态资源;③充分发挥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职能作用;④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设施;⑤保留一定规模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视线走廊,保持开阔的空间和视野;⑥保证滨水区与城市间具备良好的交通联系及内部多样化的步行通廊。
打造东莞市水岸新城,加强滨水地区的建设,同时结合东莞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契机,改善万江区内人居环境,提高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未来的万江滨水地区将是一个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保护的、绿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