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区域地理课特点把握及教学建议

初中区域地理课特点把握及教学建议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冯修发初中教材(人教版)共4册,分七年级和八年级各上、下册(包括七上、七下、八上、八下)。
七、八年级上册为区域地理概况,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农业、工业等,下册为世界、中国具体的区域,下面就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谈谈建议。
一、何为区域地理课以某一区域(大洲、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的课程。
二、区域地理内容的构成从区域地理的含义可以看出,区域地理主要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
自然环境包括:1、位置(按重要性排列)海陆位置:能通过地图来描述某个区域在哪个大陆,有几面临海。
如果区域是个国家,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可以通过地图圈出领国、所临的海洋等。
经、纬度位置:初中阶段对经度位置要求较少,几乎没有,而更看重的是纬度位置的要求。
对纬度位置不仅是要在图上读出某个区域最南、最北的纬度,而要在这个纬度的基础上分析出这个区域主要所跨的温度带,因此,几个特殊的纬线学生必须注意:赤道、回归线、极圈。
半球位置:通过对比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来看出区域的半球位置。
板块位置:这在极个别的区域中会涉及到,初中只在日本一节会对板块位置关注比较大。
2、地形、地势: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读出基本地形以及该区域地势特征。
在区域地理中,对地形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落实到某个地形区的名称上,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读出**高原、**平原等。
同时要区别地形和地势,3、气候:分析了一个区域的位置、地形过后,我们基本可以概括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了,结合相关气候类型分布图,也可以得出答案了。
根据区域的位置大致可以推断出其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图,就可以得出准确答案。
初中对典型气候类型的特点要求掌握,因此如果教材中有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时就一定要去分析该气候的特点(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采取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探究“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探究“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随着地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以特定的主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特定区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本文将探讨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实施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区域意识。
通过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起对这一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针对性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区域的直观感知,培养他们对这一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地理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而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以丰富的主题和具体的地理区域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了解其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如何有效实施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呢?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地理主题,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地理主题的认知。
需要加强对地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在主题研究中注意地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为了提高区域地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日开展了区域地理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认知,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区域地理学科的认识,明确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2. 促进教师对区域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提升教学能力。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教研活动首先进行了集体备课,全体参与教师共同研讨了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2. 教学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们分别就所任教学段、所教班级进行了教学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1)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们对教材进行了细致分析,明确了各章节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们针对不同章节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地图绘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针对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3. 经验交流在经验交流环节,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困惑。
通过交流,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4. 教学反思教师们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们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四、活动成果1. 教师对区域地理学科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法。
2. 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3. 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的落实区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区域不管它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等等,它具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由于其内部特定性质和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毗邻地区。
区域分为大区域和小区域,可以是一个大洲,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
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主要介绍一些国家和大洲。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这些不同等级的区域呢?一、从区域地理位置特征入手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经纬度位置在初中阶段主要是纬度位置,要让学生学会描述其大致的纬度范围,知道该区域主要位于哪个热量带。
海陆位置即相对位置:学生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系(物),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描述。
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在复习时记住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
二、知道其自然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地形种类及组成,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气候:区域内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河流及湖泊:主要河流的名称及其分布和其他有关内容。
还要其它方面的内容……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宗教、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三、引导学生思考,学会分析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人文环境各要素之间,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纬度位置的意义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这个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从而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
(2)对不同区域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纬度对不同区域气候的影响。
俄罗斯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了主体位于北温带,北部少部分地区还位于北寒带。
印度的纬度位置就决定了大部分国土位于热带地区,部分位于北温带。
所以印度获得的光热条件比俄罗斯好得多。
(2)引导学生思考海陆位置不同,会导致什么自然条件的不同?当我们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沿海国家,再找出内陆国家时,学生就接触到“国家”与海洋在空间上的关系,从这个关系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国家发展中的不同特点。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018年一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培养。
其中,人地协调观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解读,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1]。
面对目前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各类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五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正确认识和看到,人类经济社会关系要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当前人类经济活动与全球地理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人地协调观"国际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深入分析、认识和帮助解决国际人地关系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美好世界的具体建设者。
下面,以笔者讲授的"区域自然环境对湛江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为例,探讨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如何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1、使用"地理实践经验—直接或间接获得"人地协调观"知识基础—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模式进行教学。
2、结合本地教学实际,以学生集体活动参与为教学主线,教师辅助及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明确自然环境对我国传统现代民居建筑产生的重要影响,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性的认识(包括区域活动认知、地理活动思维、人地活动协调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1、课前探究——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要求学生预先收集和整理资料,制定活动方案(方案须经教师同意),活动后撰写考察报告并通过PPT汇报考察成果。
设计意图:结合目前学校校址所在地既是赤坎区域也是一个老城区,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生针对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实地考察的地理探究实践教学活动,使在校学生通过地理实地考察,描述地理现象,调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增加学生地理实践学习的生动现实感,连接地理课堂与实际教学生活,将在校学生的地理探究实践成果等转变成鲜活的地理教学实践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初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找 出特 殊 或 重 要 的 经 纬 线 ,如 0 。 、2 0 。 W 、1 6 0 。 E等 经 线 ,赤 道 、南北 回归 线 、南 北 极 圈 等 纬线 ,确
定 区 域 所 在 的 温度 带 及 所 属 半 球 区域 附近 的大 洲 、大 洋 或 高 山 、高 原 、盆 地等 为参 照 物
智 直
. 亡 角
生在 简 易 图或 空 白 的 区域 图 上 填 出 需要 掌 握 的地 理 事 物 ,用 不 同 色 彩 的 粉 笔 、图例 画 主动 、 自觉 地 学
习 。教 师 也 可 以通 过 幽 默 风 趣 的 语
害 市 妻 文 / 州
生建立区域地理 的基本知识结 构 , 形成初步 的 “ 人— — 地 ”关 系 ( 如
下图) :
地形 、
及 内部 联 系 。 自然 地 理 是 区域 地 理 形 成 区域 特 征 的 基 础 ,是 区域 差 异 的 明显 表 现 。 自然 地 理各 要 素各 有 特 点 ,它 们 互 相 影 响 又 独 立 存 在 。 ( 如下图 ) :
理 ,是 提 高 地 理 学 科 成 绩 的最 好 办
法 之 一 。如 在 区 域 地 理 新 授 课 中 , 学 生 以 小组 为 单 位 ,搜 集 自己感 兴 趣 的该 区域 的课外 资料, 如 风 土 人 情 、气 候 、旅 游 景 点 等 ,利 用课 前 2 — 5分 钟 通 过 图 片 、视 频 、小 品 、 歌 舞 表 演 等 形 式 展 示 成 果 ,让 每个 学 生 都 有 机 会 表 现 自 己 、展 示 自
接 涪 浦 沙 巾 学
理 马 健 辉
有 效 教 学 就 是 在 符 合 时代 和个 体 积极 价 值 建 构 的前 提 下 其 效 率在
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与探究

区域地理的教学方法与探究作者:胡鑫焱来源:《中学时代》2013年第05期【摘要】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很多高考题都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
本文针对高考中区域地理考查的内容,探讨如何在高二、高三的教学中提高区域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区域地理空间体系区域特点人地关系近年来,区域地理在高考题中的内容越来越多,比重也越来越大。
从高考命题者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的最好结合点,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
因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考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高、初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
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看,学生学科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
问题:高中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时感到内容分散,停留在记忆知识点的层次,无法有效地掌握对区域地理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做区域地理分析的综合题就茫然失措。
要求: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1.空间体系的建立。
2.区域整体或局部特征的概括。
3.地理要素的关联和规律。
解决:一、空间体系的建立要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
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
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二、区域特征的概括研究《高考说明》,对于地理学习和复习,我们最需要让学生得到的是:1.系统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最常见的任务就是第1个需求。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给出一个区域,然后要求归纳区域某些方面的特征题越来越来多,符合高考命题的风向——强调学生提升地理学科能力。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探讨——以湘教版“亚洲及欧洲”为例

标题顺 序\
教学图 景观图 ( ( 幅) 幅)
l
阅读材料 ( 个)
1
“ 亚细亚 ” “ 和 欧罗 巴” 高原 山地 为主 的亚洲地 形 复杂多样 的亚洲气候
1 附柱状图 、 ( 扇形 图各 1幅 , 表格 1 个) 2 附卡通人物 2个 , ( 地图 1 , 幅 表格 1( 地 图 2 附 2个 ) 幅)
1 问题 的 提 出
及欧洲 ” 的地理教学 , 并探讨初 中区域地理 教学 的有效
途径 ,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 的重要分支 , 强调对 “ 其 人地关 系” 的研究 。他不仅揭示地理环境 本身的 自然 特征 , 而 且考虑社会 、 济 、 史 因素 , 究人类 活 动与环 境 的 经 历 研
习, 专致志 ; 学苦 练 , 于思 索 ; 勤 善 讲究 方法 , 持之 以
恒; 敢于质疑 , 乐于创新的 良好学 习习惯 。
初 中区域 地 理 教 学探 讨
以 湘教 版 “ 洲 及 欧 洲 ” 例 亚 为
马琼 l ( 肃省 屿 甘 定西市陇西县 初级中 78 6 首阳 学 41 ) 0
就是学习的过 程 , 多 的科学 发现 和发 明就是 在这一 许
很多的老科学 家之所 以思 想活跃 , 继续做 出有影 响 能 的成果 , 保持敢 于质 疑 问难 的精 神是 一个很 重要 的原
过程中实现的 。数学 中 , 要多创 设让 学生 表现 自己的
机会 , 鼓励学生 大胆发 言 , 敢于 质疑 问难 , 培养 学生敢
因 。从小学阶段就 注意这 方面 的能力 的培 养 , 有助 于
学生将来不断学习新 的知识 。 在数学学习 中遇到疑 难是 正常现 象 , 的学生 善 有 于质疑问难 , 能请教老师或他 人 , 的学 生则遇 到疑难 有
谈区域地理常规教学方式中的隐含问题及解决方案

视 了地理事物之间的横 向比较 ,不注重表现其 中的规 律 ,这样就给学生的学 习造成了困难。学生觉得 区域
地理内容极其零散繁多,没有重点 , 不能较快地掌握 ,
程
l
熊 、
I
一
l
而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
通 ,不利于发 展学生 的智力 ,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
巴 喀 叮 鼻童 颜 拉 、、 。 \
漆 霈 帚
:
河源段:草原 } 峡、 资 } 磅
每 量减 少
、 含沙 量 量
、
中: 游 上 游水 : 河 下 地
学生如何通过列表对比、观察对比、类比归纳 、发散演
绎 、因果联系等方式锻炼分析 、综合等思维能力。同 时 ,比较法还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时间 ,如在教师讲解 了
的关系问题 ,所以高考总是以区域地理作为载体 ,贯穿 着系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为此 ,在 日 常区域地理
教学 中决不能仅仅传授区域特征 , 而要以区域为背景, 自然和人文并重,进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 ,最终达 到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二者有机结合 。
二 、 四条改进 方 案解决 三大 问题
、
常规 教 学方式 隐含 三大 问题
因为中考不考 区域地理的关 系 ,现在的高 中生对
这块 内容普遍一无所知。教师经常担心他们的知识储备 是否全面 ,于是力求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 点全部罗列一遍 。在 内容安排上 ,大都按照 “ 地理位置
一
这才是高考最为注重的。如果平时缺乏地理能力培养 , 考试试题又不配套,提供相当于高考水平的题 目,让学
1 .从 各 区域 的 最典 型特 征 找要 素 整 合 。区域 地理
浅谈浙江省高中新课程中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 词 : 区域地 理 知 识 ; 区域 地 理 教 学 ; 区域 地 理 学 习 模 式
一
、
区域 地 理 知 识 的重 要地 位
念 下的区域地理教学 , 首先要求教师构建 区域地理认 知结构 , 然后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引导 学 生 自主构 建 。 2重 视 引 导 学 生 掌 握 学 习 和 研 究 区 域 地 理 的基 本 方 法 .
1 . 在地理学科 中的地位
在《 普通 高 中地理课 程标 准》 第一 部分 前言 中 的课 程性质 的 描述 为 : 中地理课 程是 与 九年义务 教育 阶段课 程相 衔接 , 高 高 是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 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中的 突出
中阶段学 生学 习地球 科学 知识 、认识 人类 活动 与地理 环境 的关 特点 。 普通高 中地理课程标准》 《 明确提出 :通过探究性学 习, “ 使学 系 , 一步 掌握地 理学 习和地 理研究 方法 , 立 可持续 发展观 念 生初步掌握学 习和研究不 同尺度 区域地理 的基本方法 。 地理 新课 进 树 ” 的一 门教材课 程 。 2在浙江省新课程 实验 的相关文 件中的地位 .
量也有所不 同的现象 。所 以新课程理念下具体 的“ 大洲 ” 国家” 和“ 只是 “ 案例” 是学习 的载体 , , 是要通过深入学 习所学 区域 的 自然 和 人文地理 的基本特征 , 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 区域 的学习上 。 2区域地理教学 的基点是 区域地理要素和学 习能力 .
甚至是负效的。 构和认 识方 法 、 思路 。 比如 , 分析 区域气候形 成 的主要 因素包括 : 效 的 , ( )k 1 2 阳辐射 ;2 大气环流 ;3 地 面状况 ;4 人类活 动。 () () () 新课 程理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大洋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大洋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特征;2. 理解大洋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 掌握大洋洲主要国家的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基本情况;4. 着重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情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大洋洲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的介绍;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3. 大洋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洋洲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洋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形式,向学生展示大洋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2. 讲授法: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洋洲;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探讨大洋洲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发展现状;4. 观摩法:观摩一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短片,以加深学生对该地区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地理位置及区域特征1. 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大洋洲的分布、大小及周围大洋洲的基本情况;2. 大洋洲的区域特征:地形地貌、气候分布及生态特点等;3. 大洋洲地区的文化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相关介绍;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课时:大洋洲地区的资源及其利用1. 大洋洲地区的资源介绍: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2. 大洋洲地区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畜牧业、渔业等;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特色产业:农牧业、旅游业、矿产业等。
第四课时:大洋洲地区的人口及其发展1. 大洋洲地区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国家人口分布及规模等;2. 大洋洲地区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明、 形象 、 清晰的图像 系统兴趣浓厚 , 反应灵敏。因此 , 教师需要借 助地图培养学生 的地理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
二、 通过地图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进行 培养 在高 中区域地理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是非常有 必要的 。 地理 观察 能力 是指对地 理现象和事物有计划 、 有 目的的知 是学生学 习地理知识的主要方式 。倘若学生观察得更加全面和仔
一
个角度讲 ,学生多加阅读还可 以在复习过程 中查缺补漏并提高 妙地创设导语 , 以阅读为手段 , 查缺补漏并 提高学生 的理解能力这
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 阅读英语 的过程 中 , 可 以教会学生通过阅读找 几个方面出发 , 教会学生系统 的复 习方法 , 在复 习中更加全面地理 出 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 查缺补漏 , 并注重英语知识的积累。教会 学 解知识 , 树立起单元知识的框架和结构 , 提 高英语复习的有效性。 生在阅读中汲取英语知识并将其内化 ,从根本上理解本单 元的疑
und e r t h e b ea c h umbr e l l a a nd f e e l t he br e e z e a t t h e b e a c h.Ⅱ i t r
难 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
[ 1 ] 张黎 明. 提 高英语单元复 习课 的有效性 [ J ] . 中学英语之友 : [ 2 ] 吴树 军. 探 索提 高初 中英语课 堂教 学有效性 的策略 [ J ] . 新 [ 3 ] 潘海青. 初 中英语单元复 习有 效性的 实践探 索[ J J . 中国科
2 0 1 3年 8月 2 8日
经
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思考
文/ 梁 玲
摘
要: 地理学科的特色就是 区域性 , 在高中地理教 学中, 区域地理 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在高考中是一定会涉及 的内容。论述了高中区
浅谈《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去 了教师 的 主导作 用 ,学 生的 主体作 用没 有得 到发 挥,学生 的思维 走 向 出 现 了问题 ,还 能谈什 么教 学效 果 ?再者 ,一节 只有4 5 分钟 ,给教 师讲解 也 造 成 了困难 ,讲多 了 ,显得 哕 嗦 ,学 生 自主探 究的 时间就 少 ,忽 略学 生的 主 体地位 ,干扰学 生 自主探 索 ;讲少 了 ,可能又 会使 学生 茫然不 知所 措 , 节课 搜索 不 了多少信 息 。与 此 同时,我们 的学 生在 网络 高速 生产 的资讯 洪 流 中,不 断的记 忆 ,不断遗 忘 ,其 结 果就是 ,学 生与真 实更 加疏远 ,师 生感情 的 交流更 加缺 乏,使我 们 的化学 课没有 了人 文关 怀 ,更 多的是 机器 的冰冷 。 三 、信 息技 术的 使用 。并 来提高 课堂 交互 的作 用 信 息 技术环 境下 的教 学,人 们普遍 认 为课堂 教 学的交 互性 是其最 大特 点之 一 。现 在我们 理性 地思 考一 下,这 一交互 是在 谁与 谁之 间进行 的 。对 “ 交 互”( I n t r e a c t i o n )与“ 交互 性”( I n t e r a c t i v i t y )这 两个 词,北 京师 范大 学 的陈 丽教 授有 比较深 入 的研究 。对 交互 学 习的分类 ,陈教 授在 她的 文章 中 总结 为 : 1 ) 学 习者 与学 习 内容 的交互 ;2 ) 学 习者 与教师 的交 互 ;3 ) 学 习者 与 学习 者 的交互 。这 就 是我 们常 说 的课 堂教 学 中的三 种 交互 情况 , 即师一
生交 互 、生。 生交 互与人 . 机 交互 。
通过 对交 互式 学 习定义和 类型 的分 析可 知:① 交互 的 目的在于 教学 信 息 的传播 ( 一 个 因素各 水平 …发 生变化 的现 象” ) ;② 交互 只发 生在 主、 客体 两者 之 间 ( a c i t o n o n e a c h o t h e r );③交 互 的主客体 间通 过语 言 进行信息交流 ;④交互的双方必须具备语 言 ( 或非 语言 )的 问与答 的交 流能 力 ( 即,有 问有答方 为 交互 ):⑤交 互 的 双方在 交流 时应 该处 于相 同的语 境 ( 各 说各 话显 然不 能形成 交互 )。于 是 可 以看 出,信 息技 术下 的课堂 具有 较强 的实 时交 互性 ,而 普通 黑板则 不 具 有交 互性 , 一 些特 殊用 途和 处理过 的小 黑板 则具有 较弱 的交 互性 。 但是,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摘要:区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机构建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促进学生对该地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问题链设计;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农业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球空间关系的学科,区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区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个特定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相关的问题有机地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形成问题驱动的学习过程。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问题链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应用地理知识,加深对特定地理环境的认识。
本文以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链设计来促进学生对该地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二、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国西北地区是指国土面积最大、纵深最宽的内陆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五个省区。
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由于地处内陆,年降水量有限,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丰富度低等特点,对农业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养殖羊、牛等牲畜。
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和特殊的土地条件,人们发展了农田水利、养殖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等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收益。
三、问题链设计案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链,促进学生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理解。
问题1: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子问题1: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子问题2: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哪些特点?子问题3:中国西北地区的植被与土壤条件有何特点?问题2:中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子问题1:干旱气候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子问题2:贫瘠土地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子问题3:土地盐碱化对农业有什么影响?问题3: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的?子问题1:什么是农田水利,它是如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子问题2:绿色生态农业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子问题3:养殖业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问题链设计中,每个问题都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学好区域地理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下面我将介绍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其次,要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是一种集成了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展示等功能的技术系统,对于区域地理的研究和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GIS技术有助于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要重视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
区域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具体区域,因此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来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和环境。
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对地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第四,要结合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区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因此,学习区域地理的同学应该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
最后,要关注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区域地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等问题,区域地理研究也在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
学习区域地理的同学应该关注国内外区域地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加强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学好区域地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还需要关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才能够在区域地理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希望以上介绍对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
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

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广东广州从化中学 温秀群一、区域的学习内容二、注意区域因素的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这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会影响到人文环境。
如图:理解记忆地理要素的具体联系,是学习的重点。
如注意如下主线或线索:1、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带)→植被→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记忆:气候分布、成因、特征,自然环境差异性)2、地形+气候→水文(水文特征)→水能资源或航运价值+水旱灾害1、居民(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密度、人种、宗教与文化)2、农业(农作物、农业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和区位分析)3、工业(工业部门与结构、分布和区位)4、交通(主要交通方式、分布) 5、城市(首都、港口) 6、环境与发展问题1、地形地质(海拔地势、地形描述、板块运动-地图册P20)2、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3、水文(河湖、补给、水文和水系→水能状况和航运价值)4、生物土壤(自然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5、资源(矿产和能源、生物、土地、水、旅游资源)6、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自然地理特征人文 地理 特征认识区域 (区域知识结构) 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经济位置)等 范围:政区(国家)、地形区(地形单元)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或小、多或少)←水源补给、流域面积②水位变化(汛期、断流)←降水和气温变化 ③结冰期(有无结、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④含沙量←植被覆盖率及人类开发程度⑤流速(落差)←流经的地形如:(1)西欧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河网密布,水量充沛,径流季节变化小,汛期不明显,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植被丰富)。
(2)西欧航运业发达:(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①水流平缓+②流量大,变化小)→航运的价值大+经济发达→航运发达(但水能资源少)(注意:亚马孙河航运价值大,但航运不发达。
浅谈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二 、教 学过程 中注意 以点带 面和综合要
教 材 的教 学 中,应按 照新课标 的要求 ,把握 学生地 理思维能力 的形成 ,让 学生看 到个 案 素之 间的逻辑关系 在 教学过程 中以点带面 ,就 是围绕一个 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 , 考分析 。例如 ,① 知道 区域要素 主要有 哪些 , 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 ,这个 “ 点” 例如 , 自然要素 主要是位 置 、范 围、气 候 、 地形 、河 流、资源等 ,人文要 素主要是经 济 在关 于西 北地 区众 多的地理知识 中 ,干旱 的
三、在教 学上 把握住 “ 人一 地”关 系这 在学 习某一 区域 以前 ,部分学生可 能 已 间 的关联性 ,例如 , “ 气候——土壤—— ( 农 辑关系” ,在教学 中我们可 以借鉴一下。 对其有所 了解或 曾到过这一 区域旅游 。这些 作物 )生物 的分 布” “ 火 山— —地震—— 地 认 识往往 是区域 的某些 突出特征 ,是让 学生 布都具 有相关性 。因此 ,我们 要引导学 生不
浅谈如何运用初 中新教材 进 行 区域地 理教学
口 四川省广安中学 张燕红 在人 教版新课 标实验教 材区域地理 内容 教学 中不能仅仅关注案例本身 ,更重要 的是 , 必需 的信息资料或 事实清单 ,这 一点对达到
的编写 中 ,打破 了区域地理 的传统框架 ,强 要通过 这个案例 的教学让学 生掌握有关 的地 理想的教学效果很重要。 调了不 同地区 区域 特色 。这种 编排要求在新 理原理 和学 习方 法。 因此 ,我 们一定要关 注 好 初 中区域地理 的特色 。下 面谈 谈笔者 最近 问题或 现象 时,知道从地理 价值 的角度 去思 几 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 。
地形 和气候又如 何影 响水 文、河流 ,进 而又 畜种 、产 品 )为主 ,农 业为灌溉 农业 ( 作物 如 ,台湾 是美丽 富饶的宝 岛或祖 国东南 海上 影 响景观 ( 植 物 ,动物 ,土壤 );④ 知道综 类型 、特色 )。
区域地理教学三“问”——以《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学习为例

学生进入初中的同时也开始了一门新的课程的学习———地理,纵观初中地理的四册教材,我们发现地理课主要内容为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世界、祖国、家乡等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一些经济和文化现象,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地理课的学习,并能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尊重大自然,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呢?这是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谈古论今,在课堂引入一些奇特的地理现象之外,学习方法非常关键,学生只有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才会学得有激情,学得轻松。
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地理知识的学习呢?笔者发现初中地理主要是区域地理的学习,实践证明,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采用“三问”模式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所谓的三“问”,一“问”是基础,二“问”是结构,三“问”是地理要素的综合运用。
现以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课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一“问”:在哪里?与陌生人交往,我们惯用的思维就是“哪儿的人?”“叫什么名字?”同理,学习地理区域,思考和读图的首要问题是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在哪里?”因为不同的位置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如经纬度的不同、海陆位置的不同会影响气温和降水;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民居及风俗习惯;从中国到美国去要倒时差;同样是中国的区域,南北方会有“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拳北腿”之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记住它“住在哪”,才能知道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才能进一步轻松地学习、理解、掌握。
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邻位置来总结。
如: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图总结亚洲的地理位置(从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来描述)。
让学生对照地图回答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识图、记图技巧,学生在读图体验中巩固记忆亚洲的地理位置,既产生兴趣,又锻炼能力,一举两得。
如何让学生学好区域地理

如何让学生学好区域地理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对区域地理的教学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觉得让学生学得好并不难。
我认为让学生学好区域地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学习必须要与考查结合起来,考试是考查的重要形式,特别是高考。
学生经过考试,有了成就,就会更加促进学习深入提高。
那么高考的考查方式是什么呢?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的。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式灌输到教学中去。
二、明确学习区域地理的具体目标具体地讲,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明确学习区域地理的原则及方法学习区域地理的原则及方法,说通俗点就是解决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位置、事物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
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1、绝对位置(经纬度定位)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
记忆一些主要的经纬度及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它们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3、政区的轮廓特征4、利用特殊地理事物来定位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它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1)

第一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一、整体把握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了动植物、水文特征;气候、动植物和地质条件影响土壤,河流又可以塑造地形,地形可以影响气候、植被;一地的自然条件又会影响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区域地理复习要建构出知识体系,找出形成该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以及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去分析位置、自然、人文方面的内在联系,从而整体地、宏观地把握住一个区域。
(见图1)图1 区域地理整体性知识体系框架二、建立地理要素认知结构1.地理位置:明确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的基础和前提。
主要从“地理位置的描述”、“地理位置的影响”和“地理位置的评价”这三个维度来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从每一维度认识地理位置时,又都依循一定的“思维路线”。
(1)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二是要使学生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①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纬度位置选择参照物的“技术路线”可以概括为:第一,首先观察一个区域或地方有无赤道、回归线和极圈这样的特殊纬线穿过;第二,若没有特殊纬线穿过,则要判断区域南北所跨的大致纬度范围,例如,欧洲西部绝大部分处在40°N—60°N之间,地中海地区大部分位于30°N—40°N之间等。
海陆位置要注意观察和确定区域所属的陆地和其临近的海洋等等。
依据用途才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系,如,要评价某一区域的热量条件,我们通常选择纬线和纬度为参照物,描述纬度位置;再如,“某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内”,其评价指向一定与季风气候有关。
②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从两者之间的方位、距离和可接近性等几个角度去描述。
例如,对于海陆位置的描述,在确定了相应的陆地、海洋作为参照物之后,描述该区域与陆地、海洋的空间位置关系,首先要从“方位”这一角度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践法
实践法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学 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探索、研 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关的原理和结 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的方法。实践法要“设计需要学生参与 实际活动”,“让学生通过从事有真实 意义的活动任务来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感受事物产生的真实过程,其目的应是 让人重视现实世界,把书本知识和动手 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
因区别。④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沙 漠 气 候, 而 大 陆 东 岸 是 季 风 气 候 的 原 因。⑤我国与日本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在 位置分布及原因分析的区别。⑥日本太 平洋沿岸与日本海沿岸降水量的区别及 原因。⑦印度河与恒河纬度位置相同, 可以从气候、自然带、农业等方面进行 比较。⑧东亚的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可 以从范围、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进 行比较。⑨美国三大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工业部门等方面的比较。⑩德国鲁尔区 与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在区位条件、工业 部门、整治措施的区别。 美国中部商 品谷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从 气候、水源、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等 方面进行比较。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 欧洲部分可以从面积、自然资源、人口、 农业用地、科技力量、开发历史等方面 进行比较。
四、绘图法
在做区域题时,学生如果能一下就 认出所考区域,做起题来会更得心应手。 地图这么复杂,区域这么多,怎样才能 记得清楚呢?我尝试采用自制地图的方 法,因为绘图的过程其实就是记忆的过 程。有些地图可以用单一的形象图形来 绘制,如我国的四川省似凤凰,黑龙江 省像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导盲犬等, 这样能使记忆更加持久。我一直认为绘 制一幅图,其价值抵得上读十遍图,我 在教世界区域的时候,每教一个区域我
教学科研 JiaoXueKeYan
教师·TEACHER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9-0070-02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罗就群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2018 年 3 月 Mar.2018
摘 要: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可谓重于泰山,这证明了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章主要从比较法、实践法、
化学现象,依据物质变化的信息建构认知模型,将模型与思维发展、观察制作、问题解决相结合,形成有序、系统思维,促
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模型认知;模型建构;解模;高三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2-28
作者简介:王赞华(1976—),女,福建浦城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 理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以 加深理解。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 的基石。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区域性”, 即指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之间 的差异性。区域比较法是高中地理重要 的教学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 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 致”和“差异”。进行区域不同方面的 多项比较,使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 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 结出的一些区域比较:
1. 中国地理的比较 ①中国四大区,可以从地理位置、 气候、地形、水文、资源、交通、工农 业、城市、人口、环境问题、灾害等方 面进行比较。②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气 候、自然带、干湿区、温度带、农作物、 耕作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③农牧交错 带(以晋陕蒙接壤区为例)可以从气候 类型、温度带、干湿区、地形区、植被、 水文等方面进行比较。④天山两侧可以 从雪线、降雨量、植被等方面进行比较。 ⑤大兴安岭两侧可以从气候类型、地形、 植被、农业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⑥四 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可以从地形、气温、 温差、太阳辐射、农业类型等方面进行 比较。⑦辽中南工业区与沪宁杭工业区 可以从自然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 等方面进行比较。 2. 世界地理的比较 ①非洲赤道附近与马达加斯加东侧 两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的区别。② 南美洲南端东西两侧气候、自然景观差 异及成因。③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面积广而同纬度北美西岸分布狭长的原
070
教学科研 JiaoXueKeYan
教师·TEACHER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09-0071-02
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三化学教学实践研究
王赞华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福建 连江 350500)
2018 年 3 月 Mar.2018
摘 要: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要素之一。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作者尝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
三、游戏法
游戏法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把知识点和任务融 合在游戏中,以游促学、以游带学,适 当的使用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下中国每个省 份的简称,我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由 其中三组学生向另一组同学说出省份的 名称,在一分钟内正确说出简称数目最 多的为胜出的组,对胜出的组给予适当 的奖励或加分。为了获胜而不给自己小 组拖后腿,学生们课后都很认真地去背, 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 收获也很大。中国的省份较多,要记下 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游戏法、绘图法、构建思维导图法、创设情景法几方面入手教学生化难为易,学好区域地理。
关键词:区域地理;教学方法;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中图分类
作者简介:罗就群(1976—),女,广东省增城市新塘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探讨。
实践法就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事 情是否正确,所学知识、技能综合分析
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 在讲完“中国地形”之后,为了让学生 更好地掌握中国地形,我组织学生去学 校运动场的沙池边用沙子堆中国地形 图。学生积极性很强,参与性高。
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加深了 对区域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对地理学 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合作的精神和组织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