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赏析及教学目标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小学教研室高启山
一、课文赏析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
在这里,作者写到了老师先问,再回答。
类似设问的方式。
设问本身就是要提醒对方对问题注意,再做回答,容易让对方或者读者对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谁”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事情,老师经常做。
但是,叶圣陶当时是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
很早就是著名教育家、作家了。
所以,老师的设问和回答,是非常羡慕也非常自豪的,更为肖复兴感到自豪。
“我”的莫名其妙,也正是源于老师的问话──如果不是这样一位“大人物”,老师是不会这样问话的。
作者这样写,也是先声夺人,开篇就把叶老先生给推出来,营造了一个让“我”、“我”的同学、“我”的老师都非常惊讶和自豪的氛围。
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
“多么仔细,学到不少东西”,这既是概括,又是悬念。
这就是文章开头的奥妙所在──生活中的老师,给肖复兴营造了一个悬念,肖复兴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悬念,你往下读吧,看看到你能学到多少东西,叶老有多么认真。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到处”一词,从整体上先介绍了叶老先生为自己的习作修改了多少内容,可见其认真的程度。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这是个过渡的句子,这个过渡,使得文章情节非常真实。
作者在这里写“回到家仔细看”而不是在学校。
作者没写老师在这一天中什么时候告诉他这个消息。
所以,可能是要上其他课,或者是将近放学了。
从这个过渡,我们不难看出肖复兴对每一个细节的表达都是非常负责任的。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的习作的作者介绍得非常细致。
除了概括性的方法介绍,更有准确用词炼句的典范。
所以,下文感受“认真”一词,是非常妥帖而绝不是恭维了。
作者这样写,除了表现叶老先生认真意外,还能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应该准确用字、用词,这样才能准确传递要表达的意思。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读到这里,一开始,我们对肖复兴当时感觉到的“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内心感受产生的原因是难以理解的。
“认真”是有的,“平和”从何而来──要求文字要认真,就平和了吗但是,联系背景理解,肖复兴肯定叶圣陶这个“大人物”是知道的,他能这样认真地为我修改每一处文字问题,“平和”自然就有出处了──平易近人,尽管是面对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叶老先生的态度却如同对待那些知名作家。
而正因为如此,“温暖,如春风拂面”也就解释得通了。
原文在这部分有这样一句话:
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细读原文,由于有了“我”的感悟,那么“温暖”就不会令人读不出来了。
当然,那“温暖”绝不仅仅是对叶老为他认真的修改了文字,更多地还是来自于下文的评语。
因为评语中有对肖复兴写作过程的充分肯定,得到这样一位文学前辈、一位教育部副部长的肯定,这是绝对令人温暖,令人内心舒适的,所以“如春风拂面”的比喻自然是非常恰当了。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前辈、大师的肯定,自然会帮助人建立自信,这对肖复兴的成长非常重要。
叶老用点评的方式来向文集的读者来传递写作的重要法门:写最真实的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才能亲切自然,能够感动他人。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这里,终于开始交代叶圣陶的背景了──“叶圣陶那样的大作家”用肖复兴在原文中的话叫“蜚声中外”,肖复兴在当时一定是读过非常多的叶老作品,对叶圣陶一定是非常敬仰的,但是绝对不可能想到能够和他会面,“居然”强调了“绝对没想”到的语气。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里,作者写到了爬山虎。
这应该是文章比较让人费思量的地方:一篇叙事的文章,为什么要写到爬山虎呢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家中是有爬山虎的。
而且,叶老曾经写过一篇说明性散文──《爬山虎的脚》。
但是,叶老先生写爬山虎,是如实状物,尽管有情在其中,那是叶老养爬山虎的目的,因为他喜欢。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
而肖复兴在这里写爬山虎,纯粹是为了状物吗或许,更多的是对他当时心情的一个衬托在下面的文字中,三次写道“爬山虎”,每次心情都不一样,肖复兴抓住了叶老家中的爬山虎这一独特景物,也借助爬山虎那种“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扎实风格,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变化。
那么,在这一段,第一次写到爬山虎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原文中有一句话“我自然当做人生一件大事”。
人面临人生一件大事、大好事的时候,心情怎样欢喜、激动、期待,小小的忐忑。
改编后的文字没有了“大事”的文字,只能靠读者来结合实际来揣摩肖复兴当时的心情。
写爬山虎,能表达出这种心情吗能,从“像温柔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这样写,表面在写光点闪烁那景色美丽,其实也在写自己当时那种激动、期待、略带不安的小忐忑的
心情──那小心啊,在咚咚地跳。
这是这里写着景色的产生的表达效果。
这样写,美丽景色,美好心情便非常自然的合为一体了。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这里,仍然在表达着“我”的惊讶,同时写出自己的心情变化,惊讶在于“像会见大人一样”,这是一个比较,“会见”写出了叶老的身份地位。
作者这样比较,在照应前文“平和”,没有一点架子,也是为后面作者的感触埋下的一个伏笔──作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作家是这样的。
“距离缩短不少”表达很有分寸,为啥不写“一下子让我和作家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或者“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这就叫真实。
叶老的一个“握手”,令我充分感受到了“大作家”并非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距离还是有的。
于是,前文的心情揣摩便有了依据。
当然,编者对原作进行改编之后,这句话又显得突兀了。
什么时候彻底没有了距离原作这样写: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
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其实,这样读下去才更加顺畅自然──我们很融洽,才水到渠成。
删掉以后,读起来,总让人觉得有“删掉了”的跳跃。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这句话,非常具体地写清楚了交谈的融洽程度。
融洽是什么意思彼此感情好,没有隔阂和抵触。
一个15岁中学生跟中外知名作家、教育部副部长谈话,感情那么好,没有隔阂和抵触,什么话题都能谈得拢,有着55岁差距,有着那么大地位差距,实在难得。
作者这里的“仿佛”仍然是比较不是比喻。
是大人,是老朋友才可能。
这是怎样的人品啊一个“融洽”,两个逐层深入的比较,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
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这里,编者改编后的文字只留下了原作中的感受部分。
亲切、认真、质朴、期待。
叶老邀请肖复兴做客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出来一种期待,因为叶老先生看中了肖复兴。
这是与下文的“意义非凡”相互照应的。
但是,叶老师怎样表现得认真、质朴,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呢原作这样写道:说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
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
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
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他又说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直接概括地写,而不是总结的味道,“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我”和叶老先生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失了,“我”为叶老先生的学问彻底折服了,“我”被叶老先生彻底感动了……“心怎么能够融化呢”显然,肖复兴这里打了一个比方,那么原来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僵硬的,冰冻的还是结合前面“融洽”,这里“融化”指的是“我”的精神世界中,融入了叶老先生的博学,关于写作的感悟,关于人生的思考,关于写的真谛……总之,“我”受到了极大的做人的启示吧──结合下文,我们读出来这样的意思──结尾的感受,在这里孕育着。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再一次写到爬山虎。
这次,不再是光点闪烁,因为,天色已晚。
但这时的绿,变得“沉郁”,原来呢“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那时更多的是兴奋,现在的“沉郁”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是否是“我”多了一份更多深刻的思考“虎虎有生气”,是表达作者情感的。
来的时候,没有“生气”吗为啥这时候才写结合作者前面写爬山虎,我在想,其实是否在表达内心生起的希望,内在理想的勃发结合上下文,我读出了这样的意思,我想,从表达的角度来说,作者是在期待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感受──结合下文,能从“生气”中读出这层意思来。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前面的文字做了详细的诠释,这里是概括、总结,也是作者自己在提炼,在对这一次会见做提炼,在对这一件事情做提炼。
“好像知道,模模糊糊的懂得”,这是准确的表达,因为那个时候,更多感受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
但是,结尾一句,绝不是当时的感受。
而是现在的总结。
“意义非凡”。
非凡在哪里非凡在肖复兴成为中国著名作家。
或许,叶老师看上了肖复兴的潜质,准备将他作为苗子培养,先行考察,后来的培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肖复兴从此树立了写作的指向并为之而奋斗成功,这是真的。
或许,叶圣陶对每一个学生都如此关爱,这一点,也无从考察。
不过,叶圣陶老先生给了肖复兴重大影响,以至于在叶老先生逝世几年后写文章来纪念,可以看出这次会见在肖复兴内心世界、人生经历中的影响。
一个难点:再次写到爬山虎。
那天的场景,是值得永远纪念的,文章在这里用爬山虎作为第二部分的线索,其实是有很深刻含义的。
编者删掉了一部分: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的脚”确有“扎扎实实迈好每一步”“认真、质朴”的品质。
这里再写爬山虎,有借物写人的味道。
爬山虎能够让肖复兴想到叶圣陶。
这里,“总是那么绿着”,却能让人体会到:他是说叶圣陶在影响着他的一生,总是在影响着他,这就是教师,应该说是好教师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读懂“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修改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炼词炼句;
2.读懂叶老对写作认真的态度,对青年一代的关爱和教诲;
3.结合上下文,尤其是相结合具体叙事,读懂总结性的哲理语言;
4.学习借助写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变化和内心感受。
2014-12-03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