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经部文献
(一)《周易》
《周易》:是编录上古筮辞以及解释筮辞内容的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 篇),
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
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周易本义》:宋代朱熹所撰写的为《周易》作注的书。朱熹撰,正文共二十卷。汉代以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其记事上起尧舜,下记春秋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
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今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今文尚书》即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 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汉初流行的尚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共58 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 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 篇为伪作;另有33 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伪孔传》:即今传尚书最早、最完整的经典注释。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献给朝廷的《古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
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尚书正义》:
即唐代孔颖达编纂的尚书注解。孔颖达主要是根据南北朝刘炫、刘焯等经学学者原有的
著作基础上编成。(“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字冲远(亦作仲达),唐代经学家(学者),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代学者。学识渊博,除经学外,天文、地理、历算等学著述颇丰,撰写《经籍籑(zhu àn)诂》、《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三)《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我国传统的核心经典。现代学者一般将其看作诗歌总集,古人将其看作政治道德伦理标读。《诗经》共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首,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主要是地方音乐,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极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王室宫廷和京畿一代的乐歌,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
大序与小序:小序:《诗经》每一首诗前都有一小段“序”的文字,解释或概括该诗的内容或者要点的为“小序”。大序:在第一首诗《关雎》前的那篇“序”,在讲《关雎》之前,用了更长的文字来讲整部《诗经》的总目和主题,称为“大序”。
《诗序》是用一种较晚的语言风格写成,过去认为是孔子或其弟子们所作,现众说纷纷。
诗集传》: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今本8卷。《诗集传》
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
(四)《周礼》“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礼制的汇编;《周礼》是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著作;《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
《周礼》:是一部叙述周代官制制度的书。《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分别设官分职进行叙述,每官先标官名,综述职掌,然后分述各级官署的官名、爵等、员数以及
各自的职掌。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初称《周官》,又称《周官经》,西汉末年称《周礼》。
孙诒让:又名德函,字仲容,号籀(zhòu)廎(qǐng),浙江瑞安人。中国晚清经学大师。
著书三十多种,涉及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且都具优异成就
其中尤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二书为世所重。
《周礼正义》:晚清孙诒让对《周礼》的注解,近30 年时间完成,是一部二百三十万字的巨著,也是清代经书新注新疏中的巅峰之作。此书运用以经決注、以注決疏的原则,广泛吸收旧注旧疏以及清代学者的成果,或从或驳,实事求是。尤其在名物制度上的疏解,往往带有总结性。书中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职官,与《周礼》进行普通比较,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材料依据。
《仪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11 篇,内容记载周代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礼仪为主,秦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另有古仪礼56 篇,现已遗失。
(五)《礼记》
《礼记》:秦汉儒生追述讨论《礼》的著作。“记”是相对于“经”而言,是解释“经”的文字《礼记》即解释《礼经》(《仪礼》)的书。礼学家在传授礼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了解释、
说明或补充经文的大量资料—记,来帮助传习者加深对经文的理解。全书四十九篇,内容非
一人所为、非成于一时,内容庞杂,既记载古代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制度、教育问题、孔子
言行,还有解说《仪礼》经文的专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郑玄所注群经,有《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郑玄经注详于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西汉传《礼》鲁人高堂生传至后仓,后仓传至戴德、戴圣、庆普,形成二戴与庆氏三家之学。戴德、戴圣在向弟子传授经义的过程中,各自选编了一部分《礼记》,因为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