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_师道尊严_的现代解读_池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管理》2012年6月15日理论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浸入大众的思维,一种提倡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正被不断强化。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理念逐渐被异化,渐渐发展成过分强调学生地位的“生道尊严”。近年来众多的调研成果也显示,青少年学生“不尊师”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忧虑,社会上频发师生冲突,甚至拳脚相加、刀斧相残等恶性事件,“生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师尊何在?师道何存?我们有必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师道尊严”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所推崇的尊师重道的理念则贯穿始终。本文试图重新梳理“师道尊严”的文化发展脉络,从“师道尊严”的历史状况出发,继而分析现实境遇,挖掘“师道尊严”的合理性,并探讨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构建“师道尊严”。

一、“师道尊严”的历史演变

自先秦以来,我国就比较重视教育,教师作为知识的承载者也备受尊重。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

范,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根本所在,而

教师又是传授、实践礼的榜样。因此,

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

崇高尊贵的地位,宣称“君师”是天下

大治的根源。《荀子·礼论篇》曰:“礼

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提出

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国君和教师两

者的力量。[1]同时还指出:

“国将兴,必

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

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1]荀子

的思想闪烁着“师道尊严”的光芒。但

是“师道尊严”概念源于《礼记·学记》:

“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意思是说:凡

是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

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

敬重学业。唐代的韩愈写了中国第一

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即著名的

《师说》,他在《师说》中的第一句话就

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

道受业解惑也[3]”。全文以提倡尊师重

道为中心论点竭力倡导尊师,从而在

整个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和风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

逐渐受到社会轻视。《师说》中就有对

“耻学于师”的批判,柳宗元的《师友

箴》记载“不闻有师,有则哗笑之,以

为狂人”;南宋时,“民师”在社会各职

业中排行“老九”(“九儒十丐”),地位

仅比乞丐略高;明清大兴文字狱,“民

师”的地位极其悲惨;民国时辛勤劳

苦之教师甚至“每日怀温饱之忧,终

年为生计所迫,啼饥号寒,情同嗷嗷

待哺之难民”……如此,“师”的“师道

尊严”从何而来?[4]

我国“文革”期间,将“师道尊严”

彻底打翻,掀起教育夺权运动和批斗

教师的狂潮,师生关系严重对立,教

师地位一落千丈,教育质量也因此而

大幅度滑坡,结果造成了中国人才的

断层,社会发展的滞后。“文革”后又

掀起了对“师道尊严”的大讨论,就其

是精华还是糟粕激烈论争。时至今

日,这个问题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之一。笔者在“师道尊严”的历史沉浮

中发现:“尊师重道”推崇与否,是不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个别伟人

领袖的精神和命令所能决定的,而是

由当时的经济状况决定的。在当今,

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而教师作为知

传统“师道尊严”的现代解读

筝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池旦

3

··

识技能的传播者,必定会受到各方尊重,师生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二、“师道尊严”的现代意义

当今对师道尊严的批判随处可见,认为这一观念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民主平等的对立物。但是在如今过于重视学生地位的背景下,各种问题却层出不穷。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屑一顾等,都是否定“师道尊严”的产物。仔细考虑可知:我们所批判的,是失真的“师道尊严”,而非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权威主导为保证的真正的“师道尊严”。真正的“师道尊严”是指为师者智能令人信服,人格令人尊敬,在学生中、在社会上,具有精神感召力,并能转换成学生的向师心理、社会的敬师风尚[5]。“师道尊严”这一中国文化传统中最耀眼的一个亮点,传承了几千年,其存在必有合理性。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处于向上发展的阶段,而教师则处于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随着当代教师职业准入机制的完善,教师大都是作为受过充分教育的人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闻道在先,术业有专,他们拥有比学生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比较完善,自身修养水平也较高。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训练,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各个方面发展还很不完善,需要教师运用其权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那

么师生之间的平等应当主要侧重于

人格方面。“师道尊严”是在承认师生

身心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处于

较低发展阶段的学生有向处于较高

发展阶段的教师学习的必要性,因而

强调“师道尊严”也是有必要的。

2.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

教师作为“师道尊严”的受益者,

其必须思考如何承担起“被尊之师”

的责任。现在有的教师仅仅把教书作

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为只要完成

“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可以了,

忽视其为人师者应有的担当:把学生

培养成社会人。社会人除了要掌握必

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健全的

体魄、高尚的人格等。教师的责任意

识彰显了教师的人格品位,把外在的

尊师认知转化为内在的为师自重,坚

持科学信仰和真理追求,对自己所从

事的教育事业的社会价值充分肯定,

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自信,保持人

格尊严和人格自重,对教育事业有献

身精神、对教育目标执著等。社会赋

予教师很多角色,也给了教师很高的

地位,“被尊之师”应“立”起来教书,

教学生“立”起来做人。

3.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个社会角色,“教师”被赋

予了传承文化、促进学生社会化等职

能,尤其是传承文化这一方面,教师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文介绍

《礼记》中“师道尊严”的概念时我们

能看到:为师者,若想传道,必须保持

尊贵与威严,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敬

畏之心,敬则服,威则从。学生敬畏老

师,才会敬重学问,老师承载的道(包

括知识和精神)才能传承下去,文化

才能被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亲其师

信其道”最确切的诠释。如今虽然是

信息时代,老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

传授者,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绝

不仅仅只靠看到一些文字信息就能

融会贯通,很多深层次的内涵、精神

还需教师进行指导探究。

4.激发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

在荀子看来,尊师和国家兴衰息

息相关,教师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兴

衰、法制的存废和人心的善恶,尊崇

教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

“师道尊严”在社会上得以广泛传播

开来,社会就自然而然能够尊师重

教。教师的地位提高应首先从师生关

系开始。在教师与学生日常交往中,

若是学生对教师尊敬、信服,就会带

动这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形成尊师

重道的风气。社会形成这种风尚之

后,就有望形成学习型社会,最终促

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重塑“师道尊严”

从“师道尊严”的本真意义来看,

其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崇高的社会地

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长期以

来,“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中,

‘师道尊严’已演变成为一种包括师

生关系在内的人际关系符号,以等

级、集权和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6]。

“师道尊严”被认为是与当代提倡民

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相

抵触的。这种观点将师生二元对立,

为扬生而抑师,为彰显对学生的尊重

而摒弃“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可能

走上另一个极端。当“师道尊严”被异

化,就会出现教师专制等情况,可是

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走向极端也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