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秋季(上册)讲义 第十四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老师-强化版

初三化学秋季(上册)讲义 第十四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老师-强化版
初三化学秋季(上册)讲义 第十四讲-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老师-强化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知识点1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4)固态CO2又叫干冰。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高清课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4(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两点性质: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6(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A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C纸花不变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D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四组实验的对比说明了水和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纸花变红后加热,又变成了原来的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了。

(3)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常利用此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a(OH)2+CO2=CaCO3↓+H2O(清变浊)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气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汽水、作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2)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可用作①制冷剂,②形成人工云雾(舞台上),③人工降雨。【特别注意】

1.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不是所有物质,有些物质如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会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盐酸、稀硫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者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CaCO3(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

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无毒,但在二氧化碳过多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窒息。通常空气里含0.03%体积的二氧化碳,当含量达到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的时候,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的时候,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2.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1)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和草原绿地却在不断消失,从而导致碳氧循环不平衡,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温室效应的危害: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②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防治措施:①减少煤、石油等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②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倡种草种花增加绿化面积等。

【特别注意】

1.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能说CO2是空气污染物,一般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大约在0.03%左右。

2.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及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矿物燃料的燃烧、动植物体腐烂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并不是说二氧化碳有毒。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

典例精讲

【典例1】(2019?上海)一定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

A.木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铜D.氧气

【分析】根据氢气、一氧化碳、碳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一氧化碳、氧化铜、氧气在一定条件下都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典例2】(2019?沈河区二模)取三套如图1所示的相同的装置、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靠。气密性良好的烧瓶内均充满CO2,三位同学同时分别用注射器向烧瓶中迅速注入等量的水、饱和石灰水和40%的氢氧化钠溶液,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在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所示气压变化如图2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2代表加入的是水

B.AB段气压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液体的添加使气体体积缩小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D.吸收CO2,用石灰水较合适

【分析】根据水和二氧化碳、饱和石灰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剧烈程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A.曲线1反应最弱,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少,故曲线1代表的是水,故A错误;B.曲线AB段呈现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注射器中的液体迅速注入烧瓶,导致气体的体积缩小,气压增大,故B正确;

C.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振荡烧瓶加速了反应的进行,使瓶内气压急速减小,故C错误;

D.根据曲线3可知,其代表的反应最剧烈,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多,故曲线3是氢氧化钠溶液,因此,通常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给出的三种物质都会与二氧化碳反应,根据三种物质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剧烈程度进行分析解答。

【典例3】(2019?沂源县模拟)在等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装有二氧化碳,在分别向其中用注射器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用压强传感器测量了容器内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示),请结合图象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①表示在二氧化碳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压强变化情况

B.利用测量压强的变化可以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C.AE 段后压强明显降低的原因是振荡加快了反应速率

D.图①中BC 段出现压强增大,可能是一开始二氧化碳吸收的少,而容器中的液体在剧烈震荡时对压强产生了影响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回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再结合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分析回答。

【解答】【解答】解:A.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压强变化小,故图①表示在二氧化碳中加水的压强变化情况,故A错误;

B.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压强的变化较大,利用测量压强的变化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AE段后压强明显降低的原因是振荡加快了反应速率,故C正确;

D.图①中BC 段出现压强增大,可能是一开始二氧化碳吸收的少,而容器中的液体在剧烈震荡时对压强产生了影响,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知识即可分析解答。【典例4】(2018春?临沭县校级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导纤维传导光信号进行通信,Si 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B.燃烧、爆炸或颜色发生了改变的变化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C.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碳的化合物,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D.目前提出的“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

【分析】根据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爆炸的分类、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等知识解题;

【解答】解:A.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不是硅晶体,故错误;

B.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故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车胎爆炸,故错误;C.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碳单质,不是碳的化合物,故错误;

D.“低碳经济”,目标是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作用和变化的分类,牢记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典例5】(2016秋?零陵区期末)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1)医疗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2)石墨很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所以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

(3)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并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1)根据氧气的用途分析;

(2)根据石墨的用途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用途分析。

【解答】解:(1)人类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医疗上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2)石墨很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所以石墨可用于制铅笔芯;

(3)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并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还可以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

故答案为:(1)供给呼吸;(2)铅笔芯;(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此题联系生活实际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典例6】(2019春?常宁市校级月考)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请写出生产生活中,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写三条)。

(1)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2)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

(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分析】二氧化碳是使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就要从二氧化碳产生的原因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角度考虑。

【解答】解: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要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另外,植物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因此要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故答为:(1)减少使用化石燃料;(2)更多地利用清洁燃料;(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平时要加强同学们的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训练。

【典例7】(2019?长葛市校级一模)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1)如图A,向收集满CO2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

2

振荡,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推知CO2具有什么性质?

(2)如图B,向盛有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木炭,稍等片刻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木炭具有什么作用?

【分析】(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解答;

(2)木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

【解答】解:(1)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

体积的水,立

2

即旋紧瓶盖,振荡,可以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填:塑料瓶变瘪,

能溶于水;

(2)木炭能够吸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氮,向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木炭,最终观察到红棕色消失.故填:红棕色消失;吸附.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

【典例8】(2018秋?商南县期末)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完成下列表格(文字或图示均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的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分析】(1)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取一个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水,当加入1/3体积的蒸馏水后,立即旋紧瓶盖,震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

【解答】解:(1)如图1,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到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如图2,根据压强的知识可以设计实验:取一个塑料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加水,当加入1

3

体积的蒸馏水后,立即旋紧瓶盖,震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

故答案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向盛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火焰先熄灭,上

层的蜡烛火焰后熄灭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

的大

取一个塑料瓶,收集一瓶二

氧化碳气体,然后加水,当加

入1

3

体积的蒸馏水后,立即旋

紧瓶盖,震荡

塑料瓶变瘪(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点评】此题开放性性较强,比如可以设计多种实验证实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像二氧化碳可以像水一样倾倒等.

【典例9】(2019?乐陵市二模)“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抑制被储藏物细胞呼吸的目的。

(1)干冰可用于“温控保鲜”,利用干冰的性质是升华吸热。

(2)“气调保鲜”中可使用CO2来抑制细菌。CO2进入细菌细胞液后能产生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酸性物质的产生:H2O+CO2═H2CO3。

(3)冰箱中常用如图所示的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分离后,通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填“富氮空气”或“富氧空气”)。

【分析】(1)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考虑;(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考虑;(3)根据食物容易氧化变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来保存食物。

【解答】解:(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可以控制温度;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方程式是:H2O+CO2═H2CO3;

(3)食物容易氧化变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来保存食物,所以通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

故答案为:(1)升华吸热;(2)H2O+CO2═H2CO3;(3)富氮空气。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典例10】(2017秋?古塔区校级月考)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有利于人类,也可能不利于人类.请仿照实例填写.

物质有利的一面(用途)不利的一面(危害)

一氧化碳作燃料有毒

氧气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能使物质氧化变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引起温室效应

【分析】氧气:运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常温下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主要用途是支持燃烧和维持呼吸,但氧气的存在能引发火灾.

运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但能引起温室效应解答.

【解答】解:氧气: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常温下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主要用途是支持燃烧和维持呼吸,但氧气的存在能使物质燃烧更旺;

故答案:有利的一面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不利的一面是能使物质氧化变质.

二氧化碳:它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但能引起温室效应;

故答案:有利的一面是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利的一面是引起温室效应.【点评】物质都有两面性,平时一定要全面看待物质,多数物质都有两面性.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基础知识精讲】 1.CO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点燃 2CO2 (2)还原性CuO+CO△ Cu+CO2(可还原Fe、Cu等的氧化物) (3)毒性:是一种对空气产生污染的物质,因此实验中多余的CO要进行处理,不能随意放入空气中. 3.产生CO的主要反应 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 CO2+C 高 2CO 此外,一些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也会产生CO. 【重点难点解析】 例1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分析除杂质时要考虑:(1)保留何物质;(2)除去何物质(杂质);(3)方法要简单可行;(4)不能产新的杂质(必须产生新的杂质时,新杂质要更容易除去);(A)因为CO太少不能被点燃;(B)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相反可将CO2吸收;(D)不可能实现. 解答选(C) 例2煤炉很旺时,添加适量新煤后,炉温下降,其原因是什么?但过一会儿后,发现新炉上有蓝色火焰产生,炉温升高,这又是什么原因? 分析这实际上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氧气相互间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因为反应时有热量变化,所以产生了上述现象. 解答煤炉很旺时,碳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新煤后,一方面冷煤要吸收一 部分热量,而更主要的是CO2+ C高温 2CO,此反应吸收热量,所以炉温下降;又因为2 CO + O2点燃 2CO2,此反应放热且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炉温上升,新煤上可见蓝色火焰. 例3在密闭的容器中将5g木炭和8g氧气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最全整理版]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 7.1溶液的酸碱性一、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1.实验: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试样白醋 酸果 汁稀盐 酸 纯碱溶 液 肥皂 水 石灰 水 氨水 食盐 水 蔗糖 水 滴加紫色 石蕊试液 变红变红变红变蓝变蓝变蓝变蓝紫色紫色滴加无色 酚酞试液 无色无色无色变红变红变红变红无色无色结论酸性酸性酸性碱性碱性碱性碱性中性中性 结论: (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 ..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 ..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①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②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只有可溶性的酸性、碱性物质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该物质。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等; (2)碱性物质: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 注意: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例如: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4.补充知识: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 ..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NO3、H2SO4、H2CO3等。 HCl==H++Cl-;H2SO4==2H++SO42-;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 ..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等。 NaOH==Na++OH-;Ca(OH)2==Ca2++2OH-;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Cl、NH4NO3等。 NaCl==Na++Cl-;NH4NO3==NH4++NO3-; 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1.酸碱度:用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 2.pH试纸用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pH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溶液的pH值与酸碱性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 3.pH试纸的使用方法:

初三化学 酸碱盐-分类题型-图像篇

酸碱盐—分类题型—图像题 1、(2012.宿迁市)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是 A B C D A.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 B.锌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 C.水的电解 D.向pH=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2、(2012烟台)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回复到原温,下列各相 关的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3、(2012义乌)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A.图①: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缓慢降温 B.图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 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4、(2012湛江)向烧杯中一定质量的稀硫酸加入锌粉至过量,下列图象合理的是

A B C D 5、(2012·德阳)下列图像与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B.等质量的Al、Zn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C.向稀硫酸中加入Ba(OH)2溶液D.在恒温的条件下,适量蒸发饱和NaCl溶液的水分6、(2012兰州)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是对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B.④是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C.②是将镁片和铁片(均足量)分别和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混合D.③是向HCl与Na2SO4混合溶液中加入Ba (OH) 2溶液 7、(2012河南)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可能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CaC 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 溶液 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 D.一定温度时,t℃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8、(2012青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九年级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讲学案及思维导图

金属和金属材料讲学案 【本课思想导图】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难度不大。为维护课标的严肃性,教学忌拔高知识难度,但在教学中,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虑加强一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这样做对知识学习而言,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对过程与方法而言,可以获得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训练;还可透过关于中国冶金发展史的学习对爱国情感的熏陶等等。同时,本课题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常识较多。为扩大学习成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而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点】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指导调察,收集资料整理归纳;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仪器、药品及其它】 1、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 2、学生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资料。 3、酒精灯、火柴、干电池、导线、小灯泡、砂纸、铜丝、铁丝、铝丝、铁架台、黄铜、铜、焊锡、锡、铁片、铅、铝片、铝合金。 4、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初三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

初三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 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进入初中之后,就要面临一个全新的学科——化学,怎么学好化学呢?一起来掌握化学下册的知识点吧。 一、几种常见的酸 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用途的比较 2.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观察到瓶口有白雾出现,那是因为从浓盐酸瓶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故在开启的瓶口处形成白雾,不是白烟。在化学中“烟”是指细小的'固体颗粒,“雾”是指液态的小液滴。(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如果浓硫酸长期露置在 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能够干燥不和它反应的气体,如O2、H2、CO2等,但不能干燥能和它反应的NH3. (3)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它 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都由碳、氢、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组成)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格外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和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4)浓盐酸和浓硫酸都 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5)浓硫酸溶于 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这是因为硫酸与水结合成水合物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大于其分子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所以在稀释浓硫酸时绝对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而是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大量的热迅速

扩散 3.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比较 二、几种常见的碱常见的碱的氢氧化钠(NaOH)、氢 氧化钙[Ca(OH)2],除此之外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 (NH3·H2O),以及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氢氧化铝[Al(OH)3]还 有一些生物碱如烟碱(尼古丁)等。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 比较 2.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1)酸、碱、盐溶于水形成溶液过程会离解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2)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 都存在相同的氢离子(H+)。(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 因为碱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氢氧根离子(OH-)。 三、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这类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2.酸碱指示剂变色情况酸碱指示剂只有遇到酸性或 碱性溶液时才会显示不同的颜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所以我们把紫色石蕊试液(简称紫)和无色酚酞试液(简称酚)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总结。s(); 【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实验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程度。 4.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及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教学难点: 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教学准备: 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

作业设计: 1.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 >Fe >Cu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

(完整版)初三化学酸碱盐经典习题汇总

初四化学酸碱盐专项练习 化学酸碱盐(一) 1.今有失去标签的盐酸和硫酸,若要把稀硫酸鉴别出来,最好选用 A. 石蕊试液 B. 酚酞试液 C. 硝酸银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的酸最好是 A. 稀硫酸 B. 稀盐酸 C. 稀硝酸 D. 浓硫酸 3.盐酸可用于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这是因为盐酸 A. 具有吸水性 B. 能跟碱反应 C. 能跟金属反应 D. 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 4.等质量的下列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 铁 B. 锌 C. 铝 D. 镁 5.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既不生成沉淀,又无气体放出,且溶液显无色的是 A. Na2CO3 B. AgNO3 C. MgO D. Cu(OH)2 6.下列溶液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盐酸 C. 食盐水 D. 石灰水 7.人体胃液里的胃酸,是胃壁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帮助消化,胃酸的主要成分是 A. 碳酸 B. 硫酸 C. 硝酸 D.盐酸 8.要完成下列变化,能通过稀硫酸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 Cu→CuSO4 B. Al2O3→Al2(SO4)3 C. Fe2O3→FeSO4 D. Fe→Fe2(SO4)3 9.能除去HNO3中少量的盐酸的试剂是 A. NaOH B. AgCl C. Zn D. AgNO3 10.只有一种试剂可直接将NaCl、Na2CO3、AgNO3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是 A. 稀硝酸 B. 稀盐酸 C. 酚酞试液 D. 蒸馏水 11.下列物质中,能将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区分开的是 A. 食盐水 B. 酚酞试液 C. 蒸馏水 D. 硝酸钾溶液 12.下列物质与硫酸反应能形成蓝色溶液的是 A. Fe B. Zn C. Cu(OH)2 D. NaOH 13.下列固体物质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硝酸中,固体物质不能消失的是 A. 氧化铜 B. 氢氧化铜 C. 硫酸钡 D. 碳酸钠 14.下列各组溶液中,可用稀硫酸加以区别的是 A. Na2SO4、BaCl2、KNO3 B. NaOH、Ba(OH)2、K2CO3 C. NaNO3、Ba(OH)2、NaCl D. NaOH、NaNO3、BaCl2 15.将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的共同变化是 A. 颜色发生变化 B. 发生化学变化 C. 质量减少 D.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16.试管内壁附着的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A.盛放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B.用足量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黑色物质 D.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17.下列各组物质中,加入适量盐酸后过滤,不能将混有的杂质除净的是 A.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B.Na2SO4中混有少量的CaCO3 C.NaCl中混有少量的Na2CO3D.炭粉中混有少量的镁粉 18.用稀盐酸和酚酞试液在白纸上画图,晾干后的白纸上无痕迹。再用下列何种溶液,可以使白纸上出现红色图象

(完整版)初中化学物质三角转换

初中化学物质转化 关系归纳---三角转 换 石灰三角及转化: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氧三角 2H2O2MnO22H2O+O2↑ 2H2O通电2H2↑+O2↑ 2H2+O2点燃2H2O 碳三角 2C+O2点燃2CO 2CO+O2点燃2CO2 C+O2点燃CO2 C+CO2高温2CO 铁三角 2H2O+2Fe+3O2缓慢氧化2Fe2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Al+FeCl3==AlCl3+Fe 2Fe+2Cl3点燃2FeCl3 铜三角 2Cu+O2加热2CuO H2+CuO△Cu+H2O CuO+H2SO4==CuSO4+H2O Cu+HgSO4==CuSO4+Hg 酸三角

H2SO4+BaCl2==BaSO4↓+2HCl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NO3)2==BaSO4↓+2HNO3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碱三角 Ca(OH)2+Na2CO3==CaCO3↓+2NaOH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CuSO4==Cu(OH)2↓+CaSO4 Ca(OH)2+(NH4)2SO4==CaSO4+2H2O+2NH3↑ 盐三角1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盐三角2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l2+2AgNO3==2AgCl↓+Ca(NO3)2 CaCO3+2HNO3==Ca(NO3)2+H2O+CO2↑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 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考点二):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碱的性质

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化学探究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所以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特别是新教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锻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步骤,领会操作要领,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可很多时候,因为实验课的纪律不好或者老师的准备不足,有的学生把实验课当成“看热闹”而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好课堂演示试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课堂教学中的演示试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教学中一定不要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对于一些重要的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操作,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对于简单的要求不高的试验,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对于一些难度大要求高现象又不明显的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后评价实验的优缺点,进而改进实验。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容易观察现象,反应时间较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操作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也可以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这样就能便于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的要领。演示实验时强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教材里安排的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准备好,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每个仪器的名称、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演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为什么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什么向下倾斜,导管口放棉花的作用?怎样加热?何时收集氧气? 实验完毕是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还是先移去酒精灯?用过氧化氢制氧,加的作用?引出催化剂的“一变两不变”,通过上述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入MnO 2

初三化学酸碱盐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酸、碱、盐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盐酸(HCl)、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盐是由金属元素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2)金属 + 酸→ 盐 + 氢气 (3)碱性氧化物 + 酸→ 盐 + 水 (4)碱 + 酸→ 盐 + 水 (5)盐 + 酸→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3、三种离子的检验

三、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 盐+水 (3)酸+碱→ 盐+水 (4)盐+碱→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 如Cu(OH)2 ΔCuO +H2O 2Fe(OH)3 ΔFe2O3+3H2O ②常见沉淀:AgCl↓BaSO4↓Cu(OH)2↓ F e(OH)3↓Mg(OH)2↓BaCO3↓CaCO3↓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 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性的变化 和pH的变化及热量变化。 1.会判断中和反应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酸与碱的反应现象,得出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概念,以及酸碱性变化、能量量变化。 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通过测定中和反应中 PH的变化使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及判断测试方法。 教学难点 活动方式的把握安排判断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教法与学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以胃康-U治疗胃酸过多,引出本节课(课件) /span投影: 导入新课: 提问:酸碱性质分类不同的两种物质,那么它们混合相互间能发生反应吗? 〈演示实验〉 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铜固体。再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用滴管向两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盐酸,加水振荡。 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以生活场景,新课导入 观察思考 提出猜测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现象进行讨论交流分析原因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学会一般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判断方法

/span提出问题:两只试管中的溶液发生了化学 反应了吗?通过现象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是发生 反应了吗? 猜想假设:你的猜想是什么? 设计实验: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根据提示的药品、仪器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span讨论互动:学生互评,各小组实验方案最简 便易行? 动手操作,验证试验方案: 方案一:1、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滴加 2滴酚酞试液震荡试管观察现象;并解释 2、接着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 方案二:1、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滴加两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1、接着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分析颜色变化的原因 方案三: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PH值。继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溶液振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再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测PH值。 〈小结〉判断酸和碱发生反应的方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和碱》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 教学设计思路: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而且这部分考题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酸和碱时不懂得利用酸和碱的性质解决问题,不能正确书写方程式,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所以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正确书写方程式,然后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和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酸的通性、碱的通性、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酸碱性的检测和酸碱度测定。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过程和乐趣,培养中考必胜的信心。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版青花瓷(听歌) 问题情境一:常见的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常见的酸 2常见的碱 3盐酸和硫酸性质比较(看白板抢答) 4酸的化学性质.(学生板演其他同学指正。小组比赛) ①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②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④酸与碱反应 NaOH+HCl=Ca(OH)2+H2SO4=NaOH+H2SO4= Al(OH)3+HCl=Cu(OH)2+H2SO4=KOH+HNO3= ⑤酸与盐的反应。 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 纯碱中加入稀盐酸______________。 酸中滴入硝酸银溶液_________________. 稀硫酸中滴入BaCl2溶液. ____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二】常见的碱 1.碱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学生看白板回答) 2.碱的化学性质.(学生在卷纸上完成习题) ①跟指示剂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③跟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跟某些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三】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 2.溶液酸碱性(演示回顾旧知识) 【能力提升】:课后研讨推断题 A、B、C、D、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他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表示物质经一步反应课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以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A、B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B的化学式__,物质D的类别为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⑵若A是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B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D的水溶液显蓝色。则C-D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课后总结:谈收获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 ↑ 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酸碱物理性质和酸碱指示剂的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关于盐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浓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B.盐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 C.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D.打开装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处有白雾 2.有关浓盐酸的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滴在大理石上有气泡放出 B.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C.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有刺激性气味 3.浓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A.脱水性B.吸水性C.挥发性D.腐蚀性4.用玻璃棒蘸取下列溶液在白纸上写字,过一会字迹最先变黑的是()A.浓盐酸B.稀盐酸C.浓硫酸D.稀硫酸5.若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可以肯定的是()A.溶质质量减少B.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C.溶液质量减小D.溶剂质量不变 6.下列有关浓硫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小心将浓硫酸滴在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水慢慢倒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全部倒入水中,再搅拌 7.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稀释时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 B.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 C.浓硫酸露置于空气中,溶质的质量质量分数变小 D.可在量筒中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 8.氢氧化钙俗称() A.烧碱B.纯碱C.熟石灰D.石灰石9.工业上广泛用于石油精制、造纸、印染、制肥皂等,则该物质是()A.硫酸B.氢氧化钠C.熟石灰D.氯化钠10.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俗称为() A.纯碱B.苛性钠C.食盐D.消石灰11.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CaO B.CaCl2C.Ca(OH)2D.CaCO3 12.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C.氢氧化钠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13.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熟石灰的溶液俗称石灰水,呈碱性 B.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熟石灰可以和硫酸铜溶液配制农业用波尔多液 14.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B.浓盐酸C.氢氧化钠D.氯化钠

初三化学下册酸碱盐单元测试题以及答案

初三化学下册酸碱盐单元测试题以及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题1 分,共15分) 1、为合理利用“垃圾’’资源,提倡垃圾分类回收,生活中 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 (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金属或合金 D、难溶性碱 2、将铁钉置于下列四种环境中,容易生锈的是 ( ) A、置于潮湿的空气中 B、置于干操的空气中 C、浸没于煮沸的水中 D、浸没于油中 3、能一次性鉴别NaCl、BaCl 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 ) A、稀硫酸 B、盐酸 C、石灰水 D、硝酸银溶液

4、)和氢离子(H+),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请你猜想在盐酸溶液中可能是哪一种微粒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六、推断题(本题共21分) 36、(5分)某实验室的废液中,可能含有氯化铁、硫酸、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多种。初三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废液进行了如下试验: (1)取废液观察,为无色溶液; (2)取废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继续加入稀硝酸,无明显现象; (3)另取废液,向其中加入铁粉后,产生大量气泡。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推断,废液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肯定不含有____________,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 。 37、(5分)用铁屑、铜粉、高锰酸钾、稀盐酸四种物质为原料,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氯化亚铁,请写出各步化学方程式。 38、(11分)古都南京的地铁建设已经破土动工。考古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从地铁建设工地出土的文物,对两件文物的表面物质A 和B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TONA红棕色固体C黄色溶液D 红褐色沉淀B绿色粉末E 无色液体 F 黑色粉末G 无色气体 H IJ黑色粉末K蓝色溶液HClNaOH溶液高温加热稀H2SO4通电澄清石灰水

初三化学酸碱盐专题训练及答案资料

初三化学酸碱盐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 1、食品与健康相关,下列作法不会危害人体的是(C ) A、香肠中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B、饲养猪加入瘦肉精 C、蒸馒头加适量纯碱 D、长期使用铝餐具 2、在水溶液中,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 A、硝酸钠 B、氢氧化钾 C、氢氧化铁 D、硝酸 2. 解析:复分解反应是生成水,气体或沉淀的反应,而A中的Na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均可溶,所以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 3、为了防治病害,对生长过程中的菜喷洒农药,用碱性溶液或清水冲洗可使毒性降低,浸泡时可加入(A) A、固体碳酸钠 B、食醋 C、白酒 D、白糖 3.解析:碳酸钠溶于水显碱性,食醋显酸性,白酒,白糖均显中性,所以选A. 4、配制番茄无土培养液用到KNO3,化肥硝酸钾是(A) A、复合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 5、为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硫酸钠,可加入适量的(B) A、铁屑 B、氯化钡 C、硝酸银 D、氢氧化钾 5.解析:除去硫酸钠,则(1)不能引入新杂质,故排除A,C,D(2)不能与氯化钠反应,B中氯化钡不 与氯化钠反应,而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aSO4,可过滤去除,故选B. 6、下列各物质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 A、Na2CO3·10H2O B 、CuSO4 C、浓硫酸D、NaCl 固体 6,解析:A久置于空气风化失水,质量减少.发生化学变化.B 硫酸铜在空气中与水反应生成五 水硫酸铜,质量增加且发生化学变化.C 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质量增加但无化学变化D NaCl 固体质量不变. 7、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可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一组是( B ) A、K2SO4、HNO3、BaCl2 B、BaCl2、Na2CO3、HCl(过量) C、CaCl2、KOH、Na2CO3 D、CuSO4、FeCl3、NaOH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整理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常见物质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9、常见酸性溶液:碳酸,盐酸,醋酸,酸果汁·· 10、常见中性溶液:食盐,水,蔗糖水 11、常见碱性溶液: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肥皂水,纯碱溶液(碳酸钠) 12、酸碱指示器:①紫色石蕊:酸红碱蓝中不变@酚酞试液:只遇碱性变红色 13、PH试纸使用步骤:一蘸二取三对照四读数 三、酸、碱、盐的特性 酸的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失, (酸洗铁锈)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 (4)酸+盐=新盐+新酸。 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1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AgCl↓ + HNO2 1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CO2↑ 1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5 碱的性质: (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 + H2O (吸收CO 2、苛性钠放在空气中变质) 原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其溶液的浓度小.不能用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以制成浓溶液,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初三化学上册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初中教学知识讲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要点梳理】 要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4)固态CO2又叫干冰。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高清课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4(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两点性质: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6(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A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C纸花不变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D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四组实验的对比说明了水和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纸花变红后加热,又变成了原来的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了。 (3)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常利用此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a(OH)2+CO2=CaCO3↓+H2O(清变浊)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气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汽水、作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2)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可用作①制冷剂,②形成人工云雾(舞台上),③人工降雨。 【要点诠释】 1.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不是所有物质,有些物质如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会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盐酸、稀硫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者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CaCO3(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 要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无毒,但在二氧化碳过多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窒息。通常空气里含0.03%体积的二氧化碳,当含量达到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的时候,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的时候,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2.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1)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和草原绿地却在不断消失,从而导致碳氧循环不平衡,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温室效应的危害: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②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防治措施:①减少煤、石油等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②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倡种草种花增加绿化面积等。 【要点诠释】 1.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能说CO2是空气污染物,一般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大约在0.03%左右。 2.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及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矿物燃料的燃烧、动植物体腐烂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并不是说二氧化碳有毒。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 要点三、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高清课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可燃性:CO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