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但愿人长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埋(mái)头品尝形影不离阴晴圆缺

宽慰埋(má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

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降低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5.质疑问难、梳理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梳理:作者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作者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自主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1. 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苏轼为什么有这不同的情感变化呢?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文本,与词人对话。

(五)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

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①交流。(中秋团圆、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相机板书:中秋团圆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啊!

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相机板书:手足情深

②从“各奔东西”、“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找生交流。相机板书:分别已久

点拨深化:中秋佳节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兄弟阔别多年,他多么思念弟弟,深切的思念令他心绪不宁。

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层层深入。)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

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学生交流. (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

(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4)月亮真的无情吗?(交流)相机板书:无情。

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

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3)找生交流一: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①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相机板书: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②点拨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