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案例分析

学习内容:.课本第58页的例题,练习九第2——5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3、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下面各题

20 ×4 = 6 ×200 = 5 ×4 =

6 ×20 = 6 ×2 = 10 ×4 =

你能把这些口算题有规律的分成两类吗?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小组讨论。

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

6 ×2 = 12 20 ×4 = 80

6 ×20 = 120 10 ×4 = 40

6 ×200 = 1200 5 ×4 = 20

师:•6、2、12分别叫什么?

‚根据自己的观察你能接着往下写一道算式吗?

ƒ比较第一组算式,凭自己的感觉猜一猜,在乘法算式中两个算式相乘,可能有哪些规律存在?

(设计意图:我学习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教学策略》以后,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小组合作是必要的。如在回答以上问题时,有几个小组提出疑问:“在5×4 = 20下面怎么接着写算式呢?”另一个小组的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在20×4 = 80的上面写40×4 = 160”,就像吴正宪专家所说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很重要,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形成真正的互动。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互动后产生的观点,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并且孩子在分类的过程中已感悟到因数的变化可以引起积的变化。)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合作交流

(1)根据第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

(2)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自主探索规律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大,积也变大。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积也乘2。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2倍,积也扩大2倍。

(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初步感觉到积是变化的,变化的条件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了。接着进一步通过三组题的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初步猜想,即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现在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提出猜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猜想是要验证的,所以自然转入下一个教学板块——举例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师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去经历探究积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和自我修正的好习惯。)

2、全班汇报交流,概括规律

师:通过刚才学习,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齐读一遍。

3、验证规律

师: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分组举例验证规律。要求:每组列举一组算式,最少3道。再让学生说一说。

4、探究第二组算式的规律

(1)齐读第一组的规律,根据“乘几”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除以几。

生:缩小

师:科学家在做实验之前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也来一次猜想,你观察第二组算式,猜一猜你会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并验证规律。(2)归纳结论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齐读一遍。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

(师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

师:你读了以后,感觉那些词最关键?有什么疑问吗?

生:两数相乘

生:一个因数不变

生:几

生:几能是零吗?

生:不能是0,因为0不能做除数。

师:你们回答的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想到。

(设计意图:课堂使静态交流向动态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使学生由接受到创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有所收获,这样他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一点一点地教学相长。吴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比如我说“你们回答的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吴老师常明知故问:“我怎么没想明白呢?”“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教师先产生疑问,把教师的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在想,产生交锋。只有对起话来,学生才能受到触动。老师讲,学生可以反驳、可以坚持。但是,真正的互相质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选好话题。本节课我已体会到了。)三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师: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二来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1、根据8×50=4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解决问题

(1)下面这块长方形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560÷8 =70(米)求出长方形的长70×24=1680(平方米)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

师: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3、处理课本第59页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