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0T14:32:38.0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8期作者:韩志乐

[导读] 土地整治亟需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土地整治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土地整治本质和功能的根本认知,进而开展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天水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近年来,在我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改变的大背景下,国内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外需向内需转化期的“四期叠加”阶段,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此形势下,土地整治亟需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土地整治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土地整治本质和功能的根本认知,进而开展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关键词: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

引言:新常态下的土地整治促进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人物”并进,体现乡风文明;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土地整治加强污染治理,拓展承载能力,促进景观建设,提升环境质量;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土地整治强调以人为本,加强公众参与,促进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树立国际理念,促进区域统筹。

1土地整治研究创新和实践探索相辅相成

1.1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扩大

中国土地整治发展初期,鹿心社就指出土地整理是解决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将中国土地整理初步划分为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2种类型,提出了规划、政策、资金、组织、权属、示范6个关键环节,树立了中国土地整治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整治工作推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大量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土地整治。樊闽认为“十五”时期的土地整治以补充耕地数量为主要目标,在“以建促保”的理念下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开始注重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在内涵上不断深化,由数量管理到质量管理再到生态管护,外延上由单纯补充耕地数量拓展为综合性的改造治理利用不足、利用不当和利用过度的各类土地。

1.2土地整治的工程、政策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完善

回顾中国现代土地整治实践历程,以1997年上海市开展“三集中”土地整理为代表,即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整治就以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但是,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再加上当时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减少的耕地面积逐渐上升,在耕地数量、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土地整治作为补充耕地的唯一途径,开始偏向于耕地保护尤其是补充耕地数量。

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颁布实施,首次提出“全域”土地整治概念,整治范围涵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实施手段扩充为土地整治分区、重点区域、土地整治工程、示范省和示范县建设和探索试点等,更加重视工程和政策相结合的土地整治措施,并对土地生态整治进行了初步安排。

2中国土地整治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2.1落实国家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提高基本农田整治比例,建设生态良田加快良田建设、促进农业转型是当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全国已经建成超过4亿亩高标准农田,“十三五”时期应继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实现建设、管护、利用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形成“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心”五良互动的促进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新格局。

2.2实施建设用地节地战略,完善建设用地整治政策机制

扩大整治规模,满足发展用地空间和转变用地方式,双重需要积极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旧工矿改造,通过建设用地整治和流量控制,缓解城镇建设用地压力,全面优化城乡、产业和居民点等用地布局,形成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推进农村闲置低效土地整治,挖掘农村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潜力,为改善农民生活、美化农村面貌拓展用地空间。完善“增减挂钩”,引导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合理流动、互补互助,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进新农村建设。

2.3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山水林田湖”土地综合整治

大城市群和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整治,要探索都市型多功能土地整治,加强城乡生态防护和建设,实施农田和绿道绿网建设,联接城乡绿色空间,美化城乡景观。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促进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和土地生态衰退严重的区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治理水土流失,提高退化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遏制土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4加强土地整治示范区、示范县和生态良田示范省建设

继续实施粮食主产区、西部生态建设区、煤炭基地、土地复垦、7918沿线土地复垦、南水北调沿线土地复垦、城乡统筹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战略后备区集中补充耕地、城乡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等11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县和生态良田示范县建设,继续引领土地整治方向。

2.5完善土地整治政策,依法推进依法整治

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共治机制,树立土地整治法治意识,推动管理工作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合理区分政府与市场在土地整治中的职能定位,提倡由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区域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制定并实施规划,具体实施的方式、途径交由市场处理。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总结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模式(PPP模式)、科学界定政府、公众、企业关系,提升规划对各方主体的服务能力。

结语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国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转型需求和逐步深入的全面改革预期将为土地整治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

战,亟需土地整治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地进行积极的转型发展探索。完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和引领效能,进一步强化转型发展导向下的规划定位、目标及任务,有效统筹资源、服务国家内外大战略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7,28(14):1-9.

[2]黎东升,曾靖.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5(5):42-47.

[3]高昕,张冬平.新常态下中国粮食安全的特征与对策探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49(3):403-4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