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及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无哀乐论》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阮籍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问答来完成。

《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

“声无哀乐”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嵇康提出了“心之为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感情是主观的,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他肯定了音乐的审美作用,但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是音乐形式、内容与表现手段的内在统一,音乐对人的哀乐情感的产生,只是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

文中还提出,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通过音乐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德行和个国家的风俗。

《声无哀乐论》的出现,是对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思想,将音乐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的大胆挑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注重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美感、娱乐及养生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标志着人们开始着眼于音乐的特殊性,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加以探究,具有进步意义。

文中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在道家音乐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它一方面肯定有声之于乐,明确要求音乐摆脱礼的束缚,体现人的本性。

但另一方面,它虽立足于道家,却因其承认礼乐的教化作用,规定音乐必须具有平和的精神、持崇雅排俗的态度,而又接近于儒家。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代表魏晋时期音乐艺术上由传统封建政治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个性,崇尚自然。

它要求尊重艺术自身特有的规律具有“自律论”色彩,与西方十九世纪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著《论音乐的美》有不少论点非常相似,在世界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