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论文
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_人类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_人类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人类生态学论文5900字(一):人类生态学派城市空间研究述评论文摘要:人类生态学派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城市社会,并首次将空间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
人类生态学派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虽然并未形成系统的社会空间理论,但提出了合理的空间论断和社会空间研究的生态学视角。
关键词:人类生态学派;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科学界广泛的空间转向,主要是依托城市社会研究展开的。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空间单位,空间一直贯穿于城市社会研究中。
1916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这标志着城市社会学的建立。
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在实际研究中创立了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第一个主流范式,其空间思想也是社会空间研究的奠基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
梳理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研究,对于掌握社会空间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我们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人类生态学的思想。
一、人类生态学派空间研究的范式人类生态学,顾名思义,是使用自然科学中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而形成的一种理论。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提出的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认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命网络。
另一方面,一个区域内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物种之间会为争夺资源展开竞争,不同物种通过竞争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均衡关系的实现。
“各种物种之间的竞争性合作关系的分析或许可以很好地用作人类生态学类似的研究模式。
”[1]“人类是群生群居的动物,他无法单独生存,相对来看,人是弱小的,他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保护他,供他居住,还需要有同类伙伴的协同合作。
”[2]在此基础上,人类生态学者还指出人类社群自发地进行“生物性”生存斗争,结果导致自身与环境间功能适应,城市以及城市的形态结构都是人们适应环境的产物。
大学生论文生态人意识论文
大学生论文生态人意识论文:大学生生态法上人的意识培育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随着生态文明的兴起,中国实施高校生态法制教育是对生态文明的积极响应,而通过生态法上的人意识培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法制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人意识;培育一、生态法上人的意蕴1.私法上人的意蕴。
第一,在以“个人主义”为思潮,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制时代,以民法中的自然人理论来建构“法律的社会化”现象,以及“社会本位”法制,就存在诸多缺陷了。
第二,民法上的法人理论建构,仍沿用自然人理论中的“中人”标准与“理性人”预设;第三,商人理论的不足。
这种以“营利性”为特征的“商人”预设只能严格限制在经济领域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扩展到经济领域的全部,更不可能扩展到全部社会领域。
2.公民理论人的意蕴。
近代以来,社会契约论已成为共识,因此公法的理论原点应为“公民”。
但这对于保护个人免受专制之害是无助的;公民理论也很难解释近代的“民主多数制”以及现代社会的“公众诉讼”来弥补“多数决”不足而形成的“民主多数制,尊严少数人权利”的机制;现代公法制度,“正在从公共服务的概念中——而不是从主权理论中——诞生。
”[1]这可以从公民理论进行推演,但是这种推演的过程仅解决了“公民的公共性需求”,但对于如何保障这种“公共性需求”以及“民间资本是否能介入这些公共服务”,“政府如何调和其主权者身份与社会公共管理者,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则无法从公民理论进行解释。
3.社会法人的意蕴。
社会人之模式远比市民模式、公民模式丰富多彩。
在社会法中,社会人的意志与权利是借助社团这个平台予以实现的:社团的目的是克服市民社会危机和弥补私法的不足;社团的功能是克服市场失灵与防止政府失灵;社会法主要是以社团的定位来设计的。
社会人理论的继续展开就是环保社团。
环保社团作为社会法上社团的一种,不仅具有以上所述社团的特征同时环保社团的特殊性在于其一方面作为社会人之平台,另一方面实际上是社会人理论的继续展开,成为生态人的平台。
生态人类学读后感
生态人类学读后感篇一生态人类学读后感嘿,朋友!最近读了生态人类学相关的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啊!你说这生态人类学,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
以前吧,我可能觉得生态不就是环境嘛,人类学不就是研究人的嘛,这俩能有啥关系?可一读才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生态就是大自然,是那些花花草草、山川河流。
但生态人类学告诉我们,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呀!我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
比如说,我小时候在老家,那时候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直接看到小鱼小虾在里头欢快地游来游去。
可后来呢,因为工厂的增多,污水排放,河水变得浑浊不堪,鱼虾也没了踪影。
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吗?我觉得吧,生态人类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人类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可能有着聪明的大脑,能够创造出各种高科技,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自然的死活?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吗?再说说那些生活在原始部落的人们,他们虽然没有我们这么先进的科技,但他们与自然相处得却那么和谐。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呀!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未来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破坏生态,直到地球无法承受?还是及时醒悟,努力去修复和保护我们的家园?这真的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不是吗?篇二生态人类学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生态人类学这本书,我这小心脏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知道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咱们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能这么复杂,这么微妙!就像谈恋爱似的,一会儿好得如胶似漆,一会儿又打得不可开交。
比如说,咱们为了盖房子、种庄稼,大片大片地砍伐森林。
这看起来好像是我们人类在发展,在进步,可实际上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失去了家园,生态平衡被打破,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这难道不是我们自找的吗?我不禁要问,这样的发展真的值得吗?还有啊,咱们总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不停地买买买。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800字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800字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生态学可有意思啦!比如说,我们去公园玩,能看到大树、小花还有小草。
大树给小鸟提供了家,小鸟在树上唱歌,多快乐呀!小花小草呢,它们让公园变得五颜六色,漂亮极了。
这就是生态的一部分哦。
还有,池塘里的小鱼和青蛙。
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青蛙会捉害虫。
它们一起生活在池塘里,互相帮助。
如果池塘里的水被弄脏了,小鱼和青蛙就会不开心,甚至可能活不下去。
我们人类也要爱护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要不然,小动物们的家就被破坏啦。
所以,让我们一起保护生态,让大自然更美丽!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生态学。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春天的时候,好多花都开了,有红的、粉的、黄的,可好看啦!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
这就是生态中的一部分哦。
再比如说,森林里有好多大树,大树会产生氧气,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而且,森林还是小动物们的家,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兔子在草丛里玩耍。
可是,如果我们乱砍树木,森林就会变小,小动物们就没有地方住了。
所以,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生态。
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什么是生态学吗?让我来告诉你们。
比如说,在农村,有大片的稻田。
农民伯伯种的水稻,会引来好多小虫子。
这时候,青蛙就来帮忙啦,它会吃掉小虫子,保护水稻。
还有果园里,果树上结满了果子。
小鸟会飞来吃果子,但是小鸟也会帮忙吃掉一些害虫。
这就是生态中的相互关系。
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地方,不能随便破坏。
如果稻田里打了太多的农药,青蛙可能会死掉,害虫就会越来越多。
让我们一起关心生态学,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作文四小朋友们,生态学可有趣啦!想想看,在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它们的生存方式。
还有海龟、海豚,它们都在大海里快乐地生活。
但是,如果人们往大海里扔很多垃圾,海水就会被污染,小鱼、海龟它们就会生病。
在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它们吃草,然后粪便又能让草长得更好。
这也是一种生态平衡。
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困境及思考
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困境及思考
吴正彪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1)001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到生态人类学,这是文化人类学就民族文化对涉及生态问题进行探讨时又一分支学科在分野后成熟的重要标志.无论是文化生态学还是生态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此,文章仅就该学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提出思考.
【总页数】4页(P108-111)
【作者】吴正彪
【作者单位】黔南州民族研究所,贵州,都匀,5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生态人类学学科性质研究综述 [J], 程林盛
2.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 [J], 高琪
3.区隔与融合:中国环境社会学与生态人类学的跨学科演绎 [J], 罗桥
4.试论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J], 张群辉
5.范式理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学科范式发展困境与思考 [J], 刘红建;孙庆祝;高雯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绪论生态人类学是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简言之,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Seymour-Smith 1986:62)。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进化较为全面的理论。
每一代都要繁衍出比适合生存的数量更多的个体,而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个体间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那些具有利于生存个性的或通过变异的个体得以继续繁衍。
正是环境的网络决定了某种特性是否有利于生存。
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对达尔文的论述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容置疑的影响。
马尔萨斯是人口统计学的开创者,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要超出食物供给的限度(Seymour—Smith 1986:87),这种趋势会导致疾病以及饥荒,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Seymour —Smith 1986:87)。
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居住地、栖息地。
Haekl在1870年指明了现代意义上生态的概念,意为经济、居民、动物的研究,即动物同有机及无机环境间的关系。
这包含了达尔文所指出的生存竞争状况下有益的对立关系(Netting 1977:1)。
因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在一个受到制约的环境内的活动构成的。
作为对达尔文理论的回应及其延续是很多人类学者继而转向环境决定论的研究,作为其理论阐述途径。
早期的文化决定论试图通过按照环境的不同而勾画人类群体的文化形态,比如刻画自然形态与人类技艺之间的相互关联(Milton 1997)。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一):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论文摘要:高职数学课堂的质量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育程度,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来帮助找到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平衡,本文以研究高职数学课堂为例,审视在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堂;生态平衡;教育策略引言教育与所处的生态环境之中有着可循的作用和规律,正是为教育生态学。
我们研究现阶段下高职数学课堂下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中的关系,利用教学的内容、资源来分析目前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失衡的缘由,再去探知高职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职课堂中教学现状1.1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时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提出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它是指: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功能将处于平衡协调的动态化之中。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中我们把教育比作一个系统,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系统里的子系统,系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失衡的情况。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方式和场所,思考在高职数学的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主体去形成生态平衡,促进各个主体和谐发展,教育中构建生态课堂是利用教学实践来形成教育生态学[1]。
1.2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传统的教学只有课堂一个方式和场所,所有的失衡、冲突、共生等都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课堂中无效且“霸王”式的的教学生态环境,是不能促成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再加上学生作为生态主体,数量并未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接纳的范围内,活动空间受限,固定座位的方式也是缺乏考虑的编排制度,这类半封闭或者说全封闭的教育方式,脱离社会实际、能量流严重,呈现一种单向流动,信息输入和输出程度大量阻塞,缺乏活力与生机,所以导致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失去平衡[2]。
1.3课堂生态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主体上一直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适应区域里生态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大量生态危机反复出现,是实打实的“瓶颈”期,虽说现在区域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方针出现了倾斜,但是社会和大众对于此还是缺乏重视,还是认为高职教育不算主流教育,在作为生态主体的高职授课教师方面,很容易失去了对教育的热情和自信,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
论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整生性生态观——以张炜的《九月寓言》为例
20 0 9年 6 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
V0 . 4 No 3 12 .
J ma fLiz o ah r ol e  ̄ l uh uTe c esC l g o e
J n. 0 9 u 2o
论 文 学 人 类 学视 野 下 的整 生 性 生态 观
— —
田野 里 奔 跑 嬉 戏 , 野 地 里 的 自 由 女 神 ; 则 是 白 胖 是 肥
热 力 , 当夜 幕 降 临 她 总 是 撩 开 了 长 辫 带 领 着 大 家 在 每
有 了 更 为 紧 密 的 联 结 。 张 炜 的 小 说 创 作 一 直 着 眼 于
乡土世界 的生命 图景 的构建 , 由早 期 关 注 人 与 自然 生
基 础 的交 叉 性 学 科 。 它 以跨 学 科 性 、 动 性 、 放 性 、 互 开
野 地 , 情 的 歌 颂 这 片 土 地 的 神 奇 , 了 更 进 一 步 表 忘 为
达 自己 尊 重 并 敬 畏 一 切 生 命 的 生 态 审 美 理 想 , 炜 采 张
整合性 和实践性 为学 科特 征 。叶舒 宪先 生 曾经提 出 :
类 学 研 究 的视 域 ” 。而 “ 人 类 学 从 1 … 当 9世 纪 关 于 人 的抽 象 言 说 的科 学 变 成 2 0世 纪 的 大 规 模 的 民族 志 方 法 论 时 , 土 性 成 为 滋 生 人 类 性 的 文 化 土 壤 , 到 了 乡 受 高 度 的 重 视 , 土 性 的探 求 奠 定 了 现 代 人 类 学 发 展 的 乡
得像水 生植 物 似 的 姑娘 ,她 躺 在 黑 影里 歇 息—— 就 “
像 刚 刚 挖 掘 出 的 一 块 地 瓜 , 身 沾 满 了 土 末 , 扑 扑 浑 红
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读书随笔
《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读书随笔一、关于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在我阅读《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的过程中,对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生态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人类学与生态学,致力于研究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们需要明确“生态”这个词的含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及其与所处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和相互依赖。
而人类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
当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生态人类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中,有几个关键词不容忽视。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人类学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与自然对立的存在。
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方面,如科技进步对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方面,如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人类学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文化对环境的理解和利用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文化生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环境保护策略。
生态人类学还关注“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如空气净化和气候调节等。
这些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生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展开。
这些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我们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 生态人类学的定义与起源在我开始阅读《生态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我首先被生态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所吸引。
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
略论学科意义上的⽣态⼈类学2008年5⽉第32卷第3期安徽⼤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A nhu i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M ay2008V o.l32N o.3略论学科意义上的⽣态⼈类学汤夺先(安徽⼤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态⼈类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运⽤⼈类学的理论和⽅法研究⼈类、⽣态环境及⽂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门⼈类学分⽀学科,以⼈类、⽣态环境与⽂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发展⽣态⼈类学既是解决⽣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是⼈类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
应当按⼀定的路径发展我国的⽣态⼈类学。
关键词:⽣态⼈类学;⽣态环境;⽂化;学科发展中图分类号:C912.4⽂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1-5019(2008)03-0035-05⼈类作为整个⽣态系统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获取经济利益、维持⾃⾝⽣存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并且⼀直在严重地破坏着⽣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稳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较⼤的⽣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危害到整个地球⽣态系统的良性运⾏。
/在开发名义下的环境破坏和不顾后果地乱占资源的进程中,⼈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必须重新修复⼈类与环境的关系0。
[1]1在这种情况下,⼈们逐渐重视对⽣态环境的研究,⽣态⼈类学等新兴学科应运⽽⽣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学科。
⽣态⼈类学的出现与环境污染威胁到⼈类的⽣存发展、⼈类⽣态环境问题⽇益突出的现实密切相关。
学界/对⽣态⼈类学热情的⾼涨与环境问题不⽆关系0。
[1]1在当前及今后⼀段时期内,在⾃然资源⽇趋紧张、⽣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关注环境问题与⽣态问题,更需要对⽣态环境进⾏保护,因此,⽣态⼈类学就有了更为⼴阔的⽤武之地,发展⽣态⼈类学学科也就有了更⼤的价值。
本⽂拟就⽣态⼈类学的界定与研究对象、学科定位与地位、在我国发展⽣态⼈类学的意义与⽅式等层⾯进⾏粗浅的探讨,敬请学界⽅家学者批评指正。
生态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论文范文生态学论文范文随着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开展、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当今生态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下面是为大家的生态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所谓鸟击指的是,航空器与鸟类发生相撞事故。
在飞机开展历程中,鸟击事件一直存在,给航空运输埋下了极大的平安隐患,轻那么导致航班延误,重那么导致机毁人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鸟击事件出如今飞机的起降环节,所以,重视和做好机场鸟击防范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963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鸟击会议,相当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是,音响设备是防范鸟击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学因素及其方法,因此成效并不显著。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兴旺国家开场重视生态学知识在鸟击防范中的应用,且获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我国鸟击防范工作尽管起步偏晚,然而国家民航总局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国内大中型机场均先后启动了鸟类生态学和鸟击防范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安康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谓生态管理技术指的是,在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的根底上,制定和施行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其构造与功能进展适当调整,以符合人类的普遍期望,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开展,管理策略强调立足于措施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同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对管理方案的及时、有效调整。
机场对鸟类的吸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食物链上,机场及周边的土壤、草坪中生存着大量的小型动物,在鸟类食物链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可能是鸟类的直接食物,也可能是鸟类的间接食物。
在整条食物链中,蚯蚓等昆虫会成为鸟类的直接或者间接食物;开花结籽植物可以为植食性以及杂食性鸟类提供大量食物;小体型的鸟类那么是老鹰等猛禽的目的。
机场及周边水体可以对鸟类形成较大吸引力,使其前来觅食或者栖息,特别是鸭类等游禽,假设这些鸟类聚居在机场附近,那么将会大幅提升鸟击事件的.发生概率。
生存于排水沟或者水塘中的鱼虾将会吸引鸭类飞鸟前来觅食;夏天飞行区那些较低洼处的积水为水生昆虫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也可能吸引一些鸟类前来觅食。
人类的生态困境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取向(精)
证了人类种群可以很自然地以其他生物体为生命 物质和生物能来源 , 并凭借获取的生命物质和生物 能去确保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 成为一个复杂系统中 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单元。这正是人类社会可以寄 生于而且必须寄 生于自然生态 系统的重要前提。 这一前提的客观存在又导致了人类不管按什么样 的办法去建构自己的文化, 其文化中必然也存在一 个生物性的侧面, 以确保人类建构起来的不同社会 始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寄生关系。 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建构, 从表面上看可以像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那样千差万别 , 但规约文化运行 的信息体系始终有一相当部分始终与自然生态系 统保持一致并相互兼容 , 这就是人类文化建构中的 生物性。由不同文化维系起来的不同人类社会正 是在这一意义上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直接关联, 而 维护这种关联性乃是文化的信息体系。这使得不 管何种文化都不能背离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 命运行规律, 而且还需要在文化信息体系的建构中 得到充分的保证。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建构都是出于保障生命 物质和生物能供给需要的目的, 与此同时, 还必须 保持文化信息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信息体系之间 的一定程度的沟通。任何一个文化都必须具备接 收、 破译、 利用所处自然生态系统某些信息的能力。 要作到这一点 , 就必须保持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与文 化信息系统的某些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从不 同民族文化对生命现象的分类、 评估、 利用与改造 中得到反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正是在关 注什么样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如何利用自然生态系 统的过程中形成的。 地球表面上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及其文化所 着生的自然生态系 统很不相同 , 但基本的生 命物 质、 生物能和信息转化却必须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系 统保持一致, 以确保民族成员像一个普通的生物那 样吸食以及保持与其他生物物种的关系。生命活 动中产生的废物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 , 加入自然生 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互通。民族文化要 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使人类建构的文化与所处自然 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关联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关 联性的存在, 各民族的文化建构不是从人类社会去 认识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 就是从所处的自然生态 系统去反观人类自身, 或者两种观察方式不同程度 的并行。这种观察角度和方式的不同组合也就培 植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然而 , 我们需要明确的
生态学论文2400字_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论文2400字_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论文2400字(一):教育生态学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分析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的教育要求也有所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生态学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并将两者有效结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针对教育生态学及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希望能对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中小学素质教育;分析研究引言近年来为了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努力,力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能有效改变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仍不是非常乐观。
为了跟随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加强重视程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份保障。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教育生态学,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教育指导思想之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上,教与学、师生之间的生态平衡等。
教育学和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的两大理论基础,将教育和生态紧密结合,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共同作用保证教学效率。
教育生态学融合了教育学和生态学中优秀的研究方式,把教育环境中加入自然现象和人文情怀中来。
不仅如此,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过程中合理的生态结构、生态作用、生态规律等,教育学和生态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备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中小学素质教育在一定方向上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强调应用科学合理地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将成绩分数作为中小学生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对中小学生有一个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中小学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并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人类学的审美走向论文
生态人类学的审美走向论文生态人类学的审美走向论文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维发展的人类学,就有审美人类学一支,就有跟审美直接相关的文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形态。
在人类学的大家庭里,有着美学的重要成员。
美学于人类学,不仅有着局部构成的意义,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普遍情形。
这种情况,在生态人类学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是由美学与人类学的学理相通,特别是研究领域的相关决定的。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
美学是通过探索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以构建审美人生与审美世界的科学。
显而易见,两者在目标的设计、目标实现的途径与机制方面均有着相互包含性,相互贯通性。
凭此,美学不仅可与人类学交叉,形成人类学的分支形态,还可向人类学的整体形态、全部形态渗透,构成人类学的普遍特性:审美性。
审美性是人类学的固有特性,是人类学的整体本质的重要侧面,审美走向是人类学的固有轨迹与发展路径。
人类学与美学、生态人类学与生态审美学,是在发展中强化了趋合性,乃至趋同性。
殊途同归,当代美学的前沿形态是生态审美学,生态人类学的前沿形态也是生态审美学。
它们从不同的坡面跃上同一个峰顶,形成整合发展之势,显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
^二、走向生态审美结构^生态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素质、潜能、本质、本质力量自由地形成、发展和与大自然对应性实现的科学。
这种对应性实现,构成生态关系、生态结构、生态场,形成各部分协调发展特别是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由。
这一自主、自足、自律、自觉、自然的生态自由,既是系统的生态规律与生态目的的统一,还是系统的生态规律、生态目的与系统的审美规律、审美目的的统一,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的结合,从而构成了生态审美自由。
与此相应,生态人类学也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与生态审美学的融通与同构。
生态人类学在当代的发展,可分为初始、发展、提升三个阶段。
它每向前发展一步,生态性与审美性的融和随之推进一步,审美性生态结构,也相应地走向审美化的生态结构,最终走向生态审美结构。
人类学的系统生态学述论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生态人类学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2017MDSKRC01)。
人类学的系统生态学述论*付广华【摘要】系统生态学扩大了生态学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影响,直接宣告了生态人类学的诞生。
文章梳理了人类学的系统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并结合拉帕波特的《献给祖先的猪》对其研究策略进行了剖析,认为人类学的系统生态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既充分考虑到人作为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又不会完全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过去常常以小规模社会为研究对象,但如今已将城镇、区域社会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纳入研究范围;善于收集“土著民族”人口、能量、营养等方面的数据,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系统生态学;拉帕波特;《献给祖先的猪》【作者】付广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
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18)05-0051-010人类学自诞生之后一直在参与、在介入,只不过初期成效较小,其影响也就有限。
自从斯图尔德创立文化生态学以后,生态学思维在人类学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大批学者参与其中,成为人类学生态环境研究的中坚力量。
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学家吸收、借鉴了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与方法,在人类学内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生态学方法,最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或环境人类学。
人类学中的生态系统生态学方法,美、英学者已多有所论[1][2][3][4],部分评述切中肯綮,的确为该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既往这些评述对这种方法的特点和贡献却揭示不够,有的甚至将其一棒子打死,造成了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
国内学界对人类学中的生态系统方法有一定的认知,既有比较经典的个案研究[5],也有较为深入的专题研讨[6],但由于当时资料所限,加之写作者的学科背景关系,对该方法在人类学界的兴起仍总结得不够到位,对其特点与贡献虽有所论,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简述人类生态学专业论文题目
【简述人类生态学专业论文题
目】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
说明:欢迎您阅读该资料,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的相关知
识,也欢迎您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生态学与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解析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
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游戏研究
生态学和生态无政府主义
生态政治论
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解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
生态女性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生态的
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技术与人文精神——昆明世博社区生态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人类发展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
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
苏北农村a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从深层生态学看《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颠覆与超越
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白族农村地区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论文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论文摘要:通过学习了人类生态学及其它理论知识,我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目前有很多篇文章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些是通过大坝修筑这一事件来阐述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有些文章是讲述生态移民来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的是通过公路修筑来阐明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而我则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及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这一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正如我们大理宾川的旅游景点鸡足山一样,随着鸡足山旅游景点的蓬勃发展,使得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我们乡村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方面的破坏,很多的原生态的景色由于游客人数的增多而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
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
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
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
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
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
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
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
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
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
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
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
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
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
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
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
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
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Paul Hawken,Amory Lovins,L.Hunter Lovins著, 王乃粒等译,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