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表面化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9年,俄国化学家Scheele发现了土粒的电泳现象;1829年英国植物
学家Brown观察到花粉的布朗运动。此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种溶胶, 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
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系统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 先提出晶体和胶体(colloid)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来形容他所发现 的事实,如溶胶(sol)、凝胶(gel)、胶溶(peptization)、渗析(dialysis)、离浆 (syneresis)都。但胶体化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获得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 的。这时Zsigmondy(德)发明了超显微,肯定了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体系 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1907年,德国化学家 Ostwald创办了专门刊物--《胶体化学和工业》,接着Freundlich和 Zsigmondy先后出版了名著《毛细管化学》-1909和《胶体化学》-1902。
面张力随体相浓度变化的普遍关系(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859Kelvin将界面扩展时伴随的热效应与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联系
起来。后来又导出蒸汽压随界面曲率的变化的方程(开尔文方程)。
8
1893Van de Walls界面化学的统计力学, 应用局部自由能密度的概
念,结合范德华方程,并引入半经验修正,从理论上研究了决定于分子间 力的状态方程参数与界面张力间的关系。
2、催化作用 在多相催化中使用固体催化剂以加速反应。 如石油工业
的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胶束催化等。
3、表面膜 如微集成电路中重要应用的LB膜;生物学医学研究来自百度文库重要
意义的BL膜和人工膜; 延缓湖泊水库水分蒸发的天然糖蛋白膜等。
4、新相生成 晶核生成或晶体生长是典型的新相生成,过冷、过热、
过饱和等亚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新相生成。
14
几点说明:
1、严格讲,界面是“界”而不是“面”。因客观存在的界
面是
物理面而非几何面,是一个准三维的区域。
2、目前,常用于处理界面的模型有两种:一为古根海姆
(Guggenheim)模型。其处理界面的出发点是:界面是一 个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区,它在体系中自成一相—界面相。 界面相是一个既占有体积又有物质的不均匀区域。该模型 能较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但数学处理较复杂。
5、泡沫乳状液 如油品乳化、破乳;泡沫灭火等。 6、润湿作用 如喷洒农药、感光乳液配制、电镀工件的润 湿及利用润
湿作用进行浮选等。 此外,在超细粉末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粉末团聚的研究方面,界面现象 都有重要的应用。
12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大约几个分子层厚 度)称为界面,界面层分子受的力与内部分子受的 力不同,因此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当物系的分 散度很大时,则必需考虑界面层分子的特殊性质和 由此产生的界面现象。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一般称此时的界面为表面。
表面(界面)现象:指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
化学现象。由表面分子与体相分子所处环境不同 而导致。
6
界面现象 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胶体 指的是比表面的分散体系。
对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物本原理的拓展和应用。
从历史角度看,界面化学是胶体化学的一个最重要 的分支,两者间关系密切。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界 面化学已独立成一门科学,有关“界面现象”或“胶体 与界面现象”的专著在国内外已有多种版本。
若密切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是气体则称为表面。
本章讨论表面(包括界面)现象。通常有:
液—气界面 固—液界面 液—液界面 固—气界面
13
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 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 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 与界面现象有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及
应用,包括各种相界面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特性,界面 上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实验的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 重要应用。
7
界面化学 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研究界面的物理化学规律及体相与表相的相互影响关系
1805 T.Young形成界面张力概念。体系中两个相接触的均匀流体,从
10
近几十年来,由于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像超离 心机、光散色、X射线、多种电子显微镜、红外 线以及各种能谱等的应用),又使胶体和表面化 学在微观研究中跃进了一大步。
11
界面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 1、吸附 如用活性炭脱除有机物;用硅胶或活性氧化铝脱除水蒸汽; 用
分子筛分离氮气和氧气;泡沫浮选等。
另一个模型是吉布斯(Gibbs)的相界面模型。该模型认为 界面是几何面而非物理面,它没有厚度,不占有体积,对 纯组分也没有物质存在。该模型可使界面热力学的处理简 单化。
力学的观点看就象是被一张无限薄的弹性膜所分开,界面张力则存在于 这一弹性膜中。其还将界面张力概念推广应用于有固体的体系,导出了 联系气—液、固—液、固—气界面张力与接触角关系的杨氏方程。
1806P.S.Laplace导出弯曲液面两边附加压力与界面张力和曲率半径
的关系.可用该公式解释毛细管现象。
1869A.Dapre研究了润湿和黏附 现象,将黏附功与界面张力联系起来。 1878 Gibbs提出了界面相厚度为零的吉布斯界面模型,导出吸附量和界
第七章 表面化学
1
植物自身的疏水、保洁作用
2
表面张力的应用
3
表面张力的应用
表面张力:阻止表面增大
4
人工降雨
凝成小液滴需要较大蒸汽压,提供凝结中心增大液滴半径
类似增雨使其在上风方提前下 播撒吸湿性细粉吸湿消除云层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进行消云减雨
5
界面现象
界面:任意两相间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1913-1942Langmuir在吸附、单分子等膜界面科学领域做出杰出
贡献,1932年获诺贝尔奖,被誉为界面化学的开拓者。
50年代以后,界面现象的统计力学研究经过F.Buff、Kirkwood、
Harasima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9
胶体化学
有史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汉朝已能利用纤维造纸;后汉时 又发明了墨;其他像做豆腐、面食以及药物的制剂等在我国都有悠久的 历史,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程都与胶体化学密切相关。
学家Brown观察到花粉的布朗运动。此后,许多人相继制备了各种溶胶, 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
胶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1年开始的,创始人
是英国科学家Thomas Graham,系统研究过许多物质的扩散速度,并首 先提出晶体和胶体(colloid)的概念,制定了许多名词用来形容他所发现 的事实,如溶胶(sol)、凝胶(gel)、胶溶(peptization)、渗析(dialysis)、离浆 (syneresis)都。但胶体化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并获得发展是从1903年开始 的。这时Zsigmondy(德)发明了超显微,肯定了溶胶的一个根本问题-体系 的多相性,从而明确了胶体化学是界面化学。1907年,德国化学家 Ostwald创办了专门刊物--《胶体化学和工业》,接着Freundlich和 Zsigmondy先后出版了名著《毛细管化学》-1909和《胶体化学》-1902。
面张力随体相浓度变化的普遍关系(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859Kelvin将界面扩展时伴随的热效应与界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联系
起来。后来又导出蒸汽压随界面曲率的变化的方程(开尔文方程)。
8
1893Van de Walls界面化学的统计力学, 应用局部自由能密度的概
念,结合范德华方程,并引入半经验修正,从理论上研究了决定于分子间 力的状态方程参数与界面张力间的关系。
2、催化作用 在多相催化中使用固体催化剂以加速反应。 如石油工业
的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胶束催化等。
3、表面膜 如微集成电路中重要应用的LB膜;生物学医学研究来自百度文库重要
意义的BL膜和人工膜; 延缓湖泊水库水分蒸发的天然糖蛋白膜等。
4、新相生成 晶核生成或晶体生长是典型的新相生成,过冷、过热、
过饱和等亚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新相生成。
14
几点说明:
1、严格讲,界面是“界”而不是“面”。因客观存在的界
面是
物理面而非几何面,是一个准三维的区域。
2、目前,常用于处理界面的模型有两种:一为古根海姆
(Guggenheim)模型。其处理界面的出发点是:界面是一 个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区,它在体系中自成一相—界面相。 界面相是一个既占有体积又有物质的不均匀区域。该模型 能较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但数学处理较复杂。
5、泡沫乳状液 如油品乳化、破乳;泡沫灭火等。 6、润湿作用 如喷洒农药、感光乳液配制、电镀工件的润 湿及利用润
湿作用进行浮选等。 此外,在超细粉末和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粉末团聚的研究方面,界面现象 都有重要的应用。
12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大约几个分子层厚 度)称为界面,界面层分子受的力与内部分子受的 力不同,因此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当物系的分 散度很大时,则必需考虑界面层分子的特殊性质和 由此产生的界面现象。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一般称此时的界面为表面。
表面(界面)现象:指界面上所发生的一切物理
化学现象。由表面分子与体相分子所处环境不同 而导致。
6
界面现象 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胶体 指的是比表面的分散体系。
对胶体和界面现象的研究是物本原理的拓展和应用。
从历史角度看,界面化学是胶体化学的一个最重要 的分支,两者间关系密切。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界 面化学已独立成一门科学,有关“界面现象”或“胶体 与界面现象”的专著在国内外已有多种版本。
若密切接触的两相中有一相是气体则称为表面。
本章讨论表面(包括界面)现象。通常有:
液—气界面 固—液界面 液—液界面 固—气界面
13
界面是指两相接触的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若其中一相为气体,这种界面通常称为表面。
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 的界面,但习惯上把液体或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称为 液体或固体的表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 与界面现象有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及
应用,包括各种相界面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特性,界面 上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实验的和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 重要应用。
7
界面化学 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研究界面的物理化学规律及体相与表相的相互影响关系
1805 T.Young形成界面张力概念。体系中两个相接触的均匀流体,从
10
近几十年来,由于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像超离 心机、光散色、X射线、多种电子显微镜、红外 线以及各种能谱等的应用),又使胶体和表面化 学在微观研究中跃进了一大步。
11
界面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 1、吸附 如用活性炭脱除有机物;用硅胶或活性氧化铝脱除水蒸汽; 用
分子筛分离氮气和氧气;泡沫浮选等。
另一个模型是吉布斯(Gibbs)的相界面模型。该模型认为 界面是几何面而非物理面,它没有厚度,不占有体积,对 纯组分也没有物质存在。该模型可使界面热力学的处理简 单化。
力学的观点看就象是被一张无限薄的弹性膜所分开,界面张力则存在于 这一弹性膜中。其还将界面张力概念推广应用于有固体的体系,导出了 联系气—液、固—液、固—气界面张力与接触角关系的杨氏方程。
1806P.S.Laplace导出弯曲液面两边附加压力与界面张力和曲率半径
的关系.可用该公式解释毛细管现象。
1869A.Dapre研究了润湿和黏附 现象,将黏附功与界面张力联系起来。 1878 Gibbs提出了界面相厚度为零的吉布斯界面模型,导出吸附量和界
第七章 表面化学
1
植物自身的疏水、保洁作用
2
表面张力的应用
3
表面张力的应用
表面张力:阻止表面增大
4
人工降雨
凝成小液滴需要较大蒸汽压,提供凝结中心增大液滴半径
类似增雨使其在上风方提前下 播撒吸湿性细粉吸湿消除云层
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进行消云减雨
5
界面现象
界面:任意两相间约几个分子厚度的过渡区。
1913-1942Langmuir在吸附、单分子等膜界面科学领域做出杰出
贡献,1932年获诺贝尔奖,被誉为界面化学的开拓者。
50年代以后,界面现象的统计力学研究经过F.Buff、Kirkwood、
Harasima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9
胶体化学
有史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制造陶器;汉朝已能利用纤维造纸;后汉时 又发明了墨;其他像做豆腐、面食以及药物的制剂等在我国都有悠久的 历史,这些成品及其制作过程都与胶体化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