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习题经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习题》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习题》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情境、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新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公式。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尝试错误、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加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思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2)通过示例、图示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必做题:
(1)课本第chapter页练习题第1-5题,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并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结合课堂所学,解决以下实际问题:_______(题目内容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和答案书写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以下选做题:
(1)探究性问题:_______(题目内容具有一定挑战性,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1)》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1)》是对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于分数乘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于分数乘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规则。

2.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分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实际问题的例子。

2.练习题: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小明有2/3的苹果,小红有3/4的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分数乘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同时,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家三口去看电影,爸爸买了3张票,妈妈买了2张票,他们一共买了多少张票?”让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

高中数学习题教案

高中数学习题教案

高中数学习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高中数学中的某一章节,例如“函数与导数”;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对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并辅以示例说明;
3.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检查: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6.拓展: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题目。

四、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五、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六、教学资源
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材、练习题等。

七、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需优化教学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练习四》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和练习题形式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一些复杂情况的处理可能会感到困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一些复杂情况的处理,如含有多个条件的加减法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练习四》相关内容。

2.练习题和答案。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展示《练习四》中的第一道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解答后,邀请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解答。

解答完毕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同时,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运算技巧。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一、教材依据: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复习题11拓广探索第12题改编“中线”为“高”。

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二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课探究的是如何从运动的角度来看待三角形全等证明的问题,通过类比迁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今后学好几何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3、设计理念:(1)、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经历动手、动脑,学会观察、发现、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产生、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渗透数学思想。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4)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顾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快乐的学习数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己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对简单的几何证明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还有点困难这有一个学生学习上数学思维的转变过程。

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素养普遍较低,教学中面对大多数学生,因此,教学起点不易定得太高,而选择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想通过剪纸活动去探寻证明途径,降低教学难度,这也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HL”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换算等内容。

本练习题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换算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算规则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错;部分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计量单位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加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单位换算,提高学生的计量单位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几何图形的认识,计量单位换算。

2.教学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几何图形的认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计量单位换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练习题、几何图形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能够灵活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出不同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的准确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感受学习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综合应用比例意义与基本性质灵活解题,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基本性质由等式乘积写比例。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比例吗?学生口述出比例的定义。

教师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既是比例的定义也是比例的意义。

(板书比例的意义)2、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一组比2∶3,请学生快速的给出其它比,使学生说出能与之组成比例的其它比。

选择一组比验证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让不同的学生说明验证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计算比值判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有的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还有的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能否组成比例。

对于学生的合理解释教师予以肯定。

通过验证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回忆起上节课重点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这为本节练习课做好了知识储备)二、分类练习,各个击破。

1、比例的意义应用。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下面各比中,哪两个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14: 20 101:41 2: 2.5 0.4 : 0.5 2.8: 4 41:85 (设计意图:在上一题的练习中,学生给出体会到并不是任意的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如果给出的比较多时,如何从中选取出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思考解题的最优方案,计算每个比的比值,根据比值相等选取不同的比组成比例,这是对比例意义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5《练习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5《练习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5《练习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5章节,本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高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能力。

本练习题目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刻,列式的选择和运算顺序的不清晰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规则。

2.能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和顺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明确运算的顺序和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示。

2.练习题: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来解决。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如“一家超市举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打8折,请问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3.操练(10分钟)根据呈现的实际问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如“一件商品原价为200元,打8折后价格为160元,请问这件商品的原价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十∣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十∣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练习十∣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独立解决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2.通过训练,引导学生对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3.激发学生想象、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2.学生自学和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1.讲授2.练习教学过程一、学习数学原理首先介绍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例如排列组合、阶乘等,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的求解方式是有数学原理支持的。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样式和分类对问题进行简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二、演示样式问题的解决方法1.教师通过样例给出样式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样式问题,进行巩固和进一步理解。

三、练习分类问题1.以一些组合为例介绍分类问题。

2.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分类问题,如给出若干个数字,随机抽取若干个组合,满足条件等。

四、练习排列问题1.以一些例子介绍排列问题。

2.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排列问题,如给出若干个字母,按一定顺序排列,变形组合等。

五、练习计数问题1.以一些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例,如苹果糖果问题。

2.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计数问题。

六、练习整体问题1.给出一个完整的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

2.让学生自行解决,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课后作业1.复习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的原理和解决方法。

2.自行解决一些书上或老师给出的问题。

3.教师布置思维题,以巩固和拓展学生掌握的知识。

总结此次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样式、分类、排列、计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背后的数学原理,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趣味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提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0《用数学》习题课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0《用数学》习题课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10《用数学》习题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解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内容,提出问题。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简单的加减法求解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2.学生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四、教学准备1.课件:针对该习题课设计好的PPT。

2.教具:简单的计算器、学生课桌上的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日常生活并提出问题。

2.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2.举例说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第三步:练习(20分钟)1.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提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2.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第四步:总结(5分钟)1.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提出鼓励和建议。

2.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围绕“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实际操作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后作业1.指定学生每天针对一个日常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思路。

2.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应用数学解决周围的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教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课》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一小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2.知识背景分析从《课程标准》看,本章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本章共3小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用作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

教科书首先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如用“几排几号”表示电影院中的座位,用“几行几列”表示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问题,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等),建立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

本节课是在教学了第一小节平面直角坐标系3课时之后的一节习题课。

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有序数对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熟练的根据点的坐标(坐标为整数)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熟练地写出点的坐标(坐标为整数)。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做以全面、系统的梳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背景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及其数轴的相关知识,已经明确了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的这一关系,且能够熟练地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能够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确定一个有理数的大小。

在进行本节的习题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序数对的概念,并初步学会了利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还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等),建立点与坐标(坐标为整数)的对应关系。

但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层理解和整体认识,加之思维以经验性为主,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5《练习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5《练习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5《练习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5》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教材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运算,对分数乘除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乘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对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练习题,涵盖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小华有1/4的苹果,他们一起有多少苹果?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如:一块巧克力分成8份,小明吃了3份,小华吃了2份,他们一共吃了多少份?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解题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分数乘法,何时使用分数除法?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分数乘除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基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数学习题进行深入讲解和练习。

主要内容包括:对高中数学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探讨,以及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数学知识。

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解题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如函数、几何、代数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换元法、代入法、构造法等,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3)能够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辅助解题,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4)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提高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形成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4)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提出疑问,勇于挑战权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5)教育学生遵循数学道德,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提高他们在前几单元学到的知识。

本练习题涉及的内容有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知识的运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分数卡片、角模型、图形变换道具等。

2.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例如,小明买了一个苹果,吃了三分之一,然后又吃了四分之一,问他吃了苹果的几分之几?2.呈现(10分钟)展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角的分类,图形的变换等知识。

通过实物、模型或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些知识,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角的分类练习,图形的变换练习。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一-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巩固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准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练习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及应用。

2. 练习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应用。

3. 练习三:混合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练习一(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方法及结果。

3. 练习二(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方法及结果。

4. 练习三(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方法及结果。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略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练习一和练习二的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练习一和练习二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涉及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在出示例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练习数学教案设计

用数学练习数学教案设计

用数学练习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用数学练习进行数学教案设计一、前言:数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而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设定: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深化对所学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其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选择一个适合学生水平的数学主题,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代数方程等。

2. 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

四、数学练习的设计:1. 分层次设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结合生活实例:将数学练习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引导思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实施步骤:1. 讲解数学概念:首先,教师要详细讲解本次课程的数学概念,确保学生对这个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 组织数学练习: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练习,以检验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3. 反馈与修正:最后,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指导他们改正错误,进一步巩固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评价与反思:1.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完成数学练习的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反思:教师需要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看看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结语: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练习,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练习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练习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之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章内容包括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货币等方面的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货币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对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货币等方面的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时间和货币等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练习题和实际情境。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等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解答练习题。

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烙饼问题》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三张圆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孩子们,请看,这是——鸡蛋。

煮熟一个鸡蛋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煮熟5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学生作答)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烙饼的策略。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课件出示情境:你瞧,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呢?(生答)(二)观察法,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师:为了交流方便,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烙饼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①②③3 3 6分2、研究2张饼的最优方案师: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生:12分钟师:你是怎么烙的?(生答,师板书)板书:两张:①正①反②正②反3 3 3 3 12分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6分钟。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练习六》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练习六》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练习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在前几章中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这一章的练习题涉及分数、小数、整数等基础知识,以及加减乘除等运算。

本章的练习题难度逐渐增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前几章内容后,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整数等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但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熟练运用分数、小数、整数等基础知识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数、小数、整数等基础知识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涉及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的教学PPT。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

例如,展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计算优惠后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然后,通过讲解PPT 中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小数、整数等知识的运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对于遇到问题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按要素分类
• 将数学习题看做是一个系统,其中系统的要素分别是:习题的条件、解题的依据、解题的方法、 习题的结论。按照要素中已知的个数,将数学习题分为以下四类:
• 标准性题(四个要素都已知) • 训练型题(一个未知) • 探索性题(二个未知) • 问题性题(三个未知)
• (4)按开放性分类
• 凡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的答案的习题,称为封闭题,而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的习题,称 为开放题。现行中学数学课本和资料中的习题绝大多数是封闭题
• 教育功能
• 数学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在学生的非智力方面也有培养作用。辛钦(俄) 指出:数学课程对形成学生的性格和道德个性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如数学应用题中渗 透着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优化意识、创新意识等教育功能,他对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 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他能给学生以美的陶-。数学习题条件的和谐性、独立性, 形式的对称性,解法的合理性、简练性和独创性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简单美和奇异美。在数学习题的解法的探索过程中,其动力往往来自对美的追求。魏 尔(H.WEYL)说:除了语言和音乐之外,数学是人类心灵自由创造力的最主要的表现。 “我的工作常想吧真实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不得不在两者中选择时,我通常选择 美。”
数学习题的选择和使用
• 要真正搞好数学习题教学,习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选题时 采用题海战术,过分的注重“量”而忽视“质”,不研究各类习题的功能和作用,虽 然题做了很多,但收效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数学习题的作用,掌握一 定的习题系统,并能恰当的综合的选择运用习题,才能实现数学教育的功能。
• (5)按评分的客观性分类
• 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不论是由谁评分都只能给出同一分数的习题,叫做客观性习题,正确答案可 用多种方式表述,评分者须凭主观经验给分的习题,叫主观性习题。传统的证明题,计算题等,都 属于主观性习题。客观性习题又可分为选择、填空、判断和简短的问答题等类型,通常所说的客观 性习题,主要是指选择题
• 知识功能
通过数学习题,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这是数 学习题的知识功能。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贯穿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三个阶 段之中
第一 通过数学习题引入新知识
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必须先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的思想上产生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习 题是架设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并且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物化手段,优 秀教师常常是通过数学习题将学生引导到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之中。
数学习题教学设计
数学习题的类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题的选择 数学习题的教学
数学习题的意义
• 1 数学习题的涵义 • 数学习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法
则的数学问题. • 典型性,层次性,示范性 • 解数学习题就是要找到一种一般的数学原理用于习题的条件或条件的
推论(中间结果),通过一定的程序得到习题所要求的答案,同时, 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 2 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 •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知识获得功能,思想 教育功能、智能发展功能等。在数学教学中解答习题本身并不是目的。 解题之所以称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因为数学习题 存在着多种功能,当学生一旦进入解题这一活动情境之中,他就接受 了一种“思想的体操”的训练,从技能的或思维的,智力的或非智力 的,从各方面塑造自己,以期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 2 教师对习题的选择和使用
• (1)理解新知识要选用模仿性习题 • 在数学教学中,在教师讲授完新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之后,必须先选择一些与教
材例题类型相似或相近的模仿性习题做练习。这类习题的特点是反映的知识比较直观, 与公式、法则比较相近,学生易掌握和理解。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模仿性习题的训练, 加深对基本知识,基本要领的理解和把握,它是刚讲完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 环节 • (2)揭示新知识的本质要选择规律性习题 • 通过模仿性习题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一些规律性的习题,使 学生在做一些同类习题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举一反三。其功能是通过 对同类习题的练习找到规律性,从而揭示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和本质,它是模仿性习题 的总结和概括。 • (3)解决教材重点、难点要选择针对性习题 • 针对性习题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易错误、把握不准的知识,或者针对教材中的重点 难点而布置和安排的习题,这类习题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能清楚的 体现和反映知识的实质。例如:函数的概念,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掌握不 好,教师可配备相关习题 • (4)扩展学生多向思维要选用多解性习题 • (5)强化学生解题灵活性要选择技巧性习题 • 技巧性习题是针对解题方法的技巧性而言,解题技巧来源于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 良好的思维和解题经验等,它是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用常规方法解 题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技巧性解题的训练,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有很大帮助 • (6)培养学生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选用综合性习题
第二 通过数学习题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不仅靠复述、模仿,更主要是理解。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最重 要的是知识间的同化,即把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数学 习题能够积极的引起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牛顿说:在数学中,例子比定律更 为重要。
• 第三 通过数学习题运用知识
• 无论是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技巧或数学 思想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解题,学生正 是通过典型系统的演算和运用知识,并获得新的知识
角题等,还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如代数题又可分为代数式、集合对应、函数、方程、不等式、 复数,排列组合等。如果涉及到的知识超出某一单元或学科,这样的习题称为综合题。
• (2)按形式分类 如几何题分为证明题,计算题和作图题,轨迹题四类。但比较完善的分法
是三分法:求解题、证明题(说明题)、变换题(求作题)
• 评价功能
• 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时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部分。数学成绩的好坏一般是通过解题 活动来评定的。评定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水平。二是能力水平。通过设计数 学试题来达到考擦、评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数学习题的分类
• (1)按知识内容分类。可分为算术题、代数题、平面几何题、立体几何题、解析几何题和三
• 1 习题的精选原则
• (1)就近取材原则 • 是指习题的选择应以课本中的题目为基本素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作讲解和练习。
因为这些习题贴近教材和大纲,贴近学生实际,能防止学生舍近求远搞题海战术,而 且很多题目学生已做过,所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查漏补缺 • (2)体现和归纳基本思路的原则 • 教师应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规律性的习题作为范例,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解题基 本思路 • (3)体现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原则 • (4)体现专题性原则 • 教师在讲授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和知识块后,应设置配套习题,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 强化,此原则常用于全面复习 • (5)层次性原则 • 选择的习题在难度上应逐层深入,对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