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道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师道尊严

提到老师,人们通常会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的平凡形象,而很难将他们与帝王联系到一起。诚然,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以来,帝王师者并不多,但是笔者以为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角度来放大老师的历史地位,有利于我们看清教师的功能和作用,以此为鉴来指导我们这些后来人。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帝王师者,也不是每位老师的学生都是帝王或者中央领导,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学生是某位帝王,你身上的责任可就重大了,不仅仅是育人,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了。从这样一个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千千万万的教师教育千千万万的学生,而这千千万万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呢,邓小平说过,教育是百年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师的作用有多么强大~正因如此,教师的良知与尊严更显得尤为重要。

帝王师者,在古代既是尊师的体现,又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纵观历朝历代,凡帝师刚正不阿,以身作则者,皇帝在位之时也必是有道明君,开创太平盛世;凡帝师阿谀奉承,自私自利者,其学生也必昏庸无能,不辨是非,弄得民生凋敝,哀鸿遍野。

在看二月河先生所著《康熙大帝》一书时,便为伍次友以天下为己任,同时又能淡泊名利的帝师形象所倾倒。帝师伍次友神清气爽,体态潇洒,没有半点俗气。他虽满腹经纶,却忧时伤事,“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多年寒窗苦读,进京赶考,凭借自己的才华,是完全

能够取得功名的。但他却激于义愤,不惜得罪权贵鳌拜,交了一份《论圈地乱国》,不但功名全无,反而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这正是他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重的伟大人格的体现,这样的人格是极其崇高的。伍次友在不知康熙身份之前,给他讲解经史,但又能不囿于常人的见解,往往自己就某个历史事件生发开去,谈

论自己的看法,给康熙极大的启迪,这正是伍次友与济世那种填鸭式教学的古板帝师所不同之处,也是康熙在紫禁城书房内所学不到的。而当他知道康熙的身份之后,急流勇退,不贪恋富贵荣华。这样的师者风范可谓高风亮节,百世流芳。

与之相反,《赵氏孤儿》里面的屠岸贾这一形象,则是愧为人师。由于晋灵公即位之时年纪尚小,辅政大臣赵盾便为其物色一位老师。屠岸贾善于伪装自己,赵盾被其所骗,误选帝师。屠岸贾自成为帝师之后,对晋灵公惟命是从,就像一条忠实的老狗,完全没有师者尊严。由于屠岸贾善于奉承,得到了晋灵公的信任和宠爱。到了晋灵公成年之后,屠岸贾为了迎合巴结晋灵公,为晋灵公专门建造豪华庄园供晋灵公淫乱享乐,终至晋国三分,由盛转衰。最终屠岸贾的奸诈阴险残忍可耻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同时也留下了一代奸臣的骂名,遗臭万年。正如孔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对孔子说:“我听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时忘了妻子,有这事吗,”孔子笑着说:“这还不是罪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忘了自己——从前,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桀,终日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他有个叫触龙的老师,也只知献媚逢迎,使桀王更加荒淫无道。后来桀王被杀,触龙也被五马分尸,这两个人都是忘记自己的人。”鲁哀公听后,不由满脸通红。

忘了责任,忘了廉耻,忘了良知,被不良欲望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忘了良知,就是忘了自己。肉体身不是,意识心不是,唯良知本心才是真正的本质的生命,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面对外在的各种假恶丑现象,面对自己的不良欲望,我们老师应该能够勇敢的说“不”,充分发挥道德良知的主观能动性,为中流作砥柱,为社会做楷模,为学生做榜样,让良知成为“主宰自己的皇帝”。

由此观之,老师的良知便在于不被权势金钱所诱惑,刚正不阿,以身作则,为学生着想,因材施教,教师只有这样一代一代努力下去,恪守良知,才能为万世开太平。同时老师们应少些官气,这也是老师们的良知。不屈从于内心对权势金钱的

欲望是一种有尊严的体现。教育学生开阔胸襟,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仅仅是为了升学去机械地学习知识,不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是去因材施教,大胆革新,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是老师的良知。这样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去做题。

那么,面对当下这样一个教育环境,这样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教育环境——“分数至上”、“录取率第一”之声甚嚣尘上,使得教育变得越来越死板单调、枯燥乏味,我们教师必须认清前行的道路,否则,教师的所作所为不啻为虎作伥。无论何时何地,教师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育人信念,恪守良知,维护尊严,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要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三个

方面去恪守良知,维护尊严。

一、自正其身,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己。正己是行教的先决条件。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就是要求老师自正其身,这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良知。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就是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国民也会照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国民也不会听从。而孔子本身也是一个以身作则,自正其身的优秀教师典范。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天曾参(孔子的学生)的妻子上街买菜,又不想让孩子相跟,于是骗孩子说回来之后给他杀猪吃。但是回家后妻子并没有实现她的承诺,曾参知道后杀猪,以示其诚。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如果见钱先抢过来,有难先逃出去,向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老师,遇上危险,撇下学生不管,自顾自先逃掉了,那就是自身不正。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一提到师道尊严,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人格上的尊严。但笔者以为师道尊严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人格尊严,一为专业尊严。人格尊严是基础,专业尊严则应是终身的追求。

所谓专业尊严即是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应有所建树,知识渊博,以免误人子弟。尽管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从主要方面来看,老师如果在专业上都不如弟子,那么师者又有何颜面站在那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呢,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

生提问,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又促进老师的进一步研究,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而为人老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又有了一个很好的再学习的机会。

老师的专业尊严不在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在于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先做到学而不厌。尽管自己的专业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但仍旧没有停止继续钻研探索的脚步。

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才能诲人不倦,才有诲人不倦的资本。诲人不倦,一是耐心的问题,一是知识储备的问题。我们有的老师在面对学生提到连自己也不会的问题时,就会显得烦躁,显得不耐烦。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老师不耐心,而是这问题把他难住了,让他受窘了。这样的老师如果不继续学习,坚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他就是一位没有专业尊严的教师,也就不配称之为老师了。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无道理。只有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学生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明天。这个明天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取决于我们的老师对教育事业、对广大学生是否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