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微循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与治疗对策PPT幻灯片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与治疗对策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ee3c2250aaea998fcd220e57.png)
• 分布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这类 休克中,一部分表现为体循环阻力正常或增高,主要由 于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所致。常见的原因 为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等神经性损伤或麻醉药勿过量 等等。另一部分是以体循环阻力减低为主要表现,导致 血液重新分布,主要由感染性休克所致,也就是临床上 称之为的感染性休克
线粒体功能不全
细菌毒素和炎性介 质对细胞的影响造 成线粒体功能不全 的主要原因,以致 在正常灌注或高灌 注条件下的细胞缺 氧。对这种解释, 虽然目前未得到反 对性证据,但尚有 待于进一步论证。
15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16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17
(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又称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18
微循环的三种通路:
• 1.营养通路(迂回通路) 组成: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前闸门) →真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后括约肌(后闸门) →微V
• 2.直捷通路 组成: 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 特点: 物质交换少 功能:加速血液进入微静脉
• 3. A-V短路(动静脉吻合支) 组成:微A→A-V吻合支→微V 特点:无物质交换,平时关闭。 功能:迅速回流,调节温度。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与治疗对策
青海省人民医院ICU 马四清
1
概述
• 休克 ( shock ) ,原意为“打击”、“震荡” • 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 • 引起组织器官灌注量急剧减少 • 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 器官功能障碍 • 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经典症状描述: 面色苍白或发绀、 四肢湿冷、脉搏细速 脉压缩小、 尿量减少 、神志淡漠、 血压下降
20
微循环的改变★★★
线粒体功能不全
细菌毒素和炎性介 质对细胞的影响造 成线粒体功能不全 的主要原因,以致 在正常灌注或高灌 注条件下的细胞缺 氧。对这种解释, 虽然目前未得到反 对性证据,但尚有 待于进一步论证。
15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16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17
(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 又称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18
微循环的三种通路:
• 1.营养通路(迂回通路) 组成: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前闸门) →真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后括约肌(后闸门) →微V
• 2.直捷通路 组成: 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 特点: 物质交换少 功能:加速血液进入微静脉
• 3. A-V短路(动静脉吻合支) 组成:微A→A-V吻合支→微V 特点:无物质交换,平时关闭。 功能:迅速回流,调节温度。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与治疗对策
青海省人民医院ICU 马四清
1
概述
• 休克 ( shock ) ,原意为“打击”、“震荡” • 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 • 引起组织器官灌注量急剧减少 • 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 器官功能障碍 • 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经典症状描述: 面色苍白或发绀、 四肢湿冷、脉搏细速 脉压缩小、 尿量减少 、神志淡漠、 血压下降
20
微循环的改变★★★
[课件]休克微循环PPT
![[课件]休克微循环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4c99e0d5bbfd0a795673a8.png)
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 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 缺氧、ATP ↓ 酸中毒 • ↓ ↓ ↓ 细胞膜损伤 线粒体损肿胀 溶酶体肿胀破裂 ↓ ↓ ↓ 钠-钾泵功能↓ 氧化磷酸化↓ 水解酶释放 ↓ ↓ ↓ 细胞水肿 ATP ↓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高钾血症 (释放MDF)
(二)细胞损伤的机制
• • • • 1、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2、氧自由基的作用 3、能量代谢障碍和cAMP减少 4、细胞凋亡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休克期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 皮肤淤血 心输出量 肾血流量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少尿、无尿
休克晚期
休克微循环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克研究的历史回顾
• • • • • • • • • • • 整体水平:shock1743年首次用来描述机体受 严重损伤后的危重状态。 循环水平:1899-1940 发生机制: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治疗:缩血管升压药 微循环水平:1960-80 发生机制:微循环障碍 治疗:改善微循环 细胞水平:1970-80 稳定细胞膜 亚细胞水平:1980-90 分子水平:1990- 清除自由基
麻痹性扩张; 1.内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微血栓形成; DIC形成机制: 氧、H+等; 不灌不流; 影响: 休克期的影响更为严重; 2.组织因子入血(创伤、烧伤等); “无灌流”。 器官功能急性衰竭; 3.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升高; 休克转入不可逆。 4.血细胞破坏(异型输血等); 5.内毒素封闭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最新外科学休克ppt课件
![最新外科学休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127e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d.png)
=脉率/收缩压;正常值=0.5 =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 如大于1 ~ 2表示血容量丧失30 ~ 50%
2.血压脉压差
=收缩压-脉率 正常值为30 ~ 50 mmHg
休克的治疗 急救治疗原则:
A:airway——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 B:breath——维持呼吸 C:circulation——维持循环(开放静脉、补液、输血、
休克体位) D:drug——药物治疗(升压药、呼吸兴奋剂、抗菌素、
止痛剂等)
吸氧,休克体位(头和胸部抬高10度,下肢抬高20度)
积极消除病因
大出血——止血(如肝脾破裂); 感染——引流(如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恢复血容量 补液注意点:
• 开始要早,输入要快 (可开放一条以上通路) • 休克时一般先补充晶体液(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 以后补充胶体液; • 补液不能过多,以免引起组织水肿和心衰; • 临床上常结合中心静脉压和血压来指导补液
微循环:
是小动脉与小静脉间的微血管网状结构,是血液与组 织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床。
微循环的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直捷通路、真毛细血管 网、微静脉、动静脉短路。 毛细血管潜在容量巨大,平时仅20%轮流开放。
微循环的三条途径:
• 真毛细血管网——又称营养通路,血液由微动脉→后微 动脉→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组成,平时20%开放。
休克对脑的期儿茶酚胺上升的影响, 受二氧化碳及酸碱度高低影响,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 上升,PH下降,小动脉扩张,脑血流增加。
• 当休克进一步发展,血压进一步下降,这种调节机制丧 失,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休克对肝脏的影响
• 肝脏血管平滑肌以α-受体占优势,休克时儿茶酚胺上 升,血管收缩,肝组织缺血坏死,肝功能受损。
2.血压脉压差
=收缩压-脉率 正常值为30 ~ 50 mmHg
休克的治疗 急救治疗原则:
A:airway——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 B:breath——维持呼吸 C:circulation——维持循环(开放静脉、补液、输血、
休克体位) D:drug——药物治疗(升压药、呼吸兴奋剂、抗菌素、
止痛剂等)
吸氧,休克体位(头和胸部抬高10度,下肢抬高20度)
积极消除病因
大出血——止血(如肝脾破裂); 感染——引流(如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恢复血容量 补液注意点:
• 开始要早,输入要快 (可开放一条以上通路) • 休克时一般先补充晶体液(降低血液的粘稠度); • 以后补充胶体液; • 补液不能过多,以免引起组织水肿和心衰; • 临床上常结合中心静脉压和血压来指导补液
微循环:
是小动脉与小静脉间的微血管网状结构,是血液与组 织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床。
微循环的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直捷通路、真毛细血管 网、微静脉、动静脉短路。 毛细血管潜在容量巨大,平时仅20%轮流开放。
微循环的三条途径:
• 真毛细血管网——又称营养通路,血液由微动脉→后微 动脉→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组成,平时20%开放。
休克对脑的期儿茶酚胺上升的影响, 受二氧化碳及酸碱度高低影响,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 上升,PH下降,小动脉扩张,脑血流增加。
• 当休克进一步发展,血压进一步下降,这种调节机制丧 失,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
休克对肝脏的影响
• 肝脏血管平滑肌以α-受体占优势,休克时儿茶酚胺上 升,血管收缩,肝组织缺血坏死,肝功能受损。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56607884868762cbaed525.png)
休克
Pathophysiology of Shock
精选课件ppt
1
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
1.症状描述阶段 2.急性微循环的认识阶段 3.微循环学说阶段 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
精选课件ppt
2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 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 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 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和细 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 病理过程。
精选课件ppt
26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BP↓ 心输出量↓ 脑缺血 肾血流量↓ 肾淤血 皮肤淤血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精选课件ppt
发绀、花斑
27
3.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DIC)
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 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 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 (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 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 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 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多器官 功能障碍。
精选课件ppt
4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3
2.细胞损伤、凋亡与休克
①休克的始动因素的作用
②体液因子的作用
③微循环障碍引起
精选课件ppt
34
精选课件ppt
35
休克的细胞体液机制
各种病因
交感-肾上腺系统(+)
巨内
各 细 儿茶酚胺等释放
直 接 损 伤 细 胞 、 组
噬皮 细细 胞胞 、、 血白 小细 板胞 等
种胞 生因 物子 活、 性粘 物附 质分 等子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Pathophysiology of Shock
精选课件ppt
1
休克的认识发展过程
1.症状描述阶段 2.急性微循环的认识阶段 3.微循环学说阶段 4.细胞与分子水平阶段
精选课件ppt
2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 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 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 量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和细 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 病理过程。
精选课件ppt
26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BP↓ 心输出量↓ 脑缺血 肾血流量↓ 肾淤血 皮肤淤血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精选课件ppt
发绀、花斑
27
3.休克难治期(不可逆期、DIC)
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 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 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 (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 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 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 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多器官 功能障碍。
精选课件ppt
4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43
2.细胞损伤、凋亡与休克
①休克的始动因素的作用
②体液因子的作用
③微循环障碍引起
精选课件ppt
34
精选课件ppt
35
休克的细胞体液机制
各种病因
交感-肾上腺系统(+)
巨内
各 细 儿茶酚胺等释放
直 接 损 伤 细 胞 、 组
噬皮 细细 胞胞 、、 血白 小细 板胞 等
种胞 生因 物子 活、 性粘 物附 质分 等子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休克》PPT课件
![《休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0ec88765ce0508763213ad.png)
三 、
(一)休克的原因
休 1、失血或失液
外伤或胃溃疡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 裂、产科大出血 失血性休克
克 的 原 因 和
2、烧伤 3、创伤 4、感染 5、过敏
血浆渗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骨折、战伤、手术创伤 败血症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
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食物
分 6、神经刺激
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痹
的
机
◆休克 III 期(微循环衰竭期)
制
Irreversible Stage
2019/9/9
42
2019/9/9
43
3 、 (1)DIC形成的机制
休
A.血液流变学改变
克
血液粘度增大,微循环中血流更加缓慢,使血小
板和红细胞较易聚集形成团块,加重微循环障碍,
促进DIC的发生。
Ⅲ
期
B.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克
◆血管紧张素II
◆垂体加压素
Ⅰ
期
◆血栓素A2
◆心肌抑制因子
◆内皮素
◆白三烯
2019/9/9
29
1 、 休(3)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克 A. 血流重分布
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的维持
期
B. 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Ⅰ
◆回心血量-自我输血和循环血量增多-自我输液
◆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外周总阻力增加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肾淤血
动脉血压↓ 脑缺血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神志淡漠 昏迷
淤血血细 胞粘附
皮肤紫绀 出现花斑
四
、 (一)休克的分期及微循环的变化
休
克 微 循
◆休克 I 期(缺血缺氧期)
休克的病理生理ppt课件
![休克的病理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b364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a.png)
休克(shock)
是机体受到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后,引起的有效 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
以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为 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本质:养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特征:产生炎症介质
微循环解剖 微循环:
微循环三期:
代偿
抑制
收缩期
扩张期
只出 不进
只进 不出
衰竭 衰竭期
DIC
收缩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只出不进: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 后阻力; 少流少灌,灌< 流
扩张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只进不出:
扩张、淤血; 前阻力 < 后阻力; 灌多流少,灌 流
衰竭期:
无灌流,DIC: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缺氧,酸中毒; 不灌不流。
是机体受到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后,引起的有效 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
以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为 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本质:养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 特征:产生炎症介质
微循环解剖 微循环:
微循环三期:
代偿
抑制
收缩期
扩张期
只出 不进
只进 不出
衰竭 衰竭期
DIC
收缩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只出不进: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 后阻力; 少流少灌,灌< 流
扩张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只进不出:
扩张、淤血; 前阻力 < 后阻力; 灌多流少,灌 流
衰竭期:
无灌流,DIC: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缺氧,酸中毒; 不灌不流。
(医学课件)休克微循环PPT幻灯片
![(医学课件)休克微循环PPT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767361babceb19e8b8f6bae7.png)
• 病理学改变:肺重量增加(正常的3-4倍,湿肺), 呈褐红色,有肺淤血,肺水肿,血栓形成及肺不张, 肺出血,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这些病变称休克肺, 属急性呼吸窘迫征之一(ARDS).
• 发生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呼吸膜)受损
31
毛细 淋巴管
休克肺:扩张的血管 旁毛细淋巴管
上图:正常肺组织 下图:休克肺合并肺3水2 肿
特点: 麻痹性扩张; DIC形成机制微:血1栓.形缺成血;、缺氧、酸中毒; 影响: 比 器不 “休 官无灌克 功23灌不..期能流流继血的急”;流发影性。缓纤响衰慢溶更竭,亢为;血进严液;重粘;度升高;
休克转入不可逆。
20
DIC与休克的关系
• DIC与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 休克一旦合并DIC,病情将进一步恶化。 • 出血→回心血量↓ →循环血量↓ • 微血栓→组织细胞重要器官功能↓ →多
29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 织染色);下图示巨核细胞。30
(二)肺功能的变化
• 休克早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CO2 排出↑→呼吸性碱中毒
• 严重休克晚期:在脉搏.血压.尿量平稳后,出现进 行性呼吸困难和吸氧也难以纠正的严重的紫绀, 发生Ⅰ型呼吸衰竭(休克肺)
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病因
1、失血与失液
2、烧伤 3、创伤 4、感染 5、过敏 6、强烈神经刺激 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5
休克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 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心源 性休克等
6
• 发生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呼吸膜)受损
31
毛细 淋巴管
休克肺:扩张的血管 旁毛细淋巴管
上图:正常肺组织 下图:休克肺合并肺3水2 肿
特点: 麻痹性扩张; DIC形成机制微:血1栓.形缺成血;、缺氧、酸中毒; 影响: 比 器不 “休 官无灌克 功23灌不..期能流流继血的急”;流发影性。缓纤响衰慢溶更竭,亢为;血进严液;重粘;度升高;
休克转入不可逆。
20
DIC与休克的关系
• DIC与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 休克一旦合并DIC,病情将进一步恶化。 • 出血→回心血量↓ →循环血量↓ • 微血栓→组织细胞重要器官功能↓ →多
29
微血栓
巨核细胞
休克肾:示扩张的肾小 内毒素性休克肾
管、间质水肿。
上图示毛细血管中微血栓(结缔组 织染色);下图示巨核细胞。30
(二)肺功能的变化
• 休克早期: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CO2 排出↑→呼吸性碱中毒
• 严重休克晚期:在脉搏.血压.尿量平稳后,出现进 行性呼吸困难和吸氧也难以纠正的严重的紫绀, 发生Ⅰ型呼吸衰竭(休克肺)
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病因
1、失血与失液
2、烧伤 3、创伤 4、感染 5、过敏 6、强烈神经刺激 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5
休克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 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心源 性休克等
6
病理生理学--休克 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休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c077f13186bceb19e8bb28.png)
无复流现象
休克晚期大量输血补液,血压可一度回升, 但仍不能恢复毛细血管灌流的现象。
SIRS,
MODS(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ppt课件 32
问: 1. 休克、低动力型休克的概念? 2.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环节? 3. 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代偿 表现?及补液原则? 4. 休克期机体微循环变化特点? 临床表现?及对症处理原则? 5. 为什么休克晚期被认为是难治期? 6. 想一想:休克和DIC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
22
[微循环改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前阻力↓<后阻力↑ 灌而少流、灌>流 回心血量↓→ BP↓, 心脑血供↓ Cap.开放数量↑ Cap.内压↑ 血液外渗, 浓缩, HCT↑
微循环淤血缺氧
ppt课件
23
休克期微循环改变特点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停止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 <后阻力,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Cap.内压↑,通透性 ↑,血浆外渗、浓缩,HCT↑; 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血供下降; 组织细胞淤血缺氧; 微循环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ppt课件
38
五、休克时器官功能的障碍
Q↓,组织缺氧 BP↓ 酸中毒 内毒素,细胞因子 MDF DIC
ppt课件
39
SIRS与 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及休克等急性危 重病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无功能障碍的器官 系统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功能障碍。ppt课件来自35(二)细胞损伤与凋亡:
休克晚期大量输血补液,血压可一度回升, 但仍不能恢复毛细血管灌流的现象。
SIRS,
MODS(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ppt课件 32
问: 1. 休克、低动力型休克的概念? 2.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环节? 3. 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代偿 表现?及补液原则? 4. 休克期机体微循环变化特点? 临床表现?及对症处理原则? 5. 为什么休克晚期被认为是难治期? 6. 想一想:休克和DIC之间的关系?
ppt课件
22
[微循环改变及对机体的影响]:
前阻力↓<后阻力↑ 灌而少流、灌>流 回心血量↓→ BP↓, 心脑血供↓ Cap.开放数量↑ Cap.内压↑ 血液外渗, 浓缩, HCT↑
微循环淤血缺氧
ppt课件
23
休克期微循环改变特点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停止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前阻力 <后阻力,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Cap.内压↑,通透性 ↑,血浆外渗、浓缩,HCT↑; 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 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血供下降; 组织细胞淤血缺氧; 微循环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ppt课件
38
五、休克时器官功能的障碍
Q↓,组织缺氧 BP↓ 酸中毒 内毒素,细胞因子 MDF DIC
ppt课件
39
SIRS与 MODS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及休克等急性危 重病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无功能障碍的器官 系统同时或短期内相继发生功能障碍。ppt课件来自35(二)细胞损伤与凋亡:
感染性休克与微循环PPT课件
![感染性休克与微循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66bc81bcd126fff6050b89.png)
23
Briones index(BI) : PCOP(mmHg)/MAP(mmHg)
Starling: Capillary hydrostatic pressure ∝MAP The optimal BI is 0.25 .
精选ppt
24
The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PCOP., mmHg) of serum proteins: [serum albumin(g/L) ×5.54] + [serum globulin(g/L) ×1.43]
Organ dysfunction: MODS
Unresolved shock
精选ppt
8
Cordemans et al.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 2012, 2(suppl 1):S1
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的炎性风暴
炎性风暴(Cytokine storm):
低血压 HR↑ 呼吸困难 发热 难以控制的出血 重要器官的缺血,多器官衰竭.
精选ppt
2009-12-4
12
精选ppt
13
精选ppt
14
Left upper lobe
精选ppt
Left lower Lobe
15
பைடு நூலகம்
Necrosis of small vessels and thrombosis
精选ppt
16
精选ppt
17
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损伤:
精选ppt
18
水肿的概念: 水肿就是细胞内或细胞外间隙的过度扩张。 细胞外水肿则是Starling方程中任一因素发生改变的结果, 其终点都是细胞间液的扩张。 水肿是血管漏的临床表现。
休克发展过程与机制和微循环改变PPT
![休克发展过程与机制和微循环改变PPT](https://img.taocdn.com/s3/m/99555b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a.png)
针对感染性休克,应积极控制感染,选用敏感抗 生素治疗。
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常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碱性药物 治疗。
减轻心脏负荷
针对心源性休克,应减轻心脏负荷,给予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活动。
氧疗
给予患者氧疗,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意识改变
休克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反 应迟钝等表现。
血压下降
休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难以测出 。
呼吸加快
休克患者可出现呼吸加快,甚至出现呼吸 窘迫综合征。
心率加快
休克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律 失常。
03
休克机制
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反应
休克时,机体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 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引起机体一 系列应激反应。
代谢性应激
休克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糖酵解和脂 肪分解增强,出现代谢性应激。
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释放
休克时,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 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联反应
休克时,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炎症级 联反应,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放大和持续 。
细胞损伤
同时造成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
微循环扩张
02
由于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刺激血管舒张物质释放,导致
微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加重组织缺氧。
器官功能障碍
03
由于组织缺氧和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如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
休克临床表现
少尿或无尿
休克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受损 。
纠正酸中毒
休克时常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碱性药物 治疗。
减轻心脏负荷
针对心源性休克,应减轻心脏负荷,给予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
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以维持机体基本生命活动。
氧疗
给予患者氧疗,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意识改变
休克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反 应迟钝等表现。
血压下降
休克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难以测出 。
呼吸加快
休克患者可出现呼吸加快,甚至出现呼吸 窘迫综合征。
心率加快
休克患者可出现心率加快,甚至出现心律 失常。
03
休克机制
应激反应
神经-内分泌反应
休克时,机体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 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物质,引起机体一 系列应激反应。
代谢性应激
休克时,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糖酵解和脂 肪分解增强,出现代谢性应激。
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释放
休克时,炎症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 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联反应
休克时,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形成炎症级 联反应,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放大和持续 。
细胞损伤
同时造成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
微循环扩张
02
由于组织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刺激血管舒张物质释放,导致
微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加重组织缺氧。
器官功能障碍
03
由于组织缺氧和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如急
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等。
休克临床表现
少尿或无尿
休克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肾功能受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功能衰竭
•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和FDP →封闭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内毒素消除↓ →促进休 克恶化
休克晚期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痉挛、收缩; 微血管收缩反应, 麻痹性扩张;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不灌不流。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休克期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皮肤淤血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DIC形成机微制血:栓1形.内成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内皮受损; 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影响
代偿作用重要; 失代偿:回心血量 组织缺血、缺氧。 减少;血压进行性
血流阻力增大。
水
特点:
扩张、淤血;
前阻力后阻力;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多灌少流,灌流。
休克期循环变化的机制与影响
机制: 1.小动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3.内毒素作用;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RBC聚集,WBC粘附。血
小板粘附与聚集
影响: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休克研究的历史回顾
• 整体水平:shock1743年首次用来描述机体受
• 严重损伤后的危重状态。
• 循环水平:1899-1940
• 发生机制: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 治疗:缩血管升压药
• 微循环水平:1960-80
休克早期循环变化的机制与影响
发生机理: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2.缩血管物质释放:ATⅡ、VP、TXA2、ET、
MDF、LTs 具有代偿意义: 1.“自身输血”作用; 回心血量增加 2. “自身输液”作用; 3.体内血液重分布----大脑、心脏血液供应正常; 4.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
不利因素:.组织缺血、缺氧。
多见
温暖、潮红 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见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的始动环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的发病机制
正常的血液循环
血容量充足
正
常
心泵功能正常
血 液
循
环
血管容量正常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1、血容量急剧减少:
•
失血、失液、烧伤等
• 2、心泵功能衰竭
•
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急性
• 3、血管容量扩大: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及分类
二、失血血液、失动液力、学烧分伤类、创伤、感染、过敏
急性心力衰竭低动、力强型烈神经刺高激动等力。型
(低排高阻型)(高排低阻型)
心输出量
高
外周阻力 皮肤 临床
苍白、冷湿
•
过敏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
神经源性休克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
休 心泵功能障碍 克
血管容量
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
调节: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正常微循环
休克早期 (缺血性缺氧期)
水
特点: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灌<流
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下降;血液浓缩。 休克转入不可逆。
二、细胞损伤机制
• (一)细胞损伤的变化 • 细胞膜的变化 • 线粒体的变化 • 溶酶体的变化
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 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
缺氧、ATP ↓ 酸中毒
•↓ 细胞膜损伤
↓
↓
线粒体损肿胀 溶酶体肿胀破裂
↓
↓
↓
钠-钾泵功能↓ 氧化磷酸化↓ 水解酶释放
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儿茶酚胺分泌
皮肤缺血
汗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脉压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 不安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SIRS的发生机制
• (一)炎细胞激活 • (二)促炎介质泛滥 • (三)抗炎介质产生失控 • (四)促炎-抗炎介质平衡失调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 发生机制:微循环障碍
• 治疗:改善微循环
• 细胞水平:1970-80 稳定细胞膜
• 亚细胞水平:1980-90
• 分子水平:1990-
清除自由基
概念
概述
根据微循环学说,休克可定义为各 种强烈致病因素引起急性循环障碍, 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障碍,引起重要生 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 功能紊乱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影响:
休 器 休不 “克 官 克灌 无期功转不灌的能入氧234流流...组血血影急不、;”织流细响性可H。+因缓胞更衰逆等子慢破为竭。;入,坏严;血血(重(液异;创粘型伤 度 输、 升 血烧 高 等伤 ; )等 ;);
5.内毒素封闭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DIC与休克的关系
• DIC与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 休克一旦合并DIC,病情将进一步恶化。 • 出血→回心血量↓ →循环血量↓ • 微血栓→组织细胞重要器官功能↓ →多器
↓
细胞水肿 高钾血症
↓ ATP ↓
↓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释放MDF)
(二)细胞损伤的机制
• 1、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 2、氧自由基的作用 • 3、能量代谢障碍和cAMP减少 • 4、细胞凋亡
三、全身炎症反应
• 各种致休克因子(包括感染与非感染因 子)作用于机体时,都会动员机体的代 偿防御机制,引起炎症反应。如果炎症 失控、炎症介质泛滥,可发展为全身炎 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导致组织细胞 损伤和休克发生。
•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和FDP →封闭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内毒素消除↓ →促进休 克恶化
休克晚期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早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痉挛、收缩; 微血管收缩反应, 麻痹性扩张;
特点 前阻力后阻力; 扩张,淤血;
微血栓形成;
缺血,少灌少流。 “灌”“流”。 不灌不流。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休克期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期临床表现及机制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皮肤淤血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 漠昏迷
皮肤紫 绀,出 现花纹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DIC形成机微制血:栓1形.内成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交感-肾上腺髓 质系统兴奋;
机制 缩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H+,平滑肌对 CA反应性; 扩张血管体液因
子释放;
WBC嵌塞,血小 板、RBC聚集。
血管反应性丧失; 血液浓缩; 内皮受损; 组织因子入血; 内毒素作用; 血液流变性质恶化。
影响
代偿作用重要; 失代偿:回心血量 组织缺血、缺氧。 减少;血压进行性
血流阻力增大。
水
特点:
扩张、淤血;
前阻力后阻力;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多灌少流,灌流。
休克期循环变化的机制与影响
机制: 1.小动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3.内毒素作用;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RBC聚集,WBC粘附。血
小板粘附与聚集
影响: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休克研究的历史回顾
• 整体水平:shock1743年首次用来描述机体受
• 严重损伤后的危重状态。
• 循环水平:1899-1940
• 发生机制: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 治疗:缩血管升压药
• 微循环水平:1960-80
休克早期循环变化的机制与影响
发生机理: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2.缩血管物质释放:ATⅡ、VP、TXA2、ET、
MDF、LTs 具有代偿意义: 1.“自身输血”作用; 回心血量增加 2. “自身输液”作用; 3.体内血液重分布----大脑、心脏血液供应正常; 4.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
不利因素:.组织缺血、缺氧。
多见
温暖、潮红 感染性休克早期可见
休克的发病机制
休克的始动环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
休克的发病机制
正常的血液循环
血容量充足
正
常
心泵功能正常
血 液
循
环
血管容量正常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1、血容量急剧减少:
•
失血、失液、烧伤等
• 2、心泵功能衰竭
•
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急性
• 3、血管容量扩大: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及分类
二、失血血液、失动液力、学烧分伤类、创伤、感染、过敏
急性心力衰竭低动、力强型烈神经刺高激动等力。型
(低排高阻型)(高排低阻型)
心输出量
高
外周阻力 皮肤 临床
苍白、冷湿
•
过敏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
•
神经源性休克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
休 心泵功能障碍 克
血管容量
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
调节: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正常微循环
休克早期 (缺血性缺氧期)
水
特点: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灌<流
休克期的影响更严重; 器官功能衰竭;
下降;血液浓缩。 休克转入不可逆。
二、细胞损伤机制
• (一)细胞损伤的变化 • 细胞膜的变化 • 线粒体的变化 • 溶酶体的变化
休克时机能代谢变化
• 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
•
缺氧、ATP ↓ 酸中毒
•↓ 细胞膜损伤
↓
↓
线粒体损肿胀 溶酶体肿胀破裂
↓
↓
↓
钠-钾泵功能↓ 氧化磷酸化↓ 水解酶释放
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 加强
腹腔内脏、 皮肤等小血 管收缩,内 脏缺血
儿茶酚胺分泌
皮肤缺血
汗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泌 增加
CNS 高级部 位兴奋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脉压减少 肛温降低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出汗
烦躁 不安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SIRS的发生机制
• (一)炎细胞激活 • (二)促炎介质泛滥 • (三)抗炎介质产生失控 • (四)促炎-抗炎介质平衡失调
讲授内容
• 概述 • 病因和分类 • 休克的发病机制• •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改变 • 休克的防治原则
• 发生机制:微循环障碍
• 治疗:改善微循环
• 细胞水平:1970-80 稳定细胞膜
• 亚细胞水平:1980-90
• 分子水平:1990-
清除自由基
概念
概述
根据微循环学说,休克可定义为各 种强烈致病因素引起急性循环障碍, 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障碍,引起重要生 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 功能紊乱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影响:
休 器 休不 “克 官 克灌 无期功转不灌的能入氧234流流...组血血影急不、;”织流细响性可H。+因缓胞更衰逆等子慢破为竭。;入,坏严;血血(重(液异;创粘型伤 度 输、 升 血烧 高 等伤 ; )等 ;);
5.内毒素封闭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DIC与休克的关系
• DIC与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 休克一旦合并DIC,病情将进一步恶化。 • 出血→回心血量↓ →循环血量↓ • 微血栓→组织细胞重要器官功能↓ →多器
↓
细胞水肿 高钾血症
↓ ATP ↓
↓
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释放MDF)
(二)细胞损伤的机制
• 1、促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 2、氧自由基的作用 • 3、能量代谢障碍和cAMP减少 • 4、细胞凋亡
三、全身炎症反应
• 各种致休克因子(包括感染与非感染因 子)作用于机体时,都会动员机体的代 偿防御机制,引起炎症反应。如果炎症 失控、炎症介质泛滥,可发展为全身炎 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导致组织细胞 损伤和休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