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合集下载

遗产廊道的简述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遗产廊道的简述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遗产廊道的简述及其建设的必要性摘要: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字:遗产廊道必要性生态保护引言:不少学者都设想过把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重提大地园林化”设想下把历史保护与城市绿化等结合起来,或者是在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开辟“绿色天窗”,以利于城市生态保护和美化等。

从景观规划研究来说,实现遗产与生态保护结合目标,就需要在借鉴有关理念的基础上,辨识并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并将之作为一种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来加以建设和保护。

所谓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可以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

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国家遗产廊道(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National Heritage Corridor)是首个通过美国国会立法指定的国家遗产廊道,标志着遗产廊道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立。

目前,国家遗产廊道已经成为美国保护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保护理念,从规划角度看,遗产廊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地区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法,作为一个地方资源整合的结构和方法出现,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其作法就经常表现为把一些遗产通过建设绿色通道连接起来。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高峰论坛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高峰论坛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作者:胡静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32期作为2015中国西部进口展暨国际投资大会的专项活动之一,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一带一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发展高峰论坛于10月23日在成都举行。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财政部文资办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西藏、甘肃、青海等省区的政府文化部门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文化企业界代表聚集一堂,共商新常态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大计。

“一带一路”的文创机遇与挑战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尚伟“一带一路”战略国内线路涵盖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一带一路”战略可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联结国外,可助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快速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七省(区)充分利用在地理上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接近的优势,纷纷与尼泊尔、印度、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开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

比如,云南与柬埔寨合作的《吴哥的微笑》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演艺节目。

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政策、资金等将提供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上的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一是相关宣言、计划、政策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双方愿积极推动两国地方间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支持相关省州和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加强西安市和马雷市全面合作,推动山东省和列巴普州,陕西省和阿哈尔州建立友好关系”。

这就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陕西省,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二是沿线升级、新建交通枢纽等设施将做大藏羌彝文化产业的市场。

三是金融体系、各地资金等为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其中包括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亚投行等大型金融体系,文化部及陕西、甘肃、广东等地的相关资金,以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多项文化产业基金。

就中国而言,有上百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和各省市的相关文化产业基金,这些基金都可以为“一带一路”上文创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

中国的民族大走廊——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特点藏彝走廊实际上是源自2004年的时候,我们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学协会,在成都开了首届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这几年,藏彝走廊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民族学领域的热点。

这主要是因为走廊这个区域民族文化现象特别丰富。

今晚,我主要比较概要宏观地介绍藏彝走廊一些基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特点,内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走廊概念提出背景和学术意义;第二,藏彝走廊的范围和定义;第三,藏彝走廊的历史变迁;第四,藏彝走廊的民族和文化格局;第五,藏彝走廊中几个突出的文化现象;第六,藏彝走廊对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启示。

藏彝走廊实际上是处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区域,主要涉及川、滇西部和藏东,甚至包括甘青南部的一些区域。

从青藏高原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青藏高原皱褶地带最多的一个区域就在这里,区域内有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六条江都从这一区域穿越出去。

藏彝走廊其实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出水孔,也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这一区域就形成了非常多的褶皱,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实际上就是高山峡谷地带。

因为它是南北向的一个地貌,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山脉河流东西向,在地理上又叫横断山脉区域。

第一点,我先讲一下藏彝走廊概念的形成。

我们知道,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文革的结束。

我是在1978年进入大学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央民族大学非常受人敬仰的前辈——费孝通先生在做反思,他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民族研究已经走过了前三十年,我们后三十年的民族研究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他在反思中国的民族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我们过去的民族研究存在两个缺陷:按照行政区划来研究民族,比如四川的民族研究所,主要研究四川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云南的民族研究所研究云南这个行政区域的民族,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另外一个局限就是说,我们过去民族研究是按照民族单位孤立起来单个研究,比如说,这个人研究藏族,他一辈子就可能研究藏族;另一个人研究纳西族,他可能一辈子就研究纳西族,这样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研究它的历史,而不是从一个整体或是中国民族的整体来看待各个民族之间的往来和变动,以及这种来往变动怎样影响各民族的形成、合并与分化。

打造贵州旅游新名片关于“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的思考

打造贵州旅游新名片关于“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的思考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14作者简介:李盈润(1994—),女,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旅游研究;何景明(1966—),女,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乡村旅游、旅游减贫和区域发展研究。

一、“古苗疆走廊”概念的提出所谓“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明时期以后新开辟的横跨贵州省中部,连接湖广与云南的一条古驿道[1]。

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于2012年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

“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旨在以交通线为中心,探讨元明清时期“官道”与西南边疆地区“国家化”进程的关系[2]。

“古苗疆走廊”自提出以来就较受学界关注,当前已将“古苗疆走廊”列入中国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与“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武陵走廊”“南岭走廊”等相提并论。

“古苗疆走廊”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对西南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贵州省建省、云南政治经济中心东移、湖南建省、四川经济中心向川东南都与此通道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

目前对这条线路的重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只是在如何冠名上尚有些不同的看法。

现有研究多是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古苗疆走廊”的历史沿革[3]、对贵州省构建及文化认同的影响[4]、对走廊沿线族群的影响等[5],认为围绕“古苗疆走廊”进行深入研究及开发会对贵州省文化认同、贵州省纳入“一带一路”政策范围产生良好影响。

有部分学者依据“古苗疆走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资源,提出深入研究“古苗疆走廊”文化能促进贵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6],建议建立构建千里苗疆走廊国际文化旅游带,将“古苗疆走廊”打造成贵州省标志性的旅游产品[7],以打造贵州旅游新名片:关于“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的思考李盈润1,何景明1,2(1.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阳550025;2.茅台学院旅游系,贵州仁怀564500)摘要:“古苗疆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活态”民族走廊,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极具旅游开发意义。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从“藏彝走廊”到“藏羌彝走廊”——论古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叶健【摘要】羌人作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在藏羌彝走廊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廊分布的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的各族,其族源与羌人有着密切联系,或吸收羌人成分而壮大自身,或族源直接出自羌人系统.因此,从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羌人作为“输血民族”三方面,可以很好地评价羌人在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位,而“藏彝走廊”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是给予羌族历史地位最好的界定.【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5【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藏羌彝走廊;羌人;族源;羌人“汉化”与“藏化”;历史地位【作者】叶健【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1“藏羌彝走廊”这一民族走廊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它是对“藏彝走廊”的补充,是基于“藏彝走廊”而提出的。

20世纪70~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藏彝走廊的概念,民族走廊学说从此诞生,民族学及其民族社会学研究有了新路径。

羌人作为藏彝走廊历史上最为活跃的民族,对其周边民族产生过深刻影响。

羌文化是藏彝走廊诸多文化中的一支,羌语支是藏彝走廊5大语支之一。

研究藏彝走廊非羌民族的文化,不探讨与羌文化的关系,则该民族文化是缺失的。

依据费先生的观点,民族走廊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

”羌人历史上一直活跃在藏彝走廊,故而以历史为起点,加上宗教、语言、民俗等方面的因素,“藏彝走廊”应该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较为合理。

既然藏羌彝走廊的概念更为准确,则考察藏羌彝走廊内羌族的历史地位,应该从羌人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以及羌人作为他族的输血民族三方面进行探索。

史前的考古文化,分为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两大类。

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以新石器文化居多,主要包括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昌都卡若文化、拉萨曲贡文化、藏北细石器文化、营盘山文化等。

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

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NO 4,2023藏羌彝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特质、共同性的具现王 芬(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91)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是历史性的、渐进性的、具体性的、实践性的,必然贯穿过去、现在、未来,必然历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的阶段。

以此观照,藏羌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阶段、一种方法和一条路径。

藏羌彝走廊所内含的亲密血缘与族源、共同的文化地理、交融的生计方式、同源的语言体系、统合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要素。

藏羌彝走廊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互助、互惠的样态具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特质。

藏羌彝走廊以共生的生态生命走廊、同心同德的精神文化纽带、共享的文化经济带、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等方式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区域整体性;区域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D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4-0041-06位于“六江流域”地区(横断山脉),地理空间呈现为带状、廊道特征的藏羌彝走廊,其中并非只有“藏羌彝”三个民族,还存在其他多个民族。

从民族和国家的范畴、历史整体的维度理解藏羌彝走廊,有助于彰显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互助、互惠的特征,有助于体现其民族廊道、文化长廊、经济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从历史连续性、区域整体性、文化实践性、经济宏观性等维度审视藏羌彝走廊,可知藏羌彝走廊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和整体性特质,相应地,持续深度交融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藏羌彝走廊的进阶方向,换言之,藏羌彝走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种方法和一条路径。

藏羌彝走廊的区域空间与民族实体已然历史地、现实地、持续地建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

藏羌彝走廊各民族的血缘与族源、生态共生系统、生计方式、同属语系等特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系的内嵌表征和有机要素。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

浅谈藏彝羌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我们走进邛崃市平乐镇新兴街158 号“杏林村”药店时,在药店内堂光线略暗的里屋,看见了熊老师。

不用说,熊老师是位安静的人,也不愧被称为老师,跟他才聊几句,他嘴里就冒出了“藏彝民族走廊”这一说法。

1978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藏彝走廊”这一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

这条走廊正处于藏彝之间,隐藏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

”光阴之暮霭升起,高山之巅大河之上,我们一定能看见那在羊皮地图上寻找家园的巨大手指。

事实上,藏彝羌走廊上的许多文化事象至今未成公论,许多谜团尚存于史籍的空白处、泥土的掩藏下——光阴通过走廊,但未完全打开。

藏彝羌民族走廊唐大和四年(公元830 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在成都西郊建筹边楼。

据《通鉴》记载:“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

”由此可见,当年的邛雅驿道,是画入“图蜀地形”之内的。

女诗人薛涛有《筹边楼》诗云:“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薛涛此诗,把“筹边楼”写得巍峨宏大,气象万千;而且还告诫唐王朝的将军们:要持重筹边,切勿随意侵犯其他民族而引来战祸。

否则,人们在筹边楼顶层就会看到边地的烽火了。

遥想汉代那位司马迁先生在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一定边写边饮茶,并眯着眼睛遥想并疑惑于这条远古遗留下来的民族地带。

在藏彝羌民族走廊“带”上,远古先人们为民族迁徙、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常常南来北往、车水马龙,踩碾出了几条交通道路。

后人们拨开草丛,在荒弃的遗迹上抚摸、辨析,发现一些叫“丝绸之路”,一些叫“茶马古道”。

它们不仅是中央王朝执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很早就与国际接轨的民间跨境商道。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作者:陈井安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18期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五维视角生态安全维度。

走廊由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滇西高原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组成,既是地下和地上资源富集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涵养区,更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

推进走廊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驱动,全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体系,形成“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良性运转格局。

边疆稳定维度。

走廊区域历来是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的交叉结合地带。

西藏与印度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我国向东南亚开放的桥头堡。

四川历来在边疆安全和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

推进走廊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积极构建边疆地区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精准扶贫维度。

走廊区域覆盖了秦巴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和西藏、四省藏区等多个区域,是集民族地区、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区于一体的西部最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人口聚居地,脱贫难度大,脱贫任务重。

推进走廊建设必须发挥其独特资源优势和潜力,增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民族团结维度。

走廊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除了藏族、羌族、彝族三个主体民族外,还有回、傣、白和傈僳族等十余个民族以及众多的支族群,是目前中国民族种类最多、支系最复杂、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的地区。

推进走廊建设必须让文化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和情感联系的纽带,起到社会的“润滑剂”“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

对外开放维度。

走廊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核心区域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与“一带一路”覆盖范围在地理空间上交叉重叠,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

推进走廊建设必须创造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及交流交往交融。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本章检测国共的十年对峙(考试时间90分钟,赋分100分)班级:姓名:得分:A.二七惨案的教训 B.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C.抗日斗争的需要 D.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需要答案:B解析:A项“二七惨案”的教训,是“使革命成功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与题干要求不符;B项“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开展武装斗争”,符合题干要求;C、D两项的时间在题干内容提出之后。

2.迈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重要一步的重大事件是()A.八七会议 B.秋收起义 C.文家市决策 D.三湾改编答案:C解析:A项八七会议决定武装起义没有提出向农村转移;C、D两项都在B秋收起义中;D项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项文家市决策,放弃了攻打敌人力量强大的中心城市,向农村转移。

3.三次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C.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答案:C解析:结合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即共产党放弃了对大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因此,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拥有自己的武装。

4.以下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这是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决定的②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③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道路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⑤借鉴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答案:A解析:中国与苏俄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故⑤可排除;而大革命的教训中不包括建立根据地,②不正确。

故答案为A项。

5.1928年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部队有()①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②湘南的工农武装③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④百色起义的部分军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工农红军第四军的部队包括有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湘南的工农武装及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

6.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哪一项是对八七会议的发展() A.根据地建设 B.武装斗争C.土地革命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A解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4.03.03•【文号】文产发[2014]11号•【施行日期】2014.03.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通知(文产发[2014]11号)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文化厅、财政厅:为推动实施《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文化部财政部2014年3月3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目录序言一、规划范围(一)核心区域(二)辐射区域(三)城市枢纽(四)规划时间二、指导思想三、发展目标(一)近期目标(二)中期目标四、主要任务(一)发展重点领域(二)优化空间布局(三)加强文化产品生产五、保障措施(一)加大财税扶持(二)支持重点项目(三)注重科学发展(四)搭建服务平台(五)强化人才支撑(六)优化发展环境(七)加强组织实施附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位示意图序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为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具备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制定《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C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C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地理真题及答案C四、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答案)(50分)1. 纪录片《航拍中国》以航拍俯瞰视角,呈现祖国大地无与伦比的美:万平方千米的辽阔,万平方千米的浩瀚,四季轮转,冰火交融……据此完成(1)~(3)题。

(1)《航拍中国•上海》能拍摄到的场景是()A.阳光沙滩、蓝天白云,椰树婆娑B.林海、雪原壮美辽阔,冰灯、冰雕美轮美奂C.雄伟的长城在群山中逶迤延伸,枫叶红了,群山片片嫣红D.东方明珠塔高耸入云,外滩灯火璀璨,夜景迷人(2)“万平方千米的浩瀚……”见证我国蓝色海疆广阔,保卫责任重大,如我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就分布在()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3)“四季轮转,冰火交融……”这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气候变迁D.海陆分布2.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读珠江三角洲年外资来源据点比重比,完成(1)~(2)题。

珠三角所引外资总计港澳地区台湾地区其它地区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是()A.北美地区B.西亚地区C.台湾地区D.港澳地区珠三角所引外资总计港澳地区台湾地区其它地区决定珠江三角洲外资来源的关键因素是()A.独特的岭南文化B.高素质的劳动力C.优越的地理位置D.便捷的交通运输3. 在超市,我们经常看到“供应优质东北大米”的广告……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水稻,却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生长良好,主要得益于该地区()A.肥沃的黑土地B.稳定的灌溉水源C.雨热同期的气候D.山环水绕的地形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各大城市相继推出“共享单车”之后,“共享雨伞”也来了。

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只考虑降雨的影响,下列城市中,“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北京B.兰州C.拉萨D.广州(2)“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的推出,带来的积极作用是()A.美化城市环境B.绿色出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促进旅游业的发展D.增加就业,加速工业现代化5. 江苏卫视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现场直播,人类选手“脑王”王昱珩和机器人选手“小度”对决,最终“小度”以完胜“脑王”……“小度”绝世聪明,获益于哪种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A.生物工程B.机械制造C.新材料研发D.信息技术6. 年月日,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该新区的定位首先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判断最可能从北京迁往雄安新区的部门是()A.大型工业企业B.国务院等国家机关C.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D.众多的外国大使馆7. 我国内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

民族学概念:从藏彝走廊到横断走廊

民族学概念:从藏彝走廊到横断走廊

民族学概念:从藏彝走廊到横断走廊1陈自升张德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藏彝走廊”与“横断走廊”概念之争属于民族学理论研究之争,它涉及到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也涉及到老一辈民族学家与新一代民族学者研究思路的转换。

更深层次而言,它涉及到学者们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

“藏彝走廊”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以民族识别调查为历史背景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理论前提,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横断走廊”是当今学术氛围的产物,它以“生态史学”为理论支撑,在学界引起了一系列反响。

〔关键词〕民族学;藏彝走廊;横断走廊〔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民族学概念属于民族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它涉及到民族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大多数学者把民族学划归于人类学门下,等同于文化人类学。

他们认为,人类学通常可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部分,文化人类学以民族、族群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民族学也是以民族、族群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所以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同。

然而,当民族学者把研究民族地区的文化现实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旨趣时,民族学概念之争就是在考量:到底哪个民族学概念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的文化现实研究?这样一来,“藏彝走廊”概念与“横断走廊”概念之争也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民族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所谓概念,它代表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事件、行动或者关系,它可以用一个特定的名称或符号表示。

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人们就1﹝收稿日期﹞﹝作者介绍﹞陈自升(1971—),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张德华(1978—),男(彝族),四川西昌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四川民族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彝族语言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2014SZYQN02),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项目(YXJDY1403)。

征服垂直极限:从横断山走廊到茶马古道川藏线

征服垂直极限:从横断山走廊到茶马古道川藏线

征服垂直极限:从横断山走廊到茶马古道川藏线作者:陈保亚张刚罗家宽欧德顺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0年第03期题记长期以来,以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最高峰的横断山山脉呈南北走向,在500米海拔的四川盆地西部拔地而起,形成世界交通史上的垂直极限,阻碍了富饶发达的巴蜀农业和青藏高原牧业的接触,西北和西南的联系主要靠横断山脉中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大江南北切割成的横断山走廊(藏彝走廊)展开,藏语和彝语成为走廊通语。

茶马古道川藏线沿东西走向翻越横断山彻底改变了横断山走廊南北走向的格局,巴蜀农耕文化及其连带的江汉农耕文化和青藏高原牧业文化有了大规模的接触,西南官话的兴起和传播成为茶马古道川藏线繁荣的重要见证,也成为川藏线上的通语。

茶马古道川藏线翻越横断山是人类古道的奇迹。

为了弄清茶马古道川藏线征服横断山的奥秘,让各界人士深度认识和充分保护茶马古道语言文化遗产,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于2019年夏天联合不同领域学者、专家、记者和实业家展开了茶马古道川藏线四川段的南北线考察。

考察队翻山越岭历尽艰辛,总行程3128公里,时间近1个月,渡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翻邛崃山、大雪山、沙鲁里山垭口,记录收集了大量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语言文化资料。

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过度的经济开发和早期马帮老人的大量去世,茶马古道川藏线文化遗存正在迅速消失,存在于马帮老人口语中的马帮文本也面临绝迹,大规模抢救茶马古道语言文化遗存的工作必须尽快展开。

横断山:人类古道上的垂直极限以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为最高峰的横断山山脉,由于多条大江从南到北的长期平行切割,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形成阻碍东西交通的巨大屏障。

从海拔500多米的四川盆地向西翻越横断山腹地登上青藏高原,需要在岭谷落差极大的高山峡谷中渡过急流险滩并翻越多座4000米以上的垭口,从东向西先后需要征服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澜沧江、他念他翁山、怒江和伯舒拉岭。

藏彝走廊的范围和交通道

藏彝走廊的范围和交通道

22 藏彝走廊专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1总第185期藏彝走廊的范围和交通道李星星 藏彝走廊范围有多大?既然是走廊,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道路,藏彝走廊的道路有哪些?对这两个问题,学界没有全面、系统的框定,而藏彝走廊的范围和道路是讨论藏彝走廊的基础和前提。

今天,我就谈谈对藏彝走廊的范围及道路的框定。

一、关于藏彝走廊的范围(一)如何确定藏彝走廊的范围首先需确定藏彝走廊的性质,才能确定分划范围的原则。

但要确定藏彝走廊的性质涉及到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

认识论不统一,就难以统一划分范围的原则。

因此,如何确定藏彝走廊的范围,这是一个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致意见的话题。

尽管确定藏彝走廊的范围可能各有各的处理方式,但其差别主要在走廊边缘,包括四个方位的边缘。

就是说,差别在于宽窄、长短范围,但对走廊的核心部分的认识应当是一致的。

因此,对于藏彝走廊范围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并无大碍。

这方面不同意见可以通过讨论慢慢磨合。

(二)容易取得共识的方面11古代交通地带。

21平面形式呈条带状,有长度、宽度,有界限。

31这种走廊形式以特殊的自然地理为基础。

41其自然地理的特殊性可概括如下几点:喜马拉雅山运动构造的特殊地形地带;地壳厚度突减形成地势急降的过渡地带;山川大体呈南北走向的纵向山川地带;地理学上称为藏东川西高原峡谷区。

51历史上是氐羌戎活动地区,现在主要是藏缅语各语支民族聚居活动区域。

(三)我确定的范围11走廊的坐标其坐标位置大体在东经97~105度,北纬25~35度之间。

直线距离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

“走廊”南北两端及东西两侧的界限,大体以其自然形式的转折地带为标志。

藏彝走廊北起甘青交界的西倾山南侧及阿尼马卿山和岷山北侧,大体在青海黄河、甘南洮河至陇南西汉水一线,即大体在青海黄河沿、花石峡、至甘肃碌曲、宕昌、西和一线。

南抵滇西高黎贡山、怒山及云岭南端,以及金沙江南侧至乌蒙山西侧一线,即大体在云南腾冲、永平、洱源、宾川、大姚、至东川、会泽一线。

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文化为旅游提供人文内涵,是旅游的精神支柱;而旅游是文化发展的平台,只有旅游没有文化,旅游是没有魅力的;只有文化,没有旅游,文化缺乏活力。

因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四川“藏羌彝走廊”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无论文化资源还是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因此应该把旅游业作为该区域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支持。

近年来,该区域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以及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如何推进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川“藏羌彝走廊”概况及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现状四川“藏羌彝走廊”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及绵阳、乐山、雅安、攀枝花等市涉及藏、羌、彝民族自治县和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区域。

四川“藏羌彝”走廊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文化灿烂、民族众多,资源丰富而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构成该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

就自然资源而言,山景、水景、地景、气景等样样俱全;而人文旅游资源更加的丰富独特,比如凉山的彝族风情和摩梭人风情,阿坝州的羌族风情以及甘孜州的藏族风情等比较浓郁。

在红色文化方面。

该区域是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路程最艰难、会议最多最重要的地区,红军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革命纪念建筑、遗址和各种文物、传说和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吴其付(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藏彝走廊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

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景观。

本文运用遗产廊道的理念,对藏彝走廊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藏彝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

关键词:藏彝走廊;遗产廊道;文化线路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4-0048-06Tibetan -Yi -Corridor and Construction of H eritage CorridorWU Qi -f u(School of T ourism ,S 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 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 :T ibetan -Y i -C orridor is not only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ancient ethnic migration ,butals o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and g oods trade.Along with the history devel 2oped ,T ibetan -Y i -C orridor gestates the particular 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eritage corridor is regional linearity cultural landscape 1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its significance.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combin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by the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T ibetan -Y i -C orridor.K ey w ords :T ibetan -Y i -C orridor ;Heritage C orridor ;Cultural R outes中国民族学先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族群流动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三大走廊(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岭北走廊),揭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的普遍现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三大走廊中,藏彝走廊被誉为民族学的黄金地带,最为学者们关注,研究成果也格外突出。

近年来,藏彝走廊研究热潮再度兴起,突出体现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两期组织学者们对藏彝走廊进行了专题研究。

虽然学者们运用了新的理论方法对藏彝走廊进行深入研究,但仍旧难以突破原有的藩篱。

本文试图借用遗产廊道这种新的遗产保护方法,来探讨藏彝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收稿日期:2007-05-03。

[作者] 吴其付(1976—),男,四川资中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

2007年第4期(第27卷总第116期) 贵州民族研究G uizhou Ethnic Studies N o 14,2007(V ol 1271G eneral 1N o.116)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一、藏彝走廊概念及价值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区域概念,大体包括北自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

[1]但这一地理范围过于笼统,不易把握。

因此,李星星通过实地考察,对藏彝走廊的区域范围进行了详细的界定。

他认为藏彝走廊的地理坐标大体在东经97—105度、北纬25—35度之间,直线距离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

其范围是北起甘青交界的西倾山南侧及阿尼马卿山和岷山北侧,大体在青海黄河、甘南洮河至陇南西汉水一线,南抵滇西高黎贡山、怒山及石岭南端,以及金沙江南侧至乌蒙山西侧一线,西界沿巴颜喀拉山西侧,南抵横断山系西北之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宁静山之北端,其东界自岷山东侧沿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东侧,直抵乌蒙山以西。

[2]包括剑门蜀道(阴平道)、丝绸之路(河南道)、茶马古道等三条商贸要道。

藏彝走廊内流淌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大江。

河流是人类迁徙的通道,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藏彝走廊内的六条河流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形成了一条条蕴涵着丰富遗产的文化线路,而剑门蜀道(阴平道)、丝绸之路(河南道)、茶马古道等就是藏彝走廊内文化线路的突出体现。

藏彝走廊的价值体现在民族价值、考古价值、旅游价值、遗产价值等四个方面。

(一)民族价值藏彝走廊位于高山峡谷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并流,自古以来为西北、西南诸多民族或族群频繁迁徙、相互交流的重要孔道,藏缅语族的主要活动舞台,民族文化具有异常鲜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它对研究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民族的起源、迁徙及相互关系,乃至这些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宗教和习俗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3](二)考古价值藏彝走廊地区有着丰富的新石器考古文化遗存,它证明了藏彝走廊地区与黄河上游地区有着重要的文化渊源关系,对学者们探讨藏彝走廊地区文化系统是一个土著系统还是一个外来文化系统有着重要帮助。

[4]藏彝走廊地区还有分布众多的石棺葬遗迹,它既是我们认识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历史文化面貌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揭开古代藏彝走廊人群系统及族属源流的一把钥匙。

[5](三)旅游价值藏彝走廊地处横断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雪山峡谷;浩荡奔腾、惊涛拍岸的大江长河,鲜花遍地、牛羊成群的高山草甸;金碧辉煌的寺庙、苍凉雄奇的城堡、灿若群星的帐篷、风格独具的民居、古朴独特的民俗。

这些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差异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成为旅游者寻求心灵慰藉的天堂和乐土。

[6](四)遗产价值藏彝走廊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地区。

这里有三江并流、九寨沟、黄龙、丽江古城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也有丹巴碉楼、藏式民居、拉卜楞寺、塔尔寺等极具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民族文化建筑,还有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河南道、剑门蜀道等文化线路景观,除了这些有形的文化遗产外,还有东巴古籍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彝走廊是中国遗产的集中体现地,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见证。

二、遗产廊道概念及特征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种线性的文化景观,既可以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铁2007年第4期 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 2007年8月版路线等,也可以指通过适当的景观整理措施,联系单个的遗产点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绿色通道。

[7]遗产廊道对遗产保护采取区域而非局部概念,包括了多种不同的遗产、多种生态系统,它将动植物的栖息地、湿地、河流同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一起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方法,进行整体性的解说和展示,实现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是一种在大范围内保护历史文化的新措施。

遗产廊道将历史文化放到首位,选择拥有特殊文化资源结合的线性景观,同时强调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

[8]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赢。

一个地区能不能构建遗产廊道,应遵循四项选择标准:一是历史重要性,廊道内应具有塑造地方、州县或国家历史的事件和要素;二是建筑或工程上的重要性,廊道内的建筑应具有形式、结构、演化上的独特性,或是特殊的工程运用措施;三是自然对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廊道内的自然要素应是人类居住地形成的基础,同时也影响整个廊道;四是经济重要性,保护廊道是否能增加地方的税收、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9]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交通,使藏彝走廊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

过渡的放牧,过多的开山采矿,使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破坏。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藏彝走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该地区雄伟的地理景观、多样化的民族风情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有着巨大吸引力,这为藏彝走廊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藏彝走廊内的旅游景区不断开发,民族村寨不断得到展示,旅游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

但旅游开发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藏彝走廊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带来了破坏和冲击。

因此,在藏彝走廊地区寻找一条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当地生态文化,并能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以实现藏彝走廊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们既不能以牺牲自然文化遗产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也不能以禁锢当地的发展去孤立地谈保护,而是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藏彝走廊内历史文化景观众多,这里既有改土归流等影响国家发展的历史事件,也有碉楼、古城、寺庙等重要的工程遗迹,还有孕育民族成长的六大河流。

藏彝走廊地区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传统生产方式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实现收入的增长,而旅游开发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替代性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遗产廊道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

上述分析表明,在藏彝走廊地区进行遗产廊道构建,既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三、藏彝走廊研究现状目前,关于藏彝走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族群认同角度进行研究。

刘复生以藏彝走廊为例,指出族群迁徙在古代民族中经常发生,祖源记忆是构成族群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族群认同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

[10]杨福泉指出,纳西人、纳人(纳日)和纳木依人是同源异流的族群,可以称之为“纳”。

纳西族就是一个由多个包含有“纳”这一基本自称词根的民族共同体构成的族群。

[11]曾现江指出蒙古贵族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促进了西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联系,[12]并指出蒙古族长期在藏彝走廊的族群政治中处于有利地位,导致一些人群攀附蒙古族祖源,从而创造出新的蒙古族后裔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