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二试题:第2课_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合集下载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3.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5.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6.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村社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覈·推原》(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

”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解析:C 井田制下,土地国有,没有土地兼并现象,农民也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A、B两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青岛期末)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解析:C 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3.(2017·河北武邑期末)“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解析:D 由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D项。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试

1.我国历史上,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B.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C.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D.明朝政府绘制“鱼鳞图册”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3.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唐代早期D.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4.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初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政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5.“……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A.四川都江堰B.扬州古运河C.关中郑国渠D.河北赵州桥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礼崩乐坏B.铁犁牛耕使用C.井田制瓦解D.赋税制度改革7.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8.《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9.苏洵认为“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练习卷: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福建东山二中期中)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2.(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

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

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

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

”材料所述现象( )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3.(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4.(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5.《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6.《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检测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检测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单选题1.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

宋代法律规定,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 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3.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D. 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人地矛盾的缓解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D. 重农抑商的推行C.土地制度的变化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买卖頻繁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8.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1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的实质是()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贵族土地所有制C.君主土地所有制D.地主土地所有制【答案】 B【解析】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答案】 C【解析】直接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是经济基础的变化,B项不正确,A、D两项是上层建筑,是间接体现。

3.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 B【解析】秦国商鞅变法中的这一措施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从而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A.水利工程的兴建B.各国诸侯实行变法运动C.私田的大量开垦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答案】 B【解析】新的生产关系确立的途径主要有革命和改革两种,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途径是通过变法加以改革。

5.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答案】 B【解析】在奴隶制度下,作为劳动者的奴隶同样是奴隶主的财产,不能分配到劳动产品。

6.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②图二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后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说法不正确B.①②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正确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D.①②③的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C【解析】图一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的耕作方式;甲骨文中的“田”字体现了井田制,在战国时期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战国时期的铁口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训练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训练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 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2.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小农经济发展完善C.井田制趋于瓦解D. 土地兼并严重3. 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 .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C•开始出现私有土地D .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4•《商君书》云:“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上述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租佃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D.秦国实施重农抑商政策6.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 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使用C•各国的税制改革 D.小农经济的出现7•《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 土地兼并的危害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自给自足的落后性 D. 土地私有的合理性8. 《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9.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 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2021-2022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作业: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后作业: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全部制形成的根本缘由是()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B.“废井田,开阡陌”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解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全部制形成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进展的表现。

答案:D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促使土地全部制逐步发生变革C.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解析:依据题干供应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这一税制改革为春秋时期的“初税亩”,这一制度废除了西周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全部权。

故选B项。

答案:B3.《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消灭,生产效率提高C.国君承认私田仆人的土地全部权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解析:西周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田里不鬻”,结合材料信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故选D项。

答案:D4.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文献中消灭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实行均田制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心直接管理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旧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

答案:C5.北宋刘克庄在奏札中说:“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则自开拓以来,未之有也。

”消灭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北宋()A.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B.实行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D.实行均田和限田的措施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峻,结合教材相关史实可知答案为C项。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解析版).docx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ED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吋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中学A.千耕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贫者多仙之从所得各居其半”,可以看出是租仙式经营。

租仙,由地主提供土地及不同数额的经营资金和管理,由佃户提供劳动及不同数额的资金和管理,而土地报酬则采取不同的分成方法的资本主义农业组织制度。

乂称谷物分成制。

付给地主报酬形式可以是一定份额的农产品或现金,或二者兼有。

A是奴隶制下的经营方式;BED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古代的大地主用自己的土地组建的出庄,在里面让农民进行耕种。

C是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

故选D考点:古代小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租佃制2.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下图),记录“告别皿赋”这-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答案】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B正确。

3.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C.租庸调制D.初税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就开始实行了初税亩,根据土地数量进行收税,故本题答案选D项。

A不是农业税,而是土地所有制的形式;B项是政治制度;C 项不符合开始一词的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初税亩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答案】C【解析】AD分别是井田制的性质表现形式,可排除;B项则表明了周政治经济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体现出这项措施的真正意图,排除;只有C选项体现了井田制实施的真正冃的:在井田制下,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各级贵族接受分封就有为周王拱卫疆土的义务,C正确。

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Word版含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测验1.据《左传》记载: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与公田”。

对文中“公田”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B.受田者有权对土地世代使用 D.主要由奴隶集体耕种2.从西周时期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

直接反映了()A.王权的加强B.西周政权被推翻C.上层建筑发生变化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其最主要目的是()A.刺藏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B.为了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限C.为了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D.为了瓦解井田制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B.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任C.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D.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6.张履祥(补农书.总论》:“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调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A.农民只能耕种十亩土地B.农业生产中雇佣关系已很普遍C.租佃关系在农村很盛行D.租佃经营成为无地民的主要出路7“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观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井。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脊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均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田庄制D.租佃制度8.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用制中有“公由”和“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用的农民耕种”9.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私田增多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的变法运动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10.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空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精编作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精编作业)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答案 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

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B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中无从体现,故选B。

3.(2017·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

”这表明当时()A.农业发展迅猛B.曲辕犁推广C.井田制恢复D.均田制被破坏答案 D解析材料信息中“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表明原有法令的松弛,“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表明均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故选D。

4.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无答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无答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

这表明()A. “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B. 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C. 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D. 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2.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 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3.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经济严重衰退B. 土地兼并严重C. 坊市制度崩溃D. 政府管理失控4. 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B. 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 自耕农的比例增加D. 农村土地兼并严重5.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 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B. 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C. 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D. 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6.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 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7.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据此可知当时()A. 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 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 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 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8.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练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Word版含答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B.增强了鲁国的国力C.开中国税制之先河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A【解析】“初税亩”客观上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促进了经济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

“土地之神、五谷之神”代称国家,反映出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说明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故选D项。

3.“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 (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A.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B.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C.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D.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经济,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

材料没有反映农民使用耕牛、家庭手工业,故A、C、D项错。

“ 连筒灌小园”反映了人们用筒车灌溉“小园”的史实。

4.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

其原因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历史ⅱ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练习(时刻: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解析井田制反映的是一种奴隶制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

因此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A.周王B.贵族C.平民D.奴隶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制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答案 B3.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爱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土地公有制B.井田制C.均田制D.租佃制解析北魏至唐朝初期,统治者采取均田制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答案 C4.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这种现象显现的全然缘故是()。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展解析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显现。

答案 D5.古代许多开明的政治家都试图改革土地制度,以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社会矛盾,但他们最终都不能成功。

其要紧缘故有()。

①不可能从全然上改变土地私有制②封建经济进展导致土地买卖频繁③统治集团腐败④农民人数少,是弱势群体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各项的准确明白得和分析。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产生土地兼并问题的全然缘故;封建经济进展、土地买卖频繁也加剧了土地的高度集中;统治集团腐败,往往通过各种手段掠夺土地。

以上三点明显是土地兼并问题难以解决的要紧缘故。

④农民人数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6.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复习与练习1.井田制出现于()时期,名义上为()公有,周王层层(分封)给(贵族)称为(),由()集体耕种。

村社成员的份田称为(),只有()权()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时期正式废除。

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形成为使用者的()土地。

公田、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收税。

2.()时期,()变法从()上全面肯定了土地()制,培植新兴()所有制,主要表现在()私有土地、()私有土地。

()私有土地。

()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宋朝初年,()()两极分化加剧。

4.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推动私有制发展。

5.(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引起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的措施,限制()的高度集中,保护()经济,公元485年北魏颁布了()6.古代土地经营方式包括(自耕农)经营和(租佃式)经营。

7.租佃式经营产生于(战国时期),汉代较普遍,宋代仅次于()。

()时期打到了顶峰。

8.租佃式经营特点在形式上以()为主,包括()和()租,方式上主要采取()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重点知识解析1.关于井田制⑴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成果。

⑵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增多。

私田主人自己占有了全部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

其影响是改变了阶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逐渐形成: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

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高一历史试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试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岳麓版必修2)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堂检测题)1. 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既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D.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3.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井田制发展到鼎盛阶段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吕氏春秋》里的记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A、司母戊鼎B、“废井田,开阡陌”C、曲辕犁D、交子5.下列关于租佃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租佃制相对于西周的集体耕作是一种历史的倒退B、自唐代开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逐渐普及到全国D、宋代以后,租佃关系下农民由于契约的存在使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增强6.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耕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7.明朝末年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有关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贫者”是指自耕农B、“田多者”实际上变成了封建地主C、“贫者”和“田多者”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D、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发生在秦朝8.均田制是中国古代比较有特色的土地制度,均田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制B.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大量荒地C.均田制非常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经济发展和私有制存在是其破坏的根源9.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和普遍现象,但宋代的土地兼并现象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10.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如“均田制、限制拥有的土地数量”等等,但是这些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 )A.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制 B.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些措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地主阶级唯利是图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秦(国)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

”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
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
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解析:C 井田制下,土地国有,没有土地兼并现象,农民也没有土地的支配权,土地所有权归天子,故A、B两项错误;“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反映出土地经营相对公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故D项错误。

2.(2017·山东青岛期末)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解析:C 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3.(2017·河北武邑期末)“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时代要求,带来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解析:D 由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从而出现“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的结果说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D项。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宋代并未予以解决,A项错误。

宋代经济发展不属于土地兼并的结果,土地兼并不能解决农业不景
气问题,B项错误。

土地兼并会带来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不能保证宋代长治久安,C 项错误。

4.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D 题干中“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指的是贫农租佃富者之田,收入各得一半,具有租赁经营方式,反映的是租佃式经营,故D项正确。

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

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C 地主与佃农间存在的是租佃关系,并非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在这种土地经营方式中,土地所有权归地主,而经营权归佃农,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生了分离,故B项错误;从材料“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信息中,可以看出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佃农有较大生产自主权,因此可以调动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

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

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

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

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

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

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根据材料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中“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等关键信息逐条归纳;分析原因时结合宋朝以来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概括。

答案:(1)内容: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

(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