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生药学》矿物类生药的研究进展(举例)

《生药学》矿物类生药的研究进展(举例)

生药学1.矿物类生药的研究进展(举例)矿物类生药的研究进展----以自然铜的研究进展为例矿物类生药是以无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一类重要药物。

矿物药的作用:医疗作用:泻下,利尿,治疗梅毒、疥癣,滋养、兴奋,收敛。

矿物药作为中药三大来源之一,其数量较植物、动物药少,但从医疗价值上来说,同样十分重要。

《本草纲目》中收载了161种矿物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矿物药25种。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铜中药名。

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

采挖后,除去杂石。

分布于辽宁、河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具有散瘀止痛,续筋接骨的功效。

用于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自然铜为中医骨伤科接骨要药,在中医骨科方剂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长期以来,对其研究多集中在炮制工艺、药理作用等方面,近几年来其研究有新的进展,现将其综述如下,为自然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一、炮制研究自然铜自古至今,多采用反复多次煅和煅淬法。

淬液有醋,取其易酥脆和协助散瘀止痛作用;酒淬,取其活血通络作用;甘草水飞淬,取其调和燥烈性;童便淬,取其成寒止血,资其泄热消瘀作用。

而参考各地区炮制规范及历版《中国药典》,其现代炮制品种主要有:自然铜、煅自然铜。

现代自然铜炮制研究目的,多集中于炮制工艺研究,建立准确的质量标准,探讨最佳炮制温度和时间,以及煅淬次数、用醋量等工艺条件,为改进自然铜的炮制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自然铜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煅制时,其化学成分及物相变化较大。

二、药理作用(一)对骨折模型的影响刘进等研究自然铜煎液对大鼠的骨密度、骨矿物重量、骨体积等成骨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自然铜具明显的成骨效果。

此外,其赵利平等按照1999年版《中药炮制学》中内容先将自然铜进行煅制后研究自然铜对家兔骨痂中微量元素影响,从试验结果分析,自然铜能够明显提高家兔骨痂中微量元素Fe、Cu的含量(P<0.05),从而增加骨痂的生长,表现在光透视时,试验组家兔骨痂量显著多于对照组。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五味子,又称五味、五味子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产地为中国长白山地区。

五味子在中医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盗汗、心悸、健忘、失眠等症状。

对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五味子的药用价值和产量,促进五味子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进展近年来,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五味子的药理作用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疾病,例如肾虚、腰膝酸软、盗汗等。

五味子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延缓衰老等功效。

这些研究成果为五味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对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价研究也是五味子生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为五味子的药用价值主要依赖于其化学成分的含量,所以对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研究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者对五味子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了一些五味子的质量评价方法。

这为五味子的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为五味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五味子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

五味子的生药学研究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五味子是中国的特产药材,其主要产地为中国长白山地区。

由于长期的过度开采和生境破坏,五味子资源受到了破坏和枯竭,影响了五味子的生存和产量。

开展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五味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表明,五味子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摄氏度,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措施对五味子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提高五味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南药高良姜的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

南药高良姜的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

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为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是亚欧国家常用的药材和香辛料,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症[1]。

高良姜药材及其所含的挥发油、黄酮类、二芳基庚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止呕、抗炎、抗溃疡、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抗消化道出血、抗骨质疏松和降脂等药理活性[2-3]。

除了药用,高良姜也可用于保健食品、香料、果蔬肉类防腐剂、粮面驱虫剂、日用化学品添加剂等,极具开发价值。

高良姜分布于我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和广西南部等热带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良姜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市售商品均来自栽培资源[4,5]。

高良姜种植采用根状茎营养繁殖,种源混杂,如无新品种选育推广,容易出现种源退化、药材质量降低等问题。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分类与鉴定、栽培与保护及有效成分生产的科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于1995年提出[6]。

当前,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中药理论创新、质量控制、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7]。

分子生药学是解决高良姜资源鉴定、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药效成分生产的关键钥匙。

因此,亟需应用高良姜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分子鉴定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成果,采用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途径培育高产优质的高良姜新品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高良姜有效成分,促进高良姜资源研究与开发。

1高良姜的系统进化与遗传多样性1.1系统进化高良姜为姜科姜族山姜属良姜亚属植物。

袁琳等应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 )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海南的11种姜科植物进行遗传关系分析,发现高良姜与同属的红豆蔻(Alpinia galanga )和光叶山姜(Alpinia intermedia )的遗传关系较近,但与益智(Alpinia oxyphylla )、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海南山姜收稿日期:2022-10-19基金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Z155080000004);广东药科大学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2110573011)。

软枝黄蝉与马缨丹的生药学研究

软枝黄蝉与马缨丹的生药学研究

软枝黄蝉与马缨丹的生药学研究一、背景介绍软枝黄蝉(Scientific name: Tettigettula pygmea)和马缨丹(Scientific name: Gomphrena officinalis)均为我国常见的中药材。

软枝黄蝉主要生长于山地草甸、草原、林缘和荒地中,而马缨丹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地和平原地区。

两者均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软枝黄蝉在中医学中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利喉止痛、消肿止痛等方面,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

而马缨丹则作为中药材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炎解毒等多种功效,是中药中的重要药材之一。

二、药材的化学成分1. 软枝黄蝉软枝黄蝉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蝉酮、黄蝉酸、β-谷甾醇、三萜酸等。

其中,黄蝉酮是软枝黄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作用。

黄蝉酮的结构为三萜四环并芳香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来发挥抗炎作用。

2. 马缨丹马缨丹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龙胆素、双缬草酸、半乳糖苷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以及β-谷甾醇、阿魏酸、柠檬酸、脂肪酸等其他成分。

马缨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消炎、镇痛、抗癌等多种作用。

其中,龙胆素是一种强效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

三、药材的研究进展1. 软枝黄蝉(1)药效学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软枝黄蝉具有消肿解毒、利喉止痛等多种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其中,黄蝉酮对实验荨麻疹、单核细胞增生、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病症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药理学研究研究表明,黄蝉酮的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途径来发挥。

此外,黄蝉酮还具有抑制白细胞趋化因子、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2. 马缨丹(1)药效学研究马缨丹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炎解毒等方面。

研究还表明,龙胆素对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

(2)药理学研究研究表明,马缨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来实现的。

生药白芷的研究进展

生药白芷的研究进展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生药白芷的研究进展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年级:2009级专业:制药专业姓名:(黑体三号字)学号:(黑体三号字)指导教师:(黑体三号字)年月日摘要白芷,又名香白芷,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伞形科,色白、味香浓郁,为中国传统美容药物之一。

白芷由80多种成分组成,组成中的苯肽,有机酸和他们的酯,多糖等成分,与白芷的生物活性和药理学标记性质密切相关。

由于这些成分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白芷的分析方法也是多样的,包括GC-MS,HPLC-DAD-MS,TLC,CE-DAD等。

除此,分析技术的发展使白芷的质量控制更加有效和可靠,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白芷内部一些成分的提取过程。

白芷在一般传统医学不容易治疗的妇科医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

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贫血病,便秘,心血管病和肝纤维化等方面。

它的医学价值已经被临场试验,预临床试验,传统和现代试验所证实,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白芷;伞形科;美容中药AbstractRadix Angelicae, known as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which is angiospermae, dicotyledoneae, umbrella-type, white, and smell swee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Chinese beauty medicines. There are more than 80 composite formulae in Radix Angelicae, which including phthalides, organic acids and their esters, polysaccharides ar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related to the bioactiv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Because of the diversity of chemical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s of these components, analytical methods of Radix Angelicae are various, including GC-MS,HPLC-DAD-MS,TLC,CE-DAD and so on. Besi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ology makes the quality control of Radix Angelicae more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hich is useful 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some components. Radix Angelicae is predominantly renowned for its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 wide variety of gynecological conditions that are generally not easily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ies.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reat anemia, constip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epatic fibrosis. What is more, its medicinal value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numerous clinical trials, pre-clinical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or modern experiments, which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Key wordsRadix Angelicae; umbrella-type; beauty medicin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第一章一级标题 (1)一、二级标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道地药材是指特定区域内经过长期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的草本植物,其活性成分含量高、药效好、品质优良。

道地药材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中药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道地药材的分子生药学研究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

道地药材的分子生药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化学成分分析、药效物质筛选、药效物质作用机制、贮藏保鲜技术以及新型制剂的开发等。

化学成分分析是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

这些分析技术能够对道地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等进行准确地鉴定和定量。

药效物质筛选是指以有效成分为指导,通过药理学方法对道地药材中的药效物质进行筛选和鉴定。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道地药材的药效物质,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研究是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该研究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生化学等方法探索道地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对于人体的作用机制。

例如,对于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道地药材,研究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更加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贮藏保鲜技术是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由于道地药材的生长周期长,采摘后易受到氧化、水分蒸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对道地药材进行贮藏和保鲜技术能够有效地延长其有效期,提高品质。

新型制剂的开发是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的应用方向。

新型制剂能够更好地利用道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高其药效。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研制出具有更好药效的道地药材制剂。

总之,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的进展和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包括基因组学、转化医学、新型制备技术等领域,这将为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五味子的生药学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肾润肺、益气养血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肺虚、腰膝酸软、精神衰弱等疾病的治疗。

随着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五味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规范化种植和生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五味子的生药学和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五味子的生药学1. 基本概况五味子是常绿藤本植物,属于五味子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西南、华东等地,广泛栽培。

其果实为五味子,经干燥后,呈黑褐色,具有酸甜微苦的味道,其外形似葡萄,可食用。

五味子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五味子苦苷、五味子酚、五味子酸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2. 药用价值五味子具有滋肾润肺、益气养血、安神止汗等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肺虚、腰膝酸软、精神衰弱等病症。

此外,五味子还有助于降低血压、调节免疫系统等作用,对于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规范化栽培技术1. 种苗繁育五味子的繁育方式有种子和扦插两种。

种子繁育需要选择成熟果实,去皮、晾干,将种子放入水中浸泡至发芽,然后在播种前进行温水消毒,定植时需加入有机肥料。

扦插繁育需要选用健康茎条,切割成长度为15-20cm左右的插枝,定植时可抹上生根剂,埋入肥沃的土壤中进行生长。

2. 地理环境要求五味子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海拔500-1500米的中低山区生长最为适宜。

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值在6-7之间,避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3. 栽培管理五味子生长期风险较高,需要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

定植前要做好土壤准备工作,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料和磷钾肥料。

在生长期间,需定期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保证五味子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排水,避免发生水浸、涝灾害。

4. 采收加工五味子采收时间在秋季,果实色泽黑褐,成熟程度达到80%以上时可采收。

采摘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或烘干,此时果实会呈现出酸甜微苦的味道,可以用于药用或食用。

此外,五味子果实也可以用于制作五味子酒、五味子醋等食品。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一、我国生药科学的起源和本草沿革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 医食同源" 之说。

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 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

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

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 本草" 。

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

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 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集注神农本草经) ,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共载药730种。

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此书是《神农本草经》以后有确切著作年代和作者的重要本草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

以后发展比较缓慢。

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

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

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

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

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资源调查及整理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

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

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

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

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

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

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

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

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

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

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

2、栽培与饲养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

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

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

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

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

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

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

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

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3、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

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

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

"六。

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

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

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

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

在"七。

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

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

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

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

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

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4、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

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

5、中药炮制研究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

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

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

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

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

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

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

6、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

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

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淫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