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灵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摘要】评价一节成功语文课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

基于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教学灵魂缺失与回归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近年来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背后我们却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与迷失,让人感觉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有时像思品课,光顾道德说教;有时像科学课,光顾着讲解知识了;有时像生活课,光顾着探究实践了……然而语文课毕竟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上出“语文味”,因为“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何谓“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极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与自由境界(程少堂语)。

语文课如欲开学生的“胃”口,一定要讲究“有味”,这种味就是指“语文味”。

然而透视当前的一些教学行为:讨论的多了,读书的少了;媒体应用多了,学生品评少了;热闹空谈的多了,积累感悟的少了……让我们感慨万分的是,这样的课堂是语文课吗?基于此,笔者学习了有关“语文味”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
归作一些阐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语文味”缺失的成因剖析
首先,语文味的缺失,体现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

以为新教材必须要有新教法,那些朗读背诵、品词赏句便不是新理念,于是痛快地抛弃许多传统的优秀语文教学法。

同时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也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提出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把握起来就出现了偏失。

如教学《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和人文精神。

但是有的老师却津津乐道地介绍了宇航知识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其次,语文味的缺失,是由于教学目标不当。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学目标不明确,必然会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想到哪讲到哪,许多内容却与教学要求和学生语文需要无关。

另外,教学目标的错位,也会使得操作走进误区。

如《竹影》,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于是引入大量图片进行比较,结果就把语文课上成了艺术鉴赏课。

第三,语文味的缺失,也由于教学设计不当。

比如凸显情节,语言架空;拓展过度,本末倒置;媒体泛滥,书声稀少……
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回归的探索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方式,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非语文”元素过多的充斥着语文课堂,都迫切呼唤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

那么如何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呢?
一、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凸显语文味
不知语文课为何物的迷惘,源于不知如何设定其教学内容,其内容的设定最关键的就是制定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这是成功构建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只有在课前就已制定了准确的目标,那么教什么才会心中有数,怎么教才会心中有路。

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是可检测的而不是不着边际的,目标定位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可是现实中我们有许多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走过场的,实际教学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挂钩,目标是目标,上课是上课,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一些教学目标,其设计过于空洞和抽象,教学中无法操作,课堂信马由缰的现象也就比比皆是。

对此笔者就有切身的感受,试举一例:
教《醉翁亭记》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能理解文中出现的对仗句式。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5、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结果几堂
课下来,自己也不知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究竟如何,心中一团糨糊,这是因为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例如“引导”“让”;那些行为主体是学生的,所用词语又不准确,例如“领会”“感受”;第5点的教学目标更像思想品德课,再说一二节课就想让学生在受挫折时,积极对待人生,这有点不可能。

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去上语文课,语文课就串味了。

是故,可以做如下修改,以更好体现语文味: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中的几个难词(辄、暝、觥、翼然、翳等)。

2、反复阅读课文后,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也”“而”的作用。

3、能独立找出文眼,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4、学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至少两条)。

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据此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

总之,“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便无法进行,上课成了开无轨电车,成了放羊。

”(黄玉峰语)只有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导致教学的主观随意,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味,才能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二)恰当把握教学内容,彰显语文味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上,“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鉴于语文课程肩负着的任务,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就既要教母语,又要教文学,而“语言教育的教学形态通常有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文学教育的主要教学形态是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李海林语)。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觉得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
习、实用文体教学及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是一个扼杀语文味的瓶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怎样冲破这个瓶颈。

1、综合性学习蕴涵的语文味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大语文观”。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我们可以找到对于“语文”这个关键词的解读。

那就是“培养学生做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概念中“语文”一词的内涵,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之所在。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

”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这个根本,才能使语文不变“味”;不忘品味语言,才能使语文韵味十足。

案例一:《漫游语文世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的汇报很精彩,刚才大家分析了店主取店名的目的,广告语、宣传标语的效应,接下来我们能否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一番‘专业化’的审视呢?比如我很喜欢那则宣传标语‘退一步心顺路宽都平安,抢半步车挤人怒招祸端’,因为它运用了语文上对偶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显得工整严谨,而且意思一目了然,对比鲜明,让司机深刻体会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和违法抢道的危
害性。


生1:我认为“饰全饰美”这个店名取得好,因为这个店名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马上让我们想到成语“十全十美”,觉得很熟悉,而且这是个女孩饰品店,寓意店内的饰品又齐全又漂亮,我觉得很有创意。

学生2:我喜欢“药材好,药才好”这则商业广告,乍一听不知所云,再一看不禁只夸妙,材料当然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这句话要这样读“药材好,药才好”(加点字读重音),而且后一句“药”后面要稍作停顿。

学生3:我喜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保平安请慢行”这句宣传标语,它其实和“上有老,下有小,出了车祸不得了”,“爸爸,您开慢点,我和妈妈等你回来”这两句的创意是一样的,都是从亲情的角度劝戒司机要开车慢行,注意安全,但这句标语成功地改用了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文字简明,押韵上口,而且语气委婉,体贴入微,富有人情味。

洪镇涛语:“语言是语文的载体,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这次综合性学习并没有简单满足于材料的获得,而是从材料中教会学生领悟到语文的存在,抓住了语文的根本。

2、实用文教学内容中蕴涵的语文味
实用文是相对于文学文体而言的,凡是文学文体以外的文章都
称为实用文。

它包括说明文、科普文、传记、报告、评论、杂文等。

传统意义上的实用文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以科技类说明文而言,往往会肢解为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杂文、评论而言,往往讲述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

教学时把这些名词单独从文本中抽取出来,像卖猪肉一样大卸八块,原来胖乎乎、肥嘟嘟、憨态可掬的猪就变成了一堆七零八落的杂碎,我们教的吃力不讨好,学生也学得吃力不讨巧。

实用文成了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实用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指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要讲出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文体美。

我们觉得,实用文也同样凸显“三美”,仅举一例,以示说明。

案例二:《苏州园林》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精读第五段,进行有味地欣赏,谈谈自己欣赏到得一点之美。

比如(投影):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修辞之美,说明方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顺序之美,情感之美。

生1:我谈一词之美,“俯仰生姿”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突出了“画意”;“珠光宝气”写出了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美。

生2:我认为这段话的修辞很美:“寂寞”用了拟人的手法,把
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也暗示了游客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不会感到单调。

生3:我觉得文章结构很美,文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先总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然后一次分说了栽种和修剪,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生4:我谈谈说明方法之美:“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采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生5:表达方式之美:运用了说明、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幅图画之美。

生6:我认为还有说明顺序之美:运用了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生7:情感之美:本段着重写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赞美了园林设计者们和匠师们精巧的构思和坚定的追求。

实用文教学,容易将文体的知识,语言的品味,情感的体验三者切块分割,也容易用生吞活剥的方式将文体的知识强塞进学生的大脑。

本案例用“谈谈自己欣赏到得一点之美”这一主问题,巧妙灵活地“品析词语,把握结构、掌握说明方法,体会情感”等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语文味”同样能在实用文教学中轻舞飞扬。

3、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中蕴涵的语文味
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实现,和一般
的语言习得不同,文学素养的生成和提高,往往需要教,“文学教学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于文学的热情,培养学生鉴赏文字的能力(朱光潜语)。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为作品动情,点燃学生的热情
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

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

而读者要想进入文学世界,就要用自己的情来开启文学的门。

动情的方法有很多,如引生入境法、铺垫渲染法、多媒体陪衬法等等,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在教学《乡愁》时,笔者如此朗诵引入:“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造的鸿沟,三十多年来锁住了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脚步,却锁不住海外游子怀恋母亲的心,和他们驾着云彩飞来望乡的歌声,在那多众的思乡之歌里,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这段诗意的语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诗歌的意境里去了。

(2)教学生体验,回归语文的本色
能够体验,这是文学阅读的基础,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教”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并且体验得真切、深刻。

所以文学作品教学重要的不是探询作家的意图,而是去体验作品中那个有
活气和生命的世界。

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过:“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文学的眼睛,让学生在看似平凡的不经意处,发现语言的魅力。

请看案例三:《杨修之死》教学片段
师:读小说要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本意,刚才同学们分析杨修恃才放旷,那么杨修之才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边读边批注点划。

生:杨修教曹植把阻拦他出城的士兵都给杀了,可表现杨修之才。

师:嗯,说得好,教师觉得有一点你做得非常好,你与教师有眼睛的交流。

刚才这个问题我们再从字里行间去找。

生:“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师:字、词。

生:“竟斩之可也。


师:好,怎么读?
生:“竟斩之可也。

”(生读得斩钉截铁)
师:你读得斩钉截铁,确实表现出了杨修之才,我想这样读。

(师范读本句,读得轻松自在)行吗?
生:可以,而且更能表现修的才能出众。

师:哦,为什么?
生:因为读得轻松自在,就表现出在杨修看来,这根本不算一
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从而说明他才能真得很高。

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要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读来体味汉语言的韵味,来领悟文本的主旨,来受到情感与精神的熏陶。

这一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体验朗读,让学生去感悟,很好地实践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具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这应该是许多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最美境界。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6月
2、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10月
3、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
4、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