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及其对现今的启示【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的道路中,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和新民德”的著名的救国方案,形成了独特的“三民”思想,他认为国民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德性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实现可能性和一国民族最终的走向。这学说的提出不久,在当时就引发了社会上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潮。在现代化建设今天,严复的“三民”思想仍具有熠熠的闪光点。环境改变和条件允许,使得我们有必要和有条件去深思和发掘其中的价值。

【关键词】民力;民智;民德;救亡;启蒙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yan fu proposed a famous theory of saving nation ---increasing people’s strength ,developing people’s intellect and upgrading people’s ethics, which formed a unique “san min”thought. he believe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s final tre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quality, their level of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moral being of citizens. a campaign to remold national bad habits in then society was triggered after a short time when th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virtually, yan fu’s “san min”though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conditions make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onder and explore internal value in “san min” thought.

keywords: people’s strength; people’s intellect; people’s ethics; salvation; enlightenment

前言

自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时局多变,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无法像以往那样应对外来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侵。在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中,只有“以夏变夷”,只听闻从印度而来佛教消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清王朝也被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社会体制中;近代的西方入侵无法用以往的“以夏变夷”的方法去解决,李鸿章感叹这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因此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运动与思潮风起云诵,涌现了一大批志士仁人,其中翻译家、思想家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着独特的地位,影响了好几代人,“从严复同代或稍晚一些的人,到鲁迅的一代,到比鲁迅更年青的一代,无不受其赐”i,因为严复除了受中国文化熏陶之外,与同时代的洋务派、维新派与革命派相比更精深西方文明;更重要的是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仍处于中西方文明交汇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严复对民族与国家所思所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出时的理论背景

鸦片战争后,在应对西方文明冲击中华文明时,形成了不同的思

想派别与政治派别:那就是开明绅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强兵求富”与其抱着老祖宗不放的顽固派;这些不同派别虽主张不一,但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而在甲午战争之前确实也是思想界的主流,他们也相信能够维护住“祖宗之法”和王朝之制。直至1895年甲午战争发生,中国惨败之后,这种强烈的现实创伤刺痛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思想主流也随之发生转变,开始相信借用西方的技术工艺来维护“祖宗之法”不可能取得成功,并且正是落后的“祖宗之法”导致了国家的贫弱,所以需引进使西方富强的民主、自由与平等等政治文明。在使中国走向自由、民主与平等道路的方法上,严复与维新派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那就是严复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民的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德性修养出发,认为要先培养“民力”、“民智”、“民德”为根本的出发点,因为它们是决定着民主、自由与平等的实现可能,而当时的维新派急于通过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来实现“救亡图存”,时代根本没有时间去让行动家们去深思,如在1905年,严复与孙中山会晤交谈,严复认为由于中国国民的品行与智力等原因,需缓慢地进行变革,最急从教育入手,而孙中山一语道破地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家也”ii;另一方面则是严复所崇拜的西方老师斯宾塞,他“向严复灌输的19世纪的渐进主义的进化论,使他有效地反对了任何18世纪的认为理想政体能立即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实现的观念”iii。同时斯宾塞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社会有机体”这一概念其引发

的思想对严复影响也使得他坚信“民力”、“民智”与“民德”的根本重要性。斯宾塞的“社会共同体”主要含义有二:“一个有机体与其他有机体共处在达尔文主义的环境中,为生存、为发展、为伏胜而斗争”iv;“社会‘群体’的质量有赖于‘各个单位’或各个细胞的质量”v。这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依附于家族、乡里邻党等集体中,个人在集体中才能得到确认。故严复为这迥异于传统的“己群关系”所吸引。

在严复自己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比民主、自由和平等更为基础和重要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思想,深信国家的繁盛与否在于此,“国之强弱贫富之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立而后其政法从之”vi,并终生信奉之,这“三民”思想也可谓是理解严复其他所有思想的基础与钥匙。

二、“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鼓民力

近代中国一直被西方饥之为“东亚病夫”,这并不是空隙来风。严复所认为的民力,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体力与人力,同时也涵括了充满活力的进取精神。为什么要提倡鼓民力?他认为体力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基之一,“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基”vii,并以古希腊人、突厥人等举例说明国民身强力壮和精神充满活力对一国兴起的重要性。在当时,由于中国国民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环境中,整个人显得面黄肌瘦、呆滞无力、僵化柔弱,而在当时的战乱时代,更亟需体力健壮的生龙活虎的人,因为“形神相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