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戏剧起源于拟态和象征性表演

2,交感巫仪模仿,一种建立在原始的宗教信仰上的,试图通过仪式来操纵“灵”、控制自然的巫术表演方式

3汉代百戏中间,最具代表性的表演部分是角抵戏。

4,名词解释:《大面》,表演兰陵王戴面具上阵征战的故事,他是从北齐军士创作的歌谣或齐人编演的发展而来,其表演带有格斗的成分,犹有汉代角抵戏的遗痕。由于其来源的缘故,《大面》又被直接的称作《兰陵王》。

5,在唐代的优戏表演中,弄参军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主要的原因是它以当时的社会结构里德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官吏为表现对象,其主仆相从的矛盾对立面设置也适宜于增强戏剧性和喜剧效果。

6,南宋杂剧有两段式发展为三段式:“艳段”“正杂剧”“杂扮”。

7,元杂剧音乐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大套的音乐体制,四大套即四个宫调理的曲牌联套,每套曲里通常有九到十六支曲子。明人称四大套曲为四折。

8,论述题: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关汉卿”

在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无疑是一位巨匠。作为一位艺术大师,在黑暗的异族统治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来的情况下,他把艺术品格中的空灵,含蓄,优美,隽永,飘逸的风格特征慷慨的转让给了别的作家,自己却以一个昂首挺胸,慷慨悲歌的斗士形象,取得了迈向时代前沿冲锋陷阵的通行证。

激情,这是关汉卿创作心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他的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生活场景或许可以被人复制出来,但是在剧作里的那种激情却是无法复制的,那是关汉卿的标记。积蓄于关汉卿心中东风强烈的爱和恨,构成了关汉卿感情世界的主要内容,也构成了关汉卿戏剧创作的个性特征。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面对着大江的滚滚波涛,关羽指挥睥睨,仗刀临流,回首旧日戎马生涯,追念先辈英雄业绩。熔炼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不仅成为关羽忠正勇武,大义凛然,壮怀激烈内在气质的个性显露,也成为关汉卿“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激情抒发。

关汉卿笔下的人物所共同具有的外向性,冲击性的性格,以及他们永不屈服的进取精神,我们当不难感受到流溢于关汉卿剧作字里行间喷簿欲出的激情。

跟所有的元杂剧作家一样,关汉卿也是时代的弃儿。民族意识的强烈抗争,对低下社会地位的抗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与当代政体的“离异意识”,使关汉卿使关汉卿对现实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合作的态度。

一股极其强烈的激愤之情。泼辣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故作开朗的语言风格所笼罩着的是一个冷峻的内心世界,是处于压抑之中的倔强不屈的个性。

关汉卿为严酷的生活所震惊,为底层民众的痛苦所激发,无法得到内心的安宁,不得不起而向社会发言。正是这种对社会,对人生,对理想的责任感,使关汉卿巍然屹立于元杂剧的巅峰之上,扮演着第一小提琴手的角色,提领着一代风骚。也正是这种责任感,赋予了关汉卿的剧作以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9,论述题:王实甫的艺术造诣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最大特点,是他难以企及的结构技巧。全剧以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为主要线索,情节清晰,布局严谨。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被迫分离到最后团圆,首尾连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没有丝毫枝蔓横生,头绪纷繁之弊。五本二十一折的鸿篇巨制,情节竟然提炼的如此单纯,安排如此严谨,不愧为古典戏曲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更为人所折服的是其情节单纯而不单薄,其结构平舒而不平淡。无论是事件还是情境,无论是冲突或是动作,都被铺陈的层层波澜,变故迭起,照应埋伏,随处可见。

《西厢记》语言华美自然。细品王实甫剧作的语言风格,幽美,俏丽,高雅,隽永,而且形象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有十分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崔莺莺的唱词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张生的曲文则富有文采,坦白直率,慧明的语言基调豪放飞扬,慷慨激越,红娘所唱的曲子则轻快活泼,质朴淳厚。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句闪耀着时代色彩的口号,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都有着极强的号召力量。《西厢记》不禁成为传颂于老百姓口头之上,表演欲各类舞台之中的传奇故事,也成为也成为文人士子置于案头的必读之物。以《西厢记》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创作层出不穷,以《西厢记》为题材的绘画,说唱,雕刻,剪纸,泥塑以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数不胜数。

10,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曲状元“马致远”

名词解释:元杂剧时期重要的剧作家,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马致远,其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11,元代四大爱情剧:白朴的《墙头马上》,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12,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3,论述题:《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作为宋元南戏的集大成者,作为南戏由民间创作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琵琶记》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高明不仅吸取了南戏舞台艺术中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而且将自己历史文化方面的丰厚修养融会贯通,注入创作,对《琵琶记》的整体构思以及戏剧手段进行了可以的提炼与安排,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琵琶记》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是,结构设计上的双线结构。两条线索穿插写来,在舞台场景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度,即吸引观者强烈的感情投入,也有效地调剂了冷热场子。这带来剧作完美的演出效果。

《琵琶记》充分调动了其双线结构的长处,使剧作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当时社会生活的长卷图景,把时代的面貌浓缩在舞台上,从而使剧作具备了极大地内容涵括力。

这些社会内容并没有游离于剧本之外,成为中心事件的外加成分,而是紧紧地与主人公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成为剧情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

《琵琶记》属于文人作品,开始在南戏创作中讲究遣词立意,寓情造境,而他又毕竟是早期的南戏作品,极端重视剧作文辞的舞台性,因此语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刻画人物,摹写世情,尤其长于人物的心理描写。

剧中词语与人物身份,境地相符合,这也是《琵琶记》语言艺术的特色之一,高明对于人物身处两种境地里两种生活语言的自觉运用,使剧作的双线结构对比效果发挥的更激烈。作为一部文人戏,《琵琶记》里较为缺少对净、丑角色插科打诨手段的运用,这使得剧作工整有余,活泼不足,剧场效果稍觉冷清。

名词解释《琵琶记》

《琵琶记》是元代戏剧名家高明代表作之一,整个剧作总共42处。是元代南戏的集大成之作,将南戏推进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高明写作《琵琶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