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沉淀与澄清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

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化学反应中沉淀和澄清现象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的沉淀反应及其应用,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3. 学生能运用溶解度规律预测和解释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沉淀和澄清过程,学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方程式等方式表达化学反应的沉淀和澄清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学反应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化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八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设计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化学反应沉淀和澄清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沉淀现象原理-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沉淀反应的判断与类型-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过程2. 常见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硫酸钡沉淀反应- 氯化银沉淀反应- 碘化银沉淀反应3. 澄清现象与澄清剂的应用- 澄清剂的作用原理- 常见澄清剂及其使用方法- 澄清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影响沉淀和澄清的因素-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溶剂对沉淀生成的影响- 沉淀剂与澄清剂的用量控制5. 实践与案例分析- 沉淀反应实验操作- 澄清剂的使用与观察- 实际生活中沉淀与澄清现象的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相关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

课程内容包括沉淀现象原理、常见沉淀反应、澄清现象及影响因素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反应的沉淀与澄清知识。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
EhiBvC hi ui ui h0BvC h0 u0 Q /A
悬浮颗粒在理想沉淀池中的去除率只与沉淀池的表面 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和沉淀时 间均无关.
当去除率一定时,颗粒沉速ui越大则表面负荷也 越大,亦即产水量越大;或者当产水量和表面积 不变时, ui越大则去除率E越高.颗粒沉速与凝聚 效果有关,所以生产上一般均重视混凝工艺.
v2 Fr
Rg
Fr数增大,表明惯性力作用相对增强,重力作用 相对减小,水流对温差、密度差异重流及风浪等 影响的抵抗力强,使沉淀池中的流态保持稳定. 要求Fr>10-5.
在沉淀池中通常要求降低雷诺数,提高弗劳得数, 有效的措施是减小水力半径R.池中纵向分格及 斜板斜管沉淀池都能达到上述目的.
凝聚作用的影响:
倾角宜为60°,斜管的长度多采用1m。 斜管的管径通常采用25-35mm。
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q是重要的技术经济
指标:
q Q A
Q-流量,m3/h;
A-沉淀池清水区表面积,m2;
规范规定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为
9-11m3/m2 h(2.5-3.0mm/s)
斜管内的流速为 v Q A/ sin
图5-3
5.1.5 气浮分离原理和特点
•产生大量微气泡黏附于杂质、絮粒之上,将悬浮颗粒浮 出水面而去除的工艺,称为气浮分离。 •气浮净水工艺有多种方式,其中加压溶气气浮是一种比 较成熟、应用广泛的净水工艺。该气浮池有称压力溶气 气浮池
溶气气浮池与其他沉淀池、澄清池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经混凝后的水中细小颗粒周围黏附了大量微细气泡, 很容易浮出水面,所以对混凝要求可适当降低,有助于 节约混凝剂投加量。
5.1.4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拥挤沉淀和污泥浓缩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水质一(给水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絮凝:脱稳胶体或微小悬浮物聚结成大的絮凝体的过程。

凝聚: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2.沉淀和澄清: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的悬浮颗粒、絮凝体等物质被分离去除。

3.浮选:利用固体或液滴与它们在其中悬浮的液体之间的密度差,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方法。

4.过滤:以石英砂等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5膜分离:利用膜的孔径或半渗透性质实现物质的分离。

6吸附:通常在水处理中指固相材料浸在液相或气相中,液相或气相物质固着到固相表面的传质现象。

7离子交换:在分子结构上具有可交换的酸性或碱性基团的不容性颗粒物质,固着在这些基团上的正、负离子能和基团所接触的液体中的同符号离子交换为对物质的物理外观毫无明显的改变,也不引起变质或增溶作用的过程。

8中和:把水的pH 调整到接近中性或是调整到平衡pH 值的任何处理。

氧化与还原:改变某些金属或化合物的状态,使他们变成不溶解的或无毒的。

9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10助凝剂:凡能提高或改善混凝剂作用效果的化学药剂可称为助凝剂。

11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异向絮凝。

12同向絮凝:由水力或机械搅拌所造成的流体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称为同向絮凝。

13自由沉淀: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14拥挤沉淀: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15絮凝沉淀: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沉淀与澄清ppt

沉淀与澄清ppt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斜管沉淀池
第四节 澄清池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
第二节 平流沉淀池 浅长型指形堰平流池
第三节 斜板斜管沉淀池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阅读页去广告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多端互通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专属客服
VIP礼 包
阅读VIP精品版特权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 (3)1.1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3)1.2 环保行业废水特点 (3)1.3 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意义 (3)第二章废水处理技术原理 (4)2.1 物理处理技术 (4)2.1.1 格栅筛分 (4)2.1.2 沉淀池 (4)2.1.3 油水分离 (4)2.2 化学处理技术 (4)2.2.1 中和 (4)2.2.2 氧化还原 (4)2.2.3 絮凝沉淀 (4)2.3 生物处理技术 (4)2.3.1 好氧生物处理 (5)2.3.2 厌氧生物处理 (5)2.3.3 混合生物处理 (5)2.4 复合处理技术 (5)2.4.1 物理化学组合处理 (5)2.4.2 生物化学组合处理 (5)2.4.3 多级处理 (5)第三章废水预处理技术 (5)3.1 格栅与筛网预处理 (5)3.2 沉淀与澄清预处理 (5)3.3 氧化预处理 (6)3.4 调节池预处理 (6)第四章生物处理技术 (6)4.1 活性污泥法 (6)4.2 生物膜法 (6)4.3 厌氧生物处理 (6)4.4 混合生物处理技术 (7)第五章化学处理技术 (7)5.1 中和法 (7)5.2 氧化还原法 (7)5.3 吸附法 (7)5.4 离子交换法 (7)第六章物理处理技术 (8)6.1 过滤技术 (8)6.1.1 过滤介质 (8)6.1.2 过滤设备 (8)6.1.3 过滤工艺 (8)6.2 蒸馏与蒸发技术 (8)6.2.1 蒸馏技术 (8)6.2.2 蒸发技术 (8)6.3 冷冻与结晶技术 (9)6.3.1 冷冻技术 (9)6.3.2 结晶技术 (9)6.4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9)6.4.1 超临界水的特性 (9)6.4.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应用 (9)第七章废水资源回用技术 (9)7.1 回用技术概述 (9)7.2 工业废水回用 (9)7.2.1 工业废水回用技术 (9)7.2.2 工业废水回用领域 (10)7.3 生活废水回用 (10)7.3.1 生活废水回用技术 (10)7.3.2 生活废水回用领域 (10)7.4 农业废水回用 (10)7.4.1 农业废水回用技术 (10)7.4.2 农业废水回用领域 (10)第八章废水处理设施设计与运行 (11)8.1 设计原则与方法 (11)8.2 废水处理设施选型 (11)8.3 运行管理与维护 (11)8.4 安全与环保措施 (12)第九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案例 (12)9.1 典型废水处理工程案例 (12)9.1.1 项目背景及目标 (12)9.1.2 工程设计及工艺 (12)9.1.3 工程实施及运行情况 (12)9.2 成功案例分析与评价 (13)9.2.1 技术创新 (13)9.2.2 经济效益 (13)9.2.3 社会效益 (13)9.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3)9.3.1 存在问题 (13)9.3.2 改进措施 (13)9.4 发展趋势与展望 (13)第十章政策法规与标准 (14)10.1 环保行业废水处理相关政策法规 (14)10.2 废水处理标准与规范 (14)10.3 政策法规对废水处理与资源回用的影响 (14)10.4 未来政策法规发展趋势与建议 (14)第一章环保行业废水处理概述1.1 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废水处理技术在我国环保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沉淀与澄清

1.3沉淀与澄清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一、原理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比重<1,上浮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 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二、分类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沉砂池、初沉池前期)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压缩沉淀: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第2节 自由沉淀(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 ’ 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所受到的重力为F1= 1/6 π d 3(ρp - ρl ) g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 D ρl u 2/2 π d 2/4C D 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衡时:F1=F2可得到沉速(terminal 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对于非球形颗粒:φ:形状系数C D 与Re 有关。

Re<1, C D = 24/Reμ:水的动力粘度,Pa sdC g u llp Dρρρ-=342181gdu l p μρρ-=dC gu llp D ρρρφ-=34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可以了解u 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d 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小。

可以通过测定u ,算出d (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1.在t i 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2.计算ti ⇒ ui = h/ti Ci ⇒ pi = Ci/C 0p i :沉速小于u i 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比重 3.p -u4.颗粒去除率在t 0 时, u ≥u 0 的颗粒全部去除 u<u 0 的颗粒部分去除 hi/h = u i t 0/(u 0t 0) = u/u 0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 ⎰+-=00/1)01(p ii dp u u p P t=0 t=ti u=h/tE-t 曲线E-u曲线(与水深无关)中部取样法:P= (C0-C)/C0 *100%三、理想沉淀池假设:1.颗粒为自由沉淀2.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手册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手册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手册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 (2)1.1 工业废水的来源与分类 (2)1.1.1 工业废水的来源 (3)1.1.2 工业废水的分类 (3)1.2 工业废水处理的目的与意义 (3)1.2.1 工业废水处理的目的 (3)1.2.2 工业废水处理的意义 (3)第二章物理处理技术 (4)2.1 废水预处理 (4)2.2 沉淀与澄清 (4)2.3 过滤与膜分离 (4)第三章化学处理技术 (5)3.1 中和 (5)3.2 氧化还原 (5)3.3 凝聚与絮凝 (5)第四章生物处理技术 (6)4.1 好氧生物处理 (6)4.2 厌氧生物处理 (6)4.3 生物膜法 (7)第五章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7)5.1 吸附 (7)5.2 蒸发与结晶 (7)5.3 离子交换 (8)第六章深度处理技术 (8)6.1 消毒与杀菌 (8)6.1.1 消毒与杀菌概述 (8)6.1.2 化学消毒 (8)6.1.3 物理消毒 (9)6.1.4 生物消毒 (9)6.2 脱氮除磷 (9)6.2.1 脱氮除磷概述 (9)6.2.2 生物脱氮除磷 (9)6.2.3 化学脱氮除磷 (9)6.2.4 物理脱氮除磷 (9)6.3 膜生物反应器 (9)6.3.1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9)6.3.2 膜生物反应器工作原理 (10)6.3.3 膜生物反应器特点 (10)6.3.4 膜生物反应器应用领域 (10)第七章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10)7.1 常用预处理设备 (10)7.2 生物处理设备 (10)7.3 物理化学处理设备 (11)第八章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 (11)8.1 设计原则与流程 (11)8.1.1 设计原则 (12)8.1.2 设计流程 (12)8.2 工程施工与管理 (12)8.2.1 施工准备 (12)8.2.2 施工过程 (13)8.2.3 施工验收 (13)8.2.4 运行维护 (13)第九章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与管理 (13)9.1 设施运行维护 (13)9.2 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 (14)9.3 自动化控制系统 (14)第十章工业废水处理监测与评价 (15)10.1 废水监测方法 (15)10.1.1 物理监测方法 (15)10.1.2 化学监测方法 (15)10.1.3 生物监测方法 (15)10.2 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16)10.2.1 处理效率评价 (16)10.2.2 处理效果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价 (16)10.2.3 经济效益评价 (16)10.3 环境影响评价 (16)10.3.1 环境质量评价 (16)10.3.2 生态影响评价 (16)10.3.3 社会影响评价 (16)第十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案例分析 (16)11.1 国内典型案例 (16)11.1.1 泰达水业净水厂节水案例分析 (16)11.2 国外典型案例 (17)11.2.1 美国某炼油厂废水处理案例分析 (17)第十二章工业废水处理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2.1 技术发展趋势 (17)12.2 政策法规与市场前景 (18)12.3 创新技术与发展方向 (18)第一章工业废水处理概述1.1 工业废水的来源与分类工业废水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它包含了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

第6章 沉淀与澄清

第6章 沉淀与澄清

1 (1 P0 ) u0

P0
0
ut dP
2.絮凝沉淀


试验是在一个直径为150~200mm,高为2000~2500mm的沉淀筒内进行的, 在高度方向每隔500mm设取样口,如图6-6a所示。 将已知悬浮颗粒浓度C0与水温的水样注满沉淀筒,搅拌均匀。每隔一定时 间间隔同时取水样100mL,如10 min,20 min,30 min,…120min,分析 悬浮物浓度,并计算出相应的去除率 C C 100 ,列于下表。


压缩区与等速沉淀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即一 个从等速沉淀区到压缩区顶部的区域。清水区与 等速沉淀区的交界面可用肉眼看出,其它的两个 交界面不易看清楚。 通过上图任一点作曲线的切线,其切线的斜率即 为该点相对应界面的界面沉速。分别作等速沉淀 段的切线及压缩段的切线,两切线的交角的平分 线交沉淀曲线于一点m,m点就是等速沉淀区与压 缩沉淀区的分界点。与m点相对应的时间即压缩开 始时间。这种静态试验方法可用来表述动态二次 沉淀池与浓缩池的工况,可作为设计的依据。
第6章 沉淀与澄清
6.1 沉淀理论
6.1.1 沉淀类型 沉淀:是指水中的悬浮物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沉淀的类型: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 成四种类型。
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
拥挤沉淀
压缩沉淀
条件: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且彼此之间有絮凝作用。 条件: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很高。 条件: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 条件:水中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且不具有凝聚性。 特征:沉淀过程中,颗粒互相碰撞、聚集,结合成较大的絮 特征:沉淀过程中,颗粒相互接触相互支承,在上层颗粒的 特征:在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致使颗粒沉速较自由沉降时 特征: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完 凝体而沉降;颗粒的形状、大小、沉速是变化的。 重力作用下,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水被挤出,污泥被浓 小,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 成沉降过程。其形状和大小均不发生改变,颗粒沉速 缩。 下移动。 保持不变。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室外给水设计 (47) 混凝、沉淀和澄清

混凝、沉淀和澄清所述沉淀和澄清均指通过投加混凝剂后的混凝沉淀和澄清。

自然沉淀( 澄清 ) 与混凝沉淀( 澄清 ) 有较大区别,本节规定的各项指标不适用于自然沉淀( 澄清 ) 。

9.4.1 关于沉淀和澄清池类型选择的原则规定。

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沉淀和澄清构筑物的类型越来越多,各地均有不少经验。

在不同情况下,各类池型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正确选择沉淀池、澄清池型式,不仅对保证出水水质、降低工程造价,而且对投产后长期运行管理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设计时应根据原水水质、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等主要因素,并考虑水质、水温和水量的变化以及是否间歇运行等情况,结合当地成熟经验和管理水平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4.2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的最少个数。

在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停池清洗或检修,为不致造成水厂停产,故规定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 2 个。

9.4.3 规定了沉淀池和澄清池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的原则。

沉淀池和澄清池的均匀配水和均匀集水,对于减少短流,提高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设计中必须注意配水和集水的均匀。

对于大直径的圆形澄清池,为达到集水均匀,还应考虑设置辐射槽集水的措施。

9.4.4 关于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 斗 ) 容积的规定。

9.4.5 规定了沉淀池或澄清池设置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的原则。

沉淀池或澄清池沉泥的及时排除对提高出水水质有较大影响。

当沉淀池或澄清池排泥较频繁时,若采用人工开启阀门,劳动强度较大,故宜考虑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一般常可采用机械吸泥机或刮泥机;澄清池则可采用底部转盘式机械刮泥装置。

考虑到各地加工条件及设备供应条件不一,故条文中并不要求所有水厂都应达到机械化、自动化排泥,仅规定了在规模较大或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排泥装置。

9.4.6 关于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的规定。

为保持澄清池的正常运行,澄清池需经常检测沉渣的沉降比,为此规定了澄清池絮凝区应设取样装置。

第5章、沉淀和澄清处理解读

第5章、沉淀和澄清处理解读
机械排泥特点:排泥效果好,操作方便,耗水量少, 土建施工方便,但需机械维修。
二、平流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设计平流沉淀池的主要控制指标是表面负荷q 或停留时间T。 1、按表面负荷q计算 ➢ ①沉淀池表面积A=Q/q ➢ ②沉淀池长度L=3.6vT
➢ 对于絮凝沉淀水平流速v=10~25mm/s,通常取v= 15~20mm/s;自然沉淀水平流速v≤3mm/s。
➢ 孔口流速v=0.6~0.7m/s; ➢ 孔口孔径φ=20~30mm;
➢ 孔口流量 q0 2gh,淹没水头0.12~0.15m;
➢ 孔口水流应自由跌落到出水渠中。
4、积泥区
(1)作用:贮泥、浓缩和排泥
(2)排泥方式:水力排泥和机械排泥
➢ 水力排泥:
➢ 集泥斗:有单斗式和多斗式 ➢ 穿孔排泥管 设置要求: ①管径≥200mm; ②管道长度不超过15m,一般在10m之内; ③在管道斜下方45°处两侧开孔,孔眼孔径为30~35mm,
➢ 对穿孔花墙的设计要求有:
孔口断面沿水流方向由小变大,呈八字形。
孔口流速v≤0.15~0.2m/s,一般以v=0.1m/s 来设计。
从墙体强度方面考虑,孔口所占总面积应小于 墙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第一排孔口距水面0.12~0.15m;最下面一排 孔口距泥面 0.3~0.5m 。
2、沉淀区 (1)作用:泥水分离
➢ 进水方式多采用逆流式
2、斜管区
➢ ①斜管长度l=800~1000mm,一般为1m。 ➢ ②斜管倾角θ在絮凝沉淀时θ=50~60°,一般取
60°;自然沉淀时θ=40~45°。 ➢ ③斜管区高度约为0.87m。 ➢ ④斜管管径为25~30mm。
要求:
➢ 堰顶水平,高差≤1mm; ➢ 堰长度足够,一般要求堰上溢流率不超过500m3/d·m。 ➢ 三角堰q0=1.4h2.5,h=0.05m。

2015-共同学习之旅-给水工程-18-沉淀原理及沉淀效果影响因素

2015-共同学习之旅-给水工程-18-沉淀原理及沉淀效果影响因素

2010-1-7.悬浮颗粒在静水中自由沉淀沉淀速度表达公式有斯托克斯(stockes)公式和阿兰(Allen)公式,这两个公式的区别是: (A)适用的沉淀池水深不同 (B)适用的悬浮颖粒浓度不同 (C)适用的颗粒沉淀阻力系数不同 (D)适用的沉淀池水面大小不同 解析: 见M3教材P182,绕流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有关,雷诺数不同的情况下,绕流阻力系数也不同。选[C] 2008-2-45.密度比水大的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其沉速大小主要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颗粒表面电荷的高低 (B)颗粒在水中的重量 (C)颗粒的形状与粒径大小 (D)颗粒在水中的体积浓度 解析: 见M3教材P182公式7-4,公式中的参数就是与沉速大小有关的因素。选[BC]
平流沉淀池内颗粒沉淀过程分析
典型真题
2014-3-5.某自来水厂采用二级沉淀,一级沉淀池采用平流沉淀池(截流速度u01=1.0mm/s),二级沉淀池采用斜管沉淀池(截 流速度u02=0.60mm/s)。进入一级沉淀池的原水沉降试验简化结果见下表,根据理论计算,经两级沉淀后的总去除率应为下列 哪项? (A) 85.6% (B) 82.7% (C) 79.2% (D) 78.4% 颗粒沉速Ui (mm/s) ≥Ui的颗粒占所有颗 粒的重量比(%) 0.10 100 0.40 84 0.602 72 1.00 59 1.50 1.70 40 2.00 30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7 沉淀、澄清和气浮
7.2 沉淀池
影响沉淀效果主要因素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影响产生原因 短流的 影响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判别指标 减小了过水断面, 局部区域流速过快; Re、Fr 沿池深方向流速不均匀影响较小; 沿池宽方向流速不均匀影响较大; 减小水力半径 有利于沉淀效率的提高; 但偏离理想沉淀池假设;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第1和第2节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第1和第2节

第三章 沉淀与澄清(Sedimentation, or settling and Clarification)第1节 沉淀原理与分类一、原理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比重<1,上浮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 以上的颗粒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二、分类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沉砂池、初沉池前期)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压缩沉淀: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第2节 自由沉淀(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 ’ 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所受到的重力为F1= 1/6 π d 3 (ρp - ρl ) g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 D ρl u 2/2 π d 2/4C D 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衡时:F1=F2可得到沉速(terminal 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对于非球形颗粒:φ:形状系数C D 与Re 有关。

Re<1, C D = 24/Reμ:水的动力粘度,Pa s d C g u ll p D ρρρ-=342181gd u l p μρρ-=d C g u l l p D ρρρφ-=34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可以了解u 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d 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小。

可以通过测定u ,算出d (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1. 在t i 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2. 计算ti ⇒ ui = h/tiCi ⇒ pi = Ci/C 0p i :沉速小于u i 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比重3. p -u4.颗粒去除率在t 0 时, u ≥u 0 的颗粒全部去除u<u 0 的颗粒部分去除hi/h = u i t 0/(u 0t 0) = u/u 0t=0 t=ti u=h/t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E-t 曲线 E -u 曲线(与水深无关)中部取样法:P= (C 0-C)/C 0 *100%三、理想沉淀池假设:1. 颗粒为自由沉淀2. 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第六章 沉淀与澄清

第六章 沉淀与澄清
E hi BcC h i h0 BC h0
Q A
(6-17)
h0 Lu0
根据相似关系得:
h0 L u0

hi Lui

(6-18)
同理得:

(6-19)
将式(6-18)和(6-19)代入(6-17)得特定颗粒去除率:
E ui u0
(6-20)
6.2.2 理想沉淀池理论
3
(6-1) (6-2)
(6-3)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6-3)左边为零,加 以整理,得沉速公式:
u 4 g p 1 d 3 CD 1
(6-4)
CD与Re有关,见图6-1。
10 10
阻力系数CD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10
-2
10
-1
1
10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雷诺数Re
图 7-1 CD与Re状态
斯笃克斯公式:
24 CD Re
1 p 1 2 u gd 18
(7-5)
(7-6)
2. 牛顿公式
当1000<Re<25000时,呈紊流状态,CD接近于常数0.4代入 (6-5)得牛顿公式:
残余颗粒分数
沉速
图 7-5 沉淀实验筒
图 7-6 理想沉淀池的去除百分比计算
6.2.5 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
1. 实验
采取图6-7的沉淀试验筒,筒长尽量接近实际沉淀池的 深度,可采用2~3m,直径不小于100mm,设5~6个取样口。
先均匀搅拌测定初始浓度,然后试验,每隔一段时间, 取出各取样口的水测定悬浮物的浓度,计算相应的去除百分 数。以沉淀筒高度h为纵坐标,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把去除百 分比相同的各点连成光滑曲线,称为“去除百分数等值线” 含义:对应所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取出水样中不复存在 的颗粒的最远沉降途径,深度与时间的比值指明去除百分数 时的颗粒的最小平均沉速。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

沉淀和澄清【水处理】2006-12-11 15:55:08 阅读1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可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进行分离。

密度大于水的颗粒将下沉,小于水的则上浮。

沉淀法一般只适于去除20~100微米以上的颗粒(与颗粒的性质与比重有关)。

胶体不能用沉淀法去除,需经混凝处理后,使颗粒尺寸变大,才具有下沉速度。

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淀,可根据其浓度及特性,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2)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质量均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

(3)拥挤沉淀(分层沉淀) 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时,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

(4)压缩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增高到颗粒相互接触并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这发生在沉淀池底部。

2.1 自由沉淀对于低浓度的离散性颗粒,如砂砾、铁屑等,沉淀可以说是不受阻碍的。

颗粒在水中将加速下沉,直到作用于颗粒的推力与水的阻力达到平衡,平衡状态是开始沉淀后瞬时达到的。

在平衡时,颗粒开始以均速下沉。

这时,推力等于摩擦阻力。

(2.1)式中r s,P——分别为颗粒和水的密度(克/厘米3);g——重力加速度(厘米2/秒);r——颗粒体积(厘米3)。

根据量纲分析,可得(2.2)式中h——阻抗系数;A——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厘米2);u——颗粒沉降速度(厘米/秒)。

h不是常数,它随雷诺数Re的改变而变化。

根据实验得知,对球形颗粒,Re<1 h=24/Re1<Re<104由于式中d——颗粒直径(厘米);g——水的运动粘滞系数(运动粘度) (厘米2/秒)对于球形颗粒(2.3)对于紊流,500<Re<104,h趋于0.4,(2.4)对于层流,在Re<1时,(2.5a)这就是司托克斯(stokes)公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6-1) (6-2)
(6-3)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6-3)左边为零,加 以整理,得沉速公式:
u 4 g p 1 d 3 CD 1
(6-4)
CD与Re有关,见图6-1。
10 10
阻力系数CD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10
水的紊动性以雷诺数Re判别
• • • —水的流速; R —水力半径; —水的运动拈滞系数。
Re
vR

一般认为,在明渠流中,Re>500时,水流是紊流状态,平流 沉淀池中水流的 Re一般为 4000~15000,属紊流状态。 此时水流除水平流速外,尚有上、下、左、右的脉动分速,且 伴有小的涡流体,对水中杂质颗粒的沉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 沉淀池中,通常要求降低雷诺数以利于颗粒沉降。
OP1 OQ1 OP2 OQ2
A、 区交界面高度
(6-12)
沉淀管水深H1
P1
沉淀管水深H2
P
Q1 Q2
0
沉淀时间t
图 7-3 不同沉淀高度的沉降过程相似关系
6.2 理想沉淀池的特性分析
6.2.1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过程分析
理想沉淀池的基本假设: ① 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② 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并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第六章
沉淀与澄清
6.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6.2 平流式沉淀池 6.3 斜板与斜管沉淀池 6.4 澄清池
6.1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
6.1.1 沉淀分类
1.自由沉淀

定义:单个颗粒在无边际水体中沉淀,其下沉的过程颗粒互不
干扰,且不受器皿壁的干扰,下沉过程中颗粒的大小、形状、密 度保持不变,经过一段时间后,沉速也不变。
h1 / t0 h2 / t0 P p2 (p3 p2) (p4 p3) u0 u0 h3 / t0 h4 / t0 (p5 p4) (p6 p5) u0 u0
式中:p2—表示沉降高度h,沉降时间t0时的去除分数,并
且是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已全部沉降掉的颗粒 的去除分数。 h1—表示时间t0时,曲线p2与p3之间的中点高度; h2—表示时间t0时,曲线p3与p4之间的中点高度; h3—表示时间t0时,曲线p4与p5之间的中点高度; 上述方法是在静止条件下进行的。应用于生产中实际沉 淀池,根据经验,表面负荷和停留时间应乘以经验系数。
-2
10
-1
1
10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雷诺数Re
图 7-1 CD与Re的关系(球型源自粒)1. 斯笃克斯公式当Re<1时:呈层流状态
斯笃克斯公式:
24 CD Re
1 p 1 2 u gd 18
(7-5)
(7-6)
2. 牛顿公式
当1000<Re<25000时,呈紊流状态,CD接近于常数0.4代入 (6-5)得牛顿公式:
残余颗粒分数
沉速
图 7-5 沉淀实验筒
图 7-6 理想沉淀池的去除百分比计算
6.2.5 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
1. 实验
采取图6-7的沉淀试验筒,筒长尽量接近实际沉淀池的 深度,可采用2~3m,直径不小于100mm,设5~6个取样口。
先均匀搅拌测定初始浓度,然后试验,每隔一段时间, 取出各取样口的水测定悬浮物的浓度,计算相应的去除百分 数。以沉淀筒高度h为纵坐标,沉淀时间t为横坐标把去除百 分比相同的各点连成光滑曲线,称为“去除百分数等值线” 含义:对应所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取出水样中不复存在 的颗粒的最远沉降途径,深度与时间的比值指明去除百分数 时的颗粒的最小平均沉速。
u0 Q LB
(6-15)
即:
u0
(6-16) 式中 Q 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表面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截留 A 速度,但含义不同。 设原水中沉速为ui(ui<u0)的颗粒浓度为C,沿着进水区高度为h0的截 面进入的颗粒的总量为QC=h0Bv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为hi的截面进入 的颗粒的数量为hiBvC(见图7-4),则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率为:
在沉淀池中,增大,一方面提高Re,加强水力的紊动性而不利于 沉淀,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沉淀 效果的提高。所以, 可在很宽的范围内选取,我国各地一般=10 ~ 25mm/s。
4、絮凝过程的影响
将(6-16)代入(6-20)得:
ui ui E u0 Q A
(6-21)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表面负荷 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沉淀时间) 无关。 (1)E一定, ui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当产水量和表面 积不变时, ui越大则去除率E越高。颗粒沉速ui与混凝效果有 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ui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当容积 一定时,池身浅些则表面积A大些,E可以高些,此即“浅池 理论”。
6.2.6 影响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
1、短流的影响 短流是指在实际沉淀池中,停留时间总是偏离理想沉淀池, 表现在一部分水流通过沉淀区的时间t0,而别一部分水流则大于 t0的现象,它是由于水流的流速和流程不同而产生的。 原因: ⑴ 进水的惯性作用;⑵ 出水堰产生的水流抽吸;⑶ 较冷 静或较重的进水产生的异重流;⑷ 风流引起的短流;⑸ 池内存 在导流壁和刮泥设施等。 2、异重流的影响 浑水进入沉淀池后,因水中颗粒杂质不断沉淀而逐渐变清, 流出沉淀池的水中浑水物质的含量已经很少,浑水和清水的比重 是不同的。 即进入沉淀池浑水的比重比流出沉淀池清水的比重 大。比重大的浑水进沉淀池后,在重力作用下会潜入池的底部流 动,形成所谓的浑水异重流。
• 水的稳定性以弗劳德数判别
Fr
2
Rg
• R—水力半径; • —水平流速; • g—重力加速度。
Fr高,惯性力作用相对增加,重力相对减少。水流对温差、 密度异重流及风浪等影响的抵抗的能力强,使沉淀池中的水流流 型保持稳定,一般认为平流沉淀池中Fr >10-5。 在沉淀池中,降低Re和提高Fr的有效措施是减小水力半径, 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都能达到上述目的。

常见于: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化学凝聚
沉淀 4.拥挤沉淀

定义:当水中含有的凝聚性颗粒或非凝聚性颗粒的浓度
增加到一定值后,大量颗粒在有限水体中下沉时,被排斥 的水便有一定的上升速度,使颗粒所受的摩擦阻力增加, 颗粒处于相互干扰状态,此过程称为拥挤沉淀。
6.1.2 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1.沉降过程分析 如图6-2,整个沉淀筒中可分为清水区、等浓度区、变浓 度区、压实区等四个区。
a A
交界面
b
C0
a'
B
C0
H0 浓度Ct Ht
c
Ct
Ct
Ht
d C D t1 (b) t ∞ (c)
H∞ H H∞
t (d)
时间t (e)
2. 肯奇沉淀理论
由图6-2可知曲线a-c段的悬浮物浓度为C0,c-d段浓度均 大于C0。
设在c-d曲线任一点Ct作切线与纵坐标相交于a′点,得 高度Ht。按照肯奇沉淀理论得:
C0 H 0 Ct Ht
(6-10)
作Ct点切线,这条切线的斜率表示浓度为Ct的交界面 下沉速度:
Ht H t t
(6-11)
3. 相似理论
当原水颗粒浓度一样时,不同沉降高度的界面沉降过程曲线 的相似性(见图6-3),即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其所受到的重力为:
1 3 F1 d ( p 1 ) g 6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 u 2 d 2 F2 C D 1 2 4 CD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du 1 2 u 2 d 3 d p d ( p 1 ) g C D 1 6 dt 6 2 4
E hi BcC h i h0 BC h0
Q A
(6-17)
h0 Lu0
根据相似关系得:
h0 L u0

hi Lui

(6-18)
同理得:

(6-19)
将式(6-18)和(6-19)代入(6-17)得特定颗粒去除率:
E ui u0
(6-20)
6.2.2 理想沉淀池理论
常见于:沉砂池、初次沉淀池
2.絮凝沉淀

定义:在沉淀的过程,颗粒由于相互接触絮聚而改变大小、形
状、密度,并且随着沉淀深度和时间的增长,沉速也越来越快, 絮凝沉淀由凝聚性颗粒产生。
常见于:混凝沉淀后、生物污泥的沉淀
3.成层沉淀

定义:沉淀过程中絮凝的悬浮物形成层状物,成整体沉
淀状,形成较明显的固液因而。
p0
ui dpi u0
(7-22)
6.2.4 非凝聚性颗粒的沉淀实验分析
非凝聚性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实验,用一个圆筒进行, 如图6-5所示。在圆筒水面下h处开一个取样口,要求颗粒在
整个水深中均匀分布,浓度为C0;然后在分别在t1 、 t2 、
…tn时取样,分别测得浓度为C1 、 C2 、 …Cn,对应的沉速 分别为h/t1=u1、 h/t2=u2 、…h/tn=un 。设p1、p2、…pn 分别 代表C1/C0、C2/C0、…Cn/C0,则1-pi表示所有速度大于等于ui 的颗粒所占的比例,pi代表沉速小于ui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见图6-5。 具有沉速u1、u2的两种颗粒之间的颗粒浓度分数为p1-p2。
浑水异重流是平流沉淀池中的基本现象之一,当进池浑水 的浓度高时异重流的现象就明显一些,进池浑水的浓度低时, 异重流现象就不如浓度高时明显。 此外,水的比重与温度有关,当进水温度较池内水温高时, 进水有可能趋向池表流动,形成温度异重流,当进水温度较池 水温度低时,将会加剧浑水异重流。 3、水流紊动性和稳定性对沉淀效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