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发展战略规划战略
关于大西安战略规划的几点思索
13 进一步深化规 划 ,扩 大规 划研 究范围 .
首先应从 大西安 的角度来协调各 种关系 各种 设施 各种 空 间 其次 按照 中央提 出的大 、中小城市协调 发展 的 思路 .扶持和 支持小城镇 的发展 .使 其人 口达 到一 定的规
模 ,同 时 能 够 疏 解 中心 城 区 人 口 的压 力 :最 后 要 处 理 好 西
l 彗 精 l浩
艟I 造
I l Q
市 的理 念真正融 入到大西 安的规划发展模 式之 中 .把握 机
遇 ,迎 接 挑 战 .积 极 谋 划 大西 安 的 未来 ( 1 图 .图2 。 )
§ l
∞ {
l
M a t r P a fXia e r p ls h s p p re p o e h s e l n o ’ n M t o o i ,t i a e x l r st e
ABSTRACT :Ba e n t e e pe t ’s g e to s o h s d o h x rs u g si n n t e
I t r a i n lF r m n S a i lD e e o me t S r t g n n e n to a o u o p ta v l p n ta e y i
区域交 通等领域 的专家与学 者集聚一 堂 .为大西安发展建
言 献 策 .围 绕 这 一 主 题 展 开 热 烈 的 讨 论 。 关 中 一 水 经 天
坛” 为背景 ,针 对专 家的建议 与意见 ,从 区域统筹 、城 市 形态 、区域 交通、历 史文化名城保 护、生态建设 、产业布
局 、 实施 措 施 等 七个 方 面对 大 西安 空间 发 展 战略 规 划进 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
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
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
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
王志纲-西安沣渭新区发展战略策划
案例:伦敦打造世界文化首都
一个城市的文化活力,体现在有文化遗产、文 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意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 可。伦敦打造世界“文化首都”,强调要维护 和增强“国际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提出 建设具有创造性的世界级优秀文化中心。
2、建设国际创新城市
中国在世界崛起带来的全球范围的市场格局重 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和大规模技 术转移,为中国成为亚洲或全球经济技术提供 了充分的外部条件。
―
从西部来看: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和金融中心。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
国际大都市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人口规模、较强集 聚扩散能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具有一个 或多个突出功能的城市。它具有什么特征?
第一,功能特征:全球和区域影响力
―
这里集聚着大量的跨国公司管理总部、投资和经营总 部、科技研发中心、国际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 充当着全球或区域的金融服务和生产活动控制中心。
2003年上海把世界城市定位为战略目标,并提出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即国际经济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
外滩-陆家嘴金融贸易核心区,国际航运与保税物流核心 区,,浦东空港临空服务业核心区,虹桥商务区和世博-花木 国际会展集聚区五大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专 业服务业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全球产业转移的推动 下,形成了一批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国际功能 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是东莞、苏州。今天,更 有一批正在奋起竞争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区域 城市和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上海与北京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世界城市,将扮演着“占据 全球战略制高点,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角 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导力量。
西安市407库未来规划
西安市407库未来规划
大西安新时代“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美丽西安建设初见成效,大西安都市圈全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
三中心: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两高地: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
一枢纽: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西安样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建成代表国家形象、引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要对标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辐射亚欧非的重大使命,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对全国经济版图的支撑作用,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高,城市国际性特征进一步完备,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引领“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努力跻身世界城市、文化名都行列,大西安全面复兴迈上新台阶。
西安未来十大发展规划方案
西安未来十大发展规划方案一、发展数字经济西安将积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数字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通过支持互联网创业孵化、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应用等,将西安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之一。
二、推动产业升级西安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
注重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西安将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力度,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吸引优秀人才。
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加快城市建设西安将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
加强城市规划,推动百亿级重大项目的启动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五、加强教育培训西安将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市场。
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西安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充分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西安游览,推动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七、加强环境保护西安将加大环保工作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加强空气质量改善,提高生态环境管理和修复水平。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八、促进农业现代化西安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九、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西安将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方面的建设。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20年北京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西安,中国西北地区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然而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设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又一国际化大都市。
未来大西安将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将逐步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富有东方历史人文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
大西安的规划范围将包括西安市整个行政辖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秦都、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县”,面积12009平方公里。
其中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面积1280平方公里。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西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隔一年,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2020年西安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用10年达到国际化大都市指标在国际上,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主要的评判指标,在打造大西安的过程中,西安也将向这些指标奋进。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表示,到2020年,也就是说,还需10年,西安的目标指标大部分将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
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左右,农业人口37.3万左右),暂住人口105万左右。
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73.6万左右,农业人口36.4万左右),暂住人口为120万左右。
西安大区域发展战略浅析
・
6 0・
考 虑劳 动 力 费 用 的作 用— —对 运 费 定 向 区位 的 修 正, 接 着考 虑 聚集 作 用 —— 对 运 费 定 向区 位 的 再 次 修 正 。可见 , 韦 伯 的工 业 区位 论 是 从 个 别 企 业 的立 场 出发 , 以成 本 分析 为依 据 , 以寻 求成 本最 小 化为 目 的, 作 出最优 区位决 策 的理论 。 新 古典 区位 理论 的代 表人 物是 沃 尔特 ・ 克 里斯
一
的实 际需要 出发 , 将 不 同层 面 提 出 的这 些 发 展 战 略 整合 成一 个统 一 的整 体 , 以便 更 好地 推 动 西 安 跨 越 式发 展 ?本文 拟对 此作 一简要 分 析 。
一
耕作技术及其集约度的影响。 1 9世 纪 末 2 0世 纪 初 , 德 国完 成 第 一 次 产 业 革 命, 并迅速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 产业 的大规模 迅猛 发 展使得 产业 迁徙 和 工业 布局 问题成
2 0 1 4年 8月 第 1 7卷第 4期
西安 文理 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
济 的关 系》 一 书, 提 出 了 第 一 个 实 践 性 较 强 的 区域
经济理论 : 孤立国圈层理论 。杜能得 出的结论是 : 城
收稿 日期 : 2 0 1 4— 4 — 0 2 1
费用对工业区位 的影 响——寻求运费最低点 , 然后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大区域发展理念下西安统筹科技资源路径研究 ” ( 1 2 J K 1 0 9 5 ) 的 阶段性成果 作者 简介 : 刘鸿 明( 1 9 6 9 一) , 男, 甘肃宁县人 , 西安文理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 主要从事 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 与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0.28•【字号】市政办发〔2022〕55号•【施行日期】2022.10.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0月28日西安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西安市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创新及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优化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光网支撑能力提升、光网城市质量提升、电信普遍服务质量提升、移动网络覆盖和IPv6部署推进等工程,全市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92.11万公里,新建楼宇光网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1.4万个。
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并建成开通,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提升至650Gbps。
华为云(西北)联合创新中心、百度云计算(西安)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腾讯云(丝路)总部等领军企业云中心相继落地,全市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超算(西安)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体系。
2.数字产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我市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及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等。
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设想及建议
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设想及建议一.引言快速交通,顾名思义,就是运行或行车速度相对较快的交通形式,其外延特性表现为建设条件、接驳方式、路权专用、投资巨大、交通空间延续性长等方面,可以城市为界限分为城市快速交通,如轨道交通和快速路,和区域快速交通,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如图1)。
随着永康书记的到来,西咸新区划归西安托管,大西安元年正式开启,大西安规划建设热火朝天,令人振奋!那么,作为构建大西安空间格局和城市意象的快速交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例如,国家高速铁图1 几种常规快速交通方式图路规划在大西安的米字形布局中的西渝高铁应该如何与大西安城区结合落地,以提前预留规划用地?本文作者拟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探讨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并提出规划建议,以期前瞻性的构建产业发展、城乡空间、交通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大西安空间骨架和形态。
二.基于“点 -轴”理论的大西安快速交通战略规划方法“点—轴系统”理论的核心是: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点”到“轴”、由“轴”到“面”的演化过程,点—轴—面在地域上的融合是经济活动地域过程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最高形式。
城市(镇)和乡村是最典型的聚集区“点”,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
城市(镇)与乡村作为“点”的聚集区存在,其间必然有相互沟通交往的内在要求。
这种内在要求就必然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成轴(如图2和图3所示)。
区域的发展正是由这种“点”-“轴”-“面”的发展模式而逐渐区域化、一体化。
图2 城乡空间关系中的期望点轴效应 3 城乡空间关系中的实际点轴效应 区域经济学中的点轴理论阐述了交通轴线与城乡空间聚集区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将其引入城乡规划,村社则可以人为依据“点 -轴”之间的作用原理,提前布局作为聚集区的“点”和作为媒介的交通轴线。
区域经济学中点轴理论的“点”,狭义的就指城镇中心,将其引入城乡规划中,则指的是一个聚集中心,在此称为广义节点。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四化”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西安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按照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一、发展现状西安是我国科技教育、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2002年西安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评为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的六个城市之一.全市现有各类科技机构6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检测中心41个.普通高等院校37所,其中全国重点大学9所,进入国家“22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6所,军事院校13所.各类院校共有各级重点学科430多个,博士授权学科点3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两院”院士43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80余人.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中心,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业培育与平台建设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专利、标准化战略相结合,不断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整合科技资源、激活创新潜能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实施了“西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构筑“三大平台”、建设“四大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市以创新研发为重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500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160多家.技术转移、风险投资、技术咨询、科技评估等科技中介机构400余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近50家.“十五”期间,我市加强了四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我市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相继获得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西安基地、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试点城市、国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重要品牌.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五”期间,我市共有987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其中市级奖励358项、省级奖励603项、国家级奖励26项.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0638件,累计授权专利达5531件,2005年发明专利申请超过1265件,同比增长54%.“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奖项上的六年空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的“百名院士亿元创业工程”吸引了近30名院士创新创业.“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推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和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激励科技创新、支持科技创业、加速科技产业化为抓手,形成了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科技力量为依托,以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支撑,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0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项目100多项,支持重点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50多个,培育、组建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200余家.三自主创新充满活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工业的科技优势,加大市场配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力度,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内生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航空航天、通信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领域四大支柱产业,集成电路、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和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逐步增强,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161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方阵.上市企业已达31家,其中13家高科技企业已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挂牌交易.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了结构合理、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作为全国5个重点建设高新区之一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技术创新、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具备了较强的企业、项目、资金和人才等资源聚集能力,引领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奋进.四科技进步成效显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到“十五”末,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县域科技工作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的科技辐射和成果推广体系.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富民工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推动了城市科技优势向郊县辐射、转移.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我市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莲湖、碑林、新城、雁塔、未央、灞桥、长安、阎良、户县9个区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考核,碑林、雁塔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二、指导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理念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西安科技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突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全面提高西安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集成创新.以打造西安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强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的融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应用原始创新,加强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吸纳集成创新成果培育名牌产品的能力.推进重点跨越.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主线,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领域,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创新资源,瞄准高端技术,突破地域局限,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推进,通过有力的市场开拓和政策引导,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支撑主导产业.以加快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瞄准产品开发和产业链培育的现实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公共应用技术,探索有效的市场供给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扩散制度和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应用.引领科学发展.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速提升为根本,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技术问题,创造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发达、人文精神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未来.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结构合理、组织完备、功能强大的西安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和拓展事业的基地、创新理念和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扩散的基地.初步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组织构架、创新机能、投入机制和产业体系,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R&D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6%,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入占5%以上.——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扶持或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30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达10家以上.争取20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项目和产业基地,培育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0%以上.——产业发展.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达到3︰45︰52.——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显着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中水利用率达到30%左右.三主要任务1.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创新研发体系,以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基地和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创新服务体系,以重点军工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的军民技术和产业创新融合体系.集中财力建设市级软件、通信产品检测开发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基础,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支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2.围绕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创新成果和重大技术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集成电路、软件两个产业板块,形成通信设备与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三个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两个产业生长点.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优势专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四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品牌,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和集团化发展态势.加强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名牌产品,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聚集资源能力强的产业化基地.3.围绕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扩散.一是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果品四大产业,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新品种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实施“农村科技富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精品农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成熟、有市场前景、运行机制好的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园示范效应,完善服务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加快主要优势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的科技应用.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4.围绕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是针对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自然资源保护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为重点,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技术、土地、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加强公共卫生科技发展.围绕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检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三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的科技水平,发展智能交通,建立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公共安全管理保障、预警和应急技术平台.5.围绕增强科技竞争能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设,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二是建立健全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建立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执法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三是实施一个战略和知识产权七项工程: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及环境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工程、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程、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工程.大力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及水平,努力构筑西安科技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西安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更大作用.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一重点领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立足西安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5大领域为重点,选择24个关键技术群,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加快十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高新技术1集成电路:加强光传输芯片组、GPS芯片组、3G相关芯片、智能卡芯片模块、数字家电芯片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网络、通信、数据广播、全球定位系统、数字音视频编解码等芯片设计;高压模拟器件、数模混合器件、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制造和封测业;电控和光控IGBT生产线、照明器件封测线,各类强/弱电源管理模块、半导体设备等新型分立器件和支撑业.大力推进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重大国际引进生产项目建设.2软件产业:加强以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以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为重点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智能交通、工业缝制设备、输变电设备、航空电子、汽车电子、数控机床、数字医疗等系统的嵌入式软件;工作流、信息安全、网络计算应用等产品以及面向旅游、能源、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大力加强西安软件园、西安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扩大软件出口规模.3通信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和接入设备、微蜂窝基站、智能天线、下一代网络设备、宽带接入网设备、智能终端、射频识别、家庭网络设备,以及计算机设备等.大力加强西安通信设备产业基地建设.4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强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电子标签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厚膜电路、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半导体发光器件、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汽车半导体器件及专用电子设备.大力加强西安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西安军工电子产业基地建设.5光机电一体化:重点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传感器,光电集成器件,先进扫描成像系统、测井系统等;空调压缩机、模糊变频控制系统等;快速成型及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等;数字化变电仪器、电站自动化系统、柔性输变电系统新型装置等.6生物医药:加强新型抗生素、抗肿瘤制剂、靶向制剂、抗艾滋病药、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试剂盒、生物芯片等研发.支持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芯片、疫苗、中草药品质改良.重点发展新型中药和中药新剂型、中药有效单体成份提取、道地药材中间体开发;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医疗器械等.大力加强西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安医药出口基地建设.7新材料:加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高纯金属材料、超细金属材料、新型金属箔材及异型材、非晶、单晶合金、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无机电子材料、光学纤维、特种合成纤维、特种橡胶及阻尼材料、液晶材料、新型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医学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绝缘、隔热材料等研发.重点发展超导材料、铌钛合金、镁合金、钼制品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陶瓷基复合材料、先进电瓷等非金属材料产业;精细化工、液晶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产业.大力加强西安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安纳米产业基地建设.8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加强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热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热电转化、高效低成本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系统和材料产业,以及炼油成套设备绿色技术和清洁工艺.2.装备制造9航空航天装备:加强新型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导弹发动机技术、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地面系统核心技术、飞机零部件和航空相关设备、增雨防雹火箭系统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支线客机、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飞机零部件制造、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导弹发动机等产品.大力加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10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加强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技术、大马力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车桥技术、汽车安全、汽车电子、汽车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重型载货汽车、大型客车、轿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11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集成微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软件技术,加强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低压电器现场总线技术、输变电设备小型化、智能化等重大项目研发.重点发展高中低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研制生产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12专用和通用设备:加强精密成型加工技术、采用三元流技术的高效节能型设备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技术、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关键技术、高效换热设备、能量回收透平装置、无油及新特种工业缝纫机技术等项目研发.重点发展大型鼓风机、低速风机、大型道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重型机器成套设备及高精度带材轧制设备、无油特种工业缝纫、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等产品.3.农业与农村经济13种植业:加快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加强良种规模化繁育、种子综合加工、果品蔬菜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全季节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农产品质量监控、重大病虫害防控、生产过程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等研发.推动周至20万亩猕猴桃、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灞桥、高陵等区县5万亩设施蔬菜、秦岭北麓5万亩有机蔬菜、雁塔、周至、长安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14养殖业:加强优质高效饲料加工技术、规模化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养殖区污染监测、环境标准与防控治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禽畜、水产和特种养殖业,促进临潼10万头奶牛、周至、蓝田20万头黄牛等产业发展.15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粮油绿色储运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高质量果蔬浓缩汁、功能饮料、冻干食品、脱水蔬菜、优质乳品、肉品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果汁、果酱、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变性淀粉、柠檬酸、淀粉糖等高附加值产品.16农业资源与环境: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和农产品病虫害的普查,加强土壤质量演变与持续利用技术、农田生态系统过程控制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污染农田生物修复技术、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生态家园”工程,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应用技术、秦岭北麓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大绿工程林下复合经营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在城郊区县推广天然林病虫害和危险性生物防。
最新《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02
依托周、秦、汉文化资源及 沣河、汉昆明池等生态资源,建 设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高新 产业、商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 西部新区,以生态建设带动相关 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商贸、居 住等产业的发展,推进西咸一体 化进程,从而带动西部区域的经 济发展。
3、通过规划控制,提高城市土地利 用率。
西安市政府
二、总体发展思路
保护山塬河湖,凸现生态文明; 塑造城市特色,复兴长安盛世; 打造四大新区,壮大板块经济; 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
西安市政府
三、区域发展重点
(一)东部浐灞新区
由浐灞生态区、纺织城地 区、国际港务区组成。
1、浐灞生态区:是西安以 综合现代商贸、会展、休闲度 假产业的为主生态型滨水新区。 集中建设区89平方公里。浐、 灞河综合环境治理已初具规模, 今后将将重点建设欧亚国际贸 易区、浐灞金融商务区、世界 园艺博览园、欧亚论坛及生态 环保节能社区、浐灞河生态湿 地、广运潭等项目,建设大型 居住社区和休闲度假区拉动整 个区域发展。
电子工业园
商务发展带
西安市政府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0
东部浐灞新区近期共需新 增建设用地7.8平方公里(其中 主城区范围内5.8平方公里), 中 期 新 增 建 设 用 地 17.4 平 方 公 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内14平方 公里),远期新增建设用地9.7 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范围内 7.7平方公里)。
西安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图
西安市政府
(二)西部沣滈新区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 2020年》02
一、发展战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
自然空间格局是由主城 区—防护绿地绿化隔离 带—外围新城中心城镇 —小城镇所构成的多层 次城市生态体系所构成. 历史空间格局则是通过 城市公园绿地的选址和 建设来实现.这些公园绿 地是建立在历史遗迹上, 保持着一定的历史城市 空间格局关系.
西安市渭河城市段生态系统规划
总结
1对于西安而言,从第一次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到第四次 总体规划落实体现出国家在政治、经济、城市建设 方面思路的重要转变.因此,总体规划编制针对不同发 展阶段,采用切实可行的规划理念,对于西安的未来城 市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规划理念只有充分与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相结合,才能 做到战略与战术统一.
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 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 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 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 布局接近.
告别帝都 西北重镇
明清时期,随着政 治中心的的东移, 西安告别了帝都 的尊贵地位,但依 旧是西北地区的 政治,经济,文化 的重镇.
现代西安
民国时 期的西安大 致规划,基本 上已有了现 代西安的雏 形.
Thank you
近年来西安市现状
城市基础设施建筑
城市用地规划
总体规划
规模及基本布局
主城区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 区城市人口控制在 528.4万人以内,城市 建设用地控制在490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 城镇建设用地为 92.73平方米左右.
主城区布局结构
九宫格局,棋盘路网, 轴线突出,一城多心
主城区布局结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析
西安市以其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城市的规划格局也遵循着古都的原貌而建设, 围绕着古城而建,呈南北纵横状.
第一部分 西安皇城
历代长安城传统规划思想脉络
大西安 大关中 崛起构想
群
的
市
成
强 、人 口分布 合理 的新城市群 。 目前 , ” 全 国各省 区都在规划发展城市群 。与陕 西 同处西部 的重庆 、四川正 在构建成 渝 经济 区 ,力图将成渝城市群打 造成继 珠 三 角、长三角 、环渤海 之后 的 “ 中国第 四城市群 ” ,已引起 国家有 关部 门的重 视 。与陕西 同处亚 欧大陆桥 经济带的河
堡 。因此 。理应成为继深圳 为窗 口的珠江 三角洲 、上海为龙头的长江 三角洲 之后的又一 经济热点 ,成 为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突破 口。
但是 ,这个 目标 目前并未完全实现。 关键 的原 因是 没有密 集的城 市群做支撑 ,更没 有像广州为 中心 的珠三角城 市群、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 那样 ,形成以西安为中心
我
中
这天上午 ,本刊记 者来 到西安市南
郊 的陕 西省 社科 院见到 张宝 通 先生 时 ,
他正忙 着撰 写关于开 通西安至 西藏客运 线路的建议案。近几年来 , 他带领经济研 究课题 组 ,先后撰写完成 了事关 陕西 区 域经济 发展 的多项课题报告 ,引起 了决 策层 的广泛 关注。 当和记 者谈起 刚结 集 出版在 2 0 年 陕西经济发展蓝皮书中的 06
维普资讯
W E TC HI S NA D VE OP N E L ME T
经济的持续与协调 发展 ,是 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极为关注的事。 实现持续与协调发
展 。必须 要有龙 头领舞 !
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政 府在大关 中布局了 “ 一线两带” 。专家认为 ,对于地处 内陆的陕西来说 ,这项布局的战略意义 ,相 当于沿海开放时的经济特 区 ,沿江开放 时的 浦 东新 区。 陕西是西部大开发 的第一阶梯 。 以西安 为中心的关 中地 区。更是 西部大 开发的桥 头
“一带一路”视域下大西安城市定位及其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视域下大西安城市定位及其发展战略作者:侯学华来源:《生活文摘》2018年第04期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国际共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
不过,“一带一路”绝非古丝绸之路的简单重现,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前提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构建国际合作机制,积极发挥大国作用的战略选择。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诉求是在海洋霸权国家的强力围堵下,中国实现“以陆权平衡海权”的战略突破,从而化解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危机,通过“以境外投资消化境内过剩”“以合作共赢代替竞争对抗”“以美元储备换取人民币国际化”这三驾马车,最终实现沿海与内陆地区的战略安全优化。
基于此,“一带一路”建设赋予西部地区、陕西省和西安市特殊的战略价值。
也正因如此,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乃至公共政策,必须契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
一、“高铁时代”的现代陆权价值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即引起欧美大国的敌视,遭到各国围截。
基于地缘政治安全考虑,美国和日本的极力抵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不断强化亚太地区的联合军事防务,美日同盟依靠“第一岛链”对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实现有效围堵。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则以“陆权为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通欧亚,通过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陆权联盟,分享美日缔造的以海权为代表的国际霸权秩序。
同时,中国在制海权方面积极“追赶超越”,加强以国产航母为主的造舰计划,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巧妙绕开了美日同盟的海上封锁,而且另辟蹊径,直达欧洲——“世界岛”。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沿海城市出发,路经印尼、印度、斯里兰卡、伊朗、肯尼亚到达希腊,最终两线相交。
“中国需要经略海洋,需要通过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上新秩序和新规则,制定新的国际自由航行和合作规则。
大西安规划
增强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坚持副中心城市和组团式的发 展理念,通过政府推动等,增强副中心城市对全市经济发展 的支撑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布 局合理、经济发达、特色明显、功能配套全、集聚集约水平 高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户县将积极承接高新区产业转移,成为我市重要的装备 制造业基地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 保护,加快建设以自然生态和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带,加强 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 旅游圈等。
四大亮点:
——生态田园新城 新区在以组团布局发展模式保持新区良好生态格局 的同时,规划了223平方公里的农田和果园用地和237平方公里的 水域、生态防护绿地,新区将建设成"城在绿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 和谐共生的现代田园城市。
40
——快捷交通联接 规划通过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轨道、 大运量公交多种现代交通方式的支撑,建设新区综合性交通枢纽,实 现公交方式零换乘,倡导低碳出行,实现新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之 间、新区内组团间的便捷连接。 ——优美小镇点缀 规划在新区倡导建立全新的可持续的城市生活模式, 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取得平衡。延续原有的乡村生活模式,强 调生态环境保护。以文化旅游、农园风情、关中民俗和滨水休闲为特 色建设生态田园小镇,以集约建设用地的立体城市模式建设重点示范 镇。 ——现代农业衬托 规划在新区通过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外向 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力争将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 和城市建设高度融合的新区,成为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 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38
实施要点:
统筹整合省市条块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接:通过沣渭新区的建设,实 现两市对接。进一步保护好周、秦、 汉、唐遗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南融: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拓 展,加强生态建设,使南部秦岭的 生态格局融入城市发展中。
.
三、主城区空间结构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2009年——2020年)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0年02月
.
21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纪。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越来 越需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着力推动中心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共识。
西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西部三大先导性经济 区之一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是引领大西北发展的龙头。加速西 安发展是加速西北发展的关键。
二〇〇九年六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对该规划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省政 府常务会的精神,作为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关键环节, 本规划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做出导引性、框架性、战略性安排。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 展规划》对核心城市提出:
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 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 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 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 800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为: 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 区域商贸物流会展中心 区域性金融中心 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 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
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 六大战略措施: 1、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华夏文明,打造世界东方历史人文之都。 2、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3、建设渭河核心区,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 4、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 5、提升都市区的国际通达性,建设现代国际交通中心。 6、利用秦岭绿色生态资源,恢复“八水绕长安”河湖系统,打造内陆型生 态宜居城市。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 国 家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级 阎良航空产业基地
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陕西咸阳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
西安灞桥工业园区
西安郭杜工业园区
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 省 级 西安未央工业园区
陕西高陵泾河工业园 区
陕西蓝田工业园区
陕西户县沣京工业园 区
.
四、都市区城镇规模一览表
人口规模 (万人)
一轴、一河、两带的空间结构
2 3
.
一轴:长安龙脉——大都市主轴带
2
着力打造大都市南北中轴线,南起终南山子午岭,北至大
地原点,形成贯穿南北的城市核心轴带。由南向北依次串接七
3 3
大中心区: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皇城 商贸旅游中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行政中心、金融商
务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安龙脉。
.
下面分两个部分对规划主要内容做简要汇报 第一部分 都市区规划 第二部分 主城区规划
.
第一部分 都市区规划
.
一、都市区范围
包括西安市除去周至外 的行政辖区,咸阳市秦都、 渭城、泾阳、三原“两区两 县”。总面积9036平方公里, 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其中 城镇人口632万人,城镇化 水平65.5%。
6
其
中
户县
30
33
110
三原
13
15
115
泾阳
13
10
77
蓝田
14
13
93
建制镇
8
合计
70
60
86
1110
1183
107
.
注:临潼含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10万人,21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主城区规划
.
一、主城区范围
主城区范围北至泾 阳、高陵北交界,南至 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 及秦都、兴平交界,东 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 1280平方公里。
一核:都市区主城区。
四组:承担主城区部分职能
5的四个外围组团。分别为洪庆、
常宁、渭北(临潼)工业区和 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6 七个卫星城:主城区外围的
卫星城,分别为泾阳、三原、 高陵、阎良、临潼、户县、蓝 田。
都市区内县的行政建制逐步 调整为市辖区。
.
三、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布局
级 别
开发区名称
现 状 总 人 口 594 万 人,建设用地面积650 平方公里。
到 2020 年 规 划 总 人口850万人,建设用 地850平方公里。
.
二、主城区空间发展方向
北跨、东拓、西接、南融
2
北跨:以泾渭新区及泾渭工业园
3的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向北跨越渭河,
在渭河北岸形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 地及多功能的机场城市。
.
规划传承历史文脉,依托资源禀赋,科学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空间 结构:
以主城区和卫星城为都市区城镇体系基本格局;加快主城区北跨、 东拓、西接、南融的步伐;以长安龙脉(西安钟楼南北线)为中轴, 以渭河水脉为核心,以秦岭和北塬绿脉为两大生态风光带,构建“一 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空间结构。
以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为灵魂、以“八水绕长安”的生态景致为 胜景、以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为支撑,承文脉、塑龙脉、强绿脉、显 水脉,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成为一座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 映的东方人文之都,一座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的高效便捷之都, 一座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魅力和谐之都。
建设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人均建设用地 (平方米/人)
主城区
850
850
100
其
西安
710
654
92
中
咸阳
140
196
140
四组团
45
99
220
常宁
9
11
122
其
洪庆
18
22
122
中
渭北
8
40
500
4
草堂
10
26
260
七个卫星城
145
174
120
5
阎良
30
40
133
临潼
36
53
147
高陵
9
10
111
至2020年,规划都市区 总人口1280万人,其中城镇 人口1110万人。城镇化水平 达到86.7%。
.
二、都市区城镇体系结构
根据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吸引 能力及其在区域承担的作用, 确定各个城镇在都市区中的地 位。
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外围 组团分担产业功能,卫星城带 动次区域全面发展的 “一核、 四组、七个卫星城”城镇结构。
.
一河:渭河水脉——大都市核心区带
着力塑造百里渭河长廊。 由西至东串接涝渭生态湿地、 咸阳湖生态水景公园、沣渭生 态湿地、CBD核心水景区、 灞河入渭国家级湿地公园、泾 渭生态湿地。
以渭河为纽带,在两岸 分布14大功能区,集金融商 务、会议展览、文化产业、商 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成 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具魅力 的滨水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