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案例: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青年长江学者与她的“404”论文》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莹至少有15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一些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向记者提供了更多有关梁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疑点。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18名学生曾联合向校方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此次,他们向记者提供了当初的举报材料。根据他们的举报,梁莹在上课时处理私人事务,并表现出对教学的不屑,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3000万的人啊。”2014级学生王月(化名)记得,梁莹经常缺席上课,除了让自己名下指导的研究生代课,还曾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课——另有多名学生也向记者回忆了这一点。2016级学生李明(化名)告诉记者,曾出现上课铃响后,梁莹玩了20分钟手机才开始授课的情况。24日下午,南京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梁某涉嫌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的说明》,称学校高度重视媒体报道,立即责成相关部门按照规定和程序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如果属实,南京大学将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正文:在众多的职业中,只有两个职业直接与道德挂上了钩,一个是医生,要求医德,一个是教师,要求师德。其实这两个职业来说,由异曲同工之妙,医生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引导病人建立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而老师则是通过各种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医生和教师都是塑造者,只不过一个是身体,一个是灵魂。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育行业的各位提出要求与勉励,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正是将培养教师的高校称作“师范学校”的来源,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学识渊博和持身中正两方面的要求。但是在目前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保持高尚的师德也成为了大家研究的课题。

在前述案例中,我们通过对南京大学教授梁莹的相关行为分析,总体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行为失范:1.学术不端,梁莹教授在其学术生涯中,利用抄袭或一

稿多投等方式,在学术界不当获利,造成了极坏影响。2.教学失职,在教学时间处理私人事务,甚至玩忽职守,迟到甚至让不具有高校教育资格的其他人代课,未能按照学校要求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3.价值观扭曲,作为高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生涯开端,不仅不能教导学生勤勉工作,反而向学生灌输“金钱至上”的观点,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过程中造成污点。

上述梁莹教授的行为失范,其实也是目前高校教师中出现可能性最大的情况,这三大情况,正好也是对于师德要求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持身中正、以身为范。虽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面对的学生群体基本已经都是成年人,已经不需要高校教师如同教授中小学生一样,要求一言一行,但是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仍然欠成熟,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会以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进入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自处。因此,高校教师自身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学生将来的行为。对于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分为了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术行为规范。前者比较好理解,教师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应该端庄大方得体,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不着奇装异服,不讲污言秽语,不涉不良习惯,通过自身行为向学生传达如何律己正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后者相对来说,更为重要,高校教师的治学态度,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模板。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知识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而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地进行,造就学术的繁荣昌盛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规定、评价、调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识研究活动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是需要极大的的道德规范的,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这样的危害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个人身上,同时还影响着学生、高校甚至学术界。以前述梁莹教授为例,如果梁莹教授的学生长期跟随她,主观上形成了“抄别人的论文也不要紧”、“老师当年也是这么干的”这样的想法,那么恐怕学术不端行为不久也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这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学术界,都是极坏的影响。

二、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俗话讲“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其实是老百姓对于职业精神最朴素的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精神、能力和自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下的职业精神,它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社会生活分为三大领域,即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就是职业领域内社会主义精神的特殊要求。第二,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从根本上使职业利益同社会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各种职业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即为人民服务,并使之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发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第三,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体内容不像旧的职业精神那样,可以自发产生,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下,通过有觉悟的职业成员的努力建立起来的。通过上述对职业精神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新社会下的职业精神是逐渐形成的,是以奉献为核心的。根据这样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及时、正确、完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最基础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最基础要求,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常常因为传统教育理念而形成高低之别,但人格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学生之所以为学生,是因为他的心理、学识、经历等等滞后于他的老师,但是作为一个人格独立的成年人,学生与老师并没有人格上的区别,需要互相尊重,因此,类似于前述案例中梁莹教授上课迟到、玩手机等行为,这是对自己职业的不尊重,也是对于学生的不尊重,正是这样的不尊重,导致了梁莹教授不能严谨治学,玩忽职守。

三、思想正确,积极向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说》这个对于师者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是传道。所谓传道,是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避免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一个正确的三观。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介于学校与社会之间,是学生最早能够接触到的“小社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这个环境中建立了自己人生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