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香港证监会提出准备在香港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公司的市场价值表现为公司的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之和。如果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资金提供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投资者就不愿意购买和持有公司股票,这会使股票交投低迷、价格不振,从而导致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另一方面,在治理效率低下的公司,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职业经理人的激励计划多与股价相联系,低效率使他们的努力不能反映在股价上,从而影响了其积极性的发挥。与此类似,差的公司治理也影响到债权人对收回债权的评估,从而影响到债权的价值。推而广之,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供销商等)也是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能对其权益提供良好保护的公司治理结构能鼓励这些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否则企业就会面临这些“专用性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价值衰减。

S.Claessens(1998)等人曾对东亚地区的2658家上市公司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些公司存在着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大股东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了超过其所持现金流权利(股权)的控制权,然后利用这种控制权掠夺小股东。二者差距越大,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机会就越大。日本、印尼和新加坡三国公司的现金流权利与控制权之比分别为0.602、0.784、0.794。他们的实证研究显示,两者的差距与公司股价呈负相关,差距扩大10%,公司股价降低5%。可见公司治理对公司股价有很大影响。

里昂证券(亚洲)在2000年对25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95家公司进行公司治理评价,评价指标包括57个,比如透明度、对小股东的保护、核心业务是否突出、债务是否得到控制、对股东的现金回报等。结果发现公司治理得分与股本回报率存在密切的关系。全部公司过去5年平均股本收益率(earning of equities)为388%,得分最高的l /4公司则达到930%。去年100家公司股价跌幅平均达到8.7%,而得分最高的25家公司的股价同期上涨了3.3%,得分后25家公司的股价则下跌了23.4%,里昂亚洲的研究报告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与股价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契合”。其中香港38家公司去年全年的平均回报率为22.8%,得分最高的1/4公司为51.1%,后1/4则只有17.2%。Mickensey公司(2000)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投资者愿意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支付17~30%的溢价(见图1、2、3)。这些都说明公司治理与股价确有密切关系。

二、公司治理与企业融资

1.公司治理与企业股权融资

资本市场是企业获得外部长期资金来源的最重要渠道,而股票市场上的外部股东提供了企业通过股权融入资金的主要部分,外部股东的投资往往构成新增资本的主要部分。这种情况在新兴市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外部股东的投资行为关系到企业能否以合理成本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一个治理良好的公司会吸引大量投资者进入,为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也会获得较快发展。而差的公司

治理会损害外部股东利益,打击新股东的投资意愿。他们或不愿意投资或对投资要价更高,公司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发行新股,从而影响外部融资的数量和成本。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和Vishny(简称LLSV)(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治理较好、股东权利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外部股东(中小股东)的持股比重一般比较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低,公司可以从更多的外部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2.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

一般说来,在公司治理较差的国家,证券市场都相对不发达,市场规模和交投都受到限制。因为如果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观察到大股东或管理层对小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他们就会对融资者索取较高的溢价,这主要体现为较低的购股价格、较高的分红要求等。公司治理较好的企业不愿意接受这种条件,会退出资本市场;较差的企业则会接受融资条件,甚至会降格以求,从而造成劣质企业驱逐优质企业的结果。在极端的情况下当公司治理严重到一定程度,资本市场就会成为“柠檬化”的市场(lemon market)“掠夺”问题的严重使得外部投资者认为所有公司都存在“掠夺”现象,因而无论何种公司以多大的折扣价招股,他们都不愿意购买股票,连那些公司治理较好的公司都难以幸免,最终资本市场就会萎缩乃至消亡。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公司治理与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也是如此。一个能对债权人提供良好保护的公司治理体系能吸引到债权人以优惠价格向其提供债务资本,否则债权人就不愿提供资金或索取高昂的利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融资不得不依靠政府政策支持或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这使得大量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而受到政府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获得大量廉价资金,从而加重了这些企业集团的负债水平。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资本结构就具有这方面的特征。

公司治理评价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在企业融资方面的应用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最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他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只有在此情况下他们才愿意以合适的价格提供资本。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signalling)。

因此对有融资需求的公司来说,在IPO、债券发行、贷款和并购中通过公司治理评价能向投资者提供额外的信息,显示自身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优势,从而将自己与其他公司区别开来,吸引、留住新的投资者。正如Micksey伦敦公司的董事Paul Coombes指出的,“不能实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公司为扩张融资在吸引资本时会发现面临竞

争劣势,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将证明其对在全球化的资本市场上吸引和留住投资者是最基本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公司治理普遍效率不高、问题多多的环境下,公司融资对于公司治理事实上有更高程度的依赖,作用也更加明显。因为它能使公司说服投资者将其与其他公司区分开看待,因此在新兴市场上投资者实际上更加重视公司治理。Mickensey调查发现在一般认为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国家(如委内瑞拉、意大利),投资者愿意为公司治理支付的溢价水平要显著地高于公司治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如英国、美国)。

标准普尔(SP)对俄罗斯投资银行公司(俄罗斯的一家中等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评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公司试图通过公司治理评价改进公司治理,推进业务全球化战略,进一步实现业务、客户基础和融资的多样化。标准普尔给予其公司治理4.2的评分。SP公司治理服务部的总经理分析说,“这说明对于想成为全球巨头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可以首先在进人国际资本市场之前建立自己的公司治理历史。”

二、投资决策方面的意义

公司治理评价可以成为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投资者来说,公司治理评价可以使其在不同公司之间确认和比较公司治理水平,从而理解公司运行的方式,理解内部

人(包括经理层和控制性股东)如何对待外部股东特别是少数股东,理解公司透明性的相对程度,把握公司治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对于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而言,公司治理评价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占多数的股票都是流通市值较大的公司,在这种公司,公司治理效率对公司经营的持续和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机构投资者多是长期投资,更加关注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公司治理对其投资回报的影响更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格外重视、甚至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改革的原因(如美国的Calpers、TIAA-CREF等投资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积极股东行动”的主力就是一批以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对许多大公司的公司治理不满,但又不能轻易退出其巨大的持股,于是就发起对公司的改革倡议和活动,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使其投资增值。Mickensey在1996年对50家基金经理的调查中发现,资产周转率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与成长投资理念相对而言),专门为富有个人、家庭,基金会和公共养老金投资的机构愿意对公司治理给予更高的溢价。曾以发起Calpers等公司积极股东行动著名的公司治理专家R.Monks还专门成立了一家依据公司治理原则进行投资的公司——透镜投资管理公司(Lens),对公司治理方面有潜力又能接受股东积极干预的公司进行投资。Lens的两大投资原则之一就是:对股东的积极干预具有敏感性并能体现增长前景的公司(另一个原则是:表现差但有增长潜质的股票)。正如Mckinsey总

结的,“美国和其他地方日益增长的股东积极主义来自这样一种信念,即良好的公司治理将带来较高的股东回报”。

2000年,Mckinsey与世界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组织合作对全球200个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意向进行了调查,这200个机构管理的资产超过325万亿,其中40%是美国的机构投资者。2000年6月,Mickensey发表了题为“公司治理的挑战”的投资者意向调查报告。报告指出,3/4的投资者认为当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上)董事会行为(board practice)至少与财务表现(financial performance)同样地重要,拉美地区的投资者甚至认为董事会行为的重要性超过了财务指标。80%以上(各大洲分别在

81~89%之间)的投资者认为他们愿意为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股票支付较公司治理较差但财务表现相当的公司股票更高的价格。支付的溢价在各国有明显差异(参看图1、2、3)。溢价水平越高,说明目前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越多,改革公司治理所能带来的利润获利潜力就越大(Mickensey,2000)

三、公司治理是企业实现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处理公司有关各方(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员工、供销商、社区、政府,但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对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公司的短期表现可能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但中长期表现却取决于这些制度性安排的效率。特别是在公司出现困难时,公司治理的重

要性和作用就凸显出来。12世纪20年代福特公司由于老福特长期坚持错误政策导致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与公司董事会内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领导人更替机制有关。一个相反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一度引领COMPAQ走向辉煌的CEO瑞法在出现战略失误后及时被董事会劝退,避免了公司出现更大的危机。这些显示出公司治理在公司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Mickenseyl996年对50个基金经理的调查也发现,公司治理对于公司实现长期稳定增长、降低风险方面有特别积极的作用。Deminor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但能建立有助于成功的环境。良好的公司治理也能在阻止公司出现玩忽职守和腐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一个公司可能会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影响陷入困境,治理机制良好的公司更容易走出困境。

四、有助于企业建立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

所谓公司治理战略就是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远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为此采取的相关行动,一个公司之所以需要治理战略是基于对公司治理对公司作用的深刻认识。目前公司治理战略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为企业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战略的专业性咨询公司。

公司治理战略的目标包括公司准备在近期和远期所要达到的公司治理水平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各个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公司治理

评价体系为企业推进公司治理战略建立了参照系,不仅有总体的目标,还有各个方面的细致内容。通过对公司治理水平现状的分析与理想水平的差距为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企业可以借助于公司治理评价认识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主要方面,并作出必要的改革。

国外主要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有一些咨询公司推出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著名的如欧洲咨询公司戴米诺、里昂证券亚洲、标准普尔等。这些评价体系在主要方面都是类似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本部分我们将侧重介绍标准普尔(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对戴米诺和里昂亚洲的评价体系,我们则在将其与SP体系比较的基础上简单介绍。

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国家分析和公司评分。国家分析主要评估一个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法律规则、法律实施、监管和信息结构等,侧重于关注宏观层次上的外部力量如何影响一个公司治理的质量,侧重于外部治理机制。公司评分则主要分析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相关人互动的有效性,主要集中于内部治理结构和运作,集中于公司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最低要求的程度,侧重于内部治理机制。综合考虑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是SP体系的特色之一。

SP对于国家分析的结果实行三级评价制:强支持(strong supoort)、温和支持(moderate supoort)、弱支持(weak support),

表示该国外部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程度。强支持表示该国的法律规则、法律实施和监管对公司治理有严格要求和约束,温和支持表示这种要求和约束的程度一般,弱支持表示公司较少受到相关法规和监管的约束。

公司评价结果则采用公司治理分值(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s CGS)来表示,10分为最高,0分为最低。总的CGS分值是由下述4个方面的分值综合得出的:(1)所有权结构与影响。(2)与金融相关人关系。(3)财务透明性与信息披露。(4)董事会与经理层结构和运作。这里金融相关者包括了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下面我们简要介绍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一、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1.国家分析

国家分析的重点是:在全国和宏观的层次上,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制度框架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护所能够产生的影响。国家分析主要讨论四个方面的问题:(1)法律基础

有效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实施对于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法律基础中,最重要的是公司法和证券法,其次是破产法和抵押法,法律的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率的法律实施有时比法律规则更加重要。SP在评价一个国家的法律基础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下列几方面:一国法律体系中,与公司治理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哪些;股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整理)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证监会提出准备在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公司人才评价体系方案

公司人才评价方案 一、人才评价目的 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是对公司人才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准确掌握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为公司人才发展、人才使用、人才储备提供可靠依据,实现人力资源统筹配置、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人才评价范围 公司范围内转正后满半年工龄的在职管理族员工、专业族员工、技术族员工、营销族员工、操作族员工。 三、人才评价周期 每半年开展一次。每年1月份、7月份各组织一次。 四、人才评价原则 4.1 客观、公正原则。 4.2 定期化、制度化原则。 4.3 可行性、实用性原则。 五、人才评价组织 5.1 资源管理部 5.1.1制订人才评价体系方案; 5.1.2拟订人才评价工作计划、制定评价标准、组织专业测评、审核评价结果; 5.1.3负责人才评价结果的运用(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调配)。 5.1.4与部门负责人沟通,保证人才评价工作开展; 5.1.5负责参与人才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 5.2用人部门负责人 5.2.1根据评价方案执行本部门人才的评估; 5.2.2提供本部门各岗位的岗位要求,配合建立岗位素质评价模型。 六、岗位评价模型建立 6.1.1 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在公司范围内抽取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调查,调查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价值观的理解及表现的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公司人才的核心素质指标。(如:价值观、个性特质)。通过岗位分析,

对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提炼出各岗位素质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知识。如完成工作目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本部门相关知识等; 能力。如为实现工作目标应具有的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职业素养。如员工的工作热情、诚信、职业道德等。 6.1.2 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等级可测量性的描述,体现在行为特征和目标完成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6.1.2.1在公司范围内找出被评价岗位在职员工中优秀员工、一般员工、较差员工进行调查、访谈,在评价指标中具有哪些素质特征和行为特征及工作绩效。通过分析,找出胜任素质指标及行为特征并进行描述,为确定评价的标准提供依据。 6.1.2.2 找出行业标杆企业岗位员工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按照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 6.1.2.3 成立专家小组,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修正调整。 岗位评价模型的建立要考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 七、人才评价方法、程序 7.1人才评价实行自我评价、360°反馈、专项测评机制。 7.1.1 自我评价。 被评价对象按照《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列项目自我评价,采用填写《自我鉴定表》的方法进行。 7.1.2 360°反馈。 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位,选择其直接领导、下属,平级其他部门同僚(员工)对《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中的项目进行评价。 360°反馈采取问卷法进行评价。 7.1.3 专项测评。 《岗位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个性特征等项目评价难度较大,由资源管理部按照不同职位类别进行专项测评。 专业知识采取试题考试方式进行测评。管理能力、个性特征利用专业的测评工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 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 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

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对接管的主要批评是,接管的收益来自享受的税收优惠、与原公司经理人、雇员终止合同,以及非效率的资本市场在价值评估中的错误 对以接管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单独同样不是一个约束经理人的有效机制。 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 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即使不存在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职业关注所提供的隐性激励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同时适用于董事。风险的规避与折旧成为市场约束激励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可能既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是有害的,这要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程度。二、内部控制系统

公司治理效率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1年8月 73 公司治理效率研究 邵 君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大连,116023) 摘 要:公司治理效率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焦点。国内外学者针对公司治理效率的规范研究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成本和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判公司治理效率的衡量指标体系。未来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的趋势应该从理论上建立可计量的衡量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以及治理效率与公司治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效率 公司治理成本 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8—0073—01 公司治理问题源于“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效率的核心是公司治理解决“代理问题”的效率,表现为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等方面的解决,使公司持续发展,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一、公司治理成本研究 公司治理成本是研究公司治理效率的起点,企业经营的成功有赖于治理机制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治理成本,使这些主体在企业运营中获得各自应有的报酬。 (一)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成本”的观点 Hansmann (1996)最早对治理成本的范畴作了界定,他把治理成本看作是企业与所有者、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发生的交易成本,并称之为所有权成本。Shleifer 和Vishny (1997)从控制性投资者与其他分散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提出了所谓的“第二类代理问题”,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将损害分散投资者利益的“隧道行为”降至最小程度,而由于其存在而增加的成本被称为第二类代理成本。Dietl (1998)认为,治理成本是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相冲突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公司治理的必要支出。到21世纪初经济学家们已经将公司治理问题由公司的内部拓展到了外部,提出了包括市场治理成本和政府治理成本在内的外部治理成本。 (二)国内学者关于“公司治理成本”的观点 在国内,李维安、武立东(1999)认为治理成本是维持公司治理有效运作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治理的组织结构成本以及组织协调成本。周清杰(2003)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成本主要包含治理的交易成本、代理成本、治理结构的组织成本和遵循成本。郑浩、王欣(2008)认为,公司治理成本是指在进行公司治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是在治理过程中企业的一种必要投入,主要包括公司的监督成本、激励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披露成本、利益相关者成本和集体决策成本。 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成本的内容、范围与构成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公司治理成本是指为进行公司治理活动所付出的各种支出,以及由于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及运行不当造成的价值损失,包括公司治理费用、公司治理价值损失,公司治理目标就是使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 二、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研究 公司治理效率除需要体现恰当的治理目标导向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与可管理性。因而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了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的观点 V olpin (2002)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进行检验,一种方法是考察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与公司业绩的相互关系,另一种则是检验公司业绩是否优于其他同类公司。Gompers Ishii 和Metrick (2003)通过构建了一个包含24个公司治理条款的公司治理指数,然后构造了一个投资组合:买进公司治理指数高的股票,卖出公司治理指数低的股票,发现该投资组合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Cremers 和Nair (2005)延续了GIM 的思路,研究了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只有当外部治理较好时,上述组合才能获得超额回报。因此,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二)国内学者关于“公司治理效率衡量指标”的观点 刘汉民(2002)认为公司治理效率可以用治理收益的最大化来表示。严若森(2005)认为,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应该基于公司治理环境的整体优化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公司治理效率最优化问题等价于在公司绩效最大化时如何做到公司治理成本的最小化。王化成(2008)认为,公司业绩、企业价值等同于公司治理效率,在比较利润类、价值类与平衡类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认为用经济增加值(EV A )作为衡量公司治理效率的指标最合理。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效率高低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既定的公司治理环境及其变迁中,如何对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公司治理效率的衡量指标有:公司绩效、公司治理成本、公司治理收益、公司价值,也有运用不同指标综合计量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 三、公司治理效率研究展望 对公司治理效率进行研究需要清晰界定公司治理效率的内涵,进一步形成对其进行评价的可计量的衡量指标体系。近期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公司治理环境对公司治理效率有重要影响,应该在公司治理机制安排中使其与治理环境相适应。公司治理效率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从理论上建立公司治理效率和有效性与公司治理环境的关系模型,在实践中发现和验证公司治理效率和有效性与公司治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环境。 参考文献: [1] Shleifer and Vishny ,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LII , 1997, V ol. 2. [2] Gompers Ishii , Andrew Metrick ,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quity Pri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3, V ol.1 [3] 周清杰,“公司治理效率: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财经科学》,2003年第3期 [4] 王化成,“对国有企业建立以EV A 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8年第6期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 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香港证监会提出准备在香港引进SP的

规章制度岗位评价体系

岗位评价体系 1.目的 岗位评价作为一种解决工资分配问题的公正方法,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或奖金差别的基础。工作评价的核心是给各种不同的工作,按照岗位的整体工作中的相对价值,来确定不同岗位的等级,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同工同酬,即完成同等价值的工作,支付等量的报酬。 2.适用范围 常州福莱特×××有限公司职能部门各级别岗位。 3.解释 岗位评价-是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进行研究和分级的方法。工作评价关心的是岗位的分级,而不去注意谁去做这项工作或谁在做这项工作。 岗位评价技术-岗位评价的实质是把提供不同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进而使各种具体劳动之间可以相互比较,以确定各个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当所有岗位的总点数得 出以后,就可以根据每一岗位点数的多少,度量出每一岗位在一个组织中的相对位置或相对价 值。 岗位评价方法-目前,岗位评价有四种方法可以采用:排列法、分类法、要素比较法、要素分级计点法。其中,本公司采用的要素分级计点法是数量化的评价方法,在诸多评价方法中,是科学性程度最 高的一种。 4.岗位评价体系的架构 公司岗位评价体系,把岗位劳动对人的要求划分为四大要素,在四大要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解为14个子因素,每个子因素再细分为4~6个等级,并分别一一定义和配点。 5.架构分解 岗位评价要素、子因素、分级、分级定义及配点 一、工作智能 1、学历 本因素衡量顺利履行工作职责所要求的最低文化水平,以及职工自学校或职业训练所而不是实际工作中

2、经验 本因素衡量工作在达到基本要求后,为获得并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工作的技巧以达到胜任本岗位工作的要求,而所需要的实际工作经历时间,其中包括开始工作时的见习时间,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时间, 3、专业技能 本因素衡量岗位对任职人员在经营管理、计划、政策水平、分析判断以及专业技术应用等方面应达到的 5、经营效益责任 本因素衡量如果任职岗位发生工作失误,或者工作不达标准,对本公司经济效益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田魏玲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E-mail:tian0109@https://www.360docs.net/doc/9e5456695.html,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公司治理的热潮,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当前全球所有企业都在致力专注的工作和都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界目前比较活跃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各国企业的实践己经证明,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维持长期稳定发展、取得良好经营业绩进而有效地维护企业所有一者和经营者权益的有力保证。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众说纷纭,究竟怎么定义?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正是本文所要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股东;利益冲突;监控机制 1. 引言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近 20 多年来,随着全球产品、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对各国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和公司治理的反思迅速成为全世界的研究热点,在谁应拥有公司治理主导地位、股权和债权资本结构与治理效率、董事会构成和功能、高级管理人员报酬计划、控制权市场的作用、财务报告的重要性等方面涌现了众多的研究文献和各种争论。但是,就目前来说,学界对公司治理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此,要研究以上众多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给公司治理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我们必须在认清当前公司治理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有了具体的目标,才能更方便的利于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旨在抛针引线。 2. 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司治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司治理做出了阐释。 传统学者倾向于保护股东利益,认为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及由此引发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降低代理成本,保证资本供给者的利益。作为企业权力核心的董事会就成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焦点。哈特指出:“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设定。更准确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将如何使用。”他认为代理问题即组织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合约不完全是公司治理问题出现的两个条件。因此,公司治理被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安排。[1] 随着对公司治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发现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只是诸多利益相关者冲突中的一种,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公司治理,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内容被纳入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要解决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公司治理被定义为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公司拥有者,公司控制方式,风险和收益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在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2]1997年,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施莱佛(shleifer)

公司人才评价体系方案

公司人才评价体系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司人才评价方案 一、人才评价目的 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是对公司人才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评价,准确掌握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为公司人才发展、人才使用、人才储备提供可靠依据,实现人力资源统筹配置、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人才评价范围 公司范围内转正后满半年工龄的在职管理族员工、专业族员工、技术族员工、营销族员工、操作族员工。 三、人才评价周期 每半年开展一次。每年1月份、7月份各组织一次。 四、人才评价原则 客观、公正原则。 定期化、制度化原则。 可行性、实用性原则。 五、人才评价组织 资源管理部 5.1.1制订人才评价体系方案; 5.1.2拟订人才评价工作计划、制定评价标准、组织专业测评、审核评价结果; 5.1.3负责人才评价结果的运用(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调配)。 与部门负责人沟通,保证人才评价工作开展; 负责参与人才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 用人部门负责人 根据评价方案执行本部门人才的评估; 提供本部门各岗位的岗位要求,配合建立岗位素质评价模型。 六、岗位评价模型建立 6.1.1 确定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在公司范围内抽取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调查,调查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价值观的理解及表现的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找出公司人才的核心素质指标。(如:价值观、个性特质)。通过岗位分析,对

完成岗位工作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提炼出各岗位素质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知识。如完成工作目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本部门相关知识等; 能力。如为实现工作目标应具有的操作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职业素养。如员工的工作热情、诚信、职业道德等。 6.1.2 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等级可测量性的描述,体现在行为特征和目标完成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 6.1.2.1在公司范围内找出被评价岗位在职员工中优秀员工、一般员工、较差员工进行调查、访谈,在评价指标中具有哪些素质特征和行为特征及工作绩效。通过分析,找出胜任素质指标及行为特征并进行描述,为确定评价的标准提供依据。 6.1.2.2 找出行业标杆企业岗位员工胜任能力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按照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 6.1.2.3 成立专家小组,在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修正调整。 岗位评价模型的建立要考虑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准确性、有效性。 七、人才评价方法、程序 人才评价实行自我评价、360°反馈、专项测评机制。 7.1.1 自我评价。 被评价对象按照《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列项目自我评价,采用填写《自我鉴定表》的方法进行。 360°反馈。 根据员工所处的职位,选择其直接领导、下属,平级其他部门同僚(员工)对《岗位评价指标和标准》中的项目进行评价。 360°反馈采取问卷法进行评价。 7.1.3 专项测评。 《岗位素质评价指标》中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个性特征等项目评价难度较大,由资源管理部按照不同职位类别进行专项测评。 专业知识采取试题考试方式进行测评。管理能力、个性特征利用专业的测评工具进行测评。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_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_马连福

摘要?加快实现公司治理建设由合规性向有效性的转变,探讨新形势下的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和最佳治理实践是当今理论界与企业界面临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以“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为主题的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于2013年9月7-8日在南开大学商学院隆重召开。国内外专家通过主题报告、专题会场、圆桌论坛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就公司治理有效性、治理模式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内外部治理、家族企业治理及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并为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有效性;治理模式;创新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132001)资助 一、会议概述 从我国企业导入公司治理的过程可发现,伴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公司治理由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型,经过监管部门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也为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搭建起了基本的架构。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治理有效性偏低已成为提升公司治理质量的关键问题,如何加快实现公司治理建设由合规性向有效性转变,探讨新形势下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和最佳治理实践,成为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对于我国企业进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夯实价值创造基础、寻找可持续发展机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2013年9月7-8日,由南开大学商学院、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举办,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协办,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以“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为主题的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暨“2013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发布会在南开大学商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还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天津市政府、国家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相关部门以及广大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和国际机构的公司治理知名专家、国内学界专家、企业家共400余人出席了本届研讨会。大会通过主题报告、主题会场、圆桌论坛等方式,围绕公司治理有效性、治理模式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完善内外部治理、家族企业治理及国有企业治理模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此次发布的“评价报告”揭示了目前资本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的治理根源,为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上市与非上市公司推进公司治理有效性建设和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幕式上,著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成思危先生、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张重庆先生、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致辞。随后举行了南开大学联合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合作建设的“中国公司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南开大学—央视财经50指数协同基地”正式揭牌仪式。成思危教授进行了主题报告,分析了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重要性。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治理越发重要,甚至成为评价公司绩效最根本的指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既要保证股市良好发展,也要保护公共投资者的利 公司治理有效性与治理模式创新——第七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 ○?马连福 石晓飞 王丽丽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

公司要从外部获得股权和债权融资,需要得到融资方的认同,基本的是要使得融资方意识到它们的权利能够得到合适的保护,否则融 资方就不愿意提供资金或会提高要价,公司治理评价就是证明公司对融资者提供这种保护的“显示信号”。 引言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涉及公司股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安排,近年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治理改革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通过一系列措施、规则和激励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安排,能有效地推动公司的管理层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方面的分析已经很多,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能否将对公司治理的分析和判断用于公司融资和投资领域?这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公司治理的水平与公司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以及公司的市场价值(更具体地说就是股价)存在何种关系?二是对公司治理水平能否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这取决于能否能用一个简洁和可以比较的标准来衡量各个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达到的水平。关于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确的:公司治理效率确实与公司 获得外部融资的能力和结构有关,也与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有关。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虽然精确的数量分析是困难的,但在实用 的层次上,一个客观的、可以比较的衡量体系是可能的。 戴米诺公司(Deminor)从1999年开始运用其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在欧洲开展对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标准普尔

(Standard&Poors以下简称SP)在1998年建立了一套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使这个显得模糊的问题变得清晰和可以判断。该指标综合了一些 国际组织和公司治理专家提出的公司治理原则,从2000年至今SP已 经用这个体系对一些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了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步被市场认同,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好评。里昂证券亚洲也已对新兴市场的上市公司开展公司治理评分。香港证监会提出准备在 香港引进SP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泰国证监会也拟在近期推出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我们试图吸收这些机构特别是标准普尔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根据中国实际构建一套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公司治理评价的理论基础 近10年来,对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的探讨构成企业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法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热点。人们虽然没能建立类似净现值公式那样的一个精确计量模型,但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公司治理水平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的能力和公司价值有着清晰的、无可辩驳的关系。我们从下面几方面来作简要说明。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公司的市场价值表现为公司的股权价值和债权价值之和。如果公 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资金提供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投资者就 不愿意购买和持有公司股票,这会使股票交投低迷、价格不振,从而导致公司的市场价值下跌。另一方面,在治理效率低下的公司,职业经理人经营管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是指关于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 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 科学。 (一)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解释 张维迎(2000)认为公司治理有两层含义(广义公司治理和狭义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则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狭义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它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葛家澍(2001)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杨淑娥和金帆(2002)指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张先治和袁克利(2005)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

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 进行的控制。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2009)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李维安、戴文涛(201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就是当公司的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始研究如何从各个方面提升公司收益的方法。 (二)从会计与审计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张立民、李琰(2017)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各种问题的机制的总称。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刘爱东、万芳(2016)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是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 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中主要是股权结构治理与监事会治理两种治理机制的影响明显,董事会治理及管理层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三)从投融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2013年03月22日 14:40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第2期作者:赵心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32 摘要: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理论应运而生。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进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本文分别从董事会机制、监事会机制、股权结构和高管薪酬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后续公司治理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希望对日后深入挖掘公司治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有所帮助。 一、引言 亚当·斯密在300多年前的《国富论》中提出股份制公司中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提出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以解决二者间的利益冲突。Berle和Means(1932)开创性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现代理论的起源。他们首次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论点,并对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做出了经济学的分析,他们认为公司管理者追求的常常不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奠定了代理理论基础。他们关注的企业的委托代理和契约性质问题最终推动了代理理论的萌芽与发展。此后,公司治理研究蓬勃兴起。截至目前,已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并已取得不少成果。本文拟对现有国内外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二、董事会机制文献回顾 从理论上说,董事会是确保股东利益的重要机构,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影响。董事会的有效性对解决代理问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董事会规模和独立性是影响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董事会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沟通和决策效率的降低,从而削弱整个董事会的治理作用。Jensen(1993)等认为,尽管董事会的监督能力随董事会成员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这种效益可能被大团体中沟通和决策制定困难而导致的“增量成本”所抵消。Lipton和Lorsch(1992)的研究结果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超过10人时董事会会变得缺乏效率,并且也更容易为公司经理所控制。另一方面,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为了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考虑引入独立董事,并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责加以明确区分。Cadbury(1992)认为,由不同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能够形成一种权力制衡,从而强化董事会的审批和监督职能。独立董事对公司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Weisbach(1988)认为,独立董事较多的公司独立性较强,这

岗位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作业区岗位评价体系实施方案 为顺利推行物流中心岗位评价体系工作,使职工岗位、素质、业绩与薪酬有效结合,*****作业区特制订此实施方案,每月进行职工岗位评价。 1.岗位评价范围及评选周期 适用于*****作业区在岗职工。 *****作业区管理人员、倒班作业长不参与评价;职工按所处生产岗位参与评价,评价方式为计分制。 1.1评价周期为月。 2.*****作业区岗位评价管理、推进 *****作业区经济责任制考评小组负责岗位评价分数核定、评价标准制(修)

定、每月评价审核、评价过程监督工作。 3.岗位评价体系构成 *****作业区岗位评价体系由岗位测评、个人技能、工作实绩三项构成,具体细分为劳动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个人技能、工作实绩共六类20个因素。详见《岗位评价体系表》。 4.岗位评价分数计算方法 职工岗位评价分=岗位基础分+个人考评分 4.1岗位基础分由岗位特性决定,以岗定分,对岗不对人,在生产工艺、劳动组织、作业环境等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分数保持不变,最高分为321分。*****作业区根据岗位差异分别制定得分标准,细分为调车组、信号、扳道、调度、清扫、班组安全员等共六类十六种岗位,详见《*****作业区经济责任制》附表三。在岗职工按出勤工数折算得此基础分。基础分分值依据每月倒班作业区提奖额度计算得出。、 4.2个人考评分由职工素质、业绩表现决定,具有个体差异,由倒班作业

区每月评定。与《*****作业区2013年管理制度及奖惩实施细则》及《*****作业区2013年经济责任制》等专业管理办法结合,具体体现为在“工作实绩”项内进行加、减分,其中“工作完成数量及质量”、“安全环保”、“劳动纪律”三个因素按条件设立基础分,“其他”因素未设立基础分。职工符合专业管理制度中嘉奖或考核项时,按分值10元/分在对应岗评因素中予以加分或减分,原则上最终得分不得高于岗评最高分或低于0分。 4.3岗评分中部分要素定义及评分标准 4.3.1安全责任:指本岗位工作失误对他人和设备安全的影响程度。 轻微责任——无。3分 较小责任——一旦出现失误,不会对他人、*****作业区及中心造成影响。7分 一般责任——一旦出现失误,会对他人、*****作业区及中心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10分 较大责任——一旦出现失误,对他人、*****作业区及中心造成的影响能明

4 文献综述范文: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姚伟黄卓郭磊 内容提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本文试图在契约(激励)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证券设计利益相关者团体 前言 正如Harris-Raviv(1991)所说:“公司财务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方式以及投资资金的运作决策?”这个问题也被称为“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沿着Modiglianli-Miller(1958)的开创性思路,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证券(主要是各种股票和债券)的类型给定的条件下,企业是如何决定其证券资本的发行总量的。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实证工作已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模式刻画出清晰的图象,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公司派”(corporate pie)的大小不受其分配方法影响的固有假设必须得到放松。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投资回报。因此,公司金融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Suppliers of Finance)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Shleifer -Vishny,1997); 反言之,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这一专题被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实际上,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Adam Smith(1776), 而Berle-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的观点。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使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相信:公司治理应该更关注于保护股东的利益。然而,近二十年来的一系列相关的政治经济事件(尤其是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和诸多的公司财务丑闻)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观点的狭隘和短视。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人们从实证和规范的角度提出了五个问题: (1)公司治理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2)如何理解证券的多样性(或称为证券设计)? (3) 以股东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观念应如何修正? (4)公司治理问题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和政策的? (5)是否存在一种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 本文将分五个部分对以上领域的成果进行综述和评析。首先我们将分析和比较可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