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摘要】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到来,强调“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育的方式,通过各个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锻炼;习惯;课堂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通过多次主动的并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合理的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
它能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愉悦情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稳定的行为定势和模式。
它包括: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对人的影响、懂得身体锻炼的规律、掌握身体锻炼的原理和科学方法等。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前提下形成的,它受家长、身边朋友及周围社会体育健身环境的影响,还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体育知识和健身知识的积累密不可分。
但主要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
另外,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则是常来往的同学、学生家长、亲戚朋友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等等,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甚至有些家长担心体育锻炼会花费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反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造成学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
再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需要。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使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
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
尤其是对于毕业班级的学生更为重要,通过平时学生个体积极锻炼习惯的养成,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培养对体育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有坚定的自觉性。
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三、科学运用评价机制在实践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因人而异,注意教育的艺术性,在学习练习中教师不要吝惜适时的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
公正、合理的评价,让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快感,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评价方法的改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形成良好自锻习惯
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以学生自选项目的练习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如一堂课可以设置几个体育锻炼项目:由每位老师负责一个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和参与。
在活动中不要求掌握某种技能,但强调的是以一项目进行锻炼达到目的。
其中,在课堂的时间上可以两节体育课连堂上,这样才能在锻炼的负荷量上有较好的效果。
在西文国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严密的组织教学,固定的课堂内容,而是一种类似“放羊”式的教学形式。
他们所要求的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去学习和锻炼自身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育知识的理解。
体育教师只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这样对学生自锻习惯的形成,独立能力的培养和体育能力的提高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模式没有根本的改变,都是要求学生在教师严密的组织下练习某个项目,这样很大程度上约束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对培养中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带有负面的影响。
因此,学校体育课不应仅仅是传授单一的体育技能,而是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加以重视,使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其它综合素质的主渠道。
同时还要注意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形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广泛、生动、活泼的局面。
即坚持长期各种运动队的训练与短期比赛相结合,以及定期举行的大型项目比赛,让
更多的学生参加和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从而更好地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展开,对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自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
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5、抓住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要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很多人崇拜体育明星,如:姚明、贝克汉母、卡卡等等。
他们也很关注各种体育赛事,如:nba、足球世界杯等等。
有的学生学习他们的体育技能有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觉。
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
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觉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
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
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
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
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6、通过学校的导向作用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
教师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作为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营造活跃的体育教学氛围;努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文化修养和体育教学的艺术;采用选项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如:设立体
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宣传活动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通过学校的导向作用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
四、总结
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已逐步达成共识。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与其他教学指导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将成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社会到学生对体育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体育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家都踊跃地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在一些实质的问题上尚无根本改变。
因此,我们要根据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结合目前学生的锻炼现状,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陆志成.教育因素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体
育学刊 [j],2005(1)
[3] 罗陵.培养在学生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教学.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j],2001(4)
[4] 陈丽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