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毛俊松

院系:建筑学

班级:建33

传记正文

一书一镐了无憾——朱启钤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众多珍藏中,有一把不起眼的银镐颇为不凡。说它不起眼,是因为在不了解它的人看来,这无非就是一把用银铸造的过时的刨土工具而已;说它不凡,是因为在真正了解它的人看来,这是一门曾经宣告了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开端的礼炮——在近一个世纪前的1915年6

月16日,它真正的主人用它拆去了北京旧城的第一块砖,开启了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崭新的时代!

它真正的主人叫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收藏家、文物鉴赏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以及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最早的先驱者,字桂莘,晚年号蠖公,人们称他桂老,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享年92岁。如果你对这个尘封已久的名字以及那一连串的资料感到陌生,没关系,他有一个身份相信你一定不会再感到生僻——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

古焕从此现生机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建筑史》一书的作者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走上钻研并撰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道路,是源于在美国留学期间其父梁启超先生给他寄去的一本古书——宋代

将作官李诫所作的《营造法式》。然而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这本古书的发现者,正是后来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朱启钤。

1919年作为南北谈判中的北方代表的朱启钤在南下参

加谈判的途中于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手抄本《营造法式》,此后他邀请了当时的版本专家陶湘等人对此书进行校对译

注后于1925年将此书正式出版,并当即赠送了一本给自己

的好友也是当时的文坛巨匠梁启超,这才有了后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在机缘巧合之下与中国古代建筑结下不解

之缘的故事。

“自得李氏此书,而启钤治营造学之趣味乃愈增,希望愈大,发现亦愈多”,朱启钤由此萌发了组建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私人学术机构的愿望;与此同时,西方以及日本建筑学界在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已经开展了

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正如朱启钤在1919年发现《营造法式》一书时感慨道;"自欧风东渐, 国人趋尚西式,弃旧制若

土苴。乃欧美人来游东土者, 睹宫阙之轮奂, 惊栋宇之飞翻, 群起研究以求所谓东方式者。如飞瓦复檐, 科斗藻井诸制以为其结构, 奇丽迥出西法之上, 竞相则仿。"试想当时如若

中国人不奋起直追,这块我们自己的文化领地迟早会被外国

人抢占,考虑至此,胸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的朱启钤终、毅然选择走上那条发扬中国古代营造绝学,带领中国古建筑研究奋起直追最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坎坷征程。终于在1930年3月16日,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大会上的一句“今日本社假初春胜日,与同志诸君一相晤聚”宣告了这个中国近代第一个建筑研究机构的诞生,这个新生机构正式成立后办公地点临时设在了北平珠宝子胡同七号。

而之后的两年中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大师的先后加入使得朱启钤如虎添翼,一主二辅、三足鼎立的稳定学术组织机构就此成型。在这之后,着名建筑师杨廷宝、赵琛、地质学家李四光、史学家陈垣、考古学家李济等多位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术大师纷至沓来,加之多位企业界和政界人士在朱启钤的动员下给予的鼎力支持,营造学社中得以形成了取长补短,精诚合作的学术氛围,诸位大师也由此开始了筚路蓝缕的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学术征程,缔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令人惊叹的学术盛况。以下是他们大致的工作记录:

从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之前,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按照朱启钤的战略思想与研究计划,运用田野调查、现代测绘、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就华北地区137个县市为例,营造学社的诸位总计调查了1823座古

建筑房舍,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的测绘图有1898张,基本摸清了中国建筑自辽代至清代的发展轨迹,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为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多座中国建筑历史上影响很大的古建筑遗构,如独乐寺、佛光寺、赵州桥、应县木塔、嵩岳寺塔等都是在此时发现与测绘的;

自抗日战争爆发至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终结,按照朱启钤的学术研究思路,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在梁思成、刘敦桢的带领下辗转于西南地区等继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研

究工作,此时营造学社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学术着述上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参考图集》、《清式营造则例》、《工段营造录》、《营造算例》、《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等一大批经典学术论着破土而出。通过这些论着中国建筑学界基本理清了中国汉代至清代古建筑的历

史脉络,并且掌握了北魏至清代的建筑实物资料。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古建保护以及研究工作是绝离不

开作为营造学社主心骨的朱启钤的。他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及保护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缜密的学术研究组织路线。为便于社内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物力上,朱启钤在筹集到中华教育基金会赞助资金和中英庚款的同时,还动用起广泛的社会关系,尽其所能为

诸位学者解决后顾之忧;在组织机构上做了有效的统筹安排,设立了内外有别的职能部门;在人力资源上他竭力引进了诸多国内顶尖学术大师,如梁思成、刘敦桢以及后来的杨廷宝、李四光等人,还广泛邀请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参与营造学社的学术研究;加强同已对中国古建筑有了一定研究成果的日本建筑界人士的交流,如邀请伊东忠太到营造学社内进行学术交流。他的这一系列措施足可看出他非凡的组织管理才能和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

2、严谨的学术研究指导思想。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是朱启钤一直坚持的学术研究指导思想,而他汇聚吸纳东西文化的兼容并蓄的气度是今人亦须景仰的。

3、高瞻远瞩的学术研究文化视野。在营造学社创立之初,朱启钤就指出:“若专限于建筑本身, 则其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 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属实质的艺术, 无不包括, 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砖埴, 一切考工之事。推而极之, 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 属于民俗学家之事, 亦皆本社应

旁搜远绍者。”可见当时的他已经认识到对于建筑的认识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应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朱启钤以及营造学社的诸位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认知与热爱,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认

同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