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模糊综合评价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为凸显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重大实际意义。

文章在给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客观有效,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方法。

标签:信息化课堂;有效教学;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教学中来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其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凸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59条中就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需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构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保证信息化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较少,对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定性层面,定量评价少,局限于定性评价的结果对真实情况的把握就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

而要进行准确客观的定量评价,就必须针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确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然后选择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为此,本文在给定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便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提供一种实用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全面地提升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多方面的作用,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支持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等等,但归根结底,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同样在于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

可以认为衡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在于有助于达到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应该站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来说明信息化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只针对信息技术作单纯的评价,因而,在做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时,应该在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中进行,这就需要在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中补充扩展获得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如此,便可充分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
水平的矛盾。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

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覺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对原有的教学有效性进行归纳可得到评价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维度,即教师素养B1、教学过程B2、实践学习B3、教学交流B4、教学组织管理B5,且从发展性理论和建构理论阐述了这种分类标准的科学合理性,本文以此五个维度为指标体系的第一层准则层,然后扩展出第二、三层指标层,构建有5个一级、14个二级和32个三级指标的多层评价指标体系。

从B1到B5分别包括4、4、2、2和2个二级子指标,它们依次是:教师基本功C1、专业素养C2、信息技术素养C3、责任感C4,教学目标C5、教学内容C6、教学环节C7、学习评价C8,实践内容C9、实践组织C10,师生交流C11、学生交流C12,课堂管理C13和课外管理C14;从C1到C14分别包括3、2、2、2、2、2、3、3、2、2、2、2、3和2个三级子指标,它们依次是语言表达D1;教案板书设计D2;教学机智D3;专业知识渊博D4;教学方法灵活D5;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并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D6;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融洽D7;研究并理解学生,对学生有适宜的期望D8;对学生学习结果负责,认真积极对待D9;目标明确,符合大纲或课程标准要求D10;重难点得当,有突破措施D1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情境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D12;教学内容正确、科学、合理,信息容量恰当,呈现合理D13;理论解释清晰,技能演示熟练D14;兼顾学生认知能力、个性差异,因材施教D15;重视反馈、反思,及时调整教学D16、对学生评价公平、公正,有时限D17;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D18;以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评价D19;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有吸引力D20;实践内容难度适宜,有层次性D21;创设实践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D22;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组织形式多样学法指导,D23;注意提问技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D24;用信息技术平台实施师生互动交流D25;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开展小组探究活动D26;搭建信息技术平台,保障学生间交流D2;课堂纪律严明,课堂秩序井然D28;教学组织彰显学生主体地位D29;有效分配、利用课堂时间D30;创建有益的学习氛围D31;以信息技术平台管理学生学习过程D32。

三、利用AHP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针对复杂的决策问题,将影响该问题选择的一些因素进行分解,然后将这些因素按影响的因果关系分组形成递进层次结构,形成层次指标体系,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决策方案,以便判断和选择。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1)把影响决策的问题的各因素条理化、层次化,构建指标层次结构模型,结构模型中的每个层次表明了各因素间的从属关系。

(2)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1~9及其倒数的标度表,将各层次中的因素两两
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求解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W并验证判断矩阵是否满足的一致性检验,当随机一致性指标CR<0.1,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根据所建立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由10位专家组成一个考核组就指标层次给两两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赋值,再运用上述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如针对C1的子指标D1、D2、D3的判断矩阵为C1=[1 5 8;1/5 1 2;1/8 1/2 1],该矩阵的计算结果为:最大特征值λmax=3.0055,一致性指标C1=0.00277,一致性比率CR=0.0048<0.1,通過一致性检验,权向量为[0.75104 0.16181 0.087151],取近似值0.75、0.16、0.09对应于指标D1、D2、D3的权重,同样可得其他层次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

B1到B5分别为:0.07、0.17、0.10、0.28,C1到C14依次为:0.45、0.32、0.14、0.09、0.06、0.55、0.24、0.15、0.52、0.48、0.58、0.42、0.65、0.35,D1到D32依次为:0.75、0.16、0.09、0.67、0.33、0.25、0.75、0.6、0.4、0.55、0.45、0.5、0.5、0.65、0.23、0.12、0.58、0.31、0.11、0.55、0.45、0.58、0.42、0.52、0.48、0.55、0.45、0.24、0.62、
0.14、0.65、0.35。

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模糊综合评价[4,6]是运用模糊集理论来对某一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运用于指标值难以精确描述的评价系统。

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步骤有:
(1)论域:相当于评价对象,P={x1,x2...xt},其中xk表示具体待评价对象。

(2)指标集U:相当于评价因素集,U={u1,u2...un},其中ui表示具体某项指标。

(3)评语集V:因素的可能评价值,V={v1,v2...vm},其中vj表示评价等级。

(4)模糊评价矩阵R:反映U到V的模糊映射,其中元素rij表示对象中第i个因素对第j种评语的可能程度。

(5)权数分配{A(μij)}(i=1,2,…,n):反映的是U中各元素的权重。

由于U中各元素之间有不同的权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体现为U的一个模糊子集A,U中元素ui对A的隶属度为A(μij),也称为因素被分配的权重,一般A(μi)=1。

(6)综合评价模型:由所得R和A,得出综合评价模型为:B=A·R。

最后
根据用于对对象xk进行综合评价。

五、模糊综合评价在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教学的综合评价方法。

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数学的隶属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式对象做出的一个总体的评价。

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设定评估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首先请考核专家对我校的一次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进行评价;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所有13位参赛老师的评价结果。

1号参赛老师的第三层指标按照评语估值的得分情况统计结果为:D1:6、1、2、1、0;D2:8、1、0、1、0;D3:6、2、1、0、1;D4:7、1、1、0、1;D5:8、2、0、0、0;D6:8、1、0、1、0;D7:7、1、2、0、0;D8:5、2、1、1、1;D9:6、2、0、1、1;D10:10、0、0、0、0;D11:7、1、2、0、0;D12:6、2、1、1、0;D13:10、0、0、0、0;D14:8、1、1、0、0;D15:7、1、2、0、0;D16:7、1、1、0、1;D17:7、0、2、1、0;D18:6、1、1、1、1;D19:7、3、0、0、0;D20:5、4、1、0、0;D21:4、3、2、0、1;D22:5、2、3、1、1;D23:6、1、2、1、0;D24:7、0、2、1、0;D25:6、2、1、0、1;D26:6、3、1、0、0;D27:5、2、1、2、0;D28:8、1、1、0、0;D29:6、2、1、0、1;D30:4、0、4、1、1;D31:4、1、3、2、0;D32:3、2、3、1、1。

下面就1号参赛老师计算参赛结果。

1.计算各指标层的隶属度,
(1)以“B1教师素养”为例,从子指标层开始,算到指标层的隶属度,由于AC1=[0.75 0.16 0.09],RC1=[0.6 0.1 0.2 0.1 0;0.8 0.1 0 0.1 0;0.6 0.2 0.1 0 0.1],故
BC1=AC1·RC1=[0.632 0.109 0.168 0.091 0.009] ;
同理可得:
BC2=[0.733 0.133 0.067];BC3=[0.725 0.100 0.150 0.025 0];BC4=[0.540 0.200 0.120 0.100 0.100] ;
令Rb1=[BC1;BC2;BC3;BC4],而Ab1=[0.45 0.32 0.14 0.09],再由Rb1=Ab1·Bb1,得:
Bb1=[0.672 0.125 0.121 0.053 0.035];(2)按照(1)的求解方法,依次求得“B2 教学过程、B3实践学习、B4 教学交流和B5教学组织管理”的隶属度Bb2、Bb3、Bb4和Bb5。

Bb2=[0776 0.091 0.085 0.041 0.008];Bb3=[0.497 0.260 0.199 0.048 0.051];
Bb4=[0.611 0.163 0.130 0.068 0.028];Bb5=[0.531 0.143 0.197 0.067 0.062];
(3)计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评价BA的隶属度
BA=A·R=[0.636 0.144 0.143 0.053 0.034]
其中A=[0.07 0.38 0.10 0.28],R=[Bb2;Bb3;Bb4;Bb5]。

2. 将评价等级量化
在评价结果中,由于第一个指标值最大,判断该老师信息化课堂教學有效性属于第一类,也就是达到优秀水平。

例如此给出评价等级,可能有很多参赛老师都在同一个等级上。

为了进一步判断出各参赛老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水平,还需要对评价等级进行百分制量化。

设评价等级的权重分别为:1.0、0.85、0.75、0.60、0.40,记为W=[1.0 0.85 0.75 0.60 0.40]。

可以用F表示最后的得分,则由F=100*BA·WT,能够得到F=91.09。

由此说明,该老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综合评价的最后得分是91.09分,运用同样的计算过程可得其他12位参赛老师得分:75.24、68.36、84.52、87.39、94.51、79.63、85.34、79.50、92.41、92.56、86.79、90.33。

可见13位老师中,1、5、6、8、10、11、12、13号老师的有效性评价成绩为优秀,得分最高的老师为6号老师,优秀人次超过一半,平均得分为85.21,由此可知,学校参赛老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综合评价的整体水平也是优秀的。

六、总结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把传统的定性评价与相对比较客观的定量评价相结合,使得对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有效的实践环境、强化交流的效果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探索出适宜的数学模型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红宇.网络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J].科技资讯,2007(4).
[2]孙沛华.基于扎根理论的信息化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9).
[3]张杰,周硕.运筹学模型与实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86-288.
[4]乔维德.基于AHP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5).
[5]张宁蓉,严立,陈亦望.网络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计算机教育,2007(8).
[6]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8-21.
[7]余武.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1(7):14-16.
[8]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6-28.
[10]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33-37.
[11]赵健,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55-57.
[12]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3]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14]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11):58-61.
[15]高洁,杨改学.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24-27.
[16]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03-106.
[17]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18]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26-30.
[19]杨晓宏,李鸿科.对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的思考——基于“娱教”理念的
信息化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文摘,2011(1):87-88.
[20]张静,陈佑清.学习科学视域中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4):20-24.
[21]王卫军.信息化教学能力: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45-53.
[22]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30-32.
[23]田小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