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导读:猜猜老师描述的是班上哪个学生?为什么毫不费力就猜到了?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在小组中选择两个人,观察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眉毛,看看他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预设:通过观察对比,我们会发现,就某一外貌特征而言,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2)讨论:我们的长相独特吗?结合单眼皮和双眼皮的特点,有耳垂的和没有耳垂的,会有多少种不同长相的人?3)上表中每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
如果结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结合了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外貌特征,会有多少种不同长相的人?我们班能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吗?全世界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人吗?三、拓展活动:猜猜描述的是哪位同学的特点?(根据眼睑、额头发际线、耳垂、下颌骨等特征猜测)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授课日期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
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
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
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时1 课时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情况分析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
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
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
2、请学生观察水样。
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
强调轻拿轻放。
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物质的分离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磁性等。
2. 物体的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3. 风与空气学习风的形成原因和作用,了解风的分布和性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宇宙与地球学习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和天文现象,了解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5. 植物和动物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问、展示实物和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和示范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展示一些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实验活动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5. 检测与评价通过小测验、练习和课堂表现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提炼,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实验记录等方面,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时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教案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提问,了解学生对钢筋混凝土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制作原理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观察学生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钢筋混凝土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钢筋混凝土的认识和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时围绕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重点培养以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建筑材料,理解钢筋混凝土的独特性;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探讨钢筋混凝土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及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实践应用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钢筋混凝土的优势。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将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增强对材料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提升综合科学素养。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堂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我对课堂氛围的调动不够,导致学生兴趣不足。
2.教学评价方面,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实时反馈不够及时,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课堂氛围的调动,通过设置有趣的导入环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 冲出地球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冲出地球》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13课时,主题为《冲出地球》。
本课主要介绍了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以及物体冲出地球所需的速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科学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体验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
2. 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简单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
3. 通过体验地球引力的活动,认识物体冲出地球需要一定的速度。
4.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5.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教学难点】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他们对宇宙和航天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和错误的观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太空图片,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并提问:“你们认为人类是如何冲出地球,进入太空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太空图像和视频,如星系、行星、宇宙黑洞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2. 教师详细介绍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肉眼观测、望远镜的发明,到现代的天文卫星和太空望远镜,向学生展示各种观测工具的外观和功能,并解释它们对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通过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向学生展示人类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壮丽成就。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新苏教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1. 引言:物质的变化;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物质的化学变化;4. 物质的物理变化;5. 实验与探究;6. 综合应用。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但是,对于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能够分析物质变化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分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2.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教材准备: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3.课件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呈现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对人的作用,以及认识到细胞是生命体的根本单位;4、能够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绘制简单图表;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并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我们将进行水滴里的生物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并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并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中,我们将通过做酸奶来认识细菌的存在,并了解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惯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共同进步。
2、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细胞的存在。
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并进行标注。
3、探究细胞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体验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让学生了解探索生命奥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5、稳固研究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细胞是什么?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探索生命奥秘很重要?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四、课时安排: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2、做酸奶1课时3、馒头发霉了1课时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一、课题:2、做酸奶二、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一、课题: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三、教学准备:洋葱、显微镜.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教学内容:1-5课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单元课时安排:每课一教时共5教时.课题: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课题: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 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课题: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学准备: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一、课题:4、火山和地震二、教学目标: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一、课题:5、地表的变迁二、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五、教学过程:一、单元名称:物质在变化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四、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变化1课时2、铁钉生锈了1课时3、变色花1课时4、洗衣服的学问1课时一、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二、教学目标: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三、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四、教学准备: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一、课题:2、铁钉生锈了二、教学目标: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四、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五、教学过程:一、课题:3、变色花二、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四、教学准备: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一、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二、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四、教学准备: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五、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发现和取得的成果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力量.通过模拟实验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了解模拟实验可以有效的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球仪、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学生准备:尺子、记录用相关用品教时:1课时第四单元探索宇宙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我们人类最近的太阳系开始研究;认识太阳系的成员和组成;了解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运动规律.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2、知道四季的成因.3、能做阳光施舍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系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教时:1课时第四单元探索宇宙3.看星座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引领学生看夜空、认星座;建立“我的星座”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内容有一、建立我的星座.二、介绍星座知识.三、制作“星座”放映器.四、建立银河系概念.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看夜空;认星座.难点: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制作星空放映器的材料第四单元探索宇宙4.探索宇宙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二、介绍运载火箭;三、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四、介绍探索太空的英雄.五、认识航天事业的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探索宇宙的历史.2、知道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能够收集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4、意识到航天事业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难点:认识逐级加速火箭是如何摆脱地球引力的.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一、单元名称:假设与实验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2、有依据地提出假设.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4、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5、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6、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7、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8、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9、乐于合作进行实验.三、教学重、难点: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四、课时安排:1、假设1课时2、实验1课时一、课题:1、假设二、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有依据地提出假设.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三、教学重点、难点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四、教学准备:图片、资料.一、课题:2、实验二、教学目标: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三、教学重点、难点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四、教学准备: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21 / 21。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科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遗传和变异的实验。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一个生动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遗传和变异来解决。
2.呈现(10分钟)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遗传实验,如“种豆得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消失的恐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一节课,名为《消失的恐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举办“恐龙展”,让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并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2.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学生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他们对恐龙可能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展示恐龙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然后提出问题:“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现在还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描述恐龙的特征和生活。
Step 2:呈现任务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要举办一个“恐龙展”,需要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恐龙种类,并准备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问题,例如:“你们的恐龙是什么种类?它们生活在哪个时期?有什么特征?”Step 3:信息搜集与整理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可靠的资源,例如科学书籍、博物馆网站等。
学生可以查找恐龙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地球的结构”,详细内容为1.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1.2节“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内部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各部分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 学具:学习单、画图工具、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波的传播图,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
进而引入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
3. 新课讲解:(1)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通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演示地震波的传播过程,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地球内部结构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1.2 地幔1.3 地核2.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 答案:(1)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为17km。
地幔:地壳下面,约占地球体积的84%,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
地核:地幔下面,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5课时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5课时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科技改变生活《第15课时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的教材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重点介绍了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人们改造环境的途径,并且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意识到科技产品是通过科学技术改造环境的途径,并了解技术在人们改变环境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意识到一些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 通过制作知识卡片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技改变世界”的概念。
4. 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5. 培养学生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使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得出探究结论。
6.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愿意进行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能力。
7.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选择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
[难点]如何界定“里程碑式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他们对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可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
他们的好奇心强烈,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本节课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里程碑。
科技产品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首先,我想请你们看一个视频片段,展示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8课时 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8课时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科技改变生活中的第18课时,主题为《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本课主要介绍了电动机的原理、构造以及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并认识到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 知道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2. 了解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3. 掌握如何使用电动机。
教学重点:1. 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2. 电动机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现代工业中。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科技产品和现代工业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例如力、运动等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有一些困惑,因此需要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和讲解。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如何使用电动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现代工业产品的图片)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电动机和现代工业的内容。
请看一下这些图片,你们能认出其中的一些产品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举手回答)学生A:老师,我认识这个是电梯,还有这个是电动汽车。
学生B:我知道这是机器人,它可以自动完成一些工作。
教师:非常好!你们已经认识到这些产品都与电动机有关。
那么,电动机对于这些产品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Step 2: 引入电动机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动机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学生C:电动机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教师:非常好!电动机的确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那么,你们能想象一下电动机的构造是怎样的吗?Step 3: 学习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教师展示电动机的实物或图片)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电动机。
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教案: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课题:物质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
2. 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实物。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水、冰块、水壶、玻璃杯、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形态和状态,并提出问题:“物质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和状态?”引导学生回答。
Step 2:学习新知(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或实物,向学生介绍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并讲解每种状态的特点和条件。
2.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如冰块、水壶中的水等,让学生描述物质的状态和变化过程。
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冰块放在玻璃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描述冰块的状态变化,并解释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物质会发生状态变化?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条件。
Step 4: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物质的状态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并解释原因。
2. 让学生通过描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判断物质的状态变化。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思考:物质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6: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并进行小结。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物质的三态变化的小作文,描述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特点和条件,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的三态变化。
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物质的状态变化,并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3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1《消失的恐龙》(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4.教师引导:在我们的恐龙展中展示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这些恐龙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些模型图片中的恐龙形象是根据什么复原出来的呢?是设计师们凭空设计出来的吗?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和视频,恐龙化石,恐龙塑料模型等。
学生小组准备:恐龙化石图片,恐龙塑料模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5分钟)
5.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5种恐龙图片以及下面的5种恐龙化石模型,将恐龙与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连接起来,并且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比较的这5种恐龙,我们发现恐龙的形态差异真的很大。其实科学家们发现的恐龙远远不止这5种。
7.相机出示其他种类的恐龙,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恐龙,并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8.教师出示相应的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之所以能够复原恐龙是因为化石的存在,人类对于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人们对恐龙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化石在恐龙的研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化石的知识。
答案:1.B2.A 3.C 4.A 5.A
二、判断题
1.大熊猫、银杏、蟑螂等都称为“活化石”。( )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过程及方法●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及技能●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及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内容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一: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 单元二:恒温和恒温动物;3.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4. 单元四:科学与人类生活;5. 单元五:环境问题与保护;6. 单元六:物质与能量。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进行呈现和巩固,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究、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方法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使他们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 探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加强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1. 教师的评价:通过实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2. 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研究自觉性和自我反思能力;3. 小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相互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9课时,主要围绕化石的意义展开。
通过学习本课时,学生将了解到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定义。
科学探究:1. 在教师引导下,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事件发生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化石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到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对化石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复习:老师可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的回忆,例如:“请你们回忆一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是什么?”2. 引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化石的意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化石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吗?请思考一下。
”Step 2:讨论化石的意义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化石的意义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
2. 学生陈述观点: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观点,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反驳,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总结:化石的意义:(1)揭示生物演化:化石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演化过程,它们提供了关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和灭绝的珍贵证据。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 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是关于物质的变化的内容第1课是以蜡烛的变化为主题。
通过学习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热量,而蜡烛燃烧后的物质与原始蜡烛有所不同,形成了新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3.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过程与方法:1. 实践探究: 学生通过制作和燃烧蜡烛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
2. 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和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讨论与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形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实践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3. 培养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 通过蜡烛的制作和燃烧,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2. 运用所学知识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究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但对于物质变化的分类和判断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导入1. 老师可以展示一支已点燃的蜡烛,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吗?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观察已经点燃的蜡烛,并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和变化。
实践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套制作蜡烛的材料,包括蜡片、容器和蜡烛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三、教学重、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2、做酸奶1课时3、馒头发霉了1课时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二、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水样和显微镜四、教学过程:一、课题:2、做酸奶二、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二、教学目标: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三、教学准备:洋葱、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单元名称:我们的地球教学内容:1-5课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单元课时安排:每课一教时共5教时。
课题: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课题:2、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课题: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教学准备: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教学过程:一、课题:4、火山和地震二、教学目标: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5、地表的变迁二、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单元名称:物质在变化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四、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变化1课时2、铁钉生锈了1课时3、变色花1课时4、洗衣服的学问1课时一、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二、教学目标: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准备: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2、铁钉生锈了二、教学目标: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四、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3、变色花二、教学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教学准备: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二、教学目标: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意思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四、教学准备: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五、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发现和取得的成果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的伟大,科技的力量。
通过模拟实验来解释环形山的形成,了解模拟实验可以有效的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球仪、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学生准备:尺子、记录用相关用品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2、太阳系大家族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我们人类最近的太阳系开始研究,认识太阳系的成员和组成,了解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关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八大行星。
2、知道四季的成因。
3、能做阳光施舍与斜射形成温差的实验。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难点:探究行星与太阳系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3.看星座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引领学生看夜空、认星座,建立“我的星座”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内容有一、建立我的星座。
二、介绍星座知识。
三、制作“星座”放映器。
四、建立银河系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
2、知道银河系的概况。
3、认识北斗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能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看夜空,认星座。
难点: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制作星空放映器的材料教学过程:第四单元探索宇宙4.探索宇宙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和观测工具的发展。
二、介绍运载火箭,三、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实验卫星、宇宙飞船和星际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