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结
第一部分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
第二章学科发展规律性认识
P11: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科学发展内在逻辑造成的,也与大科学(见延伸阅读12)时代科研的新特征有关。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见延伸阅读13),也是研究问题
P12:○1源头创新期通常出现在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
源头创新期
即创新密集期
大量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和新规律的揭示,学科的基本问题逐步明确,学科的主导理论将在此期间形成并确立起来。
P13:○2创新密集期是学科的主导理论得以形成,新、旧主导理论更替的过程,对于学科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3完善与扩散期是学科发展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一是科学内涵的丰富与理论的精致化。
P14:二是提高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的符合程度。
三是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学科发展趋势
P15:一些学科(如生命科学等)处在创新密集期,一些学科(如化学等)处于完善与扩散期,一些学科(如认知科学等)处在源头创新期的前夜。
P33: 使得管理科学中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融合特征进一步凸显,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邻域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
P34: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突破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
P40:一流科技人才是在创新实践中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脱颖而出的,一流领军人才是因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高远的战略眼光而被同行公认的。
第二部分延伸阅读
7、中国科学院学部
P68:学部自1955年6月成立至今,共有1258位科学家当选院士(学部委员)。至2011年年底,共有院士727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9人,化学部126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8人,地学部11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3人,技术科学部132人。
P70:学部委员大会改为中国科学院最高学术评议机构和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
P71: 于1986年成立,标志着科学基金制在我国的确立,
自然科学基金委按照“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自然科学基金从1986年的8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96亿元,较大地改善了基础研究的资助条件,
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
P73:《年度项目指南》
11、从生物学到生命科学
P84:从20世纪末开始,“生物学”被“生命科学”(lifescience)一词广泛替代,很多情况下二者的意思并没有明显差别,不过生命科学的内涵比生物学更为宽泛。
12、大科学
P86:大科学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以大科学装置和设备为核心,如大型强子对撞机;二是以全球研究网络的合作优势,如全球地震监测网、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三是两者的结合。大科学的合作有四种形式:专家学者个人之间的合作、大学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这些合作的组合。
27、八大经济社会基础的战略体系
P121:《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一是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
二是构建我国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三是构建我国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
四是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与生物产业体系;
五是构建满足我国十几亿人口需要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学模式有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转变,将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与我国传统医学优势相结合,在健康科学方面走到世界前列;
六是构建支撑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
七是构建我国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技术;
八是构建我国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