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运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 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 20 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同时,春运也是最受广大老百姓和媒体关注的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大事,隐藏在春运高潮背后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大

问题。火车作为一种大运力、低运价、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春运中总被旅客列为首选,铁路在春运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脚色,因此,春运既是春节期间旅客运输的简称,有时候也是特指铁路运送在春节前后集中出行的旅客的现象。本文把铁路春运问题放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从铁路运力的供给和春运火车票的分配上进行剖析一、春运现象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回顾历史,

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1954 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城市工矿区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还乡过节的旅客较往年增多。《人民日报》

在1 月 26 日发表短评《做好春节期间铁路客运工作》,指出:“目前,我国营业铁路

主要干线区段的通过能力是落后于运输需要的,机车车辆的数量也感不足,完全满足

春节期间的旅客要求是很困难的; 春节期间可以不还乡的工人、干部,最好不还乡; 旅客应体谅铁路困难。”1954 年春节期间,铁路顺利输送 2344. 6 万人次,较上年增37. 5%; 加开临客 1288 列,使用客车 12216 辆,棚车 4600 辆。从全国性春运统计数字可查、能作定量分析的角度,一些专家定义我国春运从 1954年开始。春运现象从1954 年至今已有 50 余年的历史,春运的历史与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一

个特写,每一次演变都与社会制度变革、社会结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历史

可以看出,春运现象真正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城

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 80 年代中后期,自此,春运现象年复一年、愈演愈烈。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暴露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户籍

制度等社会变迁中的负面影响。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移

向城市,城市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尤其是第三产业逐步允许农村人进入,吸引了大量

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之后,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也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这些原因都导致了越来越多

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谋生。正如《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

所阐述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是历史进步、经济发展的必

然趋势,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由于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那些离乡背井的

农民工在子女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等问题上都无法与流入地居民

享受平等待遇,甚至还受到了流入地居民的歧视、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等二等公民的待遇,这些都使得农民工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只得象候鸟一样在城市和农村中来回

迁徙。从这点看,春运现象是社会变迁的一个必然产物,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制约造成

的一个不良后果。近几年,农民工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变化也反映在春运

现象中。比如,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近年大大减少,这使得春运农民工返乡时间不

再象过去那么集中在春节前几天,清欠工作的落实使一些农民工早早拿到工资,避开

春运高峰提前回家。目前,中央和地方也在着力为城市化进程制定全面规划,解决城

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制度的变迁也将对春运问题的彻底解决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二、运力不足的根源是体制问题

春运运力不足也是特指铁路运力不足,而铁路运力不足无疑是铁定的事实。这些

年来我国的公路和民航发展迅速,公路里程数从 1980 年的 88. 33 万公里到 2007 年的 358. 37万公里,28 年间增长了 3 倍; 1980 年民航航线里程是 19. 53万公里,2007 年发展为 234. 3 万公里,增长了近 11 倍。而铁路营业里程从 1980 年的

5. 33 万公里至 2007 年的 7. 8 万公里,仅增长了 46%。数据显示,全国铁路日常开行的客车大约提供坐席 280 万个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旅客需要。但是进入春运特

殊时期后,客流量猛增,日均发送旅客将达到 350万人次,众多客运中心城市的日客

流量都在平时的 3 倍以上。此时铁路所能提供的运能已远远不能满足旅客的需要,春

运的矛盾便突显出来。为改善铁路运力不足的状况,加快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2004 年 1 月 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到 2020 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 10 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 50%,建设客运专线 1. 2 万公里以上。不包括对机车的购置费,铁路建设的资金总需求为 2 万亿到 2.5 万亿。这么庞大的资金需求绝不能单

单依靠政府的投入和铁路行业内部的积累,必须建立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充分吸引社

会资本进入铁路行业。由此,2005 年 7 月,铁道部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全面开放了铁路建设、客货运输、运输装备

制造与多元经营四大领域,并制定了七项措施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

在理论上为中国铁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扫除了政策上的障碍。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

的观望和铁道部的热情形成了对比,民间资本却应者寥寥,大批的资金“持币观望”,大家担心铁老大抛过来的不是“绣球”而是“鸡肋”。铁路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在于

长期投入不足,深层次原因就是政企合一,市场化进程滞后,投融资渠道单一,投资

基本依靠政府。人称“铁老大”的铁路,长期以来由铁道部行使铁路建设、生产运输

和组织、指挥、协调运输生产的职能,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彻底实现政企分开的行业之一,至今仍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目前铁路建设项目,从投资决策、资金筹集、施工

建设到经营管理,几乎都在部门内封闭运行,不能为铁路快速发展提供急需的资金。

中国铁路因为缺钱而亟需改革,改革需用钱,筹资又必须以改革为前提,这成了铁路

改革中的一个怪圈。在“政企分离”,“网运分离”、“主辅分离”等一系列口号之后,铁路的垄断似乎依然坚冰难破。近几年,铁路发展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