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Toxicology

(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0 学分:3.5

《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

本课程计划60学时,3.5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平时考核成绩占10%,实验实习考核成绩占20%,理论考核成绩占70%。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绪论计划4学时。

[教学内容]

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1. 毒理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按照用途化学物质的分类;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剂量(dose)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毒作用(toxic effect)及分类,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与非损害作用(non- adverse effect),正常值,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靶器官(target organ),三类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基本概念:效应、反应(response)、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和剂量-质反应关系(quantal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常见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形式类型,S型曲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转换(直线、抛物线),剂量-反应关系的应用及在毒理学中的意义。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致死剂量: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 10),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 0 )、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

阈剂量(threshold dose):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ch)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急性阈剂量(Limac),慢性阈剂量(Limch),阈剂量的类似参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ED 0 )、未观察到损害毒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

2. 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重点:毒理学研究内容

难点:毒理物学研究对象

第二章外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研究对象,理解生物转运与转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生物转运与转化学研究意义和方法。计划5学时。

[教学内容]

研究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化与转运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 生物转运与转化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ADME,生物转运(biotransprotation)和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的概念;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外来化学物转运与膜结构关系。

毒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和滤过(filtration))、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和膜动转运(cytosis);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外来化学物的吸收:吸收(absorption);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经皮肤和其他途径吸收。外来化学物的分布:分布(distribution),分布的影响因素,再分布(re distribution);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贮存库及意义,体内的四种贮存库;特殊的屏障:血-脑脊液屏障(blood-brain barriaer),胎盘屏障和其他屏障。外来化学物的排泄:排泄(excretion);经肾脏排出;粪便排出: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经经肺和其他途径排泄。

毒物的代谢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和代谢解毒;主要的代谢活化形式。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性;毒物代谢酶的分布。

生物转化的方式有Ⅰ相反应(phase I biotransformation)和Ⅱ相反应(phase Ⅱbiotransformation):Ⅰ相反应的类型及其酶(氧化作用及其反应类型、还原作用及其类型、水解作用)、Ⅱ相反应的类型(葡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乙酰化作用、氨基酸结合、甲基化作用、谷胱甘肽结合)。

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激活、抑制和阻遏: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毒物代谢酶的抑制和激活。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2. 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转运与转化的特点

难点:生物转化的方式

第三章毒性机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理解毒性作用机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意义和方法。计划3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