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诗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八 古诗文阅读综合检测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 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又绝.诸侯之地 绝:穿过。 B .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请 C .道.遇秦师 道:在路上 D .晋文公适.
薨 适:刚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 .君其.重图之。
其.
若是,孰能御之。 B .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 .智不至则.
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师之不反也.
从此生。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 .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 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C .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 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D .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 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预料的。
(二)5.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 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
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①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②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0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
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6.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十岁不得调. 调:升迁
B .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超:破格,越级
C .于是使骑捕,属.
之廷尉 属:牵连
D .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 阿:迎合,偏袒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观其.能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 .释之久之.前曰 顷之.
,上行出中渭桥 C .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振长策而.
御宇内 D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张释之严正守法、“守法不阿意”的一组是
①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 ②乃止不拜啬失 ③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④於是使骑捕 ⑤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A .①②⑤ B .③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④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 .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 .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 .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