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圈层间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侵蚀均衡剖面
当海蚀平台展宽到一定程度,波浪作用在也影响不到海蚀崖,海蚀
崖后退停止,从而形成了一个均衡剖面。有人称这样的剖面为侵蚀均衡 剖面。
海平面升降、侵蚀沉积与海岸进退的关系
2.海岸地貌
海岸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1)海蚀地貌
海蚀穴和海蚀拱桥 海蚀柱
海蚀台 海蚀崖
随着河流侵蚀的继续进行 ,地面发育由幼年期、壮年期进了壮年期。最
终形成一个高原接近于基准面的由基岩组成的微缓起伏的地面——夷平
面或准平面。在侵蚀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与水圈相互作用、相互反馈,
影响与控制了地面的发育与演化。
(2)剥蚀系统模式
为了克服侵蚀循环的不足,即地面的剥蚀不完全发生在地面上升以后, 而是在地面的上升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地面剥蚀导致的地面均衡补偿 没有考虑;地面的稳定时间不一定会足够长,以保证地面的演化能够经 理从幼年到老年期的所有阶段。斯特拉母发展了新的地面演化模式—— 剥蚀系统模式。
行丘等几类。
(4)冰面地貌
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川湖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 塔林等。
冰钟乳
冰面湖
冰蘑菇
冰塔
六: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发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
陆块海拔随时间减小的程序是指数式衰减。
在地面剥蚀循环过程中,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构造抬升,地面总是倾向 于降低。
二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三种作用。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呈线
状,并有下切、侧蚀与溯源侵蚀三种形式(如图)。流水对泥沙的搬运
有两种方式,一是推移,二是悬移。
1.坡面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岩石圈的结构,决定水系的形状。
(2)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
岩石圈结构,决定流域的大小、形状和性质。
3.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1)侵蚀循环理论
戴维斯于19世纪末提出的地貌循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了地面
发育的阶段性。这一理论建立在构造上升与河流侵蚀基础之上,说明岩
石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他将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依其形态,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角洲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以及多岛形三
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
右图上: 尖头状三角洲
右图下:扇形三角洲
多岛形三角洲
洪积扇
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 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物地貌。扇形坡度约5~10度,物质主要沙砾,分 选差;扇缘坡度1~2度堆积物多为粉砂、粘土和亚粘土,或又粗粒物质透镜体, 分选较好并出现近水平层理。扇缘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因而形成绿洲。并列 的洪积扇相互连接,可形成长数百千米,宽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山麓洪积扇 倾斜平原。气候变化与地壳上升可使洪积扇遭受切割,形成洪积扇阶地。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 丰富的泥沙来源。 ➢ 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这样可以保证河流带来的泥沙不至于被
波浪、潮流、海流等全部带走。 ➢ 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比较浅。
(2)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过去通常划分为三部分:
➢ 顶积层 ➢ 前积层 ➢ 底积层
现在一般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
➢ 三角洲平原相 ➢ 三角洲前缘相 ➢ 前三角洲相
1.海岸均衡剖面与海岸线进退
(1) 均衡剖面的塑造
在波浪与潮流的作用下,有些地方发生侵蚀,有些地方发生堆积,泥沙发生平行海岸线 的移动——纵移动和垂直于岸线的移动——横向移动,从而使海岸线的平面轮廓与剖面形 态发生变化。
(2)三个假设
a 原始水下岸坡微微向海倾斜;
b 水下岸坡由相同粒径的泥沙组成;
c 波浪前进的方向与海岸垂直及其作用力保持不变。
(2)海积地貌
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变形理的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
被研磨和分选,便形成海滨沉积物。
四 河口地貌
1.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 (1)潮区界:河流下游河段中,潮差为零的那个地点。 (2) 潮流界:潮流沿河上溯到达的最远地点。 (3)近口段: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 (4) 河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的河段。 (5) 口外海滨段:从口门到三角洲前缘坡折处。 河口地区最大的地貌单元是三角洲和三角港。 2.三角洲 (1)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2)三角洲的沉积结构
河流阶地
谷地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冰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 阶地。
阶地由阶面与阶坡组成,前者为原有谷地的遗留部分,后者则为河流下切形成。
三 海岸线与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大陆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地带,也是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典型地带。 在这里,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决定了海岸线的轮廓、海岸的岸坡与海岸线的进退。
第六章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一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1.岩石与水
(1)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2)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
(3)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
(4)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岩石圈表面的形态
2.岩石圈的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
(1)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
坡面流水对地表的侵蚀比较均匀。 坡度、坡长、坡面组成物质、降水强 度与降水持续时间、植被覆盖度等, 影响坡面侵蚀强度。
2.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
岩性软弱程度、植被覆盖度与降 水强度等,影响沟谷地貌,并对谷坡
形态产生很大影响。
3.河流作用与地貌
(1)河谷的发育
(2)河床与河漫滩
河床是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河漫滩则是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
五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
2.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典型冰蚀地貌有冰斗、槽谷(U形谷)、峡湾、刃脊、角峰、羊背石、卷毛岩、
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等。
(2)冰碛地貌
冰川表碛
冰川侧碛
冰川底碛
冰川中碛
冰川终碛
(3)冰水堆积地貌
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阶地、锅穴、蛇
。 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河漫滩表面常由微小起伏,但其地势多向谷坡或阶地方向微倾斜,沉 积物也在同一方向上有粗变细,并有水平层理,与河床相冲积物上部的 斜层理或交错层理形成鲜明对比。
心滩是复式环流作用下在江心堆积而成的。心滩淤积高度超过中水位, 便称为江心洲。
右图:河谷结构图
(3)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