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前沿概论专题学习理论的变革资料共56页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资料整理汇总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与应用第一篇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包括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1994定义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2005年定义:(由莫伦达等人起草的AECT 协会文件)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2005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3.根据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AECT ’1994定义的结构:研究形态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5.“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
6.以美国为代表,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 20世纪初-30年代(2)视听教育阶段30-50年代(3)视听传播阶段50-60年代(4)教育技术阶段70年代至今7.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
(完整word版)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复习资料
1. 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的发展1978年到1984年,电教人员和电教机构蓬勃发展的形势和背景推动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出现和壮大。
1983年,华南师大、华东师大首先开设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专业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
1986年底,包括北师大在内已有25所高校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或教育传播专业。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师大、河北大学、华南师大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2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将“教育技术”正式写入文件中,将课程设置中原来的“电化教育概论"改为“教育技术学导论"。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师大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4年年底为止,约有17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开办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30余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6所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从而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及其内涵P2表1。
1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P4)(一)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a)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b)特征:直观教学i.17世纪,“图解”教科书ii.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iii.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c)典型事件:i.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界图解》ii.霍本等《课程视觉化》iii.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 (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典型事件: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三)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四)教育技术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典型事件: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P6)(一)电化教育的兴起时期:1919-1949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典型事件: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农学院开始运用幻灯片和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棉知识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拍电影,而金陵大学理学院开展电影教育.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1.基本的理论概念2.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新模式3.新的教育技术研究或应用的新模式、新范畴基本的理论概念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活动理论3.分布式认知理论4.情境认知理论5.创新推广理论6.认知属性理论7.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基本理论8.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利用感觉吸收并且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
2.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者同他人的交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际间的会话与协商是产生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3.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
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出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
4.学习的发生要借助先前的知识,在一定的资源和工具支持下进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 ,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注重协作学习, 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活动理论活动理论是一种重在把活动系统作为分析单元的社会文化分析模式。
典型的分析框架认为这种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客体、工具、分工、共同体和规则等要素。
活动理论工具、符号生产主体客体结果消耗交流分配规则、惯例共同体分工活动理论乔纳森指出了活动理论的三个特点:一是一个社会文化分析的模式(所有人类活动都是处在由人和物组成的社会大系统中);二是一个社会历史分析的模式(所有人类活动都在与时俱进且分布在个人及人们的文化中);三是中介行动的理论,关注行动者和其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活动的中介。
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是赫钦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他认为认知具有分布性,据此提出了一个研究认知的新的分析单元?ª?ª功能系统,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要在这个超越个体的分析视野中强调认知在空间、时间上和在个体、制品、内部及外部表征之间的分布性,并且要求在工作情境的层次上解释人类活动中的智能过程是如何超越个体参与者之界限的。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PPT课件
4.复合片编制方法 递增式 、递减式 、更换式
编制程序
1> 根据教学内容,按片框大小绘制完整底图。 2> 根据教学过程,把完整图分解成基图和若干分图,然后
分别绘制到透明胶片上。
3> 把基图、分图用透明胶带对位组装起来 5.活动片制作方法 1> 抽动片 制作程序 :设计草图 、绘制基图 、裁剪动片 、制作导轨 、
3.调光程
4.调焦距
5.投影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多媒体视频展示台与投影机
多媒体视频展示台
一.视频展示台的组成
—彩色摄像机、工作平台、光源和控制面板。
1.彩色摄像机
2.工作平台
3.控制面板
电源开关POWER 摄像头光圈IRIS 调焦 FOCUS 变焦
ZOOM 自动白平衡控制AWC 自动对焦AF 负/正像功能
第二章.视觉教学媒体
教学要求 1.理解和掌握视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2.掌握各种视觉媒体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了解本地区常用的和正在发展中的视觉媒体的工作
理及其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局限性; 4.正确运用视觉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第一节 幻灯机
12 3
4
5
6
一.幻灯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二.幻灯机的基本结构 1.光源 2.聚光—反光镜、聚光镜 3.成像 —物镜(放映镜头)、银幕。 物镜:简单物镜是一块凸透镜 银幕:常用银幕有布基白塑幕、玻珠微幕、金属幕 三.幻灯机的种类
幻灯投影片制作方法 直绘、印制、感光材料制作
单片直绘制片法
1.材料和工具:透明材料 、透明颜料
2.常用绘制方法
1> 墨绘法 2> 单线平涂法 3> 彩绘法 4> 剪纸粘贴法 5> 粉刻法 6> 擦洗法 7> 烟熏法 3.绘制的一般步骤 1> 准备底稿 2> 勾描轮廓线 3 >着色 4> 制作片框与装帧 5> 编写说明
教育技术学导论-文档资料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科学 发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术参与 教育过程,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 的模式,改题的思路。
.
4
视觉教育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 斯泰洛奇等人倡导的直观教学主 要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的直观 教具来辅助教学。
它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生动的 视觉形象,于是产生了所谓经验 的视觉教育的概念。
.
5
视听教育
20世纪30年代后半叶,无 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 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 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 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 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 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 听教育分会。
.
19
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操作流程
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 设计、选择、评价和修改与推广。亦可 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 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 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 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
20
系统科学的“三论”的引入对教育技术学的意 义
信息论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主要是其基本观点 与方法,它启发我们以信息方法来分析教育教学 系统。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传 递应该是双向的,即有教师向学生传输的信息, 也有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并给予学生反 馈评价,只有这们,师生配合默契,才能获得较 好的教学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何对教学信 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如何分析教育教学系统中的 信息传播特点与规律,这都是教育技术关注的问 题。信息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 方法。
.
6
戴尔与1946年提出 了“经验之塔”理论成 为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 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 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 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2、合理之处: 合理之处: 建构主义被认为是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它既继承了认知主义的合理之处又 另有发展,不仅仅停留在研究怎样认知这个客观过程,还重点研究了学生作 为学习的主体怎样利用学习情境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提倡在意义建构时运 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包括外显的行为方式。提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等新颖的学习方法。 3、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难以解决不同个体对同一客体的差异建构问题。
教育技术概念等理论复习资料
概念等理论复习资料1.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3.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4.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5.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
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6.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7.多媒体: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
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8.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学条件。
9.教学媒体选择方法:1)问题表。
2)矩阵式。
3)算法型。
4)流程图10.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11.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教育技术,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
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到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兴起,再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21世纪均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网络空间和虚拟环境。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涉及到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场变革并非一帆风顺。
教育技术在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技术应用的公平性问题、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技术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适应性问题等。
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普及,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了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和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以推动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 教育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在21世纪,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知识经济的崛起,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媒介,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的重要工具。
教育技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延伸到线上、线下多个场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育技术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探讨教育技术在21世纪的理论与实践新发展,对于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前沿概论专题学习理论的变革资料共56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教育技术前沿概论专题学习理论的变 革资料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பைடு நூலகம்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如联合国教科文组 (UNESCO)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 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 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 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我们认为信息 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 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 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即信息技术就是改造信息 的技术。
的过程。
4
教育信息化即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
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基础的现代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进一步
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各种要求。
14
第一节 信 息 技 术 与 教 育 信 息
1.3 信息化教化育
➢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促进教育的结 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所 谓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开发 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 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也就是 说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型 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丰 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第一,信息技术扩展了教师的概念。 第二,信息技术促使教师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现 代化 第三,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第四,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1
第一节 信 息 技 术 与 教 育 信 息 化
1.1 信息技术概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一,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使传统认知工具发生变化 第三,学生学习角色发生转变
《教育技术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技术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理论、绩效技术、网络课程、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等教育技术相关基础理论知识。
2.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跟进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汲取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3.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启发科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4.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加深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具备信息化环境中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识。
5.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6.掌握信息化管理的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 建议教材
(1)马池珠,任剑锋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2. 主要参考书
(1)北京师范大学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编著,《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
制订人:
审核人:
2020年6月。
教育技术前沿讲座
1.学习理论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四类。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代表人物:桑代克、毕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特点:重知识、技能的学习,重外部行为的研究,忽略了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的关系,过于机械主张:(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的,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
(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反应,集合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
(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
(4)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特点:(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
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
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
分布式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是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