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阻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阻证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此病每发于夏季梅⾬季节,以江南、沿海及其他⽓候潮湿之地较为多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们的⼯作和⽣活。
此类患者实验室理化检查多⽆异常改变,现代医学将其归纳在胃肠功能紊乱的范畴。
中医认为湿阻乃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以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般将湿阻分为以下⼏型进⾏辨证治疗。
湿困脾胃型:证见肢体困倦⽽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不⾹,⼝中粘淡⽆味,⼤便溏,或有形寒,⾆质淡,苔⽩腻,脉濡滑。
治宜芳⾹化湿,⽅⽤藿⾹正⽓散加减。
药⽤藿⾹、紫苏、陈⽪、⽩芷、厚朴、半夏、⽩术、⼤腹⽪、茯苓、建曲、⽢草等。
湿热中阻型:证见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中苦⽽粘腻,渴不欲饮,纳呆,⼩便黄少,⼤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热不退,⾆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王⽒连朴饮加减。
药⽤黄连、栀⼦、半夏、厚朴、⽯菖蒲、芦根、滑⽯、鲜荷叶、薏苡仁、陈⽪、建曲、⽢草等。
脾虚湿滞型:证见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便溏薄,神疲乏⼒,厌⾷油腻,⾆质淡,苔薄腻,或⾆质淡胖,脉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砂六君⼦汤加减。
药⽤党参、⽩术、茯苓、半夏、陈⽪、⽊⾹、砂仁、葛根、藿⾹、薏苡仁、扁⾖、建曲、⽢草。
中医实证虚症第三节湿阻证(一)
白芥子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肺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功效:温肺祛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瓜蒌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瓜蒌皮清肺化痰,利气宽胸; 瓜蒌仁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全瓜蒌兼具以上功效。
竹茹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肺,胃,胆经。
功效:清化热痰,除烦止呕 应用: 用量用法:6-10克
杏仁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 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 用量用法:6-9克,
宜打碎入煎。
桔梗
性味归经:苦,辛,平。 归肺经。
功效: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应用: 用量用法:3-10克
第四节 痰证
(一)定义:痰证是指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 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 身而表现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痰量多, 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 苔腻,脉弦或滑
(三)治疗法则:化痰
(四)常用中药
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应用:
脾虚气滞;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3-6克。入汤剂宜后下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脾、胃、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水湿证;
脾虚体倦。 用量用法:10-15克
泽泻
性味归经:甘、淡、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泻热。 应用: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
带下、痰饮。 用量用法:5-10克
湿阻病症状及治疗方案
一、引言湿阻病,又称湿阻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主要由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湿邪是中医学中的“六淫”之一,具有重、黏、湿、缓、冷、化等特性。
湿阻病可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湿阻脾胃、湿阻肝胆、湿阻肺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湿阻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
二、湿阻病的症状1. 湿阻脾胃症状(1)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脘腹胀满,食后尤甚;(3)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4)肢体沉重,倦怠乏力;(5)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腻。
2. 湿阻肝胆症状(1)胸胁胀满,疼痛;(2)口苦,厌食油腻;(3)头晕目眩,身重肢麻;(4)尿黄,大便黏滞;(5)舌质淡红,苔薄黄腻。
3. 湿阻肺症状(1)咳嗽,痰多黏稠;(2)胸闷,气短;(3)鼻塞,流清涕;(4)身重乏力,四肢酸软;(5)舌淡苔白腻。
三、湿阻病的治疗方案1. 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根据湿阻病的病因、病机,采用健脾化湿、疏肝解郁、清热利湿等方法进行治疗。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中药方剂:①健脾化湿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薏苡仁等;②疏肝解郁方: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③清热利湿方:黄芩、黄连、栀子、泽泻、车前子等。
(2)针灸治疗:针对湿阻病的症状,可选用以下穴位进行针灸治疗:①湿阻脾胃:中脘、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②湿阻肝胆:肝俞、胆俞、期门、太冲、内关等;③湿阻肺:肺俞、膻中、中府、合谷、尺泽等。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2)多食薏苡仁、茯苓、赤小豆等具有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3)适量食用疏肝解郁的食物,如菊花、绿茶、橙子等;(4)多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3.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3)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四、结语湿阻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患者应重视症状及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中药、针灸、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湿阻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肥胖症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机体脂肪组织过多积聚,导致体重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到的辨证施治方法。
本文将针对中医对肥胖症的辨证施治方法展开论述。
一、辨证分型中医将肥胖症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体征和病因。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脾胃湿阻型脾胃湿阻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气停留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
治疗时应通过舒缓脾胃、消除湿气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中医常采用祛湿健脾的方法,如服用陈皮、山楂等药物。
2. 肾阳虚型肾阳虚型是指肥胖症患者肾阳功能不足,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肌肉松弛,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通过温补肾阳,增强人体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燃烧。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菟丝子等。
3.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因情绪压抑、生活习惯不良等原因,导致气血循环不畅,脂肪堆积。
治疗时应以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疏通气血,减少脂肪囤积。
常用的中药有红花、郁金等。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肥胖症的施治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
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定制相应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脾胃湿阻型的患者,应少食寒性、油腻、甜食等容易产生湿气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对于肾阳虚型的患者,应多食温补的食物如桂圆肉、牛肉等。
2. 草药调理草药是中医治疗肥胖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茯苓、生大黄等,可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进行搭配使用。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肥胖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脏器功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三、中医治疗肥胖症的优势相比于西医疗法,中医在治疗肥胖症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针对每位患者的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更加精准。
湿阻怎样治疗?
湿阻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湿阻的治疗方法,治疗湿阻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湿阻应该吃什么药。
*湿阻怎么治疗?
*一、中医
2、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肢体沉重疼痛,脘腹痞胀,纳呆欲呕,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湿浊。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湿阻怎么治疗,湿阻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湿阻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湿阻”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第1 页。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提要:一. 病因二.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三. 湿阻的辨证论治四. 湿阻的辨治要点五. 湿阻的治疗禁忌湿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有滋润万物,令其繁华等作用。
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然湿气太过,则成为湿邪,对人体有害,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风湿病迭起。
前人对此早有认识。
据近代医学气象研究表明,湿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最近美国五个州对从事11种工业生产的1500名雇员进行调查,空气中相对湿度提高80%时,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事故就增加1/3。
……美国霍普金斯医疗中心测试显示,严重的潮湿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见1994年5月24日健康报)。
充分说明中医学有关湿病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表现为云雾雨露冰雪外侵而发,内湿由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而成。
湿为阴寒之邪,与水异名而同类。
散则为湿,聚则为水,积而成饮,凝而成痰。
因其流动性强,随气血运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骨骼、脑髓;外而皮肤、肌肉、筋脉、四肢百骸。
因之,其发病范围甚广,种类繁多。
这里仅将常见的湿阻病作一举隅性介绍:【病因】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
但湿为土令,寄旺于四时,临证中其它季节亦常见到。
清·叶天士根据江南水乡,沟渠纵横,暑期过长,热迫湿蒸,人处其中,易患湿病的特点,明确提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的观点。
后人亦多以北方干燥,刚劲多风,湿邪不甚,而予以忽视。
余通过多年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湿病不仅南方独有,北方亦不少见。
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为了深化湿病的认识,余曾指导研究生于1987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困重倦怠,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口粘苔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调查结果表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次、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等),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1/2强。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
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第三十五节中医辩证治湿阻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口淡无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腻者为寒;口干,烦渴不欲饮,口苦,小便黄,或大便秘结者为热。
.2.辨湿阻与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腻,刮除后移时又渐增厚,食之无味,乃湿阻之象;而气虚者亦多舌质淡,舌体胖,但苔多薄而不腻,二者不同。
切忌将湿阻误为虚证,乱投滋补,病情缠绵。
二、治疗原则初得之时多为实证,可选芳香化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或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法。
后期见脾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一.湿困脾胃证:四肢困重,头重如裏,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白芷9克大腹皮9克紫苏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白术6克厚朴6克半夏曲6克桔梗6克甘草3克生姜15片红枣15枚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1. 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2. 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1.湿困脾胃证候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故四肢困重;清阳不展,则头重如裹;湿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故脘腹痞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湿邪逗留,脾气不和,故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舌苔、脉象均为湿困中焦脾胃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运用(1)常用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白芷、紫苏、桔梗、半夏曲、厚朴、茯苓、白术、陈皮、生姜、大枣、炙甘草、大腹皮。
方中藿香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用以为君;臣以紫苏、白芷、桔梗宣畅肺气,芳香化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两药相合直接除脾胃之湿;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中,健脾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中医三焦辨证治疗湿热证十法
中医三焦辨证治疗湿热证十法辨治湿热证十法湿热证一般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治疗,这是中医世家家传的独到经验。
•湿阻为初起阶段,湿邪偏盛,阻滞于中上二焦,尚未化热,或虽热而不盛。
治之当以芳香宣化,以展气机,气化则湿亦化,此治疗湿阻于肺之要诀也。
•若湿阻于中焦,困阻脾胃,则当以运脾气为主,用辛开苦降法,辛开气机,以化湿邪,苦以燥湿泄热,则湿热分消而去。
#慢病防治知识##科普一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一)芳香宣化法(上焦):暑热之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之法,基本方用: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以上数种药物为鲜品,其实这也正反映了中药运用的一个重点问题,鲜嫩、轻灵之品善于走上焦,其在治疗表证、卫分症候的时候是干品无法比拟的)(二)芳香疏解法(上焦)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
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宜芳香疏解,退热定呕: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白蔻仁5克,煨生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末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暑热湿滞、互助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
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
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
应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鮮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化开湿郁。
中医内科-课件-湿阻
案例三:湿阻痰证的诊治
总结词
湿阻痰证,多因湿邪内蕴,影响气机升降,痰浊内生,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关节疼痛、咳嗽痰多等 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王某,男性,50岁,因长期饮食不节,喜食生冷食物,出现肢体困重、关节疼痛、咳嗽痰多等症 状。经过中医诊断,确诊为湿阻痰证。治疗以健脾化湿、祛痰止咳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穴位贴敷相 结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排出体内的湿气,增强身体的抵抗 力。
避免过度运动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有助于调 节身体的气机,缓解湿阻症状。
过度运动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导致身 体虚弱,容易感染湿邪。
环境改善
保持室内通风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流通,有助于去除室 内的湿气。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促 进湿邪的排出。
拔罐治疗
利用负压作用,使皮肤毛孔张 开,促进湿邪的排出。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身体部位,促进气血 流通,缓解湿阻症状。
食疗
选用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如 冬瓜、绿豆等,辅助治疗湿阻
。
日常调理与预防
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过度摄入生冷食物,保持 饮食清淡,适量增加健脾祛湿
案例二:湿阻热证的诊治
总结词
湿阻热证,多因湿热内蕴,阻滞气机,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关节红肿热痛、口渴尿黄 等症状。
详细描述
患者张某,女性,38岁,因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工作,出现肢体困重、关节红肿 热痛、口渴尿黄等症状。经过中医诊断,确诊为湿阻热证。治疗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为主,采用中药汤剂和外敷药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
中医内科湿阻诊疗规范
中医内科湿阻诊疗规范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脱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脱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2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3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4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5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滤,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芳香化湿。
例方:奢香正气散。
2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脱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例方:王氏连朴饮。
3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脱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澹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
[其他疗法]1中成药1.1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
1.2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次。
2中药针剂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1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OnI1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4第一章外感病症3草药疗法3.1鲜莓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3.2及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第四节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黄滞,⾆苔⽩腻,脉濡缓。
治法:芳⾹⾟散、宣化表⾥湿邪。
⽅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10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豉12克,厚朴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腻或⽩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化湿、佐以淡渗。
⽅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20克,⽵叶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汗出不解,⼝渴不欲多饮,⼼烦脘痞,恶⼼呕吐,⼩便短⾚,⼤便溏⽽不爽,⾆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栀10克,淡⾖豉10克,芦根2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热壮盛,⼝渴引饮,⾯⾚⼤汗,⽓粗,脘痞⾝重,苔黄微腻,脉象洪⼤。
治法:清热化湿。
⽅药:⽩虎汤加减。
知母12克,⽣⽯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草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益康在线 5.热⼊营⾎型: 症状:⾝热夜甚,⼼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散⾎。
⽅药:清营汤加减。
⽔⽜⾓30克,⽣地黄20克,⾚芍15克,黄连10克,⼭栀⼦10克,地榆15克,丹⽪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6.⽓虚⾎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便出⾎,量多,⾝热骤降,颜⾯苍⽩,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固脱⽌⾎。
⽅药:先服独参汤,后⽤黄⼟汤加减。
灶⼼⼟30克,⽣地黄20克,⽩术12克,制附⼦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草10克。
中医分型辨治湿病
中医分型辨治湿病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20年第4期中医辨治湿病,主要分为外湿与内湿。
外湿是湿邪从外袭所引起的病证,外湿证以肢体沉重、头胀身困、筋脉不利等为主;内湿是湿邪从内生所引起的病证,内湿证以肢体沉重、头昏头蒙、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为主。
主任医师王付(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8)外寒内湿证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舌苔白腻;或山岚瘴疟等。
急性肠胃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流行性感冒、感冒等病常出现外寒内湿证。
治宜选用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6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12克,藿香18克,炙甘草15克。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风寒袭表,以白芷、紫苏既助藿香解表散寒,又助藿香芳香化湿;脾主化湿,以白术健脾燥湿,半夏曲醒脾燥湿;气能化湿,以陈皮行气、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湿从下去,以茯苓渗湿健脾,大腹皮行气利湿。
桔梗宣肺利膈,生姜调理脾胃,大枣、甘草益气和中。
诸药配伍,以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湿困脾胃证主要症状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口淡无味、肢体沉重、倦怠嗜卧、下利,舌淡,苔白腻,脉缓。
急慢性肠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病常出现湿困脾胃证。
治宜选用平胃散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
方中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求本。
气能化湿,以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湿得气而化,以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
生姜醒脾和胃,降逆止呕;大枣、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
诸药配伍,以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湿热黄疸证主要症状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腹微满或胁胀、恶心呕吐或食则头昏、大便不爽或便秘、小便黄赤、急躁不得卧、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化疗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炎综合征、酒精性肝损伤、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等病常出现湿热黄疸证。
湿热困阻中焦焦辨证要点
湿热困阻中焦焦辨证要点中医中,湿热困阻中焦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它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湿热困阻中焦的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或者是情绪不稳定、心情郁闷等因素引起。
这些因素会导致湿热内蕴,阻滞中焦气机,进而出现相关症状。
二、症状湿热困阻中焦的症状表现为口苦口干、咽干、口臭、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大便黏滞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出现心烦易怒、睡眠不佳等情况。
三、辨证要点辨证要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
对于湿热困阻中焦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舌质黄腻:舌体呈现黄腻苔,有时伴有齿痕。
2. 脉象滑数:脉搏触诊时呈现滑数的感觉。
3. 喜冷饮:患者对冷饮有特殊的偏好。
四、治疗方法针对湿热困阻中焦的病因病机,中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清热利湿:采用中药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黄连石斛汤、五苓散等,以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2. 调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类等。
3.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可以通过运动、放松疗法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4.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保持室内整洁。
湿热困阻中焦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它与饮食、生活环境以及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清热利湿、调理饮食、调节情绪和改善生活环境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湿热困阻中焦的辨证要点,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和治疗。
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关于《湿阻脾胃证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湿阻肠胃证在中医药学上普遍的一种征候,一般来讲,在出現湿阻肠胃证后,大伙儿能用以下中医方法开展中医辨证论治,其可具有理想化的实际效果。
湿困肠胃病症:身体困乏而重,或头昏脑胀如裹,胸闷气短腹胀,纳食不香,嘴中黏腻无气味,大便糖稀,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率濡滑。
治疗方式:芳香化湿。
中药方剂:藿香正气散。
本证关键指湿从寒化的湿寒证,意味着方为藿香正气散,具备非常好的利湿作用。
聚瑞以藿香、紫苏叶、茯苓、白芍芳香化湿;姜厚朴、法夏、白术茯苓苦温化湿;大腹皮、薏苡仁淡渗清热利湿。
集芬芳、苦温、淡渗于一方,并相互配合橘梗通宣肺气虚,甘草甘缓解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若边有清甜味者,加佩兰以提升芳香化浊之手。
若兼见食滞嗳腐吞酸者,再加山楂果、电音之王、鸡内金助消化温胃。
若腹胀大便糖稀者,共用平胃散,以提高健脾胃化湿的功效。
若兼具表证热寒者,加荆芥、防风辛散表邪。
寒湿中阻病症:脘痞闷似痛,纳呆,排便难受,嘴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没退,舌苔黄厚,脉濡数。
治疗方式:清热解毒利湿。
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
己方以黄芩、山栀微寒清热解毒化湿;法夏、姜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中和清热解毒,醒脾去湿。
也可以加长石、鲜荷叶、薏米仁清泻渗湿。
脘连腹胀,加茯苓、大腹皮行气宽满。
身重痛者,加木防己去湿通脉止疼。
本证又可吞食甘露消毒丹,每服5-10g,日服2次,以清热祛湿,芳香化浊。
脾虚湿滞病症:四肢乏力,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倦力,厌食油腻感,舌苔薄腻或舌色胖淡。
治疗方式:健脾化湿。
中药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己方以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茯苓理汽化湿;甘松、白蔻和胃醒脾。
可加茯苓、藿香升清化湿。
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芩、荷兰豆、苡仁养血清热利湿消肿。
湿阻病中,还有一部分病人,在炎夏时节,出現闹心口干,无汗或流汗较少,发热不退,胸闷气短,纳呆,神疲倦力,舌苔腻,脉数,此乃暑湿外袭,别名“疰夏”,能用鲜藿香、鲜荷叶、羌活、香薄荷、板蓝根冲剂、六一散等清化暑湿,每能获效。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中医视角下湿气的分类与辨证湿气是中医常用的术语之一,它是指体内湿液过多或湿气外邪侵袭引起的一种病理变化。
湿气病症常见于湿地或潮湿环境,但也可以因饮食不当、体质虚弱等原因而产生。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可以大致分为内湿与外湿,每一类又有不同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视角探讨湿气的分类与辨证。
一、内湿的分类与辨证内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或脏腑功能虚弱,湿气在体内停滞不散所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内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脾胃湿滞:主要症状为胃脘痞闷、纳呆、食少便溏、舌苔厚腻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脉象沉滑等。
2. 肺脾两虚湿阻:主要症状为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运动后气短、食欲减退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象虚弱等。
3. 肝脾湿热:主要症状为口苦烦渴、大便黏滞、尿黄短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数滑等。
二、外湿的分类与辨证外湿是由于外界湿邪侵袭致使机体阳气不能发散,导致湿邪留滞在体内而发生的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外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风湿外湿:主要症状为关节酸痛、身体沉重、动作不灵活等。
辨证时可观察关节红肿疼痛,肢体困重,脉象浮肿等。
2. 湿热外湿: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出汗多、口渴尿赤等。
辨证时可观察发热口渴,尿黄而短,脉象浮数等。
3. 湿寒外湿:主要症状为体重增加、四肢酸软、畏寒不欲动等。
辨证时可观察肢体沉重,畏寒肢冷,脉象紧缩等。
三、辨证治疗湿气根据不同类型的湿气,中医在辨证上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湿气的方法:1. 燥湿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内盛、气机不畅的症状,可以采用泽漆汤、祛湿化痰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2. 补脾祛湿法:适用于湿邪偏盛于脾经的症状,可选用理中丸、小建中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3. 清热祛湿法:适用于湿气内溢、气机郁滞的症状,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瞿塘峡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4. 祛风祛湿法:适用于风湿湿邪阻遏经络的症状,可选用桂枝茯苓丸、乌药湿挂膏等方剂进行治疗。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
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比较。
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二、治疗原则治疗本病,一是祛湿,一是运脾。
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
祛湿有助于运脾,运脾也有助于祛湿。
1、祛湿《本草纲目·十剂》有“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
”的记载。
可见其主张用风药、燥药、利药以祛湿。
临床根据湿是否寒化、热化,最常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治法,不论寒化、热化,均须佐以淡渗之品,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
2、运脾运脾泛指运脾、健脾、醒脾等法以健运脾胃,恢复脾之运化水湿之功能,故《证治汇补·湿症》说:“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脾虚生湿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湿困而脾运呆顿者,治以醒脾、运脾为治,兼以化湿。
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除苦温燥湿外,还应配合温运脾阳之法。
湿从热化,伤及脾阴者,又当化湿养阴并治,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
总之,治疗湿阻,方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轻指剂量宜轻,轻可去实;疏指应疏利气机,顺其脾胃升降;灵指方药有效,结构灵活;动指方药不宜呆滞,忌用腻滞之晶。
轻疏灵动,一则可使湿邪得以透达,再则可使脾运得以健旺。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说:“总以苦辛寒治湿热,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三、分证论治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
本证主要指湿从寒化的寒湿证,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具有很好的化湿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湿阻证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此病每发于夏季梅雨季节,以江南、沿海及其他气候潮湿之地较为多见,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此类患者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异常改变,现代医学将其归纳在胃肠功能紊乱的范畴。
中医认为湿阻乃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以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中医一般将湿阻分为以下几型进行辨证治疗。
湿困脾胃型:证见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大便溏,或有形寒,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紫苏、陈皮、白芷、厚朴、半夏、白术、大腹皮、茯苓、建曲、甘草等。
湿热中阻型:证见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小便黄少,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药用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滑石、鲜荷叶、薏苡仁、陈皮、建曲、甘草等。
脾虚湿滞型:证见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质淡,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葛根、藿香、薏苡仁、扁豆、建曲、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